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士人臨終之際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生命意態(tài)包蘊著豐富的文化義涵,可稱之為“臨終文藝現(xiàn)象”。嵇康臨終文藝現(xiàn)象的真正會心者是那些經歷過囹圄之辱以至于遭受刑戮的文人。范曄對嵇康由排斥到接納的轉變,揭示了個體對歷史對象的認知是一個不斷反思和重新審視的動態(tài)過程。六朝的地記類文獻記述“嵇康臨刑處”的細密程度,折射出嵇康之死在六朝士人心目中的悲情印記。六朝嵇康傳說多非史實,但其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性真實,《廣陵散》在“非理就終”的“才人”之間承繼傳衍,正是嵇康傳說的意蘊所在。
關鍵詞:臨終文藝現(xiàn)象;嵇康;六朝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06
嵇康就刑之后,向秀作《思舊賦》緬懷故友:“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盵1]230《文心雕龍#8226;指瑕篇》對此頗有微詞:“向秀之賦嵇生,方罪于李斯……不類甚矣?!盵2]劉勰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所謂“不類”主要是指二人人品之不協(xié),嵇康本人對李斯的人品即頗為不齒,他在《養(yǎng)生論》中即曾對之予以貶斥:“此則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盵3]然而,向賦的情感連契點并不關乎人品,而是擬欲借助李斯臨終“思牽黃犬而不得”[4]的歷史典故來傷惋嵇康臨終“顧日影而彈琴”的詩化行為。李斯和嵇康作為漢魏才士,其性分相似,皆擅長文學,命運又相近,均死于刑戮,并且都在臨終之際營造了影像般的藝術場景。
無論是“黃犬之思”還是“撫琴一曲”,其都包蘊著耐人尋味的文化義涵,其豐富的文學意味和藝術內涵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久遠不息的影響。由此,我們不妨將文士臨終之際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生命意態(tài)稱之為“臨終文藝現(xiàn)象”。
六朝時代大量的文士死于非命,如宋人陳郁《藏一話腴》曰:“張華、衛(wèi)瓘以清直死,嵇康以高簡死,王衍以清談死,陸機、陸云以俊才死?!盵5]明人張溥《謝宣城集題辭》曰:“康樂死于玩世,憐之者猶比于孔北海、嵇中散?!盵6]當然,此類“非理就終”的名士名單完全可以開列得更長,在這個名單中,嵇康是尤為重要的一個,他的“臨終一曲”對六朝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有鑒于此,本文對嵇康與六朝臨終文藝現(xiàn)象之關系予以探討。
一、“嵇公臨刑處”:洛陽東市的悲情印記
嵇康入獄之時的情形,《世說新語#8226;雅量篇》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曰:“康之下獄,太學生數千人請之,于時豪俊皆隨康入獄,悉解喻,一時散遣。康竟與安同誅?!盵7]244據《世說新語#8226;雅量篇》,嵇中散臨刑,“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盵7]244考之范曄《后漢書》,東漢時代“黨錮之禍”中名士入獄者甚眾,太學生詣闕上書以至于追隨入獄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嵇康被收時,豪俊隨之入獄,臨刑時三千太學生為之請命,這是漢魏時代社會文化背景的投影,我們不妨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名士效應”。從某一側面來講,嵇康事件產生的這種效應,是嵇康“映邁當時”[8]的人格魅力的集中反映。
