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是中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門學科,特別是 “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學生更是樂于參與其中。因此,我們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把現有的場地器材巧妙布置與安全使用。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么,上室外體育課時,布置與安全使用場地器材有什么技巧呢?
一、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巧妙布置場地器材
筆者自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以來,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無論是上跑步、跳躍還是技巧課都要預先劃好場地,目的是便于教師講解明了,學生一看就懂,節(jié)省時間不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遵守體育競賽規(guī)則的意識。教師對場地器材的使用要精心安排,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比較簡陋,只要同時上課的班級不多,場地應盡量選擇平坦寬敞的地方,避免犄角旮旯,防止學生運動時發(fā)生安全事故。力爭做到場地器材布置合理,便于教師進行課堂的安全監(jiān)控。同時,場地器材的布置合理也有利于組織教學。
二、場地器材的巧妙收發(fā)促進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
器材的收發(fā)不好,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影響教師的情緒,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特別是學生非常喜愛的球類項目,一哄而上搶器材的現象在一些年輕教師上課中并不少見,行為惡劣,影響極壞。
1.配套器材的巧妙收發(fā)
配套器材收發(fā)較復雜,常態(tài)課中往往一堂課下來不是少拍就是少球。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收發(fā),教師課前應交代體委,做到課前將一副拍和一只球成套地擺放在一起,并將所有的配套器材在集合地點就近擺成一排,分發(fā)器材時根據學生的人數分幾組,每組幾副拍,學生領器材時有秩序有計劃地進行,課結束前稍微提前1~2分鐘,將器材分別擺放在原處。一方面,便于清點器材,防止器材丟失;另一方面,為下一個班級的上課做好準備。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教師從一開始就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一切做得井然有序,正因為大家有序的行為感染了秩序意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從而徹底清除一些不文明的雜念。
2.獨立使用的器材巧妙收發(fā)
籃球、排球、足球、實心球等器材都能單獨使用,器材容易丟失,有時滾到下水道或草叢中,有時跑到相鄰的班級,所以收發(fā)時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某人。
如排球課,經常會有排球“丟失”現象發(fā)生,下課時要么球躺在草叢中,要么躺在院墻外。后來,筆者分發(fā)器材時按人均兩人一球且其中一名是組長,責任到具體的某一人,學生責任心增強了,“丟失”現象的再也沒出現。不難看出,防止器材丟失的責任在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對于籃球課,由于場地限制特別是室外多班級上課,教學比賽達到火熱朝天時不用的球很容易丟失,所以借球不宜過多。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若使用兩片籃球場地最好借六只球,三片場地借八只球較好,籃球借得越多丟的幾率就越大。
三、場地器材的巧妙布置促進教學內容的過渡銜接
1.場地器材布置合理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根據教師的意圖和教學的需要,場地器材布置合理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
如臨近體育中考,教師要在安排考試內容時,把山羊教學與立定跳遠兩個內容安排在一節(jié)課中,進行立定跳遠前,山羊的布置應放在場地的一側,防止學生一旦有空閑就圍觀或爬到山羊上。這樣不但不安全,而且會分散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進度。
2.場地器材的布置應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一節(jié)課中場地器材的布置應統(tǒng)籌兼顧,可以把敏感度高的項目放在課的前段練習,那時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例如使用海綿墊子進行素質練習,安排順序是先發(fā)展下肢力量再增強腰腹部力量,把所需海綿墊子豎起成A形,全班排成2~3路縱隊,學生按秩序魚貫縱跳過去,然后逐漸拉長海綿墊子的前后距離進行單足跳,再把墊子平放進行跨步跳,最后墊子的距離保持不變,根據墊子的數量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一張墊子進行收腹舉腿或仰臥起坐。這樣,學生練習時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內容,而且器材不需來回搬動費時費力,從教學內容的安排到器材的使用穩(wěn)步過渡。
四、場地器材的使用要從安全入手
大多數學校都在校園醒目的地方,張貼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意外傷害事故應急處理預案,要求體育場館、籃球架、跑道等場地設施有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查維護和保養(yǎng)。當發(fā)現運動場地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時,應及時向學校相關部門提出并進行整改,防患于未然。
總之,只要我們能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好身邊的人、物、環(huán)境、地理、自然條件和現有的體育設施,就能有效地布置和利用好場地器材,為“陽光體育”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高鳳山.課堂·講授·示范體育教學ABC[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2]金雁群等.體育語言學[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
[3]張孟紅.體育教育實踐教學指導[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