吳娟
(棗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Greenberg提出的“蘊涵式語言共性”所描寫的不是表面上一目了然的共性,而是比較隱藏的相關性。蘊涵式語言共性的基本表達方式是:
如果一種語言中有X現(xiàn)象,必有Y現(xiàn)象,但反過來不一定成立。
從邏輯上來說,就是X現(xiàn)象為Y現(xiàn)象的充分條件,或者說Y現(xiàn)象是X現(xiàn)象的必要條件。Greenberg (1963) 認為在英語疑問句式中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Wh Inversion) 蘊涵了疑問詞前置的特殊疑問句 (Wh Fronting),有倒裝語序的一般疑問句(Yes/No Inversion)蘊涵了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Wh Inversion)。
Eckman et al (1989) 通過對14名母語分別為日語、韓語和土耳其語的測試對象的英語語料進行分析來驗證這兩個蘊涵式語言共性對英語學習者中介語的有效性。測試結果表明這些英語學習者疑問句的習得情況基本支持了這兩個蘊涵式語言共性。Eckman et al (1989) 在“中介語結構一致假說” (Interlanguage Structural Conformity Hypothesis)中指出第一語言中存在的共性同樣適用于中介語(195)。
近幾十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一系列理論試圖解釋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Lado 于1957年在其著作《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提出了對比分析假說(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他從音位、語法、詞匯、書寫和文化等層面對母語和目標語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假說認為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異同,從而預測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潛在的錯誤。母語與目標語差異越大,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越感到困難;母語與目標語相似,學習者則會感到比較容易。盡管對比分析假說可以預測及描述出哪些內(nèi)容容易習得,哪些不容易習得,可是并沒有預測出習得內(nèi)容的困難程度。Eckman (1977) 提出的標記差異假說認為:
(1) 目標語中與母語相異且標記性強于母語的范疇較難習得。
(2) 與母語相異且標記性強于母語的目標語范疇,其習得的困難程度與其標記程度一致。
(3) 目標語中與母語相異但標記性并未強于母語的范疇不存在習得困難。
標記差異假說發(fā)展了Lado(1957)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說,既對可能出現(xiàn)習得困難的目標語范疇進行了預測,又進一步指明了困難的相對程度,解釋了目標語結構習得的順序。該假說把學習的困難程度與語言間的差異和標記程度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解釋了二語習得中的遷移現(xiàn)象。
本文將以對比分析假說及標記差異假說為理論基礎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解釋。
英語中,以疑問詞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等引導的問句都叫特殊疑問句,還被稱為wh-問句(wh-question)。特殊疑問句不能用“是”或者“否”來回答。一般疑問句是指用是(yes)或否(no)來回答的句子。漢語中的疑問句形式與英語中的有所不同。漢語中的一般疑問句通常在陳述句后加“嗎”,主語跟謂語動詞不引起倒裝。英漢語中的一般疑問句也存在一定相似之處。二者都可以通過在句末使用聲調(diào)來完成提問,無須引起倒裝。
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表格中更直觀地看出英漢語中疑問句構成的差異。
注:VS = 動詞位于主語前面 (倒裝)
#wh = wh疑問詞位于句首
YNQ = 一般疑問句
WHQ = 特殊疑問句
表1
VS#wh例句++WhomcanJohnsee?__約翰能看見誰?
表2
VSinYNQVSinWHQ例句+CanJohnseeMary?+WhocanJohnsee?_約翰能看見瑪麗嗎?_約翰能看見誰?