《世說新語#8226;雅量篇》所稱“嵇中散臨刑東市”,史書對嵇康臨刑處的記載也較為明確,臧榮緒《晉書#8226;嵇康傳》曰:“后與呂安俱斬東市?!盵9]69東晉顧愷之《嵇康贊》引徐寧語:“嵇臨命東市,何得在茲?”[1]303可見,洛陽東市與“嵇公臨刑處”相關聯(lián),已經成為六朝士人的習見。六朝時期的地記類文獻載記“嵇公臨刑處”同樣不厭其煩。
六朝文獻記述“嵇康臨刑處”的細密程度,在某種層面上是一種心理折射,折射出嵇康之死在六朝士人心目中的深刻烙印。這些地理空間的方位所在,也正是士人心靈被灼傷的印記所在。
嵇康在生前受到世人的景仰,在死后得到世人的吊慰,六朝時代不斷有人為他撰寫吊祭之文。如東晉李充作有《吊嵇中散文》,贊其亮節(jié)[10]2686;袁宏妻李氏作有《吊嵇中散文》 [10]2686-2687,賢其高風。亦有北朝文士過訪嵇康生前活動的“譙、宋之間”,作吊祭之文以追慕嵇康的流風余韻,據《魏書#8226;宋世景傳》載,魏人宋季儒“曾至譙、宋之間,為文吊嵇康,甚有理致”。后世傳說嵇康的墳塋至東晉時尚在人間,王獻之曾經路過“嵇公墳”,悲情難以自抑,他“忍淚急趨,回首不覺沾衣,情動于中,莫可制止也”[11]。由此可以想見嵇康的悲慘命運給六朝士人留下了怎樣深刻的悲情印象。
二、“及夫中散下獄”:嵇康影響的個案分析
六朝士人多有身陷囹圄的經歷,這種遭受迫害的人生體驗往往對他們的心靈世界造成性格轉關性的沖撞。比如梁代的江淹,他在《恨賦》中有一段文字抒發(fā)“孤臣孽子的遺恨”,把嵇康下獄和就刑的情境寫得極為“激揚”: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云無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12]。
解讀這段文字,江淹早年入獄的經歷不可忽視。江淹晚年《自序》云:“然少年嘗倜儻不俗,或為世士所嫉,遂誣淹以受金者,將及抵罪,乃上書見意而免焉?!盵13]1447即是追述這段心有余悸的往事。江淹在獄中的上書有一段剖心之說:“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于齊臺。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盵13]1447顯然,江淹早年曾經誦讀過一些鳴冤之作,這樣的作品曾讓他驚心動魄,以至于“廢卷流涕”,根據江淹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看,嵇康獄中所寫的《幽憤詩》也當所“讀”之列。后來江淹又親歷牢獄之災,這些都迫使他對人生價值進行一番深刻而嚴肅的反思,這次入獄的生命體驗是他創(chuàng)作《恨賦》和《別賦》的重要契機,也是促使其人生志趣發(fā)生轉變的潛在因素。
范曄對嵇康的接納有一個潛在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足以說明外界迫害對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何等強烈的沖擊力。范曄在《后漢書#8226;高鳳傳》“史臣論”部分曾經引述“先大夫宣侯”(范曄父范泰)[14]1769語,涉及對嵇康臨刑“顧日影而彈琴”一事的看法(筆者按:引述他人之語以申述已意,本身即是一種認同行為),不妨用以分析范曄的態(tài)度。其論曰:
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猶不顯,況怨累之為哉!與夫委體淵沙,鳴弦揆日者,不其遠乎[14]2769!
范氏史論中肯定處士的隱逸高行,對于負有怨累之行者則予以否定,所謂的“鳴弦揆日者”即為嵇康。顯然范氏對嵇康“凌物兇終”而“故作從容”是頗為不滿的,因此語氣凌厲,對其悲劇命運也沒有憐憫之意。但是,自從他入獄之后,范曄對嵇康的認識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曰:
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亦嘗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毫似者。此永不傳矣[15]1831!
