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代在小說中運用與自然平視的觀察視角,通過塑造叛逆女性形象、勾勒威塞克斯滄桑變化、構(gòu)建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田園意境,表達了解構(gòu)傳統(tǒng)二元論、批判欲望動力論、追求人類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哲思。這些前瞻性思想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哈代小說;叛逆女性;田園意境;生態(tài)哲思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6-0202-03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國最杰出的鄉(xiāng)土作家,被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1。作為一位長期隅居英國南部,自始至終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秀作家,哈代在小說中對工業(yè)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痛苦進行了揭示,表達了解構(gòu)傳統(tǒng)二元論、批判欲望動力論、追求人類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哲思。這些前瞻性思想在他生活的時代亦或是今天都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傳統(tǒng)二元論解構(gòu)
從蘇格拉底宣稱人是萬物尺度以來,西方意識中的人與自然就逐漸演變?yōu)閮蓚€相互疏離的本原。到了近代,以牛頓、培根和笛卡兒等人思想為代表的機械論哲學則將人與自然徹底對立起來,形成了以“主-客”體二分式思維模式為基礎的傳統(tǒng)二元論。該理論認為自然是被動、非生命的客體,人則是主動、自由的主體,自然的統(tǒng)治者,世界的中心;女性也是被動的客體,處于文化低的層次,男性則是能動的主體,在符號意義和歷史意義上都與有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2。在傳統(tǒng)二元論中,女性與自然同被納入統(tǒng)治的框架,成為男權壓迫的附屬“他者”3。
然而,哈代卻沒有囿于傳統(tǒng)二元論的影響,而是將達爾文進化論中一切有機物同為一個家族的思想推廣到整個自然。在他筆下,自然既不是毫無知覺的客體、工具,也不是烘托氣氛的背景裝飾,而是有著喜怒哀樂、自身價值與意義的生命主體。斑葉阿若母如患中風病的圣徒一般,孕育繁殖的花草汁液噴涌得幾乎能聽到聲音;砍了皮的橡樹羞答答地光著腿站在那兒,相互摩擦、遍體鱗傷的樹木則發(fā)出悲戚的呻吟;毫無瑕疵的母羊如阿芙羅狄蒂從泡沫中站起一樣圣潔,牛密匝匝地則好像凡阿思露或者沙雷爾畫上的市民一般;愛敦荒原不僅有著泰坦的形體、抑郁寡歡的面孔,而且還像人一樣受了輕蔑而努力容忍。哈代意識中的草木、動物、荒原無不鐫刻著生命的烙印,如人一般具有表情與脾性,而且獲得了和人一樣的主體地位。
哈代小說中的人也不是一種抽象心理的體現(xiàn),而“像一株植物一樣,是完全的土壤的產(chǎn)物”4,具有自然屬性。他筆下的奧克如生長于土壤中的樹木一般深深植根于供他生存、饋其名字并給予他堅強性格的土地。克林在生命上也不比一只昆蟲重要,而像一個荒原的寄生物,抑或一只侵蝕衣服的蛾子。苔絲不僅有著牡丹般的嘴唇,泥土色的頭發(fā),胸前插著玫瑰花,帽子上別著玫瑰花和草莓,而且高興時體內(nèi)的精神像嫩枝里的汁液自動升騰,臨終時喘的氣則短促、微弱,仿佛一只弱小的動物。哈代筆下的人類行為被歸結(jié)為類似顯微鏡下的生物運動5,其人與自然平等的思想構(gòu)成了對傳統(tǒng)二元論的解構(gòu)。
哈代筆下的女性也不再是受人支配的客體,她們的言行遠遠超出男性中心主義者們的想象?!哆h離塵囂》中的芭斯謝芭拒絕家境殷實的博爾伍德莊主的求婚,執(zhí)意追求自己的浪漫真愛;《還鄉(xiāng)》中的游苔莎無視習俗對女性的束縛,成為與荒原一樣不可控制的野性象征;苔絲不屈從命運安排,蔑視、揭露宗教的虛偽與罪惡;《無名的裘德》中的淑則對圣經(jīng)進行批判性閱讀,買下店主忌諱的異教雕塑,多次叛逆性地跳窗,以追求更廣闊的自由生活。哈代擺脫傳統(tǒng)二元論思想的禁錮,對作品中的女性表達了關注與同情,塑造了一系列“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獨立,反對傳統(tǒng)習俗,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形象,這些有著獨立人格尊嚴與評判價值的女性形象突破了傳統(tǒng)的附庸角色模式6。
二、欲望動力論批判
