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幅源遼闊、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們,用他們的優(yōu)秀思想、才華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代表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傳統(tǒng),其中一大批作品具有中華民族氣質、風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而其中笛子獨奏曲《喜相逢》就是一首極具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
笛子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樂器,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器樂門類。笛子聲音優(yōu)美,雅俗共賞,結構巧妙,攜帶方便,深受古今中外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是登上獨奏舞臺后,笛子演奏更是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笛子的普及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無論專業(yè)的還是非專業(yè)的,都很喜歡《喜相逢》這首笛子獨奏曲。我們就從北派風格說起,通過《喜相逢》這首經(jīng)典之作來對北派笛子的演奏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北派竹笛大師們用它們的熱情創(chuàng)作,演奏了大量風格鮮明,極具特色的笛子音樂作品。當然隨著區(qū)域的發(fā)展,北派與南派的曲風界線、分歧正在逐漸消失。北派笛子影響力最大的兩位演奏家是馮子存先生和劉管樂先生。馮子存出身于民間,其在50年代取材自二人臺音樂,所作的樂曲《喜相逢》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笛子獨奏曲的里程碑作品。其中運用大量的花舌、剁音使整個音樂除了歡樂的氣氛之外,更展現(xiàn)了超強的音樂力度,這種力度的展現(xiàn),在馮子存先生另一首曲子《五梆子》中更是表現(xiàn)無遺,他也因此獲得“吹破天”的稱號。
北派笛子是我國近代竹笛音樂發(fā)展中一個重要風格流派。其演奏時主要使用音域較高,音色較高亢的梆笛,重視運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取材于北方的戲曲及民間器樂,如:梆子戲、二人臺、河北吹歌等表現(xiàn)出北方民風的粗獷、熱情、明亮、剛勁。
北派笛子的音色高亢、雄渾,如大雁行空;音質剛勁有力,棱角硬朗,干凈利索。演奏時講究厚重、沉穆、氣沉丹田。猶如硬氣功,北派以平直、無波動的聲音為主。北派脫胎于二人轉、河北梆子等地方戲曲。因此模擬唱腔,緊扣節(jié)奏,情節(jié)穿越,趣味橫生為其主要特點,北方根植于中原文化的土壤,剛勁、粗獷、厚重,飽含著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
《喜相逢》是中國笛子名曲,也是北派代表曲目,是由馮子存先生與方堃先生在傳統(tǒng)曲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樂曲通過夸張的演奏技法,表現(xiàn)了情人惜別、重逢、返家、團聚的情景。該曲音樂形象生動,具有濃厚的北方鄉(xiāng)土氣息,它一亮相就受到了大眾的喜歡,從五十年代公演至今長盛不衰,風靡海內外。已成為笛子比賽、音樂會常用曲目,是檢驗專業(yè)演奏者北派功力的試金石。然而,要想準確地演奏好《喜相逢》這首曲目,卻并非易事,到底怎樣才能把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才能正確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確把握曲目的風格特點,演繹名曲的風采。
馮子存,著名笛子大師,北派開宗立派的奠基者,人送綽號“吹破天”。他為笛子演奏藝術的發(fā)展普及發(fā)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他最大的貢獻是首次以獨奏的形式把笛子搬上舞臺,完成了笛子從伴奏樂器向獨奏樂器的蛻變升華。馮子存幼小學藝,少年揚名,常年奔波于張北、萬縣、康寶等地,長期在民間參加文藝活動,飽受張宣民歌、山西梆子、二人臺等民間音樂及戲曲熏陶,為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結合樂曲需要和自身的演奏經(jīng)驗,開發(fā)使用了許多笛子演奏技巧。他的氣、舌、指、唇各方面功力深厚,技術全面,運用自如。他氣功充盈,有穿云裂石之力,一般的笛子到了他的手里往往能被他吹高幾十個音分,甚至是一個小二度,他還有頂風吹笛的獨門絕技。開發(fā)“氣沖”音,豐富了舌、指技巧。舌功有長、短、稀、密、軟、硬之分。指功有滑、抹、揉、壓、單剁、連剁、軟硬剁、飛指等。他使用技巧的能力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不僅使他的演奏藝術日臻完善,也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夯實了基礎。
笛子名曲《喜相逢》是笛子大師馮子存先生的代表曲目,公演于1953年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匯演大會。音樂素材來源于山西梆子和二人臺戲曲音樂,常常作為戲曲過場音樂使用。用慢速演奏時適宜表達動情感傷依依惜別的場面,用快速演奏時表達喜慶熱鬧親人團聚等場面。樂曲《喜相逢》共分四段:第一段為情人惜別;第二段為久別重逢;第三段為歡快返家;第四段為全家歡聚。該曲是一首典型的民間變奏曲式,是一個樂段的結構變化與反復。
