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的“藝考熱”現象概況
近年來,隨著高校進一步擴招,藝術類考生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藝術專業(yè)高考(以下簡稱藝考)”招生逐漸火爆,呈現出“藝考”火熱的局面。藝考生數量逐年攀升,居高不下。每年的藝考是高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眾多藝術類學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懈奮斗,奪標者欣喜若狂,落榜者失落滿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與國家、社會對藝術類人才需求的增加和“藝考”的火爆相適應,近十年來我國開設藝術類專業(yè)的院校從幾十所增加到一千四百多所。一些文化課基礎較差的學生未雨綢繆,轉向藝術學習,以期報考藝術類院校,使參加藝考的隊伍逐年擴大。藝術類院校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招,一些綜合類高校也紛紛開設藝術類專業(yè),加入爭奪生源的行列。相關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之前,全國只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美院等十幾所藝術類院校,而2007年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近800余所設立了藝術類專業(yè),全國藝術類專業(yè)招生總數已達到幾十萬人。從發(fā)展態(tài)勢看,相關數據還將會大幅度攀升。四川、山東、浙江三省的數據較能說明問題:2006年四川省雅安市高考藝體生報名人數為957人,2007年上升至1133人,2008年達到1260人,2009年增加至1595人,2010-2011年報考人數有增無減;今年山東省傳統藝術類中的美術、音樂類報考人數有所減少,但其他類藝術生卻有所增加,如文學編導類就比去年增加了3000多人;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統計的數據,近3年浙江省藝兼文、藝兼理報考人數每年約為3萬,占高考總人數的10%左右。
面對藝考熱的現象,筆者作為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由衷地感到高興。這說明,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和自身素質的重要性,對藝術的追求也就越來越迫切。惟其如此,近年來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成為許多學生報考的熱門,莘莘學子們對藝術的執(zhí)著,對音樂教育工作的熱愛,讓我們欣喜的看到音樂教育事業(yè)后繼有人,國民音樂素質提高指日可待。在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藝考熱”呈現出“全國化”的奇特景象,這一進程有著復雜的疊加現象,考生們從不發(fā)達地區(qū)如潮水般向發(fā)達地區(qū),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追求著夢想的年輕人一直在努力打破地域界限,無意中形成一股潮流?!八嚳紵帷痹谶@個由不平衡向新平衡追尋的過程中一直在進行著。然而,面對這種熱鬧的場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理性冷靜的思考也是必須的。在高考擴招和藝考熱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多角度地對這一現象加以審視和思考,以期使藝考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軌道。
二、“藝考熱”現象探因
如上文所說,近年來藝考呈現出一派熱鬧繁榮的景象,探究其出現的原因大體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
一是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fā)展,國民收入逐年遞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這為精神生活的需求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物質條件,為藝術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曾經被視為生活“奢侈品”的藝術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藝術不再是那么神秘而遙遠,開始真真切切地走進大眾,讓生活走向藝術,從而使生活藝術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這就導致愿意從事、獻身于藝術事業(yè)的人越來越多。
二是考生選擇多元化的必然結果。以前,考生集中在文、理科的高考路徑中,競爭慘烈,效果還不佳,有些考生的藝術特長難以展現。藝考招生門類增多,拓寬了高考的口徑,契合了部分有藝術特長的考生志趣,有利于考生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特長,避開短板,進而實現自己的藝術夢。勿庸諱言,也有些考生純粹是將學藝術當作升學的捷徑。近年來素質教育開展得豐富多彩,藝術專業(yè)越來越火熱,許多高校連年擴招,再加上藝考文化課分數要求不高,門檻較低,恰恰迎合了那些文化課成績相對較差的同學的需要,從而使得很多考生最終選擇藝考之路。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藝考熱”的持續(xù)升溫。以前學生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現在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是學校、家長功利性選擇的結果。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學歷水平成為找工作的關鍵所在,這使得許多考生家長盲目追求學歷。在藝術考試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是在家長的逼迫下被動參與的?!拔幕n不好,轉行考藝術”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許多學生家長的“共識”。有的高中為了追求生源及升學率,積極鼓勵那些在中考中成績不好的學生來校進入藝術特長班以增加學校收入。由于一般的高中藝術班收費標準都較之普通文化課班的收費高出許多,有的學校甚至采取強制方式把一些文化課成績較差的學生分到藝術班,這樣既可以取得經濟效益也同時提高了升學率。
三、“藝考熱”健康發(fā)展的應對策略
