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促動下變化著人際之間的交往實踐形態(tài)。作為構成網絡社會基礎性關系的范疇與概念,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中網民之間網絡社會關系的表征,是網絡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網民個體與現(xiàn)實個體高度融合互滲的背景下,交往雙方借助數(shù)字化符號化信息中介系統(tǒng)而進行的信息、知識、精神的共生、共享實踐活動。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在極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現(xiàn)實的人、多維社會關系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導。
〔關鍵詞〕網絡人際互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社會空間
〔中圖分類號〕C91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6-0113-06
網絡人際互動是人類進入到網絡時代生成的一種嶄新的交往實踐形態(tài),是在人際互動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經由當代科技與社會互動而孕育、生成的一種人際互動方式,是傳統(tǒng)的多種人際互動方式在網絡化的人類生活樣態(tài)中的綜合性呈現(xiàn)。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蘊涵豐富的人際互動理論,不僅能為網絡人際互動的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根基,也有助于我們深刻揭示網絡人際互動的內在涵義。
一、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人—實踐—人”是馬克思實踐觀的核心話語。人是實踐的現(xiàn)實人,正是這種關于人的實踐范式和理論觀點的確立,為我們研究和探討人的問題以及思考網絡人際互動問題奠定了最堅實、最科學的基礎。
1.現(xiàn)實的人: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切入點
在馬克思的視界中,雖然自然的物質世界對于人類社會存在而言具有先在性和無限性,但現(xiàn)實的人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或設定對象,只是因為它本身是被對象所設定的。因為它本身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chuàng)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的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的、自然存在的活動。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但是,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展開自由的創(chuàng)造活動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實踐化以超越物質世界的自在性,并使這種物質世界呈現(xiàn)出與人密切關聯(lián)的先在性和客觀性。因此,現(xiàn)實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烙印著人的實踐活動痕跡和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馬克思對現(xiàn)實的人的解讀包含著三層意蘊。
第一,現(xiàn)實的人是一種有生命的自然存在,是人化自然世界的存在。人是自然的產物,也是一種自然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易鳛橛猩淖匀淮嬖谖铩!?sup>1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sup>2顯然,現(xiàn)實的人作為一種生命的自然的存在,是作為烙印著人的活動印痕的人化自然空間中生命的存在,這是現(xiàn)實的人作為生命的一種物理空間中的存在。這種人化自然的物理空間同樣是人的實踐產物,是人作為生命存在的表征。于是,人作為有生命的主體存在于人化自然世界而豐富著人的本質,并通過實踐作用于人化自然世界而表現(xiàn)自身全部的生命本質。由此,證明現(xiàn)實的人是實踐的人,人的實踐化和實踐的人化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并構成現(xiàn)實的人存在的底基。
第二,現(xiàn)實的人是一種社會關系性存在的人。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的人是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他指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xiàn)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sup>3這說明,現(xiàn)實的個人,不是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活動的孤立個人,而是從事著實踐活動并受條件制約的現(xiàn)實個人。
