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起源于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意大利,是歌劇中最主要的演唱方法。在歌劇演唱中,歌手們?yōu)榱瞬槐积嫶蟮臉逢犓蜎],他們只能通過不斷擴大自己的共鳴腔體,調整自己為最佳的歌唱狀態(tài)來增大、增強嗓音的音量和穿透力,從而挖掘了人體聲音的最大潛能。此唱法在不斷的發(fā)展、完善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最科學的歌唱方法,其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也足以證明了這一點,美聲唱法具有一整套科學而又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技能訓練體系,其音色純正統(tǒng)一,明亮寬廣,剛柔并進,時而給人以清新流暢之感,時而又給人以氣大磅礴之勢,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藝術性,是世界上許多歌唱家追求的最高聲樂藝術境界。美聲唱法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殊榮這與它自身的“美”是分不開的,那它又何其稱為“美”,“美”的根源又在哪呢?
一、美聲唱法具有最科學的發(fā)聲方法
美聲唱法之所以是世界上最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這要從它的音質和發(fā)聲特征談起。美聲唱法的音質明亮、豐富、帶有金屬色彩同時又圓潤、致遠松弛,這種音質含有較多的高泛音,同時又具有充分的共鳴,聲音的伸縮性特別地大,這些都淵源于美聲唱法的發(fā)聲特征。美聲唱法的發(fā)聲特征要求發(fā)聲時要有良好的聲帶閉合,適度的喉頭位置,科學的歌唱呼吸,合乎生理結構的、積極但又不僵硬的咽、喉部肌肉的配合,充分的腔體共鳴等諸多因素的完美配合,任何一部分不足或被片面、過分地強調都會破壞這種復雜的平衡,正是由于這些才使得美聲唱法是最合乎生理衛(wèi)生,最能讓我們的聲帶永葆青春的一種歌唱方法,它最大范圍地挖掘了人聲應有的潛力,具有這種音質的人在輕聲歌唱時,給人以清新、銀色月光般的柔和感受;在放聲歌唱時,給人以金色陽光般的燦爛、令人激昂奮進,因此美聲唱法是極具科學,及具符合人體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繼承和發(fā)揚的一種歌唱方法。
二、美聲唱法具有高雅氣質
首先就其演出場所而言,大都是在歌劇院和正規(guī)的音樂廳,舞臺效果也非常地嚴肅、大氣,那么對其觀眾同樣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人們要穿戴正規(guī)整齊,舉止言談要紳士文雅,演出現(xiàn)場除掌聲外不允許有其它聲響,要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所有這些似乎又讓我們覺得自身在一座神圣的音樂殿堂里來聆聽那天籟之音;就其產生而言,美聲唱法是在早期宗教音樂的基礎上逐漸創(chuàng)新、改革、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唱法,也是為歌劇而生的一種唱法,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物?!懊缆暋辈粌H是一種演唱風格、一種演唱技巧,同時也是一定的藝術思想和美學原則的體現(xiàn),這些都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神圣感、神秘感及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再有美聲唱法所具有的這種高雅氣質在其演員及演出對象身上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在17、18世紀中期,窮人家的孩子必須要學習美聲唱法才能出人頭地,才能進入上層社會,再有它的演出對象都是公爵、貴族,種種這些現(xiàn)象又為這種唱法蒙上了一層貴族的氣息。綜上所述,美聲唱法的確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它那高雅氣質之所在,只要一提到美聲唱法就會立刻使我們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高貴華麗之感,其中蘊含的高雅氣質也就油然而生。
三、美聲唱法具有非凡的意境
