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響,《周易》美學尚“生”,推崇“生生”。所謂“生生”,即孳生不絕,繁衍不已?!吨芤住分畬W六十四卦的演變就是一個陰陽間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生生”的有機整體。“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轉變,化生化合,此即為“易”?!耙住睘椤吧?。“生生”即生命的綿延。生命綿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動。《周易》這種強調“易”與“不易”,以生生變易為恒久之道的審美意識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求新務變的特點。
〔關鍵詞〕生;化生;化合;生生;生命綿延;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6-0189-07
可以說,“生生”是《周易》美學的根本要義。即如孔穎達所說:“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后生次于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這里的“生”,除了生息化育、生長變化外,還應該有發(fā)生、生成、變化的意思。而“生生”則更有自然生成、滋生不已、永不停息的意思。不管是宇宙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處于一種“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中?!兑住氛撸円滓?,從爻變、卦變到道變,從自然界的變化到社會人事的變遷,無一不體現(xiàn)出一個“變”字,有變才有生。變易即是生成,孔穎達釋《乾》卦說:“圣人亦當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長萬物,物得生存而為元也?!睉撜f,“生存”就是“生生”;從“生生”到“生存”,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的存在論思想的內核。萬物“生生”,而“生生”的主體是人,核心則是創(chuàng)造。人的“生存”不僅僅是活著,而且要活得有意義。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作為此在的人,其存在即意味著一種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選擇、自我生成、自我實現(xiàn)。人之存在的無限性,其本身就意味著無限的開放性與生成性。宇宙間萬事萬物變易化生、生生不息、會通達成,其要妙在于適時而變?!兑拙暋で彾取吩疲骸耙渍撸斓刂酪?,乾坤之德,萬物之寶。”“易”是“天地之道、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而“生生之為易”;可見,所謂“天地之道、乾坤之德、萬物之寶”也就是“生生”。一切都在生成,在永恒地回歸。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創(chuàng)造生成。在《周易》,爻可變,卦可變,爻動則卦變;爻變、卦變象征著具象世界的生生不已??梢哉f,《周易》美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建構于“生生”意識之中,并影響及此后的中國美學,由此生成其創(chuàng)新圖變、生生不已精神。這里僅從“生生”意識入手,考察“生生”的內涵,探討“生生”的特點及其對中國古代美學的影響。
(一)
在《周易》美學,宇宙間萬事萬物化生化合、生生不息、化化不已。同時,這種化生化合又是自然而然的,而天地則以化生萬物為最偉大的德行?!吨芤住は缔o上》云:“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庇衷疲骸疤斓刂蟮略簧??!笨梢哉f,“生”、“生生”是《周易》美學的核心概念。而所謂“生生”,就美學意義看,就是生其所生,是其所是;也就是讓有生命的存在去存在,讓生去生,存其所存。
就語義學看,所謂“生”,原初義為生育、養(yǎng)育。甲骨文的“生”字,像地面上剛長出來的一株幼苗,其本來意義就是指植物的生長、長出。《說文》云:“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云:“下象土,上象出?!薄稄V雅·庚韻》解釋云:“生,生長也。”《廣雅·釋詁》解釋云:“生,出也?!薄队衿ど俊方忉屧疲骸吧?,產也,進也,起也,出也?!倍贾赋觥吧钡谋玖x是出生之“生”,其意義為一種自然創(chuàng)新的發(fā)生和生長。后來則泛指一切事物的產生和成長,如出生、生育、發(fā)生等。又引申為生命、生活、生年等?!吨芏Y·天官·大宰》鄭玄注云:“生,猶養(yǎng)也?!薄吧庇钟凶躺?、出生、產生、生成的意思。如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痹凇吨芤住访缹W中,“生”是一個生成性、根本性的核心范疇,從“生”意識中可以窺見其“易”的本義及其變化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劉巘《易注》解釋“生”說:“自無出有曰生?!