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情感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情感具有動力功能,也就是說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要搞好思想品德課教學,就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用積極情感調動、激活學生學習主體的內在動力。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應該用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帶動、引領學生的情感,準確地揣摩學生的內心世界、情感軌跡,從而最大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領會、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情感是影響青少年學生立場和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氛圍,通過自己的愛憎等情感去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情感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師生感情的和諧融洽是產(chǎn)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條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心理學關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模仿他所愛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的人?!边@告誡教師要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 像父母一樣去關愛他們,呵護他們,跟學生一起做游戲、游青山、看大海,談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贏得學生的敬意,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寓理于情,以情明理
沒有無德育的教育,沒有無情感的管理,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寓理于情,力求讓抽象的理論閃耀出七彩的情感,以激發(fā)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濃厚興趣。
1.語言帶情,說活事理。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精神講授每節(jié)課,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或高昂激烈,或深沉凝重,使學生們的情緒隨著語調而變化。如講《人們當家作主的國家》時,我揮動著拳頭以悲憤怒吼的語調敘述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60多年以來對我中華民族圍追堵截,想亡我中華,學生聽得個個緊握拳頭,流露出憤怒的目光,這時我點明了“落后就會挨打,貧窮就會受辱”的道理。我話鋒一轉,“中國龍騰飛啦,人們當家作主,綜合國力不斷增強,GPD位居世界第二”。我興奮地講述國防、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臉上綻放出欣喜的笑容。
2.故事寓情,感化學生。我在上《讓生命之花綻放》的內容時,適時地補充了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在大地顫抖、山崩地裂的瞬間,從廢墟斷壁中,挺立起一個個堅強少年,有在廢墟下唱起國歌鼓舞同學的許中政;以樂觀堅強打動國人的“可樂男孩”薛梟;敢冒余震危險徒手救助同學的馬?。荒陜H9歲的林浩,更是用小小的雙肩扛起生命的重量,救出了壓在一起的同學……悲壯的語調,贊嘆的表情 ,形象的手勢像磁鐵般吸引住學生,他們深深地被英雄少年所表現(xiàn)出的沉著冷靜、臨危不懼、勇于救人、樂觀頑強所感動。
3.媒體信息傳情,形情交融。正確地使用輔助教具,能增強說服力和感召力。我在上《難報三春暉》這一課時,首先給大家展示了一組關于父母的圖片:父母為了生計疲于奔波的場景;父母等待考場里的孩子那焦急、期盼的眼神;父母在孩子取得進步后喜極而泣的激動畫面……當這組圖片放完后,下面很多學生早已是淚流滿面,他們的心被這些畫面深深地震撼了。這一幕幕是那么真實地發(fā)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他們從未去思考過他們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易,教師在孩子們真摯的情感中開始了這神圣的一課。
(三)以情喚情,以情導行
思想品德課的任務,不僅要教給學生社會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設計中我竭力以情喚情,導之以行。如上《擁抱親情》這一課時,我用低沉、悲戚的聲音講述了一個偉大母親的故事——有這樣一位母親,當解放軍戰(zhàn)士把她從倒塌的廢墟中挖出時她早已死了,她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在她的懷里躺著她三個多月大的嬰兒,因為母親身體的保護,嬰兒被救出來時還安靜地睡著。襁褓里塞著一部手機,屏幕上是一條已經(jīng)寫好了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當我講完這個悲壯的故事后, 引導學生討論:“我們的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述說自己父母為了自己健康成長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啟發(fā)大家:“怎樣報答父母生養(yǎng)之恩?不要口頭,而是要行動,一個星期后向我匯報結果?!币恢芎缶陀胁簧偌议L打電話對我講了他們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做家務。
實踐證明,情感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十分重要,它貫穿于思想品德課始終。也只有以情感教學為先,才能促使學生愛學、學會,用好思想品德課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