此外,馬克思還認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社會交往活動與交往需要。“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關系?!?sup>4其實,社會生產著個人,個人也同樣生產著社會?!皞€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xiàn),既是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xiàn)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和確證?!?sup>5正是人類的交往特性才使個體以社會性形式存在,社會因個體結合而呈現(xiàn)出一種關系體系。從而,現(xiàn)實的人是一種社會性存在和關系性存在。
第三,現(xiàn)實的人是一種精神性存在的人。馬克思指出:“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6作為現(xiàn)實的人,通過自身的自由有意識活動,不僅顯示了人之為人的類特性,同時也展現(xiàn)著現(xiàn)實的人在多種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多樣化的精神品質。人不僅在自然的影響、作用或支配下進行對象性活動,而且在自己的意識支配下進行對象性活動,是現(xiàn)實的人按照兩個尺度進行生產的、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這種自由有意識的活動成為人的類特性,成為人的類生活,成為現(xiàn)實的人的一種精神性存在。馬克思在討論人對自己的對象性本質的全面占有時列出11種對象性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這些對象性關系的全面自由發(fā)揮,就意味著人的充分全面發(fā)展。其實,我們深入分析和解讀馬克思的這種觀點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人的精神性存在同樣是人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完成的,是現(xiàn)實的人的一種實踐狀態(tài)的確證。
總之,馬克思哲學中關于“現(xiàn)實的人”的理論論證,不僅氤氳著“人—實踐—人”的邏輯線路,同時也化生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互動發(fā)展的實踐路徑。在馬克思對于“現(xiàn)實的人”所思考的上述理論線圈中,我們必須承認,馬克思的觀點突出了實踐活動中關系存在的互為對象性,解釋了“現(xiàn)實的人”存在的實踐性(實踐的人)、存在過程的互動性(人與自然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我的互動)以及存在關系的結構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架設的結構)。于是,從馬克思哲學關于“現(xiàn)實的人”理論命題出發(fā),我們可以得知,網絡人際互動問題研究的切入點就是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中生活著的網民,一種在符合網絡社會生活現(xiàn)實并在網絡社會生活實踐基礎上完成著活動能力、發(fā)展關系、完善個性的生成性存在。這種存在恰恰鮮明地體現(xiàn)著網民作為一種網絡社會生活主體的存在,一種網絡社會生活中的關系性和精神性的存在。
2.多重社會關系: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基本內核
在唯物史觀中,社會關系問題是馬克思多維視角中最基礎的范疇。從前面“現(xiàn)實的人”的命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人的實踐活動是在互動關系中完成的。馬克思認為,建構和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一切關系還給人自己”。7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提示我們:“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sup>8法國社會學家雷蒙·阿隆在《社會學主要思潮》中對此認為,馬克思“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是:所有的人都處在一定的、必然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每個人,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有自己的社會關系,而理解歷史進程的條件就是要懂得這些超個人的社會關系”。9顯而易見,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關注和闡釋,無疑為我們研究網絡人際互動問題提供著理論的支撐,而社會關系問題也是我們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基本內涵。
第一,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本質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馬克思一再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于是,社會關系成為人的現(xiàn)實性存在的規(guī)定,而人的實踐活動也無疑成為人建構各種社會關系的活動。“人—實踐—社會關系”三者之間的互動,構成人之活動的循環(huán)指涉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鮮明的“同構性”。即:研究人,不能離開實踐與社會關系;研究實踐,不能離開人與社會關系;研究社會關系離不開現(xiàn)實的人與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說:“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10“人在積極實現(xiàn)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生產人的社會聯(lián)系、社會本質”11,“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fā)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12。因而,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人的實踐本質的系統(tǒng)化表征,是不同個體之間互動實踐形態(tài)的結構化表達,也是社會關系誕生的原產地。