從美聲唱法本身的音質而言,讓人感覺真是妙不可言。以《歌劇魅影》中的主題曲《歌劇魅影》為例,在這首樂曲中,女主人公的尾聲部分,最高音是e。,并且是長音,這首歌是由卡拉布萊曼演唱的,卡拉布萊曼雖然是美通相結合的歌唱家,但其美聲功底卻及其深厚,在這首歌的尾聲部分其音色是那樣的空靈、虛幻、清新而純凈甜美,這樣的音色與魅影地下的那種生活環(huán)境——無數(shù)閃亮的燭光,在幽幽河水的映襯下,宛如天上點點繁星的這種神秘感極其吻合,讓人久久不能從這仙境中醒來,此時似乎感覺自己正穿越山林、清泉、瀑布,直入云霄,并漫步云端,使自己完全沉浸在如癡如醉的夢幻世界里。美聲唱法所具有的這種音質是其它任何唱法都無法比擬的。音樂史學者潘察基(E.Panzachi1840-1904)在聽完用美聲唱法演唱的歌曲后,曾這樣感慨道:“什么樣的歌唱啊!你可以想象這種聲音,它既有長笛的甜美又有人聲的溫暖、平和。這聲音又輕松又連貫,像一雙云雀飛越天空,陶醉在它自己的飛翔中;看來這聲音已達到最高頂點,但它又繼續(xù)向前飛,向上,又再向上,同樣地輕松,同樣地連貫,沒有絲毫用勁的跡象或者取巧、變化招的破綻。一句話,這種聲音能把情感的訊息立即轉變成音Ⅱ向,使人的靈魂駕著情感的翅翼升入無窮的蒼穹,它使我驚呆弱癡,它用一種我前所未經的最優(yōu)雅的感覺和力量抓住了我的心,俘虜了我!”,從這位史學家的聽后感中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美聲唱法那獨具特色的音質給人們所帶來的無限憧憬和遐想,讓每一位聆聽者都充分享受了那來自遙遠天籟之音的無窮魅力。
四、美聲唱法是其它唱法進行自身完善的重要保證
就我們的本民族聲樂而言,其音域的擴展就是借鑒了一些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中國的傳統(tǒng)聲樂藝術過去靠的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口傳心授,這給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局限性,而西洋美聲唱法由于起初就注意總結和積累,因此在演Ⅱ昌與教學方面就顯得十分統(tǒng)一和規(guī)范,這些優(yōu)點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尤其是民族歌劇的大量涌現(xiàn)時期,許多歌Ⅱ昌家、民間歌手,大膽借鑒西洋唱法,一改過去民族唱法中普遍存在的高音喊,呼吸淺的習慣,從而解放了思想,使歌唱的聲音更加的具有耐久力,更加的具有力度感,音質、音色也更加圓潤、明亮、豐滿,他們的演唱既有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又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風格,受到了中國觀眾的一致肯定和普遍歡迎。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中西文化交融日益深入、頻繁,以沈湘教授、周小燕教授為代表的中國美聲唱法教學,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青年歌唱家,他們都積極活躍在國際聲樂舞臺上,屢屢獲獎。他們以東方特有的民族神韻和氣質震驚了世界,這無疑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少數(shù)民族歌唱家迪里拜爾,她巧妙地將新疆維吾爾語與西洋美聲唱法相結合,恰到好處地處理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民族風格與美聲唱法之間的矛盾,她既可以用本民族語言出色地演唱地道的新疆歌曲,又能輕松、準確地演唱西方歌劇和藝術歌曲,被西方譽為“東方的夜鶯:歌唱家吳雁澤把西洋唱法與民族唱法相結合并進行實踐、研究,從而十分巧妙地將西洋唱法中放低喉頭、打開喉嚨、高音關閉等優(yōu)點運用、結合于民族聲樂的摸索和實踐中,致使他的歌唱狀態(tài)非常地積極、開放,聲音非常的明亮、集中并富于極強的穿透力。
綜上所述,便是美聲唱法“美”的根源所在、魅力所在,美聲唱法也正是因為擁有這些無窮的魅力,才使其在幾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都經久不衰,才能在當今的音樂劇時代繼續(xù)發(fā)光、添彩,才能根據(jù)時代、大眾的需求不斷的發(fā)展、完善著自己,使自己與其它唱法相結合并繼續(xù)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演唱方法。所以我們不但要學習美聲唱法而且還要發(fā)揚美聲唱法,使美聲唱法之花永不凋謝,永遠綻放它那迷人的光彩。
(1、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項目《基于數(shù)字化手段提高聲樂演唱技巧研究》,立項編號:108068;2、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重點項目《音樂劇中關聲唱法的應用》,立項編號:10A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