本文將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驗證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此結構時,他們的習得情況是否跟蘊涵式語言共性的特征一致,也就是說,學習者學習有倒裝語序的一般疑問句時感到困難,而特殊疑問詞前置的疑問句學起來更容易。
1. 調(diào)查方法
本次調(diào)查對象為某高校10名大學三年級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語料通過句型轉換、句子翻譯、圖片描述等三種形式收集。
● 句型轉換:作者發(fā)給測試對象30個英語陳述句,要求他們把句子改寫成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其中15個句子要求改寫成一般疑問句,15個句子要求改寫成特殊疑問句。在改寫特殊疑問句時,要求測試對象根據(jù)帶下劃線的部分提問。例如:Tom has cleaned the car. 測試對象需要根據(jù)劃線部分“the car”提出問題。
● 句子翻譯:要求測試對象把給出的30個疑問句翻譯成英文。其中15個為一般疑問句,15個為特殊疑問句。
● 圖片描述:作者發(fā)給測試對象4張圖片,要求測試對象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來了解圖片內(nèi)容。 之所以使用圖片描述的方法來收集語料是因為測試對象會更關注圖片的內(nèi)容,即興提問問題,而不是更注重語法。相比而言這樣更能體現(xiàn)測試對象的對疑問句的習得水平。
通過測試共收集到408個特殊疑問句,其中150個來自句型轉換,150個來自句子翻譯,108個來自圖片描述。453個一般疑問句中,150個來自句型轉換,150個來自句子翻譯,153個來自圖片描述。
2. 調(diào)查結果
鑒于語料通過三種形式收集,作者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分別統(tǒng)計以觀察這三種形式的測試結果是否都符合蘊涵式語言共性的特征。
● 句型轉換
表3
Wh Inversion與 Wh Fronting 的習得情況比較
表4
Yes/No Inversion與Wh Inversion的習得情況比較
● 句子翻譯
表5
Wh Inversion與 Wh Fronting 的習得情況比較
表6
Yes/No Inversion與Wh Inversion的習得情況比較
●圖片描述
表7
Wh Inversion與 Wh Fronting 的習得情況比較
表8
Yes/No Inversion與Wh Inversion的習得情況比較
為了便于比較,表9對以上測試結果進行了匯總。
表9
句型轉換句子翻譯圖片描述#whinWHQ100%100%100%VSinWHQ80%93%77%VSinYNQ73%85%64%
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所有測試對象在特殊疑問句中都使用了疑問詞前置。特殊疑問句中倒裝語序的使用情況要比一般疑問句倒裝語序的使用情況更好。有倒裝語序的一般疑問句、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疑問詞前置的特殊疑問句的使用情況符合蘊涵式語言共性的特征。也就是說,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蘊涵了疑問詞前置的特殊疑問句,有倒裝語序的一般疑問句蘊涵了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
3. 結果分析
在漢語中特殊疑問詞可以位于句首并充當主語的成分,這種形式與英語中的特殊疑問句相似。然而,漢語中的一般疑問句通常在句子后面加“嗎”,不存在倒裝語序,英語中的一般疑問句則需要引起主謂倒裝。根據(jù)Lado的對比分析假說,如果目的語中的結構有母語中的結構相似,學習者學起來更容易;如果目的語中的結構與母語中的結構有差異,則學起來比較困難。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測試對象疑問詞前置的掌握情況要比一般疑問句更好。
Eckman的標記差異假說認為目標語中與母語相異且標記性強于母語的范疇比較難習得。一般疑問句標記性最強,特殊疑問句中疑問詞前置的標記性最弱,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一般疑問句最難掌握,其次是特殊疑問句中的倒裝語序,特殊疑問句中疑問詞前置最容易掌握。本文中的測試結果符合了這一假說。
在語料收集過程中,以下情況值得一提。首先,當要求用一般疑問句提問時,有些測試對象給出如下句子 *Is everyone has the same question? 或者 *Is he is very tired after he clean the room? 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測試對象知道需要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所以使用“is”來表現(xiàn)倒裝語序。本文在統(tǒng)計結果中未把這些句子看作是使用了倒裝語序。其次,在句型轉換和句子翻譯中測試對象的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使用倒裝語序的比例要比圖片描述中的高。這或許是因為進行句型轉換和句子翻譯時,測試對象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而進行圖片描述時更多的是即興發(fā)揮的提問。
通過這三種形式進行的調(diào)查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疑問句的習得與蘊涵式語言共性的特征一致。測試形式最大限度地關注內(nèi)容,最小程度地關注語法,調(diào)查結果基本上客觀體現(xiàn)了測試對象對疑問句結構的習得情況。
本文根據(jù)實證調(diào)查看出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特殊疑問詞前置最容易掌握,其次是特殊疑問句中的倒裝語序。一般疑問句中的倒裝語序比前兩者而言較難掌握。
由此驗證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對疑問句的習得符合蘊涵式語言共性的特征: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蘊涵了疑問詞前置的特殊疑問句,有倒裝語序的一般疑問句蘊涵了有倒裝語序的特殊疑問句。
參考文獻
[1]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7,(27).
[2]Eckman, F. Moravcsik, E., & Wirth, J. Implicational Universals and Interrogative Structures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ESL Learners [J]. Language Learning, 1989, (39).
[3]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