上文對藝考熱現象及其成因予以簡單分析。如何使藝考熱健康發(fā)展,不至于成為曇花一現,甚至成為一種虛假的泡沫,這是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考生、教師、家長、社會四個方面的聯動做起,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考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0.)它的心理因素包括:學習需要,對學習的必要性的認識及信念;學習興趣、愛好或習慣等。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的需要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由于學習目標指引著學習的方向,可把它稱為學習的誘因。教育實踐和教育心理學實驗表明,學習動機推動著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1—200.)很多藝考生的學習動機是功利性的,有的為了出名賺錢,有的是文化課成績太差而另辟蹊徑的。另一方面由于當今社會發(fā)展迅猛,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文化產業(yè)成為當今熱門行業(yè),報考藝術院校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熱門。在功利目的的驅使下,盲目轉攻藝術的考生“臨時抱佛腳”,一些根本沒有音樂基礎的考生只突擊了兩三個月,學了一點應試技巧,甚至有五音不全的考生報考音樂專業(yè)。因此,針對這種急功近利與盲目報考的傾向,考生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具體分析,端正學習動機、明確學習任務。以音樂教育專業(yè)為例,音樂教育專業(yè)不同于其它藝術專業(yè),中國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專業(yè)主要是為中小學或師范學校培養(yǎng)音樂教師,它培養(yǎng)的是既有扎實的音樂知識又有精湛的音樂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便全面推動社會藝術素質教育的提高。為此,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即除了相應的文化基礎知識外,還應掌握基本的專業(yè)音樂知識和技能,例如鋼琴、聲樂、舞蹈、朗誦等等。因此,考生必須認清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結合自身的專業(yè)基礎來進行報考,切忌功利主義的盲目性。此外,既然是選擇了教育方向,考生就應該下定專注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決心,這可以說是學生取得學業(yè)與事業(yè)成功的關鍵。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這里對于廣大報考本專業(yè)的學生,特別是學習鋼琴的學生提幾點建議。首先從大方向上說,要選擇報考藝術類音樂教育院校,就應當盡早的進入專業(yè)課的學習,尤其是對于鋼琴主科的學生,想在短期內急抓出成績的心態(tài)是不可取的,這種浮躁舉動有百害而無一利。其次要在具體的學習和復習中多加注意,這里僅就鋼琴學習來談幾點:
首先,麥克里蘭的研究證實:追求成功的學生選擇了距離木樁適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敗的孩子卻選擇了要么距離木樁非常近,要么距離木樁非常遠的地方:要么距離木樁很近,輕易成功,要么距離木樁很遠,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這是任何人都達不到的,因此也不會帶來消極情緒。眾所周知鋼琴演奏的成功,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絕非一日之功。那么很多考生追求成功就選擇了離得遠的木樁一大曲子,但是這類曲子是由無數次基礎練習錘煉而得,其中對于鋼琴演奏中不同技巧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技巧的熟練與否是衡量鋼琴演奏者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很多學生在考學階段只注重考試作品的練習,一味地追求演奏“幾個大曲子”,而忽視了音階,琶音,雙音、八度、和弦連接等手指基本功的訓練。但如果想真正自如地表現這些作品的音樂,則需要每天堅持練習這些枯燥卻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筆者認為:音樂的正確表達是建立在準確的技巧之上的!正如俄羅斯鋼琴家、美國茱莉亞特音樂學院教授約瑟夫·列文所言:“技巧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但如果沒有這個手段,你就無法達到目的”。(列文.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繆天瑞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49.)“要達到動人的演奏和樂曲處理的音樂勝地,你必須走過多少里路的音階練習、多少里路的琶音練習、多少里路的八度練習”。(列文,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繆天瑞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49.)不論是何種程度的學生,哪怕是初學者,技巧的教學在鋼琴作品完美演繹中均占主導地位,它著重于訓練學生對鋼琴演奏技能的準確掌握與運用水平的提高,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在練習考試作品時,切忌一遍又一遍反復的“彈”,“彈”琴與“練”琴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大多數學生都對從頭至尾的彈作品,然而這樣練習不僅不會越彈越好,反而易于產生機械性的“疲勞”,對作品的速度、力度形成模式化,觸鍵含糊不清,雜亂不勻。練琴時應采用科學的方法,通過慢練,分手練,變節(jié)奏練,難點處提出來單獨練等多樣化練習來使學生對作品保持不變的興趣,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再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音樂教師,這就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素質,例如聲樂就是所有學生必考科目之一。很多鋼琴方向的學生不重視對聲樂的學習,但如果正確掌握了唱歌的方法,比如怎樣用氣、呼吸、音樂如何分句,以及如何演唱不同風格的作品等方面恰恰會對鋼琴演奏中樂句的處理,情感的表達有著極大的幫助。
只要通過刻苦的練習,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多動腦,多提問,多與專業(yè)教師交流,考生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二)教師
研究表明,教師的批評與表揚,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事實上,教師表揚所起的強化作用,是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的?,F代的S—R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操作學習的發(fā)生,而且也用強化來解釋動機的引起。他們認為引起動機同習得行為并無兩樣,都可用強化來解釋。人們?yōu)槭裁淳哂心撤N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這種行為和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牢固聯系。從宏觀來說,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樹立和強化起到決定性作用,教師的引導正確與否對藝考生尤為重要。