第二,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構表達。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社會關系具有動力導引作用。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13,“共同體本身作為第一個偉大的生產力而出現(xiàn)”14。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在社會制度的安排之中,社會關系無疑具有對于個體及其個體之間的關系的合作與發(fā)展具有整合性和先導性,對于個體主體性及其力量的發(fā)展具有規(guī)范性和黏合性,發(fā)揮著組織力、結構力的作用。由此,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構表達的思想,充分印證著馬克思實踐觀的整體性以及唯物史觀對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偉大作用的確認。
第三,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活動進步性程度的顯示器。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效大小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文明的提升程度上。在馬克思哲學視野中,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則是建立在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上,并通過社會主體的價值追求來維系社會有機組織系統(tǒng)。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xiàn)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sup>15“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sup>16顯然,社會關系不僅體現(xiàn)著人的實踐活動的進步性程度,也反映著社會關系對人發(fā)展的決定性影響。馬克思曾就巴黎公社的狀況這樣說道:“公社公開宣布‘社會解放’是共和國的偉大目標,從而以公社組織來保證這種社會改造?!?sup>17顯然,社會關系問題是我們思考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中個體全面發(fā)展、網絡社區(qū)與網絡群體組織結構的有機性程度以及網絡社會價值追求的主軸。
3.現(xiàn)實生活世界: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指歸
“回歸生活世界”的命題看似現(xiàn)代西方生活世界理論的發(fā)軔,實則不然。馬克思哲學明確要求回到具體的、生成中的感性世界,亦即回歸到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顯然,回歸生活世界就是回歸人的生存和人的活動本身,也是馬克思人學將現(xiàn)實的人作為出發(fā)點、社會關系作為主軸進行研究的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因而,現(xiàn)實生活世界無疑就成為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和解放及其全面發(fā)展的依托,是現(xiàn)實的人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世界向人生成和現(xiàn)實的人的自我生成過程。而馬克思對生活世界命題的闡釋無疑是我們進行網絡人際互動問題研究的指向與歸宿。因為只有將網絡社會生活世界作為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落腳點,我們才能真正驗證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事實尺度與價值尺度之間的統(tǒng)一度,驗證我們的研究成果對于網民在網絡社會生活世界真正的全面成長所具有的實在價值。
第一,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成過程與結果。在馬克思看來,生活世界不僅屬于人,而且是在人的社會關系層面展開的過程與活動?,F(xiàn)實的人是人自我生成的存在物。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生存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人的現(xiàn)實世界、感性的世界。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sup>18誠如施密特所說:“在馬克思看來,‘世界’不是形而上地把握了的宇宙,而在其本質上是‘人的世界’”19。因而,在這個屬于人的感性世界中,人自身不會僅僅滿足于已有的生存狀況和生活境遇,而只能是以此為前提和基礎并改變之。人的這種改變現(xiàn)存狀況的過程,不僅是人實踐活動的展開,也是人自身朝向更高層面生成與提升的過程。于是,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現(xiàn)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也是現(xiàn)實的人的自我生成過程與結果。