弊鳛橐环N思想意識,“生”具有多重意義,有生成之生、化生之生;也有創(chuàng)新之生、生存之生、生養(yǎng)之生。應該說,“生”既是出生、生長,同時也是生成、生化,其中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這也是“生”的最原初、最具有美學意義的所在。“生”字的本義為長出,引申為生育、生長、產生、出生、生命、一生等義,由此,又與“姓”通?!墩f文》云:“姓,人之所生也?!毙鞛⒐{云:“姓之本義謂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賜姓,遂為姓氏字耳。”因此,史頌簋有“里君百生”,伯吉父盤有“其性諸侯百生”句,其中的“百生”均是“百姓”義。商周之際為部落聯(lián)盟時期,同一部落即為同一姓。這里的“生”即用“姓”之義?!靶铡睘椤吧?,體現(xiàn)了生成創(chuàng)新的繁衍與聯(lián)系?!吧庇峙c“甥”相通。據(jù)《萬姓統(tǒng)譜》中記載云:“甥亦作生。晉呂甥之后也。即瑕呂飴生,亦作陰飴生,故又為生氏。”在古代,“甥”、“生”二字相通,因此又稱為生氏。“生”還與“命”相連。據(jù)《論語·顏淵》記載,子夏云:“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荀子·王制》云:“草木有生而無知。”《禮記·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等等,可見中國文化對“生”的重視。
但是把“生”引進并上升為哲學與美學范疇的則應該說是《周易》。可以說,整個《周易》美學都在說“生”與“生生”?!吧迸c“生生”是《周易》美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發(fā)生的原點。就其“生生”意識的論述,主要應該具有以下內容:
第一、生育繁衍。生命的繁衍生育是《周易》美學“生生”的最基本含義?!吧敝吧钡谋玖x就是生育、養(yǎng)育?!对姟ば⊙拧に垢伞吩疲骸澳松凶?,載寢之床?!薄吨芏Y·天官·大宰》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编嵭ⅲ骸吧?,猶養(yǎng)也?!倍^“生育”,也就是“生”。《管子·形勢解》云:“道者,扶持眾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薄痘茨献印ぴ烙枴吩疲骸按猴L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备哒T注:“育,長也?!睉撜f,《周易》美學的“生生”意識就是建構于早期原始信仰中的生育繁衍觀念上的。生育繁衍觀念與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思想文化的遺留。生育觀念表現(xiàn)為一種生育信仰,崇尚多子多福。而生育信仰則起源于早期人類對生命現(xiàn)象的崇拜。它是遠古時期的先民由于對生育現(xiàn)象的不理解而產生的一系列以人類自身生命的生育、繁衍行為為對象的崇拜以及相關的儀式。一般的生育信仰包括孕體崇拜、女性崇拜、圖騰崇拜、男性崇拜、生育神崇拜等等,甚至還包括求育巫術等。一般而言,生育信仰的內容主要以女性崇拜為主,也有男性崇拜等其他的崇拜。生育信仰與巫術文化相關,《周易》美學與原始巫術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從生育繁衍出發(fā)探討創(chuàng)新問題是自然而然之事。在《周易》里,男性與女性的生育繁衍是“生生”的呈現(xiàn),也是生成創(chuàng)新的基礎?!吨芤住は缔o下》云:“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庇伞澳信畼嬀背霭l(fā),孕育“生生”,生成無限的生命,成就創(chuàng)新,生生不已,是“生生”意識的主要內涵。可以說,正是基于此,黑格爾才強調指出:“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周遍的創(chuàng)新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育繁衍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唧w地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xiàn)和崇拜的?!?sup>1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尚不知男女媾合與生殖關系。隨著歷史的推移,終于發(fā)現(xiàn)了男女間的交媾而生殖的秘密。由于先民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的低劣,人口生產一直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增長率的狀態(tài),為了實現(xiàn)“種的蕃衍”,即勞動力人數(shù)增長的目的,必然要求提高出生率來增殖人口。這種要求內化到精神和觀念上,即是崇拜女性和男性生殖能力、崇拜女性和男性生殖器官及其象征物,這種熾盛的崇拜生殖的文化情緒,流露和洽應了先民祈求生殖蕃衍人口的原始愿望和追求。在先民心目中,生殖崇拜具有莊嚴神圣的宗教蘊意,其儀式往往要在祭祀流程中進行。