這首樂曲第一段表達的是情人惜別,慢速,把對情人的那種無奈、擔憂、哀怨、掙扎的表情特征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前幾小節(jié)長度相當,對稱均衡,通過改變骨干音在節(jié)拍中強弱位置打破了平衡,給樂句帶來了逐漸的變化,給人一種不穩(wěn)定感,從樂句的變化中感受到了一種分別即將來臨,大幅度滑音輔以寬震幅度的腹震音,表現(xiàn)出了情人略帶哽咽的哭訴。用音響變化的演奏方式,把一種恰似人們聽到了不可改變的壞消息之后,那種發(fā)自內心深處低沉、突然性的哭聲,無論長度還是音調變化都不太大,形成了一種暫短的穩(wěn)定性,仿佛痛哭之后慢慢平復,抗爭的無奈接受。前段重點使用了滑音、抹音、長音、花舌、長音顫指、剁音的演奏方法,充分表達出了情人間那種難分難舍的感情和分別時的決心。
第二段久別重逢與前段保持了相當?shù)囊恢?。速度加快,樂句與前段有所不同。節(jié)奏的變化,裝飾音被省略,用硬單吐演奏,使音樂開始變的緊湊積極。人物情緒也慢慢地發(fā)生了改變,女主人公帶著喜悅的心情不辭萬里從遠方來看望對方的激動心情,久別重逢時的心理特征給予了展示。
第三段快樂回家是主題的二次變奏,樂曲進一步縮減,大量用了三吐和快速的滑音,速度上有了變化,由中速變成快速。給人一種跳躍、歡樂的感受,表現(xiàn)了一對新人歡快、喜悅的心情。
第四段全家歡聚,曲作者在這段力度表現(xiàn)中,用了快速的節(jié)奏,使力度對比更加強烈,從強弱對比的變化演奏中,使那種大團圓時的熱鬧景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技能是音樂表達的基礎和保證,要想演奏好《喜相逢》就應該練就過硬的技能,準確把握該曲的風格特點,從氣、指、唇、舌、唱全方位下功夫,自如把握音高、音量、節(jié)奏、角色、情景的變化。同時加強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修養(yǎng),為完美演奏笛子名曲《喜相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夯實基礎,練好“四功”?!八墓Α笔侵傅炎拥臍夤Α⒅腹?、唇功、舌功,是笛子演奏的基礎,應強化對基本功日常練習,練好氣功強化氣沉丹田,做到氣隨心動,運用好“氣沖”音這一特效。練好指功做到放松而富有彈性,長音顫指疏密有度。練好唇功做到口勁可松可緊,風門可大可小,角度可高可低,收放自如。練好舌功花舌要可稀可密,可硬可軟,可前可后,可長可短。吐音要富有顆粒性、圓潤性和彈性。
2、先唱后吹,練好“唱功”。做到曲不離口,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說明唱是最能打動人的。馮子存先生也曾說,吹笛子就是演奏者用笛子“唱歌”,因此,要求演奏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還要有高超的聽音視唱能力,在演奏新譜之前要先學會唱譜,然后用笛子演奏,在每次演奏前,演奏者應該認真唱譜,從中深刻體會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通過唱譜與作曲家展開一次跨時空的心靈對話。
3、找準絕對音高,奏出梆笛特點。絕對音高是指笛子在氣息充分震動后,所發(fā)出的音色統(tǒng)一、音程關系和諧、最好聽的音高。在笛子演奏中由于出氣速度的快慢、氣束射入笛子吹孔的角度的不同,在同一支笛子同一個音位上可以奏出三個不同高度的音,三個音之間有時相差可達五十個音分,音質、音色、音量也各有不同,馮子存先生能把笛子吹高幾十音分甚至半音,吹出密實的音質,明亮的音色,靠的是對氣流速度和射入角度的高超駕馭能力,演奏者應深刻體會,積極探索,找準絕對音高把梆笛的特點充分表現(xiàn)出來。
4、進入角色,情景“再現(xiàn)”。音樂是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本曲是有標題音樂,四個段落也分別有提示,講述了一對情人從分別到重逢再到返鄉(xiāng)最后全家團聚的感人故事,演奏者應適時轉換角色,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通過想象,在腦海中模擬主人公悲歡離合的經(jīng)歷,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演繹這首經(jīng)典名曲。
笛子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器樂門類,笛子聲音優(yōu)美、雅俗共賞、結構巧妙、攜帶方便,深受古今中外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是走上獨奏舞臺后,笛子演奏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笛子的普及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不管是專業(yè)或非專業(yè)的演奏者只要能從以上三方面努力,就一定能把自己的演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把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好,演奏出自己的特點。
通過對《喜相逢》這首樂曲的分析,讓笛子演奏家們更加了解北派笛風特點以便于掌握。使北派笛風的特點更加鮮明、具體,演奏更加突顯。當然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北派風格的名曲出現(xiàn),為繁榮笛子藝術的發(fā)展,為熱愛北派笛子演奏者們帶來新的春天。同時也感謝馮老先生為笛子藝術的發(fā)展所作的貢獻,為人類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