實際上從目前國內的鋼琴教育現狀來看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師、省屬高校的鋼琴教師、地市級藝術學校的鋼琴教師之間差異懸殊,由此導致地域間的發(fā)展嚴重不平衡。特別在一些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利益的驅動使得一些沒有規(guī)范學習過鋼琴、甚至對鋼琴知之甚少的人在教師行業(yè)中濫竿充數,這不僅讓學生得不到專業(yè)的教育,更使得地域的差距被拉大,發(fā)展愈加不平衡,以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于鋼琴這門樂器來說有著極高的專業(yè)要求,作為教師需要良好的素質修養(yǎng)、扎實的專業(yè)水平,不斷的學習,日益精進。教師應切實地擔負起教育者的責任!就筆者的教學經驗看來在教學中教師至少要把握如下幾點: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學之本。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文頓提出的自我價值理論以成就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為基礎,從學習動機的負面著眼,試圖探討“有些學生為什么不肯努力學習”的問題,對學校教學的實際應用具有參考價值。學生因為“材”的不同導致先天學習成果的不同,而對自我的條件判斷又導致考生的消極應考。因此對于教鋼琴的老師來說,“材”是較為復雜的:諸如男生與女生的性別差異、手指纖細多骨與手掌寬大肥厚、身材高大與孱弱、音樂基本素質的高低等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對于一些非鋼琴主科的學生來說,他們學琴時間較短,基礎相對薄弱,對這樣的學生選擇曲目切忌盲目拔高,應該幫助他們去選擇一些合適其演奏技巧和理解程度的作品。在當下的考學中,經常會聽到一些學生彈奏自己根本無法勝任的作品,其過程對演奏者和聽者來說無疑都是痛苦的,此等揠苗助長之舉絕不可取。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幫助考生正確掌握演奏作品的技巧外,還應當給考生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音樂表現的內涵、作曲家其人其事等相關的知識;通過知識層面的拓寬和加深,讓考生多角度,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作品,以便在演奏時更好的表現作品內涵。
再次,在鋼琴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示范演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準確的范奏,可以讓學生最直觀的通過模仿來掌握科學的演奏技巧。所以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我示范演奏能力,因為只有通過具體的演奏才能更切實地琢磨出作品中的內涵,從中尋找到在實際演奏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此舉也可以讓學生得到最大的幫助。只有教師彈奏水平提高了,教學水平才會隨之提高!
第四,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根據反饋信息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另一方面學習者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避免再犯錯誤而增強了學習動機,從而保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對所有考生都應一視同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耐心教學,這是作為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每個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程度與理解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一些基礎較弱,反應理解能力相對較慢的學生,教師更應給予更大的耐心,不厭其煩地親身示范,去教導和幫助他們分析、掌握和表現作品?!皟H讓學生按照音像資料照葫蘆畫瓢自學,妄圖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這種做法是與教師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相背離的,當然,這類教師也是極少數的。
第五,注重傳承多種文化,與其它學科相交融?!敖虩o定法”說明音樂課同其它學科一樣,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問題在于要學會隨機應變,但教學模式的改變絕不是簡單的轉變教學結構、教學方法,而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即由簡單的“教學”向深刻的“教育”的根本改變。如果做不到思想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只是治標不治本地改變了教學模式,那么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們必須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新課改理念為依據,樹立起新的“教育”思想。
(三)家長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概率是由于人認識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系后對下一步強化的期望:首先是替代經驗,關鍵在于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所學東西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其次是言語的勸說,它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家長應該保持與孩子的密切交流,經常對考生進行激勵;再次是情緒喚醒,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這一點則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通過表揚提高考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擺脫困擾。實際上學習的過程應由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去完成,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忌〉煤玫某煽円欢x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很多家長總覺得“隔行如隔山”,在音樂方面自己是門外漢,因此,只是單純地從物質上予以支持,創(chuàng)造好的外界環(huán)境,卻很少過問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導致對學生到底學得如何,教師有哪些要求等關鍵問題根本不知道。