通過祭祀的方式,溝通鬼神和人的聯(lián)系,求得神靈的庇護,同時,求得人與神明的相合相交,在鬼神與人相通的基礎上,以循環(huán)的方式,實現(xiàn)鬼神向新人的轉化,是古人觀念中生殖、繁衍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下去的終級原因。作為古代神秘文化的經典著作,《周易》美學汲取了上古巫文化中有關生育信仰意識,同時把天地萬物的“生生”都比附為男女的交媾與生育繁衍。生育繁衍,即“生生”意識在《周易》美學中有極為充分的體現(xiàn)。這點,可以從有關《周易》美學最基本的兩個卦象“--”和“—”中看出。盡管對此有很多說法,但是男女之道與生育繁衍之說占有很大分量。《周易》美學講天地、講萬物、講陰陽、講剛柔、講父母、講君臣……都離不開男女之道。上古時期,伏羲始作八卦,就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四象”、“八卦”的要義都是“生”?!吧钡膶崿F(xiàn),需要男女,需要男女間的交媾,沒有男女間的交媾,就沒有“生”,也就沒有新生命的誕生,就沒有生生不息的萬物。所以,早在20世紀的20年代,錢玄同就曾經強調指出:“我以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底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的生殖器的記號?!?sup>2歷史學家周予同也指出:“《易》的爻就是最明顯的生殖器崇拜時代的符號?!ぁ硎灸行缘男云鞴?,‘--’表示女性的性器官。”3郭沫若也指出:“八卦的根柢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以像男根,分而為二以像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古人數(shù)字的觀念,以三為最多,三為最神秘。由一陰一陽的一畫錯綜重疊而成三,剛好可以得出八種不同形式?!?sup>4這里所說的陰爻(“--”)和陽爻(“─”),是八卦的根本,陰爻(“--”),中空而外實,十分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女子的性器官的形式;陽爻(“—”),內實而堅挺,更是非常逼真地表現(xiàn)了男子的性器官的形式。由此而衍生出的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進而又衍生出八卦,即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以及由八卦變化出的六十四卦,都是以陰爻和陽爻,或者說男女的性器官為最基本的形式。這表明,由男女,或者陰陽的互相結合交媾而產生萬物。《周易·系辭上》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庇衷疲骸皠側嵯嗄Γ素韵嗍?,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边@里所要闡明的仍然是男女之道,由男女之道而推演宇宙萬物的變化,也是非常符合宇宙變化和生命起源的。《周易·說卦上》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玻偎鞫媚?,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边@種表述是以乾坤為父母,率三男三女,效法自然,使自己生命中的陰陽兩種成分,像宇宙運行一樣,和諧地發(fā)生交合作用;同時借助男女(陰陽)間的交媾,使精子和卵子彼此吸收,生出新的生命。天地相交而生萬物,男女相交而生子女。在中國古代美學,往往把男女間的交媾稱為“云雨之歡”,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吨芤住は缔o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庇衷疲骸扒て湟字T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笨追f達疏云:“纟因缊,相附著之義,……唯二氣纟因缊,共相和合,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合也,言男女相感,……故合其精而萬物化生也?!睉撜f,《周易》美學中的天地、乾坤、陰陽、男女都具有象征意義,同時,可以互相指涉?!吨芤住访缹W用陰爻“--”和“—”排列組合成八卦、六十四卦,進而演為三百八十四爻,標志著陰陽兩性生育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盡管《周易》美學之“生生”的基本義指生育繁衍,但是,僅以“生育繁衍”來考察的“生生”的內涵還有失偏頗;僅僅注意到《周易》美學中所包孕著的生物性價值,以生育繁衍性的觀念涵蓋《周易》美學的一切,這不僅否定了《周易》美學的豐富性、復雜性,忽視了《周易》美學自然、自然而然的內涵,縮小了《周易》美學的價值范疇,而且也損害了生物性的生育繁衍觀念本身。由此,易學家蘇淵雷特別強調指出:“八卦除表示生育繁衍器崇拜與宗教魔術外,另有其原始世界觀之價值焉?!陨毖艹绨菔?,不必以生育繁衍崇拜終;以卜筮始,不必以卜筮明者乎!”5應該說,“生育繁衍”是《周易》“生生”思想生成的原初域,由此出發(fā),還有更多的、更為繁富、高遠的美學義域。