人的欲望與需求相比,其最大特點就在于其無限性7。當無限的欲望遭遇有限的資源時,其后果必然是自然資源枯竭,人的精神異化,社會秩序混亂。生活在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zhuǎn)型時期的哈代對欲望動力論帶來的嚴重后果有著深刻體會,因此在小說中對其進行了有力批判。
哈代認為,人類無限增長的欲望首先會導致人類對自然的盲目掠奪,使整體、有機的自然環(huán)境被肢解為物質(zhì)的碎片。在《林地居民》中,人們?yōu)榫鹑〗疱X,砍伐樹木到城里修建房屋,導致林區(qū)墳墓式的死寂?!哆h離塵囂》中的諾科姆山因人類泛濫無度開發(fā),又不采取回填措施,因而日漸荒蕪?!哆€鄉(xiāng)》中本是一種風光、一幅面目的愛敦荒原被墾成豐歉不同的莊稼地,使得原先那種完整一體的情形,或部分完整一體的情形蕩然無存。《無名的裘德》中瑪麗格倫那片綠地上的無數(shù)大樹則被無情砍伐,地面僅留下新近耙過的紋條,像燈芯絨上的紋條一樣顯露出鄙俗追求實利的神氣。哈代筆下的人類為了無休止的欲望,將自然視作可獲取一切的客體,任意采摘、隨意破壞,成為生物圈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個有能力摧毀生物圈的物種”8。
人類的縱欲不僅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也腐蝕了人們純真的心靈?!哆h離塵囂》中的芭斯謝芭原本是位天真漂亮的小姑娘,但在繼承遺產(chǎn)成為女莊主后,受欲望動力論思想的浸染,開始不顧一切賺取金錢,滿足自己欲望:雇用普格拉斯在播種季節(jié)驅(qū)趕白嘴鴨、麻雀,以獲得最大利潤;不顧羊的恐懼與喘息,指使雇工貼著皮剪毛,以追求財富最大化;通過等級制度與組織控制強化既得權勢利益,像立法者一樣在廳堂上首對雇工訓話。她那副冷冰冰的面孔使得愛戀她的奧克也感到那是她入居深宅大院、占有廣闊土地后所導致的結(jié)果。《林地居民》中的格雷斯也是一位質(zhì)樸善良的小女孩,但在欲望動力論的熏陶下也日漸背離昔日美好樸實的傳統(tǒng)作風。她眼中種有蘋果樹的地方與農(nóng)場房屋成為了上流人士鐘愛的城市近郊,一封來自城市的邀請函就讓她興奮異常,洋洋自得地反復打扮自己。最終,她背棄與鄉(xiāng)下人維恩特波恩多年的感情,嫁給了輕浮、不切實際的花花公子菲茨比爾斯。在哈代看來,正是欲望動力論使得人們沉溺物質(zhì)享樂,道德淪喪、感情幻滅,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進而陷入精神異化的境地。
人類無休止的欲望對社會的寧靜與和諧也造成極大破壞?!哆h離塵囂》中的特洛伊放縱情欲,欺騙農(nóng)家女子芳麗,害得她懷孕慘死;玩弄女莊主芭斯謝芭,使她墮入痛苦的深淵;嘲諷情敵博爾伍德,逼得他精神崩潰;強迫雇工們喝白蘭地,使他們醉酒誤事。特洛伊的縱欲打破了韋特伯里的寧靜。《林地居民》中的查曼德夫人利欲熏心,功利地嫁給了查曼德,又憑借結(jié)婚得到的大筆財產(chǎn)玩弄男性,害得菲茨比爾斯與格雷斯婚姻破裂,其他追求者為她大動干戈,擾亂了林區(qū)的和諧?!犊ㄋ固貥蚴虚L》中“哪里賺錢哪里去”的伐爾伏雷為了獲取財富,執(zhí)意去美國西部冒險,之后又用從亨察爾那兒得到的資本徹底毀掉了亨察爾。伐爾伏雷與其他居民的關系也日漸疏遠,以至于人們感到昔日亨察爾對他們有過的不可思議的魅力業(yè)已消失。哈代認為,人類無止境的欲望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生存競爭、精神空虛而逐漸異化,而且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秩序的失衡。
哈代筆下的人類欲望如此膨脹,以至于他情不自禁地感嘆道:“人類在滿足其身體需要方面的發(fā)展走向了極端,……這個星球不能為這種高等動物追求不斷增高生活需要的幸福提供足夠的物質(zhì)”9了。由于哈代始終信奉自然、社會環(huán)境組成的大意志是自動、自由、不受控制的,人的內(nèi)在意志則是“不自由的”,要受“大意志的控制”,因此他筆下那些妄想主宰自然、左右環(huán)境的人常常不可避免地遭到摧毀,以失敗告終10。憎恨石南荒原的游苔莎一直夢想逃離荒原,最終卻落入水渠,溺水身亡。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的特洛伊企圖以“文明”改造韋特伯里,最終卻遭受自然懲罰,成為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局外人,年紀輕輕就死于非命。哈代認為,人類悲劇的根源正是其自身欲望沖動等組成的個人內(nèi)在意志與大意志沖突的結(jié)果,大意志是人類瘋狂欲望的抑制力量,因此藐視自然、反抗自然的人物必將遭受失敗,適應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才能獲得幸福。這些人物的不同結(jié)局表達了哈代對欲望動力論的批判。