第二,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關系互動共在的世界。恩格斯曾這樣分析道: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因而,在馬恩的視界中,生活世界同樣是一個關系互動共在的世界。如前所述,現(xiàn)實世界是人的世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各種復雜關系便構成了人的對象化活動的內容,是人基于實踐活動基礎上的生活全部。誠如馬克思所說:“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sup>20因而,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關系互動共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共在是最主要的共在?;貧w到這樣一個生活世界,無疑將克服個體狹隘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而呈現(xiàn)出與社會全面的依存關系,使人“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以一種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本質據(jù)為己有”,成為真正“完整的人”21。
第三,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人全面發(fā)展的世界。李文閣曾說: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人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個關系世界,是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等各種生活形式相互交織的、互為依賴的、永遠在生成著的世界,是人在其中不斷趨近全面的世界。”22對此,我們不難從馬克思的論述中發(fā)現(xiàn),人在歷史上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23。這反映了人的發(fā)展只有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通過對作為人本質的社會關系的充分實現(xiàn)和全面占有過程才能完成?!耙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 24,而“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控制” 25?!皞€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這也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sup>26因此,現(xiàn)實世界創(chuàng)建著“為了人”、“屬于人”的社會結構,從而成為人全面發(fā)展的世界。
盡管馬克思時代并沒有出現(xiàn)和誕生網絡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不可能有直接對于網民以及網絡社會的分析和論證,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探討社會關系,論證人的全面發(fā)展,無疑為網絡人際互動問題的研究提供著方向的指導和相關內容研究的思路。顯然,研究網民、研究網絡社會關系、研究網民在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下的全面發(fā)展是網絡人際互動必須面對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網絡人際互動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
網絡人際互動是人類社會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促動下嶄新的人際交往實踐形態(tài)。依據(jù)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思想探討網絡人際互動的基本內涵無疑十分重要。
1.網絡人際互動的概念界定
網絡人際互動是目前學界較為關注的話題。陳曉強等人認為,與存在于物理空間的社會互動相比,虛擬社會交往是一種存在于網絡虛擬世界的社會互動,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互動方式。27屈勇認為,網絡人際互動可以界定為發(fā)生在電子網絡空間中,以ID和化名或者匿名形式而實現(xiàn)的個體與個體間通過信息傳播發(fā)生的相互依賴性的人際交往活動。28王清等認為,網絡人際交往是以計算機、網絡和數(shù)字符號為中介,在超文本和多媒體鏈接中人與人的交往。29黃少華認為,網絡人際交往所描述的,是一種經由互聯(lián)網媒體中介形成的人際關系。在網絡空間,人際互動雙方并不像在現(xiàn)實社會交往中那樣面對面地親身參與溝通。網絡交往是一種以“身體不在場”為基本特征的人際交往,是一場陌生人間的互動游戲。30劉丹鶴認為,網際互動就是指信息化網絡化社會人與人之間以計算機為載體,通過網絡形式而借助虛擬空間相互作用的網上交往行為與方式。31李志紅等認為,虛擬交往是一種帶著面具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同時又是一種卸去了任何面具的交往。32