第二、創(chuàng)生化育?!吧?,生命在陰陽氤氳互化中創(chuàng)構另一個生命,由此而“生生不已”。因此,“生生”又指創(chuàng)生化育?!吨芤住でゅ琛吩疲骸按笤涨?,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薄吨芤住だぁゅ琛芬苍疲骸爸猎绽ぴ?,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薄霸?,開始。《周易·乾》:“乾,元亨利貞。”孔穎達疏云:“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背填U《程氏易傳》卷1云:“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sup>6“乾元”二字連用,以“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來定義“乾元”的功用,顯然是指生命之源,也即人們常說的“元氣”、“陽氣”。具體說來,“元”是原始、原初的意思,而“乾”的含義作者理解為“氣”、“陽氣”?!袄ぁ睘榈?,為陰。坤為柔順。坤之所以有柔順之義,就是因為地能順承天體的運動而生化萬物?!吨芤住访缹W不僅用天、地代表宇宙自然,而且揭示了天地自然的生命意義。應該說,《周易》美學是從人的生命存在出發(fā)去理解自然界的。萬物的生命來源于天,生成于地,正因為如此,所以《說卦傳》將乾、坤二卦視為父母卦。所謂“資始”與“資生”都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初生狀態(tài)。同時也說明這種生是陰陽相合而生?!墩f文》云:“坤,地也。從土從申。”因一陰起于午,二陰臨于未,三陰至于申,故從申。陰之性順,坤上坤下,成為至順,地大物博,萬物資生,不但能厚載無疆,且能含弘光大,促使品物咸亨?!笆肌笔菤庵?,“生”是形之始,藉此兩元資生萬物,萬物覆載于天地萬物之中?!扒闭摺敖y(tǒng)天”,“坤”者“順承天”。即是說明“生生”是陰陽交感而生?!吧币惨馕吨隆!吨芤住访缹W認為,生化創(chuàng)新是艱難的。如《屯》中說:“屯,剛柔始交而難生?!钡瞧D難,愈體現(xiàn)生化創(chuàng)新之可貴。即如方東美所指出的:“創(chuàng)新資源正是其原始的‘始’,像一個能源大寶庫,蘊藏有無限的動能,永不枯竭;一切創(chuàng)新在面臨挫折困境時,就會重振大‘道’,以滋潤焦枯,因此,創(chuàng)新永遠有新使命??v然是艱難的使命,但永遠有充分的生機在期待我們,激發(fā)我們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新的意義因此越來越擴大,創(chuàng)新的價值,也就在這創(chuàng)造流程中,越來越增進了?!?sup>7就《周易》“生生”意識而言,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周遍創(chuàng)新的拓展系統(tǒng),因此,整個大化流行不但充塞蒼冥,而且創(chuàng)進無限,在創(chuàng)新的流暢節(jié)拍中,前者未嘗終,后者已資始,前者正是后者創(chuàng)造更偉大創(chuàng)新的跳板,如此后先相續(xù),波瀾壯闊,乃能蔚成創(chuàng)新的浩渤大海,邁向無限的“日新”、“致新”境域。所謂原其“始”,則知雄奇的創(chuàng)新源自無限上方,而要其“終”,則知當下的創(chuàng)新邁向無限拓展,而兩者之間正是構成不絕的創(chuàng)新流程?!吨芤住访缹W的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就體現(xiàn)在其生生不已的創(chuàng)化變生化育流之中?!吧辈粌H僅存在于創(chuàng)新的感性形態(tài),同時還是一種價值體現(xiàn),它是在創(chuàng)生和變化中所蘊含的一種形上的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吨芤住访缹W強調“生”為“天地之大德”,認為“日新之謂盛德”,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美學的精神實質。應該說,輝光乃新,日新其業(yè),創(chuàng)新圖變乃是中國美學的核心精神?!抖Y記·大學》云:“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睍x張華《勵志詩》云:“進德修業(yè),暉光日新?!蓖跤韨牎洞饛堉讜吩疲骸叭缱阆轮膶嵰圊r得,況可畏之年,日新之業(yè),仆安敢測其涯涘乎?”所謂“日新”,就是不斷地創(chuàng)生,使新而又新。王夫之說:“天地之間,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斓刂蟮?,則既在生矣。陽以生而為氣,陰以生而為形。……今日之日月,非用昨日之明也;今歲之寒暑,非用昔歲之氣也?!?sup>8《周易·系辭下》云:“天地纟因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化醇”指粗化而為精,“化生”則指化舊而為新?!渡袝髠鳌吩疲骸叭赵鹿馊A,旦復旦兮?!彼硎龅囊彩沁@種日新圖變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化育,不是單純的重復,而是蘊含著新質的生成,是去故取新?!吨芤住るs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薄吧本褪歉锕嗜⌒??!叭招隆薄ⅰ叭⌒隆?、“致新”是“易”最盛大的德性。王夫之說得好:“由致新而言之,則死亦生之大造矣。”9就創(chuàng)新圖變意義看,“死”“亦生之大造”,可以說,“死”就是新。
(二)