三、人類的詩意棲居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tài)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生態(tài)哲學觀察現(xiàn)實事物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價值尺度11。“和樹木、平原和江河等這個自然世界親近起來”的哈代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12,認為每個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質(zhì)量都依賴于它生存的環(huán)境的物理條件,“依賴于它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13。因此,他筆下的人與自然不僅是平等關系,而且都是作品的主體,兩者相互關聯(lián)、交融,共同構(gòu)筑出一個“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詩意棲居世界。
哈代小說中的人與植物是相互關聯(lián)的。芭斯謝芭在去姑媽家的路上與長春花、天竺葵、陽光融為一體,而路上植物的鮮艷碧綠及陽光的柔和光澤也給她增添了一抹麗春氣息。她的住所也是一座與苔蘚、長生草共存的古老樓房,她每晚要巡查的最重要地段則是一個與植物渾然一體的低矮天然大廳,毛叢叢的屋頂由活木頭支撐??肆峙c荒原的一草一物,甚至荒原的氣味也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克林執(zhí)意遠離繁華都市,回歸荊豆花盛開的荒原,每一次凝視荒原,都會獲得鼓舞;荒原上的荊豆花則熱情地簇擁克林,讓他倍感親切、十分快樂。心地善良的裘德呵護樹木,看見伐樹或者砍樹枝就難受,覺得樹也會發(fā)疼。而他在基督寺求學被拒后,身旁的樹木則發(fā)出深沉的喃喃聲,似乎在為心情郁悶的他抱不平。
哈代筆下的人與動物也是緊密相連的主體間性關系,他意識中的“金規(guī)律”已從適用于人類調(diào)整到適用于整個動物王國14。奧克與狗喬治形影不離,無論走到哪兒,都帶著它,甚至破產(chǎn)后生活稍有著落也立刻將它從遠鄉(xiāng)接了過來。喬治則在奧克差點悶死時,奮力救了他,在奧克維護芭斯謝芭尊嚴發(fā)怒之際,善解人意地昂首嗥叫。愛頓荒原的小動物與克林也親密無間:爬蟲與飛蛾似乎在邀請克林做伴,蜜蜂親密地在他耳邊嗡嗡鳴叫,彩蝶隨著他的呼吸翩躚,翠綠的螞蚱則成群結(jié)隊地往他腳上跳。觀察飛鳥的維恩同樣與荒原的綠頭鴨進行著默契交流:他眼中的綠頭鴨滿腹知識,從北方翩翩而來,而綠頭鴨則像其他哲學家一樣看著紅土販子,似乎在想眼下舒適景象的片刻抵得上十年往事的回憶。裘德則更是將自己視作鳥的同類,認為一種共生天地間的同感像一道有魔力的絲線將他自己與鳥兒貫穿一體。
哈代筆下的人與自然現(xiàn)象之間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自然這個繁忙的母親常常從她永不休止的勞動中抽出一點時間來逗她的孩子們歡笑,而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們則是她的孩子?!哆h離塵囂》中的奧克在午夜漫無目的地駐足山頭、遠眺星空,他的思索與情感融入星空的懷抱,他的心也因與星空的平衡、交流而獲得歷久不逝的乘著地球飛翔的感覺。《還鄉(xiāng)》中的銀色月光與翩翩起舞的姑娘們?nèi)诤铣扇榘咨墓鈺?,草葉上閃閃發(fā)光的霜棱則仿佛跟著她們的影子在向前移動?!兜虏业奶z》中的女工們像頭頂上的月亮和星辰一樣崇高,月亮和星辰則像她們一樣熾熱,并且隨著愛情的熾烈,暑月的氣溫也逐日增高,仿佛自然看到塔布籬牛奶廠里的情人那樣熱烈,而特地和他們爭強斗勝似的。
哈代小說中的人與自然融合為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歡快地滲透著。那洼地、溝壑、山丘、雨冢,還有雨冢上的人影,都是整體中不可缺乏的部分,一同構(gòu)成了類似利奧波德所說的生物共同體,“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15。因此哈代認為,當人們看到景物的這個或那個時,都只看到整體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總是無法離開其他部分而單獨成為一個整體。哈代小說中的人與自然也是和諧的,他筆下“取得成功的幸福人士往往都是那些能夠和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人”16?!毒G蔭下》的狄克·杜伊與自然接近,連他的愛情也與風光秀麗的自然融為一體,因而在收獲的秋季與心愛的芳茜·黛締結(jié)良緣?!哆h離塵囂》中的奧克靠觀察太陽和星星判斷時間,與羊群和諧相處,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還鄉(xiāng)》中披著草皮與愛敦荒原融為一體的維恩是自然溫順的子民,服從自然的意志,因而也過上了幸福生活。在哈代看來,自然與人息息相通,因此人類只有接近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領悟其奧秘,詩意地棲居于世界?!皸印币庵概c自然萬物保持一種“和平共處”的姿態(tài),“并以此方式使人在世間得以持留居住”。詩意則是人存在的根基,是一種“自在的境界、自由的境界”17。人類要詩意地棲居就必須融入自然,與自然自由自在地相處,與自然保持和諧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正是哈代在小說中宣揚的一種理想生存狀態(tài)。