上述學者對網絡人際互動或網絡人際交往都闡發(fā)了自己較有見地的意見。但是,界定網絡人際互動的內在涵義,應該分析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交往互動雙方所處的環(huán)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技術環(huán)境,而是雙方在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中架構的價值關系情境;二是雙方不是單一的互動關系,而是呈現(xiàn)為主體間性;三是互動雙方以生存生活生命體驗為互動的價值紐帶,并凝結成一種共生共享的存在方式,呈現(xiàn)了“主體—潛在客體”和“他者—潛在主體”的多維模式;四是互動雙方借助交往實踐活動最終完成個體網絡社會化的目標。
因此,作為構成網絡社會基礎性關系的范疇,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中網民之間網絡社會關系的表征,是網絡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網民個體與現(xiàn)實個體高度融合互滲背景下,交往雙方借助數(shù)字化、符號化信息中介系統(tǒng)而進行的信息、知識、精神共生、共享的實踐活動。
2.網絡人際互動的概念解析
對網絡人際互動概念的解析,重點在于理解概念中的核心話語。
第一,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社會基礎關系中的核心范疇。這是對網絡人際互動問題本身的基本定位。在網絡社會中,組成網絡社會基礎關系的范疇包括網絡人機互動系統(tǒng)、網絡人際互動系統(tǒng)以及網絡自我互動系統(tǒng),它們所反映的恰恰是現(xiàn)實社會系統(tǒng)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是這些關系的網絡化呈現(xiàn)。
首先,網絡人機互動系統(tǒng)是網絡社會空間形成與發(fā)展的物理—技術支持系統(tǒng),它所反映的是網絡人機互動關系,構成網絡社會的人與自然關系界面。這種關系界面的形成,充分體現(xiàn)和反映著網絡空間組成的人類活動新場域的物理-技術支撐,是網絡行為者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一種技術社會化和社會技術化架構的技術化社會界面與空間,是技術社會化的“自然”,而非自在自然的天然轉化。在本質意義上講,是自然界進化、自然人化到今天的技術化社會產物,是網絡的人化、人化網絡的統(tǒng)一體。從而,網絡人機互動系統(tǒng)具有了支撐網民網絡化生存方式的價值,屬于網絡社會系統(tǒng)基礎關系中的始基范疇。
其次,網絡人際互動系統(tǒng)是網絡社會空間形成與發(fā)展的社會運行系統(tǒng),它所反映的是網絡人際互動關系,構成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界面。這種關系界面的形成,充分體現(xiàn)和反映著網絡空間組成的人類活動行為新場域,是網民賴以存在與發(fā)展的社會基礎,是技術化社會的具體呈現(xiàn)。網絡空間中的人際互動,就是網民與網民之間、網民與網絡族群之間以及網絡族群之間的互動,指稱著單向度個體朝多維發(fā)展的態(tài)勢,表征著網民個體和網絡族群逐漸剝離人機關系的過多制約、由片面發(fā)展走向全面發(fā)展的嶄新理路。這種范疇屬于網絡社會系統(tǒng)基礎關系中的核心范疇。
再次,網絡自我互動系統(tǒng)是網絡社會空間的終端系統(tǒng),它所反映的是網絡個體自我互動關系,構成網絡空間系統(tǒng)中的個體自我互動的關系界面。網民個體的自我互動涉及網民自我的身心互動、動機與行為互動、真實與虛擬互動、功利性與審美性互動等等。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以下情況:一是網絡個體的這種源于技術而擴展的嶄新自我互動,是一種雙層交叉性互動,是現(xiàn)實的個體與網絡上的個體交織而成的,并非單純的要么網上要么網下的狀況,我們不能僅僅止于對個體的一般性自我互動關系和活動的理解,而應以個體自身一方面蘊涵的現(xiàn)實社會人文底色,另一方面又承載著現(xiàn)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主體的多重情懷,在內心深處建構一個真正屬于人文明交往的精神家園的視界對網民的自我互動給予高度觀照;二是如果我們不能將網絡個體自我互動的人文審美性作為其網絡虛擬行為生成與發(fā)展的價值原點和導向,那么我們將永遠處于悲觀與糾結的心態(tài)面對網絡社會生活,果真如此的話,網絡社會誕生的價值和意義也必將是虛妄和無效的。因而,網絡個體自我互動關系的凝成與微縮,應該建立在網絡空間系統(tǒng)文明與文化命意的不斷升華同網絡個體自我精神向度同構的基礎之上,否則我們得到的只能是網絡個體自我互動關系的價值缺失和歷史合理性的懸置。這種范疇屬于網絡社會系統(tǒng)基礎關系中的終點范疇。
綜上所述,三大關系系統(tǒng)既是現(xiàn)實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在網絡空間系統(tǒng)和社會形態(tài)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網絡空間系統(tǒng)運行發(fā)展的支柱。網絡社會空間無疑就是三個關系系統(tǒng)體現(xiàn)的“人—機—人”模塊的有機集成系統(tǒng)。從而,網絡個體借助三個關系系統(tǒng)所要完成的社會化總目標是:從信息共享到知識共享到意義共享再到精神共享。網絡個體的這一復雜的共享過程體現(xiàn)著鮮明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特征,完成著與三大關系系統(tǒng)縱向、橫向的交叉并行運動。沒有網絡人機互動,其他兩個互動便失去了存在的物理支撐關系;沒有網絡人際互動,網絡社會關系便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依據(jù);沒有網絡自我互動,其他兩種互動難以發(fā)生。由此,我們從網絡社會系統(tǒng)的三大關系中可以明了網絡人機互動是始基范疇,網絡人際互動是核心范疇,網絡自我互動是終點范疇。