“生生”是一種流程,是一種“日新”、“取新”、“致新”的創(chuàng)新流,就此意義而言,“生生”與變、易、新都是可以互換的,“生生”就是不斷地創(chuàng)生化育、革故取新。變生化育、革故取新是宇宙生成的動力和源泉,也是宇宙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吧钡牧鞒桃彩遣粩嘧兓?、變生化育產生新的事物的流程。這一流程的發(fā)生、流變是自然而然,如其所是的。即如朱謙之在《周易哲學》中所指出的:“原來所謂宇宙,只是生這一動。”10在他看來,“生”乃“基于自然的法則……這法則一個觀念極重要,生命自身即因是極自然,同時又極有法則,所以才生生不已”11。由此朱謙之強調指出:“生之真意義,就是變化?!?sup>12“生”是自然而然的?!吧迸c“生生”是《周易》美學之根本,“易”也是其根本。由此,也可以看出,變生化育流也就是“生生”的應有之義?!吧笔窃谧兩髦袑崿F(xiàn)的,只有變生化育的流轉不息,才有“生生”,“生生”是變生化育流轉不息的結晶。同時,“生生”的流程本身也就是變生化育的流程。熊十力認為:“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現(xiàn)象世界即是真實本體?!?sup>13《周易》美學曰:“變則通,通則久”,只有“變”,才有“通”,由此才能“久”?!白兩笔钦f明恒久性的表現(xiàn)。“生生”不僅指創(chuàng)生化育,同時還是一個化生化育的流程?!白儭笔恰瓣庩枴敝g的轉變,“變”也是“易”?!吨芤住访缹W曰:“生生之謂易?!薄耙住笔亲兩⒆兓!吧本褪恰吧保褪亲?,就是“易”,也就是“新”??追f達《周易正義》序中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往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薄吨芤住は缔o上》云:“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笨追f達疏云:“其德日日增新?!憋@然,這里的“富有”,不僅是指天地與人所擁有或具備的自然物質資源,更指天地與人之間的“陰陽運行,寒暑往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的不斷生成的資源。這種“往來”“運行”的資源乃是“不?!钡?、“相續(xù)”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種自然而然、真實存在的“在場”精神資源。南懷瑾說得好:“只有天地、自然最富有。”因為天地化生萬物,只有奉獻,卻從不占有。所以,在南懷瑾看來,“真正的愛,只有付出,從不占有,才是真正的富有。這也就是道,所以富有叫做大業(yè)?!?sup>14應該說,“日新之謂盛德”中的“盛德”,指的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盛德”,這樣的“盛德”,就是順其自然、生其所生、是其所是、存其所存。故朱熹對此評注說:“張子曰:‘日新者,久而無窮。’”《周易·升卦》云:“《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朱熹解讀云:“木一日不長便將枯衰。”這就是說,蒼天有日新月異,永恒光照大地萬物生長之崇德。君子行善,當順樹木生長的道理,從每日每件小事做起,日有所進,日積月累,不可中斷,終能蓄養(yǎng)成自強不息、盛久不衰之“大德”。之所以是大業(yè),是因為它涵蓋天人地并融其為一體,且大而無外;更因為天地化生萬物,卻從不占有,只有奉獻,是真正的富有!人對于追求精神層面所作的努力,如能超越對物質發(fā)展的欲求,就會和天地一樣,實現(xiàn)真正的“富有”。
①《文心雕龍·通變》,本文所引《文心雕龍》內容均據(jù)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下文只列篇名。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之間的氤氳激蕩,化生化育萬物之所以能夠稱之為“道”,稱之是“盛德”,同樣是因為它涵蓋了天地人三才并融其為一體,且經久而無窮、而彌新;并且更因為上蒼有日新月異,永恒地光耀大地、滋養(yǎng)萬物,撫育其生長的厚重德行。君子順應自然,如同順樹木生長一樣,日有所進,日積月累,不可中斷,終能蓄養(yǎng)成自強不息、盛久不衰之大德,而“日新”、“致新”、“彌新”。因此,在《周易》美學,“生生”實質上就是一種德行。所謂“大德”、“盛德”,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周易》美學對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的推崇。可以看出,《周易》美學已把“生生”提升為一種精神,即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這種“生生”精神在天地人之間流行不已。正是因為有“生生”的存在,宇宙間萬事萬物才化生化合不已。如王夫之說:“天地之間,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sup>15“生生”為一種周遍的“在場”,滋潤著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萬物皆稟此而生,依此而長?!吨芤住访缹W的這種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影響深遠。