盡管文中沒有提及嵇康,但是所嘆“此永不傳矣”,其語氣和意蘊與嵇康“《廣陵散》于今絕矣”極盡相似,不妨看作是與古人心靈通契之后的同聲書寫。這是范曄受到嵇康的隱微影響,到他臨終賦詩之際,他已坦蕩地接納了嵇康,詩云:
禍福本無兆,性命歸有極。必至定前期,誰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來緣口無識。好丑共一丘,何足異枉直。豈論東陵上,寧辨首山側。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復即[15]1827。
顯然,嵇康和夏侯玄臨終之際的鎮(zhèn)靜從容,已經成為范曄排遣心理壓力的重要寄托。生命的不幸夭折會給自身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詩作援入道家和佛教的宗義以化解這種苦痛,這當是六朝士人試圖超越悲情的一種努力。臨刑之作如晉苻朗《臨終詩》云“命也歸自天,委化任冥紀”[16]2937,宋謝靈運《臨終詩》云“唯愿乘來生,怨親同心朕”[17],大抵也是如此。
我們通過考察范曄對嵇康由排斥到接納的轉變過程,揭示了一個重要文藝現(xiàn)象:個體對某一歷史對象的接納并非是凝定不變的靜止狀態(tài),而是一個不斷反思和重新審視的動態(tài)過程。
三、“遠同嵇叔子”:追慕嵇康的特殊群體
對于嵇康臨終時的情形,向秀《思舊賦序》有所追述:“嵇博綜伎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文選》卷十六)[1]229《世說新語#8226;雅量篇》載之更詳: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7]244。
其實,對于大部分文人來說,在詩賦中引用“顧日影而彈琴”,只是作為一個典故,并非因為嵇康之死觸動了他們特別的心理體驗,但是對于那些與嵇康命運遭際相近的士人而言,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他們在刑場上牽動起心靈深處的人物影像,追想嵇康臨刑時“顧影彈琴”的歷史情境,往往感同身受。如晉人苻朗臨刑之際“志色自若”,作《臨終詩》云“如何箕山夫,奄焉處東市!曠此百年期,遠同嵇叔子”[16]2937。宋范曄受刑之前獄中賦詩云“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15]1827。梁庾肩吾亂中被侯景部將宋子仙捕獲,命懸一線之際作《被執(zhí)作詩》云:“發(fā)與年俱暮,愁將罪共深。聊持轉風燭,暫映廣陵琴”(《太平御覽》卷六百)[10]2702。古今同命相憐的心理共鳴一旦觸動,往往傾訴出一種穿越隔世的沉痛之感。
上述經歷過囹圄之辱以至于遭受刑戮的文人,都在臨終之際作出了藝術上的迸發(fā)。關于迫害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西人威廉#8226;H#8226;小尼恩豪哲爾認為:“迫害導致了一種特殊的寫作技巧,并因而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文學類型;這類文學中所有關鍵性事情的真象,都完全隱含于字里行間。這類文學不是為所有讀者,而是為那些可靠的和聰明的讀者而寫的。”[18]六朝時期的臨終文藝現(xiàn)象即為“一個特殊的文學(文藝)類型”,它指向“那些可靠的和聰明的讀者”,嵇康與追慕者之間綿延承傳的生命意識才是“所有關鍵性事情的真象”。這些死于非命的文人們在最后的生命意識里相互傳承了什么,又是怎樣傳承的?