第二,網絡人際互動是“現(xiàn)實網絡社會、現(xiàn)實網絡個體”高度融合互滲下的人際交往嶄新樣態(tài)。網絡人際互動發(fā)生在網絡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高度融合滲透的背景下?!艾F(xiàn)實網絡社會”的稱謂意指現(xiàn)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交融狀態(tài)的社會形式,其中既有現(xiàn)實社會的延展部分,也包含著網絡空間的嶄新內容。同樣道理,“現(xiàn)實網絡個體”意指作為現(xiàn)實網絡社會形態(tài)中活動的個體(在此用“網民”的稱謂最合適),這種個體既有著現(xiàn)實社會中的印痕,又表現(xiàn)著網絡社會空間中的特色(交織著現(xiàn)實身份和網絡身份)。于是,在現(xiàn)實網絡社會和現(xiàn)實網絡個體高度融合滲透和部分重疊、邊界模糊的背景下,網絡人際互動顯然與以往的人際互動實踐活動存在巨大差異。在這種網絡人際互動活動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現(xiàn)實社會中人際互動交往的影子,也可以體驗、體會和體悟到網絡社會空間環(huán)境中的嶄新表達,并隨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完成著更高層次的規(guī)定。因而,網絡人際互動是一種現(xiàn)實網絡社會、現(xiàn)實網絡個體高度融合互滲下的嶄新交往形態(tài)。
第三,網絡人際互動是基于綜合性信息中介系統(tǒng)平臺的客觀信息交流活動。顯然,對網絡人際互動的中介系統(tǒng)進行這樣的界定恰恰體現(xiàn)和表征著網絡人際互動活動超越于現(xiàn)實社會中傳統(tǒng)的人際互動活動。在現(xiàn)實社會的人際互動活動中,交往互動雙方并不缺少中介因素,如語言(也包括肢體語言、動作語言等)、文字、電報、電話、傳真乃至于數(shù)字、符號等諸多媒介。在傳統(tǒng)的人際互動過程中,這些媒介手段僅僅是作為一種媒介工具而出現(xiàn)的。顯然,網絡人際互動發(fā)生的平臺遠不是傳統(tǒng)人際互動媒介的簡單拼湊組合,而是發(fā)生著實質性的變化,是一種真正社會意義上的綜合性信息媒介系統(tǒng)。這一綜合性信息交流中介系統(tǒng)不僅有著形成發(fā)展的時間序列,自身也存在著層級的劃分:
第一層級:這一層級主要是以物理技術和硬件設備為中介的基礎層級,發(fā)揮著信息傳輸?shù)奈锢硇灾巫饔谩5诙蛹墸哼@一層級主要是以比特為單位、在{0,1}的二進制內轉換的數(shù)字化信息層級中介,發(fā)揮著信息傳輸?shù)臄?shù)據(jù)流功效。第三層級:這一層級主要是以文字為線索,以直觀體驗為主,以構圖、摹圖(包括表情、體態(tài)、實物)、動漫為內容的符號化信息層級中介,發(fā)揮著信息傳輸?shù)亩嗝襟w性功效。第四層級:這一層級主要是社會性信息中介,是一種海量性的人際互動信息中介系統(tǒng)。這一層級是以網絡文本為標志的數(shù)字化符號化信息中介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經由網絡化(當然其中我們還應注重區(qū)別過度網絡化、適度網絡化和低度網絡化等狀況)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的結果,是一種更大規(guī)模的互動信息中介系統(tǒng)平臺。正是借助這一平臺,交往互動主體從多信道獲取了互動交際的線索訊息,減少了交往互動中信息的不確定性和不真實性,對交往的深度、廣度和強度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亦即怎樣衡量和判定網絡人際互動的信息中介系統(tǒng)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中介系統(tǒng)。
針對上述關鍵性話題,我們不妨從以下視角給予闡釋:一是真正由交往互動主體來決定內容,即在內容具有大眾化、草根化的背景下真正由交往主體的喜好來決定什么樣的內容可以轉發(fā)、轉帖與回復以及發(fā)給哪些網民。否則,沒有較多網民熱衷參與的信息交換平臺,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平臺,既沒有發(fā)展前途,也不會有較大的交往影響力。二是依據(jù)交往影響力的標準,確保網絡人際互動渠道的通暢和互動雙方的雙向自主選擇。三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交往信用體系和交往影響力體系,確保交往互動信息的層級式傳播的清晰度,注重交流互動信息從具有影響力的高端順暢地流向低端。顯然,我們這樣分析網絡人際互動的信息中介系統(tǒng),就是想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人際互動信息場域。只有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信息中介系統(tǒng)和平臺,才能從根本上確立網絡人際互動是一種嶄新的交往實踐形態(tài),也才能體現(xiàn)和發(fā)揮網絡人際互動在網絡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網絡人際互動是主體信息、知識、意義與精神共生共享的實踐活動。這是對網絡人際互動交往內容和交往目的的規(guī)定,也是對網絡人際互動交往目標體系的層級化闡釋。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得知,人類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于是,作為人類一種嶄新交往實踐形態(tài)的網絡人際互動,其目的就是滿足交往互動主體自身的需求。因而,從交往互動的內容提供、目的設定、目標達成的視角講,網絡人際互動實踐活動,就是確保交往互動主體獲取信息、探求知識、愉悅精神的共享性活動。