程顥云:“‘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亦是萬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已之意,天只是以生為道”16朱熹也說:“某謂天地別無勾當,只是以生物為心,一元之氣,運轉流通,略無停間,只是生出許多萬物而已?!?sup>17“生生”即是“仁”。張載說:“天地則何意于仁,鼓萬物而已。”18程伊川:“生之性便是仁。”19對于“仁”,朱熹曰:“仁是天地之生氣”20,“仁是個生底意思”21,仁貫通了宇宙與人生。錢穆在《朱子新學案·朱子論仁》中指出:“自孔孟以下,儒家言仁,皆指人生界,言人心、人事,朱子乃以言宇宙界?!?sup>22這里就強調指出,在朱熹這里,“仁”已經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即哲學與美學的高度,宇宙自然的高度。由此來看,“生生”是與大自然的“生意”相同的,是流動于宇宙天地境域的一種精神與對感性創(chuàng)新活潑潑的體驗的融合。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活潑潑地”23。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就體現(xiàn)在對活潑潑的創(chuàng)新的體驗上?!吧辈粌H是形而上的,而且也是形而下的,是鮮活的、自然的。據(jù)《宋元學案·明道學案下》載,張橫浦曰:“明道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勸之芟,曰:‘不可!欲常見造物生意?!种门璩匦笮◆~數(shù)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sup>24草之與魚,人所共見,唯明道見草則知生意,見魚則知自得意,此豈流俗之見可同日而語!明道即程顥,少從周茂叔學。后自成一家,號明道先生。《河南程氏遺書》也載:“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生意一般?!?sup>25與程顥同時的張載則經?!坝^驢鳴”,即觀看驢子的鳴叫。由此,“生生”又體現(xiàn)為宇宙自然間的生機與活力。
可見,由《周易》美學開創(chuàng)的這種創(chuàng)新圖變精神的內涵由生育繁衍、創(chuàng)生、變生化育等不斷拓展、衍生,它不僅表現(xiàn)形而下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化變生化育,還指形而上的創(chuàng)生之道,同時還指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生變化中所體現(xiàn)的生機和生意。創(chuàng)新在不斷地繁衍化育,“生生”的內涵在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中,其精神也在不斷的傳承中。
(三)
應該說,正是受《周易》之“生生”創(chuàng)新圖變意識的影響,在“易”與“不易”、“變”與“不變”關系的認識上,中國美學一貫主張常中有變,變中守常,求新重變。而《周易》這種強調“易”與“不易”,以生生變易為恒久之道的審美意識則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求新務變的特點。中國美學推崇汲古生新、化古生新、參古生新、融古生新,“古”是傳統(tǒng)的,“新”就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從繼承傳統(tǒng)而來的,沒有繼承談不上創(chuàng)新,只繼承也不行,要融古通今,要借古開今,“望今制奇,參古定法”①。在中國美學,所謂“古”,其含義主要有兩種:一是就時間的悠長久遠而言,意指古代;一是就意蘊的深厚、高妙而言,意指古樸高遠的藝術審美境域?!皡⒐拧敝肮拧?,應是兩種含義兼而有之。如就藝術審美境域而言,即古淡、古樸、古拙、蒼古、高古、亙古。如就“參古”之意而言,則為第一種含義,為師古、通古,不是要求“復古”,而是通古貫今,以創(chuàng)構新穎獨特、充滿生命活力的藝術審美之境。即詩文審美創(chuàng)作構思必須融會古今,不能不古不今,更不能襲古人語言之跡,冒以為古。文貴獨創(chuàng),學求新變。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獨辟蹊徑、自出心裁,而不能因循守舊、步人后塵。陸機《文賦》指出,文章必須“被金石而德廣,流管弦而日新?!睂徝绖?chuàng)作應力避剿襲雷同,因為此事關乎道德操守,所以凡與前人重復暗合之處,即使自出己思,也應斷然割愛:“必所擬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雖杼軸于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蹦淆R的張融也認為:“夫文豈有常體?”因此“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在他看來,文學創(chuàng)作是“不阡不陌,非途非路”、“無師無友,不文不句”,“頗有孤神獨逸耳”。26肖子顯也認為文章乃是人的志趣懷抱和精神風貌的表征,從而應該不斷求新求變,他說:“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理應“各任懷抱,共為權衡”27,因此棄舊圖新,追求“新變”就成為文學繁榮興盛的一個重要前提。