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其古音源遠流長、盛世輝煌。民樂的發(fā)展是國粹的精華,也是我們華夏子民的驕傲。箏是我國最古老的的彈撥樂器之一,也是民族樂種的精粹之一。它演奏的旋律優(yōu)美動聽,深受人們喜愛。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37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在民間及宮廷廣為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一、秦箏源流
箏生秦地,史稱“秦箏”。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戰(zhàn)國時期流傳于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早在秦國建立之前的西周時期,秦地就已有這種樂器,因而歷史上有“秦箏”一說。
對于秦箏的來源,民間流傳的說法有很多,古文獻中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載:“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彪m說二人爭瑟,因爭奪而產生“箏”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秦箏歸秦”卻是有史可考的。漢劉熙在《釋名》中述:“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笨芍肮~”名是以其悠然銷魂的聲音而得名。箏是秦人最早的樂器,它與缶等敲擊樂器一起,形成“秦聲”。秦聲是一個比較復雜而又包含許多內容的概念。
焦文彬早期發(fā)表的《秦聲初探》中也曾提到過對秦聲的概括有六點:一指先秦時代的秦地民歌;二指先秦時代的秦地歌舞音樂中和的“秦樂”;三指秦人的詩歌;四指陜西地方劇種;五指缶;六指秦箏。這里所說的秦聲,是由三種不同的樂器共同演奏,再加上歌聲“Ⅱ烏嗚”合唱。秦箏是伴奏的樂器,甕和缶都是打擊樂器,“搏髀”是拍擊大腿的聲音,這四者巧妙的結合,共同形成了“真秦聲”,因此秦箏最早就是伴奏樂器。筆者想“秦聲”之所以后來成了秦箏的專用名詞,還是因為秦箏的音色特點,尤其是于音域的寬廣深厚、風格的激越慷慨、手法的善于抒情密不可分。
二、秦派箏曲的風格特點
秦箏的演奏別于其他派系?!瓣兾鞴~派”是由以周延甲為代表的一批專業(yè)箏人,于1957年根據陜西地方特色曲風(如:戲曲秦腔、鄙鄂、碗碗腔、西安鼓樂及名歌說唱形式、道情等)改編創(chuàng)作的。它具有鮮明的特征及完整的樂學體系,秦聲音樂的形成于歷史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尤其與人們的思想、性格、習俗、語言是一脈相承的。古代“嗚嗚歌”是最早的秦腔也是最早的箏曲。它的唱腔便是箏曲發(fā)展風格和情感的靈魂所在。陜西箏曲既有秦腔的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悲壯氣勢;又有鄙鄂、碗碗腔音樂委婉酸楚、細雨纏綿、如泣如訴的“凄涼調”。難怪呂自強曾貼切的描述:“華夏以大、歌呼嗚嗚、繁音激楚、熱耳酸心、慷慨激昂、凄楚悲切、歡快動人、活潑流利?!倍潭痰囊幌?,充分道出了陜西箏曲的獨具的民間音樂風格。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秦箏歸秦”在1957年開始創(chuàng)延,也正是針對箏在陜西瀕臨絕響的現(xiàn)實而提出來的。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于當?shù)貞蚯⒄f唱和民間音樂響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等派系。其箏曲和演奏方法各具特色,如:河南箏,由秦箏傳入河南與當?shù)孛耖g音樂,融合發(fā)展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計難工”。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特色。又如:山東箏,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關系,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十大板編組而成,其演奏風格淳樸古雅。然而陜西秦箏更具有獨特風格,它的曲風完美的融合了地方唱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還有它的演奏技巧也別于其他流派,保存了古老的燕樂藝術傳統(tǒng)。其豐富的旋法、音階、調式、音律形成了陜西箏曲獨特的藝術風格。二變之音產生的微升“4”和微降“7”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音樂特征。這在其他流派箏曲中是少見的。
三、秦箏的傳承和發(fā)展
秦箏流派繼承和發(fā)展的代表人物有:周延甲、曲云、魏軍、樊藝鳳等。他們?yōu)槔^承傳統(tǒng)的陜西秦箏流派的發(fā)展及普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90年代初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辦了《秦箏》雜志,成立了陜西秦箏學會,一起挖掘保留秦箏傳統(tǒng)文化。雖然后來因為各種原因秦箏雜志曾一度停刊,但經過秦箏學會所有同仁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在西安音樂學院的大力關懷支持下,于2004年上半《秦箏》雜志再度復刊,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與業(yè)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就像離鄉(xiāng)已久的兒女,再次回到母親的懷抱,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讓人含淚感懷,身為陜西箏人筆者也同樣歡欣鼓舞。
