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優(yōu)秀的單簧管作品中,《蘇北調變奏曲》通俗易懂,旋律樸實、親切,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單簧管考級教程中,被許多單簧管演奏者所喜愛。作者用簡潔的民間音樂旋律勾勒出一幅幅鄉(xiāng)間生活和勞動的場景,演奏者可以跟隨旋律的呼喚去想象那個時代里蘇北農(nóng)村的生活場景。在樂曲里作者采用了西洋音樂寫作中的變奏曲形式,使得樂曲完全符合單簧管演奏的要求,極大的發(fā)揮了單簧管音域寬廣的樂器性能。內(nèi)容上則運用了中國民間音樂曲調和西洋曲式的構筑形式,兩者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首樂曲成了音樂創(chuàng)作中“洋為中用”的中國單簧管樂曲創(chuàng)作的成功典范。
一、創(chuàng)作背景
《蘇北調變奏曲》是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張梧先生半個世紀以前的作品。1951年,當時25歲的張梧先生隨中央音樂學院師生到安徽霍山縣去支援佛子嶺水庫的建設。安徽本地的戲曲藝術品種比較豐富,有黃梅戲、青陽腔、沙河調、廬劇、小刀戲、目連戲、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皖南花鼓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推劇、安徽端公戲、洪山戲等。許多的戲曲表演藝術家都出于安徽,有嚴鳳英、吳桂英、時白林等。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迅速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人民內(nèi)心充滿喜悅、干勁和熱情,全國呈現(xiàn)出勞動建設欣欣向榮的景象。年輕的張梧先生在對這一切的感受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于是,回學校后,他把自己收集到的蘇北民歌和戲曲音樂素材研究消化后,與自己所掌握的西洋音樂知識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蘇北調變奏曲》。張梧先生用簡潔的民間音樂語匯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幅鄉(xiāng)間生活和勞動的場景,有山谷的回聲、有田間的耕作、有勞動的喜悅和日落的黃昏景色,在這首樂曲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為了發(fā)揮單簧管音域寬廣的樂器性能,在樂曲里作者采用了西洋音樂寫作中的變奏曲形式,使此曲完全符合單簧管演奏的要求。而在內(nèi)容上則運用了中國的民間音樂曲調來描述內(nèi)容。此曲也成為中國單簧管樂曲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并為后人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首樂曲表現(xiàn)了人們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思想情緒,要很好的演奏此曲,必須先了解《蘇北調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風格,這樣演奏起來會更加生動。演奏者便可以根據(jù)旋律的呼喚,去想象追尋那個時空里,蘇北農(nóng)村的生活瞬間,并且能很快的把聽者帶入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當中。
二、樂曲結構分析
在這首樂曲里,找不到一絲的憂傷或纏綿,即使是慢板的部分,也是舒展、明亮的感覺,而整體也是一種樸實積極向上的情緒。這種情緒和孩子們單純的心理比較吻合,這也是為什么此曲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考級教程的原因。
整首樂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中速,表現(xiàn)的是一種人們樸實向上的情緒,好像在敘述一個即將展開的故事和一幅幅勞作的畫面一樣。開始的四小節(jié)是主題,以后的變奏部分,都是以這個主題所展開的。這句應吹的落落大方,一定要注意連線的吹奏,氣息要一直支持著,如果每個音都用吐音去吹奏,這樣就失去了蘇北民間音樂本身的風格味道。