對此,劉勰指出:“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guī)?!保ā躲戵稹罚┯种赋觯骸拔穆蛇\周,日新其業(yè)。”(《通變》)在他看來,審美創(chuàng)新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順其自然,順應時代生活的發(fā)展,把握有利時機,文學審美創(chuàng)新才能做到行之有效而不失其正。他在《通變》篇中說:“趨時必果,乘機無怯?!痹凇堕F裁》篇中又說:“變通以趨時?!痹凇墩戮洹菲f:“情數(shù)運周,隨時代用矣。”在《總術》篇說:“因時順機,動不失正?!憋@然,這些說法都汲取了《周易》的創(chuàng)新圖變的美學思想。在劉勰看來,文學的體例法式自古已然,“設文之體有?!?,“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而文學的風格氣力則是變動不居的,“變文之數(shù)無方”,“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shù)也”。因此,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通”、“變”二義往往是有所側重的,穩(wěn)定、貫通的是自古沿用的體制格式,變易、更新的是日新其德的風格氣勢,這也就是他所說“望今制奇,參古定法”的意思。如果違背了“通變”之道,放棄了對于名理篤實的文體和氣力峻爽的文辭的追求,那么只能流于“淺而綺”、“訛而新”,變成對膚淺訛濫的外在文辭體格的營構,失去文學創(chuàng)新的意義了。
文學創(chuàng)新首先是內在精神的更新,然后才能帶動外在形式的變革。劉勰用“風骨”來概括文學的內在精神,“風”即情志才氣一類的心理內涵;“骨”即精煉端直的文辭特色,二者構成了文學的內在精神,文學得之這種內在精神的支撐和充實,方能氣格清朗、輝光日新:“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風骨》)在中國美學,創(chuàng)新意識乃是一種銳意進取,百折不撓,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一種大美、壯美和陽剛之美,亦即《周易》美學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剛健既實,輝光乃新”等精神。劉勰對此多有闡發(fā):“趨時必果,乘機無法”(《通變》),“情數(shù)運周,隨時代用矣”(《章句》),“因時順機,動不失正”(《總術》),等等,以順天應人為大業(yè),以日新為盛德,以自新為座右銘,不甘寂寞,不甘停頓,永懷希望,永在追求,始終尋求新事物、新生命、新光景的創(chuàng)新意識賦予了中國美學輝光乃新的理想色彩。
陸機《文賦》指出,詩文創(chuàng)作應“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劉勰《文心雕龍·通變》也指出,“變則其久,通則不乏”。在劉勰看來,“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shù)無方,何以明其然邪?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shù)也。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通變無方,數(shù)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參古”、“通”就是“不易”,是一種不變的美學精神,“易”、“變”則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審美追求,只有“不易”中求“易”,常中有變,以古為今,以故為新,日新其業(yè),才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創(chuàng)構出“新”之“朝華”美境。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指出:“惟陳言之務去?!崩畹略T凇段恼抡摗分幸仓赋觯骸稗o不出于風雅,思不越于《離騷》,模寫古人,何足貴也?”在他看來,詩文創(chuàng)作“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詩文創(chuàng)作審美經驗的獲得,必須經過一個相循、相因、相融、相通、相變而化古通今的流程,必須如劉勰所說的“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絕不可“競今疏古”,趨時附俗。時世推移,光景常新,文風多變,然而詩文創(chuàng)作中表情達意,“名理相因”。歷代文藝美學理論家、詩文作者通過對人的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審美境域的探尋與追求,并由此而獲得的美學精神必定會穿透并照亮文字與歷史。所謂“設文之體有?!保巴ㄗ儭敝當?shù)“無方”。故而,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必須“資故實,酌新聲”、“斟酌質文”、“櫽括雅俗”,以星懸日揭,照耀太虛,渾樸古雅,光景常新。詩文創(chuàng)作應追求“意新”、“辭奇”,追求“古雅”、“渾樸”,但同時,又必須做到“新而不亂”、“奇而不黷”、“古而不泥”,只有通古今之變,才能變而不失其道。