四、“《廣陵散》于今絕矣”:《廣陵散》的師授傳說
嵇康臨終撫琴一曲《廣陵散》,奏畢曰:“《廣陵散》于今絕矣!”從此,《廣陵散》與嵇康結下了不解之緣。六朝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嵇康故事,多與《廣陵散》的師授傳說有關。當時流傳的《廣陵散》傳說大致有三種:華陽亭古人、蔡伯喈、黃帝伶人,以第一說記述尤為詳細。
“華陽亭”傳說常為地記所引述,如晉皇甫謐《郡國志》載:“冀州華陽亭,即嵇康夜學琴于此?!盵10]939酈道元《水經注》引晉司馬彪語:“華陽,亭名,在密縣。嵇叔夜常采藥于山澤,學琴于古人,即此亭也?!盵19]1845這一傳說后來還被南朝的史學家臧榮緒采入了《晉書》 [9]69,此說在六朝時期流傳之廣,由此可見一斑。以歷史考證的眼光來看,作為小說家言的“華陽亭”傳說顯得荒誕不經,但是它之所以能夠流傳如此廣泛,其中必定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性真實,并且與史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這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在“華陽亭”的傳說中,授藝之人的身份值得我們留意,作為“幽沒于此數千年”的“故人”,他“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可知他在生前也是遭遇了無妄之災,死于非命。無名古人的不幸遭遇,不妨看作嵇康凄慘命運的一種兆示。而《廣陵散》在這些“非理就終”的文士之間相互承傳,也正是這一傳說合乎情理的意蘊所在。
《廣陵散》傳說另外的一個版本也就是“蔡伯喈說”:
嵇中散夜彈琴,忽有一鬼著械來,嘆其手快,曰:“君一弦不調?!敝猩⑴c琴,調之,聲更清婉。問其名,不對。疑是蔡伯喈。伯喈將亡,亦被桎梏[20]。
傳說的結尾有一個文本導向,那就是將授藝之人的身份指向了漢末才士蔡邕。蔡邕同樣屬于“非理就終”的名士類型,被王允刑戮而死,而且他與嵇康同為六朝士人所仰慕的“才名人”,誠如陶弘景《真誥》所云:“三代乃遠,而兩漢魏晉實有一段才名人,如劉向、董仲舒、揚雄、張衡、蔡邕、鄭玄、王弼、阮、嵇之儔,并不應空散?!盵21]蔡、嵇二人均在其列。因此,《廣陵散》在“才名人”之間相互傳授,是嵇康故事所蘊含的另外一層文化義涵。
可見,《廣陵散》在“非理就終”的“才名人”之間承傳,即為六朝嵇康傳說所蘊含的歷史性真實。
在六朝時代,無論是身陷囹圄的文人,還是遭受刑戮的士子,內心中時常激蕩著嵇康就刑的歷史悲懷。無論是“洛陽東市”的遺址,還是“廣陵琴曲”的傳說,內蘊中都銘刻著嵇康殞滅的深刻印記。六朝士人在追憶嵇康的影像時,凝聚著歷史綿延的心理積淀,這些時代性的心理積淀促進了悲情命運的藝術化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蕭 統(tǒng).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37.
[3]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0.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562.
[5] 陶宗儀.說郛[M].北京:中國書店,1986:390.
[6] 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197.
[7]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 陳慶元.沈約集校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147.
[9] 湯 球.九家舊晉書輯本[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0] 李 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 黃 希,黃 鶴.補注杜詩[O]∥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
[12] 胡之驥.江文通集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9.
[13] 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 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5] 沈 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04.
[18] 小尼恩豪哲爾.迫害與寫作藝術[M]∥王守元,黃清源.海外學者評中國古典文學.濟南:濟南出版社,1991:75.
[19]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20] 裴 啟.裴啟語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22-23.
[21] 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真誥校注[M].朱越利,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86.
(責任編輯 文 格)
The Phantom of Lingering:Hsi K'ang and Literature Phenomena of Death in the Six Dynasties
ZHENG 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Liaoning,China)
Abstract:As scholars'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before dying is rich in cultural factors, it can be called “l(fā)iterature phenomena of death”.The real recipients of Hsi K'ang literature phenomena of death are those who had been in jail or eventually been killed. Fan Ye's transition in attitude of Hsi K'ang from exclusion to acceptance reveals that individual acceptance of a historical object i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continual reflection and reexamination.Legends are not historical facts, but it contains a certain amount of historical authenticity,the heritage of “Guang Ling San” was among those famous wits who died of “non normal”.It is the internal logic that the legend of Hsi Kang in the Six Dynasties contains.The level of detail recorded where Hsi Kang was executed in the literature of geography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reflects that it was a deep mark on the death of Hsi Kang's tragic in the eyes of scholars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words:literature phenomena of death;Hsi K'ang;the Six Dynas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