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貫穿人的一生,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音樂對人類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對音樂的價值不斷地進行研究與討論。經過長時間對音樂的觀察及對音樂受眾的了解,學者們對音樂的價值的探討一般可分為本體價值和非本體價值。除其本體價值之外,我們能發(fā)現(xiàn)很多音樂對人類和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音樂的非本體價值,可以進一步論證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促使我們更好地對音樂教育進行研究。
一、音樂中的非音樂本體價值概述
1、概念界定
顧名思義,音樂的非本體價值,是指除音樂本體元素(音高、強弱、音色、節(jié)奏等)以外對人和社會產生作用的因素。非本體價值和本體價值是共存的,它們共同構成了音樂的功能與價值。研究和運用音樂的非本體價值,也是音樂教育的目的之一,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音樂對人類的影響。
2、音樂中的思辨主義與形式主義
基于音樂的本體價值和非本機價值,有兩種較為極端的思潮——思辨主義和形式主義。形式主義者認為,音樂的價值和影響僅僅意味著“音樂”本身,這樣的價值在本質上與世界上任何除音樂以外的東西完全不同。比如要欣賞一部藝術作品,我們不需要把它與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不需要了解它想表達的情感和藝術家的意圖。而持思辨主義觀點的人則認為,音樂作品的價值存在于作品以外。如果說音樂有價值,那么它的價值必須觸及使人感到的在它之外的世界中的思想、情緒、事件。因此,可以說音樂的價值單單體現(xiàn)在非音樂本體的一切事物中,也可以說音樂能使人變得完美的有效途徑,不過是在其非音樂方面。
毋庸置疑,以上兩種觀點是片面的。音樂本體價值和非本體價值同時存在于音樂價值中。本文所述的非本體的價值僅僅是在論述思辨主義的某些維度,而不是排斥音樂本體價值,并非二元論。
3、音樂非本體價值的不同體現(xiàn)形式
從古到今,音樂對人類的影響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受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特征影響,它會有不同的體現(xiàn)。
政治上,中國的孔子的禮樂制度影響了上千年的音樂文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體現(xiàn)了孔子強調音樂的政治功能,借助音樂來安撫民心。在西方,升詠和彌撒之類的宗教音樂長期被用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
社會作用上,音樂的非本體價值體現(xiàn)在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實用功能等維度。認識功能是指在音樂的特定音響運動之下,可以激發(fā)或者喚起人們對某種事物的認識和記憶,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中每一篇與眾不同的曲調中,人們也能聯(lián)想到不同的動物形態(tài)。音樂的教化過程使人們從音樂表現(xiàn)的情感來得到一種信息,這種信息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標題音樂尤為如此。實用功能往往跟人的生理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可以刺激人的神經,使人興奮或者平靜。
音樂的非本體價值還體現(xiàn)在其對人自身的影響,例如激發(fā)情感、治療疾病等。這些價值都證明了音樂的作用之大,由此及彼,它也就證明了音樂教育對人類的重要性。
二、音樂教育中的非本體價值
1、音樂教育有助于開發(fā)兒童智力
音樂可以開發(fā)智力,這已是被證實的研究成果。音樂以它的審美性不僅豐富了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其精神境界,也相當程度地改善了兒童的智力。德國教育家漢斯,昆特,巴斯蒂安提出——音樂使人聰敏。音樂教育使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提高,思維更敏捷,學習成績上升。
根據(jù)皮亞杰的階段理論,孩子上小學之前的0到7歲屬于感覺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需要親身感受。這個時候的孩子對音樂具有自發(fā)的本能反應,節(jié)奏訓練就可以讓孩子的思維與動作的協(xié)調能力得到提高。孩子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中的可塑性是最強的,而研究表明,音樂對于人的右腦神經細胞生長有促進作用,刺激右腦的同時,也促進兩半球聯(lián)絡功能,從而提高整體的智力活動能力。國外的研究中,接受過鋼琴訓練的兒童比沒有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在時空推理測試中的成績高出46%,這說明音樂可以幫助提高人的空間理解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在學前教育中,音樂的攝入尤為重要。在早期家庭教育等學前培養(yǎng)中,常常讓兒童欣賞音樂,或者聯(lián)系簡單的樂器,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有著快速提高的趨勢,在上小學后,學習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也比沒有接受過學前音樂教育的兒童更快。這些都證明了音樂能促進早期兒童智力開發(fā)。
2、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習者開發(fā)語言能力
語言是人類從獨立的個體進入社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那么,音樂教育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是否起到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作曲家沃爾夫在回顧了大量有關音樂學習對其他學科學習的遷移的研究文獻后,指出:“瀏覽研究文獻的論據(jù),其份量使人相信,音樂教育對認知技能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效應……在對語言藝術的操作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的這段理論表明,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其效應相當程度對人的早期語言學習起到作用。在他的研究中,有一些小學的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受到以音樂方式進行的特別訓練之后,他們的閱讀能力顯著提高。
小學階段是人的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除了語文、英語外,音樂課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以音樂為形式的藝術傳授過程中,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不知不覺地在得到激發(fā)和鞏固。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以數(shù)據(jù)為支持,對探討音樂訓練對語言、演講、記憶力、注意力甚至情感抒發(fā)等能力的影響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對以往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懂音樂的人將一種新的語言的發(fā)音拼寫成單詞的能力強于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換句話說,在研究中,音樂天賦(能力)相對較高的孩子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高于音樂天賦較低的孩子。由此可以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由于在音樂中的歌詞的精煉與加入韻律的配合使語言顯得更有活力,那么在音樂中(比如唱歌)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熏陶是否比在語文課上更有效,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所以,音樂對人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這也是音樂除自身以外的價值體現(xiàn)之一。