歐陽修《六一詩話》說:“圣俞嘗語余曰:‘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到者,斯為善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學詩亦然,規(guī)摹舊作,不能變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魯直詩云:‘隨人作計終后人。’又云:‘文章最忌隨人后?!\至論也。”又引徐俯語云:“作詩自立意,不可蹈襲前人。”周輝《清波雜志》說:“為文之體,意不貴異而貴新,事不貴僻而貴當,語不貴古而貴淳,事不貴怪而貴奇?!眳巫嬷t《古文關鍵》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應求新,主張“意”新和“辭”新,應該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結前生后,曲折斡旋,轉換有力,反復操縱。所謂“意”指文章的命意,立意要高、要新、要好,要有不盡意。句雖少意極多,文勢曲折極有味,峻潔有力。新語表現(xiàn)新意,語新是外在的,意新是內在的,語新與意新表里一致,這是立足于文章自身的思考。文勢規(guī)模、綱目關鍵、鋪敘次第、抑揚開合處、警策句法,要簡潔明了、融化曲折、剪截有力。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指出,詩歌創(chuàng)作貴在“不經人道語”。他認為,“自有詩以來,經幾千萬人,出幾千萬語,而不能窮,是物之理無窮,而詩之為道亦無窮也”。李漁在《窺詞管見》中也指出,詩文創(chuàng)作“莫不貴新,而詞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為上,語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所謂意新者,非于尋常聞見之外,別有所聞所見,而后謂之新也”,“意新語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謂之諸美皆備”。詩文創(chuàng)作必須求新,具有獨創(chuàng)性,知新變而不知銳意進取,剛健有為,必然會造成“雖獲巧意,危敗亦多”,“習華隨侈,流遁忘返”,可見,“輝光乃新”意識中包含著《周易》美學“易”與“不易”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0.
〔2〕錢玄同.答顧頡剛先生書〔A〕.顧頡剛.古史辨:第1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7.
〔3〕周予同.“孝”與“生殖器崇拜”〔A〕.顧頡剛.古史辨:第2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84-185.
〔4〕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A〕.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蘇淵雷.易學會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46-47.
〔6〕程顥,程頤.二程集:第3冊〔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695.
〔7〕方東美.生生之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9.
〔8〕〔9〕〔15〕〔清〕王夫之.周易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217-218.63,217.
〔10〕〔11〕〔12〕朱謙之.周易哲學〔A〕.朱謙之文集:第3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14,125,116.
〔13〕熊十力.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M〕.臺北:成均出版社,1984.155.
〔14〕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97.
〔16〕〔19〕〔25〕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30,205,64.
〔17〕〔20〕〔23〕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4,107,112.
〔18〕張載.張載集〔M〕.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189.
〔21〕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46.
〔22〕錢穆.朱子新學案:第1冊〔M〕.臺北:三民書局,1971.345.
〔24〕黃宗羲.宋元學案〔M〕.繆天綬選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105.
〔26〕張融.門律自序〔A〕.南齊書:卷41〔M〕.北京:中華書局,1972.729.
〔27〕南齊書:卷52〔M〕.北京:中華書局,1972.907.
(責任編輯:尹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