總之,文學就是人學,文學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矯正人們的靈魂與觀念。雖然哈代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維多利亞“黃金時代”,但是作為一位爐火純青的自然觀察者,他在小說中超越人與自然、女性與男性的二元對立模式,生動揭示了欲望動力論給自然環(huán)境、人性、社會秩序造成的破壞,精心勾勒出人與自然相融合的詩意棲居意境,以此呼吁人們敬畏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共在共生。這種超越時代局限的生態(tài)哲思是對前人思想的延續(xù)與升華,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后來羅爾斯頓、卡森等生態(tài)學者的思想形成。
〔參考文獻〕
〔1〕Carl J. Weber. ed. Hardy of Wessex: Hi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40, p.194.
〔2〕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M〕.吳國盛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9.
〔3〕南宮梅芳.生態(tài)女性主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
〔4〕左拉.論小說〔J〕.古典文藝理論譯叢,1964,(8).
〔5〕張玉蓮.與動物同處于生物鏈條上的人——哈代“維塞克斯小說”中的生物決定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4).
〔6〕馬弦.論哈代小說中的新女性形象〔J〕.外國文學研究,2004,(14).
〔7〕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M〕.學林出版社,2008.164.
〔8〕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M〕.徐波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
〔9〕Laurence Coupe. ed.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2000, p.269.
〔10〕〔14〕Florence Emily Hardy. 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 London: Macmillan, 1933, p.125,p.349.
〔11〕佘愛春.自然·人· 生命——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生態(tài)哲學意蘊〔J〕.電影評介,2007,(1).
〔12〕轉(zhuǎn)引自陳燾宇.哈代創(chuàng)作論集〔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0- 21.
〔13〕丁世忠.《遠離塵囂》中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8,(3).
〔15〕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xiāng)年鑒〔M〕.侯文惠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93.
〔16〕Elizabeth R. Nelson. Thomas Hardys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Lu Wei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p. 5.
〔17〕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6.
(責任編輯: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