周延甲教授為陜西秦箏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曾在西安音樂學院擔任民樂系主任。同時也曾是秦箏學會的會長,《秦箏》雜志的主編。陜西流派的創(chuàng)延發(fā)展也是周延甲教授最早起提出的。從早期根據陜西地方小曲迷胡、秦腔、碗碗腔等改編成的箏曲練習,如:《繡金匾》《掃雪》等。曲風悠然恰情、愜意而優(yōu)美。作品推出后得到了樂界人士的好評,之后又編定了《迷胡古箏曲集》,曾公開發(fā)表了眾多關于秦箏發(fā)展的論文,如《繼承和發(fā)揚秦箏陜西流派演奏藝術傳統(tǒng)》等。其代表作品有《秦桑曲》《凄涼曲》《姜女淚》《百花引》等。尤為值得一提的便是《秦桑曲》,此曲由周延甲教授根據碗碗腔音調創(chuàng)作而成,近于傳統(tǒng),它以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富有變化的演奏技法,反映出秦地音樂的風貌。在1989年首屆《山城杯》電視大獎賽中獲創(chuàng)作一等獎。其曲名是根據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還歸日,是妾斷腸時”。的“秦桑”二字得命,意題貼切、盡善盡美。他所創(chuàng)作的箏齊奏曲《百花引》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形象的描繪了三秦大地上暢想萬紫千紅、百花爭艷、蜂歌蝶舞的秦川春色。為陜西箏派的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
曲云教授也是秦箏流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為秦箏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是一位集創(chuàng)作、演奏為一體的秦箏藝術家。他曾根據陜西秦腔、弦板腔、榆林小曲、迷胡、碗碗腔、西安鼓樂等地方音樂改編的和編訂的秦箏獨奏曲如:《香山射鼓》《夜深吟》《花月吟》《朝天子》《虞美人》《賺·梅花引》等。其《香山射鼓》也在1989年《山城杯》大賽中獲得最佳優(yōu)秀作品獎。
魏軍副教授對也有著深刻的研究。曾多次發(fā)表過有關秦箏方面的學術論文,在全國箏界頗具影響力如:《秦箏源流新證》、《秦箏源流再證》等。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秦箏曲如:《秋收》《三秦歡歌》《鄉(xiāng)音》《秦調》《秦調》等,還有近年創(chuàng)作的《五陵吟》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并發(fā)表著作《秦箏曲論》一書,為秦箏流派留下了寶貴的文字和音樂資料。魏軍副教授為普及秦箏音樂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培養(yǎng)了許多箏藝人才。為秦箏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樊藝鳳副教授是繼承秦箏發(fā)展的第四代傳人,現(xiàn)為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彈撥組主任,現(xiàn)任陜西秦箏學會會長。近年來。培養(yǎng)了大批的優(yōu)秀秦箏藝術人才,其學生曾多次在全國中獲獎。她在繼承和發(fā)揚秦箏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進取。2004年再次復刊一脈衰落的《秦箏》雜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7月在西安音樂學院組織成立“秦箏藝術團”,本著實踐教學、豐富形式、加強交流、弘揚“仁智”的宗旨,使秦箏的新生力量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時,參與藝術實踐,更加深刻的把握秦箏流派的風格,讓秦箏新芽在全國箏壇遍地開花。古人云:“智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边@也是樊藝鳳副教授對秦箏藝術追求的理念。
“靜思其變、悟空靈略、反轍往憶、遙品廣源”作為秦箏傳承的新一代,從小受到陜西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感染,對本土音樂有一種無上的摯愛。筆者被秦箏曲那種獨有的慷慨激昂、活潑流利、凄楚悲切的特點和情緒所深深吸引,從9歲學琴至今已學習和演奏過多首秦箏的代表作品并有幸蒙受過這四位專家的親自指點。作為陜西箏人的筆者對陜西音樂總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情懷,通過會不斷地學習,希望能為秦箏藝術的發(fā)展盡一點微薄之力。更希望能涌現(xiàn)出更多優(yōu)秀的秦箏演奏家和優(yōu)秀的秦箏作品,使秦箏這朵奇葩在民族器樂之林綻放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