第一層級是信息共享。意指在網絡人際互動過程中,交互主體通過搜索提煉信息,利用評論、經驗交流等表達見解和看法,從而為對方提供及時的信息,同時反饋自己的意見。第二層級是知識共享。知識共享意指在網絡人際互動中交互雙方對于知識的提供、獲取和占用與享有的活動,是一項累積知識總量、增值知識內容和確保知識創(chuàng)新的工作。第三層級是意義共享。意義共享屬于人的價值共享,其中包含著人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取舍。從而,意義共享意指在網絡人際互動過程中,分享網絡社會空間資源的基礎上理解接受、吸納他人以及重構自我的活動,以期實現(xiàn)對網絡人際交往文本意義的解讀與構建。意義的共享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知識分享的行為,而是體現(xiàn)著交互主體行為的建構,通過這一建構,完成網民以互動的方式賦予這個靈動的網絡社會空間以充分的一致和秩序,并以此來支撐他們自身的意圖,實現(xiàn)網絡社會真正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世界。第四層級是精神共享。精神共享意指網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精神再現(xiàn)和超越,表征著網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精神改造、創(chuàng)造和引領。網絡的興盛與網絡人際互動實踐活動的發(fā)展,從根本性層面上滿足了人本身的需求。同時,網民作為一個網絡社會中的個體,必然存在自我表達的欲望或精神上互動的需要。因而,網絡人際互動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生活方式的選擇。參與到人際互動中來,意味著選擇了一種新型的文化,意味著選擇了向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挑戰(zhàn)。網絡人際互動體現(xiàn)著網民私人性與公共性的結合,其精髓不僅僅在于表達個人思想,而是以整個網絡社會生活世界為視野,精選、記錄、鏈接和傳遞有價值的內容,甚至附加自己的評論,為他人提供幫助,分享快樂,愉悅精神,彰顯公共服務理念。
綜上所述,作為交互主體的網民是網絡社會空間系統(tǒng)的自然之子,網絡社會空間則是網民賴以安身立命的真正家園、可靠根基。在這個意義上講,網絡社會空間系統(tǒng)具有維持網民網絡生存行為的價值屬性,為其提供網絡生存生活環(huán)境和信息、知識、意義與精神生產的諸多要素。于是,網民自己不僅要把網絡社會空間作為活動的對象,而且還要把網絡社會空間架構的生活作為自己直接的生活資料和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不僅要把網絡社會空間作為自己延展了的身體,而且要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精神食糧的供應場域。當然,網絡社會空間并不直接提供網民所需要的各種現(xiàn)成的實物性工具,而只為網民的生存發(fā)展以及與網絡社會空間之間協(xié)調關系的建立提供某種可能性和混沌邊界,至于能否達成,仍取決于網民主體怎樣從海量信息與資源中分出和設定有效信息,在何種意義上和用什么方式掌握和占有這種有效資源客體,在何種層面上達成知識、意義和價值的共享,只有在網民網絡生存生活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xiàn)。因此,本文認為,網絡人際互動就是一種追求共在、關注共享、追求公共性展示與應用的網絡交往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5〕〔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22-123,24.
〔2〕〔3〕〔6〕〔10〕〔13〕〔18〕〔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1-72,46,141,80,85,54,65.
〔4〕〔16〕〔17〕〔24〕〔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295,104,515,330.
〔7〕〔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443.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9〕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9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4.
〔14〕〔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5,108.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19〕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02.
〔2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79.
〔22〕李文閣.回歸現(xiàn)實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35.
〔27〕陳曉強,胡新華.從社會學視角解析虛擬社會交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9):22-25.
〔28〕屈勇.電子網絡空間中人際互動的本質:角色與去角色〔J〕.社會心理科學,2009,(1):34-39.
〔29〕汪清,張啟平.對網絡人際交往的倫理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5):57-59.
〔30〕黃少華.論網絡空間的人際交往〔J〕.社會科學研究,2002,(4):93-97.
〔31〕劉丹鶴.賽博空間與網際互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59.
〔32〕李志紅,姜靖,齊超.關于網絡人際交往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77-79.
(責任編輯: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