3、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調節(jié)學習心態(tài)
音樂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學到以音樂為形式的藝術,還能讓學生通過音樂對其的影響而更有效地學習其它科目,改進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比如曠課率的降低。
從心理上,小學生不喜歡總是上單調乏味的語數(shù)英等課程,他們希望在學校的課程中能有更多有趣的、能給人帶來愉悅體驗的課,而音樂課正是能讓學生能感受到快樂的課程。之所以這樣說,這是因為音樂課的效能可能并不僅限于音樂本身,而是由于音樂課為學生改變了學校活動和教學模式的單調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心理偏科的調查中都能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上音樂課的“一致性”是最大的。通常情況下,小學學生在語文數(shù)學方面的學習負擔是較為沉重的,但包括音樂在內的許多活動,能讓學生一定程度上緩解枯燥的學習形式帶來的壓力,也就是能緩解學生的心里倦怠。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對音樂課產生著相當程度的興趣,而且在學校課程中會期待著上音樂課。
在生理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讓他們很難“坐得住”,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總是希望能在課堂上不要那么拘謹,而普遍的課堂觀念下總是希望每個孩子能在上課時保持安靜,“坐如鐘”地聽課。這種做法勢必導致學生上課時處于一種“憋”的狀態(tài)。事實上,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段時間能讓學生在身體上得到放松,這便是音樂課。學生上音樂課能很大程度地享受相對的自由,無論是身體的還是語言的。音樂課這樣的調節(jié)有助于學生在之后上其它課程時能夠重新保持安靜規(guī)矩的狀態(tài)。
所以,音樂的確是一種能緩解單調乏味的學習情境的有效的活動。這也是音樂教育中音樂非本體的價值所在。
4、音樂教育有助于豐富學生生活
音樂教育的非本體價值還體現(xiàn)在對人的生活的影響。音樂具有的普遍性和非條件限制性決定了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音樂。音樂是我們生活中非必須,但不可或缺的東西。那么音樂教育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覺。我們可以從手機生活中處處能體現(xiàn)出來的音樂素材來更好地感知音樂。
當我們從音樂教育中獲得有關能收集音樂素材的能力之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就不會顯得那么乏味。比如在工人做工的時候,如果他事先接受過勞動號子的熏陶,那么他就知道聽勞動號子能讓他更有力地去工作而不會感到太疲憊。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音樂的教育功能,而并非音樂教育的直接過程和結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音樂教育告訴我們,人們可以在工作中借助聆聽音樂的方式來放松身心,從而達到更有效工作的目的。
音樂教育對我們生活的豐富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通過音樂教育,我們知道什么樣的音樂好聽,什么樣的音樂是對人有益的音樂,在什么樣的場合適合播放或欣賞怎樣的音樂。比如在意式西餐廳,播放的士高舞曲就是一種很失敗的選擇;在迪斯科舞廳播放肖邦的降E大調夜曲會顯得不倫不類。通過學習小學音樂《過新年》,孩子們能了解到過年時應有的氣氛。在真正過年的時候,孩子們聽到這樣氣氛的音樂就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同樣是種豐富生活的過程。
綜上,音樂對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音樂教育所體現(xiàn)的非本體價值就在于把音樂的非本體因素傳授給人,讓人能夠更好地更有效地生活和工作。
5、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
對于人和社會的關系,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是一群人的集合,沒有一個一個的人就沒有社會;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沒有社會就沒有個人??傊?,社會和人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那么,決定社會的和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音樂美育對人具有感化作用,古代許多學者就發(fā)現(xiàn)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使人在道德倫理上更加完善。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對人起到了“凈化”作用,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普遍認為,有教養(yǎng)有良好品格的人會去音樂廳聽古典音樂。其實,并不是有教養(yǎng)、精神境界高的人會去聽古典音樂,而是古典音樂讓人變得更有教養(yǎng),精神境界比不聽音樂的人明顯高出許多。其玄機就在于音樂里的美,在易中天的《破門而入一論美育》中談到,普遍意義下,“美”是一種能讓人感到愉快的形式。蘇格拉底說:樂調的美,以及節(jié)奏的美,都表現(xiàn)好性情,所謂好性情,就是心靈盡善盡美。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常常聽音樂(好的音樂)或者接受音樂教育時間較長的人,他們的“心靈程度”促使他們的行為優(yōu)雅,落落大方;也促使他們對“惡”的行為和事物的厭惡感。這種心靈的和諧所形成的行為和諧,會直接致使人與人直接的和諧。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具有音樂般的高雅的品質,那么由人所組成的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和諧。
所以,音樂教育中的美的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層面得到提高,得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關系改善得當,社會就會顯得更融洽,所以說音樂教育的非本體價值可以體現(xiàn)在促進社會和諧上。
以上從對音樂的非本體價值引申到音樂教育的非本體價值的論述,都說明了在音樂對人類的重要性中,不僅僅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音樂形式的價值,而更多的則是音樂通過它固有的形式所導致的諸多音樂之外的作用和影響。
探討音樂中的非音樂價值可以讓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音樂的重要性,這也更加說明了在以人組成的社會中,音樂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縱觀我國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再與西方國家的音樂教育做對比后,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國家的音樂教育還有很多的欠缺,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我們之所以在音樂教育上弱于西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校對音樂教育的相對不重視。因此,研究音樂本體及其非本體的價值,可以讓我們不知不覺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有更趨完整的認識,讓我們在基礎教育和國民音樂教育方面認識到我們和國外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