而實際上,家長是連接學生和教師的紐帶,家長要常與孩子溝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家長應和學生一起去上課,要經常與老師溝通,同時也要與孩子溝通。這樣就可以很好德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學得如何,教師有哪些要求,以便在課下更好地督促和幫助孩子學習。大量成功的事例也證明了家長的良性支持是學生好好學習的動力。此外,家長還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正確看待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對他們的挫折持失望態(tài)度,甚至冷語相傷。責罵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會挫傷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應幫助孩子積極的面對問題,與孩子一起分析出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學會寬容、鼓勵與贊美,這樣,才能使其得到長足的進步,取得更好成績??偠灾?,家長在孩子的藝術備考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沒有家長的大力支持,孩子們是很難度過藝考前期的準備階段,更別提考上理想的藝術院校了。因此,家長除了對孩子物質上的支持外,更應成為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方向的指引者,幫助孩子邁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四)社會
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其中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早在199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但從現有情況來看成效是極其有限的。目前大量的文化課仍占據我國青少年學習生活的主要時間,當前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的要求相對較低是考慮到考生要在專業(yè)的學習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并不是因為藝術不要求有很深的文化功底。恰恰相反,藝術是高雅和深邃的,是需要多門學科來支撐的。除此之外想要再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那就得犧牲原本就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這就迫使很多孩子像陀螺似的在課內和課外兩個課堂中高速旋轉,而由此難免又會帶來對文化課學習的負面影響?,F實中,很多在藝術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常常因為文化課成績太差遭來同學的鄙視,甚至得不到文化課老師的平等對待,導致其身心不能健康的發(fā)展。
如何為考生創(chuàng)造寬松、健康的環(huán)境條件,國外的藝術教育實踐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2004年,筆者受教育部公派赴俄羅斯留學,在近六年的留學生涯中,筆者對俄羅斯文化藝術基礎素質教育深有感觸。俄羅斯是一個藝術文化的強國,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培養(yǎng)了眾多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更孕育了俄羅斯民眾普遍高水準的音樂修養(yǎng)。許多俄羅斯人從事著與音樂毫無關系的職業(yè),卻有著很強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他們或可以彈一手好鋼琴或古典吉他,或可以拉一手好巴揚……這一切不僅得益于俄羅斯民族對藝術的重視和喜愛,也得益于比較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俄羅斯有專門的音樂學校,與國內的音樂學院附小、附中不同,音樂學校的學生們必須和其它普通學校的學生一樣,完成正常的文化課學習。此外,在興趣的誘導下,學生可以跟隨音樂學校里的專業(yè)教師系統的學習音樂知識,而這些音樂教師全部畢業(yè)于俄羅斯各大國立音樂院校,并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執(zhí)教。在畢業(yè)時,這些音樂學校的孩子,可以選擇去報考專業(yè)的音樂院校繼續(xù)深入研習音樂藝術;也可以報考其它學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筆者在俄羅斯結識了一位語言學教授,她在兒時就讀于著名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但在報考大學時,她卻選擇了自己更加熱愛的文學藝術,并最終獲得俄羅斯文學副博士學位。在俄羅斯,普通中小學的音樂課是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必修課,內容以音樂知識、音樂欣賞和合唱為主。普通中小學規(guī)定早上九點上課,下午三點放學,除去在學校午間四十五分鐘的用餐時間,學生在校時間不到五小時。在課后學生完成了課業(yè),就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己支配,他們可以去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其中音樂活動也非常豐富多彩。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舉辦音樂會,他們甚至可以表演芭蕾舞劇、歌劇、交響樂、大合唱等一些難度較大的藝術節(jié)目,大量的專業(yè)教師會對其進行專門的組織和指導。學生可以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可以參加相關的比賽,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綜合素質也必然會提高。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中國的青少年,俄羅斯孩子們的成長空間是更加寬廣而自由的。
四、結論
藝考的逐年升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藝術專業(yè)成為了當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投入了藝考的大軍。而如今全國化的“藝考熱”并沒有帶動藝術資源的全國化,反而令不平衡發(fā)展的矛盾凸顯。拋除功利主義意識,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都要用一種真誠而踏實的態(tài)度對待藝考,對待藝術。筆者相信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我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通過社會、政府、學校、家庭的多方合作,經過一個在不平衡的狀態(tài)中尋求新的平衡點的漫長過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中國國民的綜合素質必定會大幅度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