要注意這句吹奏時,跳音部分一定要吹得干凈且有彈性。這句一連一跳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好像喜鵲在枝頭唱歌,表現(xiàn)了一種喜悅的心情。接下來這句中的休止部分,第一要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不要吹成后十六節(jié)奏;第二就是休止部分一定要收住,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就很容易把曲子吹錯,該曲本來的風格也就改變了。接下來的三連音部分,要注意均勻的吹奏,這句好似兩只小鳥在枝頭的對話。
這句是一個次連音的吹法,一定要和吐音區(qū)分開來,奏法是氣息做底線,舌頭輕碰哨片,使音聽上去有音頭而不間斷的感覺,應奏出熱烈活潑的情緒。
接下來是中段的華彩部分,在這段華彩里,作者運用了中國的五聲音階,以簡練的音符和大寫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人們在勞作期間小息時,在山谷玩耍吶喊,山谷遠處又立刻傳來隱約回聲的景象。
華彩之后是第二部分,如歌的行板,是全曲速度最慢的一段。這段鄉(xiāng)土風味濃郁的旋律抒情悠揚,像是人們在勞作過后,黃昏日落的時候面對著夕陽而坐,欣賞著美景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演奏這段需要極富有感情的去表現(xiàn)樂曲風格,音樂要隨著旋律線條的走勢起伏跌宕,避免演奏得呆板平靜。這段慢板在全曲的結構中很重要,它是前面華彩樂段的自然發(fā)展,還起著銜接和轉換的鋪墊作用。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段(快板)是全曲的精彩部分,旋律是主題的又一次變奏。這一變奏將情緒推入到了高潮,表現(xiàn)了喜悅歡快的心情,情緒更加的熱烈。這一片段不但很好地發(fā)揮了單簧管的樂器性能,而且從作曲的角度看這些音符又是圍繞主題而展開的變奏,等等一連串的快速音符,聽起來非常華麗,并且演奏非常順手。
最后全曲在顫音中結束,使人們仿佛還沉浸在喜悅當中。
三、演奏版本
這首樂曲曾被許多國內(nèi)單簧管演奏家吹奏,如西安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遲先生曾在音樂會上吹奏過此曲。聆聽遲錚的演奏版本:當音符剛剛吹出時,整個人仿佛被帶到了一個平和的年代里。每一個音符吹的是那樣的干凈,音色非常飽滿且柔美。每一部分都處理的游刃有余,跳音部分處理的清晰而有彈性,讓人不由的閉上了眼睛,靜靜的聆聽這首樂曲會帶給聽眾一次很放松的旅程。第一部分非常的平和,好像在講述那個年代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相處非常融洽,人們非常熱情并且有激情地在農(nóng)地里干活聊天,一會兒小鳥在樹上唱歌,一會兒又在人們的肩膀上玩耍,人們的心情非常的喜悅。到了華彩部分,好像人們在農(nóng)活小息時,在山腳下,大聲對著山那頭吶喊,不一會兒,遠處又傳來了陣陣回聲,讓人身心如此的放松。在華彩過后,進入了全曲最慢的節(jié)奏里,像是黃昏晚霞非常舒服的照耀著一片金晃晃的麥田,也照耀在每一位勞動人民的身上,好像這些受過苦難的人們在獲得解放后,面對幸福的生活在縱情歌唱,這段演奏被處理的非常有激情并且跌宕起伏。
張梧先生對這段的演奏,和遲錚先生對這段的處理稍有些不同,遲錚在這段處理的細膩且慢些,但張梧在這段處理的簡單干凈些,各有各的味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樂曲,不同的人演奏出來,味道都會不太一樣,這也正是音樂的魅力所在。接下來,便是全曲的出彩部分(快板),聽到這里讓人不由的睜開了眼睛,情緒被待得更加熱烈。當樂曲結束時,仿佛還沉浸在那激動而熱烈的情緒中。
《蘇北調變奏曲》是中國唱片歷史上的第一個單簧管獨奏曲,也是中國單簧管樂曲的開山之作,為后人的創(chuàng)作以及單簧管的教學文獻提供了良好的經(jīng)驗。這首樂曲不但受到中國演奏者們的喜愛,也受到了外國單簧管大師們的喜愛和好評,并作為中國單簧管的代表作品加以理解和演奏。1955年它曾被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張梧先生來演奏,王耀玲鋼琴伴奏,這也為中國單簧管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音樂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種聲音讓人喜悅,總有一種聲音讓人激動,總有一種聲音讓人身心放松……,好的音樂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會讓人不斷的回味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