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朝是思想開放的時代,促進了各門藝術的發(fā)展。在書法上,尚“韻”書風流行。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家,適應時代的要求,開創(chuàng)了新妍書風,影響久遠。王書體現(xiàn)一種“中和美”,不激不厲,淡雅平和。
關鍵詞:尚“韻”書風;王羲之;中和美
魏晉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很特殊的時期,政治混亂、災難頻繁、民不聊生。然而,在文藝上卻表現(xiàn)為人的覺醒──精神上極度自由,也是最富于智慧和熱情的時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藝術得到了發(fā)展。后人將晉朝藝術特征以一“韻”字概括,可謂言簡意賅?!绊崱保菤忭?、風度。在晉代,兩漢經學統(tǒng)治走向崩潰。他們高談老莊,手揮五弦,賞會山川,飲酒吃藥,俯仰自得。
“韻”,在當時是廣為流行之語,在詩歌中、人物品藻美學中都有著述。如庾公曰:“衛(wèi)風韻雖不及卿諸人,傾倒處亦不近。”(《世說新語·賞譽》)“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保ㄌ諠摗稓w園田居》)①“韻”在人物品評中,是最高的審美標準;在社交文化中,是流行的時髦用語。此時,尚“韻”的思想滲透到藝術領域的各方面。書法上,氣韻絕俗,風度翩翩,然而又雄強俊逸。晉人之書,是韻度與力度的統(tǒng)一。如王羲之書,劉熙載《藝概·書概》說:“右軍書以二語評之,曰:力屈萬夫,韻高千古?!雹谂c漢代的氣勢磅礴、渾厚凝重相比,晉書更多的是體現(xiàn)一種玄靜、平和。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到:“兩漢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動的行為)讓位于魏晉的五彩繽紛的人格(靜的玄想)。”③
王羲之的書法,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說他“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靶垡荨倍终莱隽送鯐木??!褒?zhí)扉T”體現(xiàn)了一種跳宕、縱逸、灑脫。王書雖然不是“走墨連綿”,但是氣韻是內含其中,通過字形的欹側、俯仰,章法的跌宕布置,從而使整幅作品充滿著起伏與動蕩?!盎⑴P鳳闕”又表明是沉穩(wěn)、莊重、雄強,筆力遒勁,力透紙背。王書中形態(tài)的妍美與點畫的力度恰好形成一種“中和美”。孫過庭《書譜》中概括得最好:“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
同時,晉書尚“韻”,與書體的發(fā)展不無關系。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晉人風神蕭灑,不滯于物,這優(yōu)美的自由的心靈找到一種最適宜于表現(xiàn)他自己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行草藝術純系一片神機,無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筆時點畫自如,一點一拂皆有情趣,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虛。這種超妙的藝術,只有晉人蕭散超脫的心靈,才能心手相應,登峰造極?!雹軓耐豸酥男袝髌贰短m亭序》、《平安帖》、《何如帖》等傳世墨跡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宗白華先生這番精到的論析,無不具有一種風韻蕭灑,平和簡淡之美。
在王羲之以前,草書以章草為主體。從《豹奴帖》和《寒切帖》中我們還能領略到右軍的章草風韻。然而,行草書在當時也已經嶄露頭角,士族書家開始寫草書、行書、楷書,書寫這些新體勢的筆法、字法業(yè)逐漸成熟起來。經過東晉書家們的加工和創(chuàng)新,即將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此時,王羲之對今草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他的功績主要在于以其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完善了今草書體,確立了今草的藝術特質。他是在眾多前輩書家所提供的各種書寫范式和手段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需求,去質增華,拓展了書寫的表現(xiàn)閾,把妍麗之風推向新境,成為鐘張之后又一位宗師,而且是影響更為久遠的宗師。⑤“在書法藝術的領域內最為完美地體現(xiàn)了魏晉風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質彬彬’和‘中和’的審美理想?!雹?/p>
再看右軍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等,莊重典雅,韻味十足。智永最推崇《樂毅論》,在《題右軍〈樂毅論〉后》云:“《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王羲之的楷書,就師承關系來說,來源于鐘繇。鐘繇的楷書古意拙趣濃厚,保留較多的隸意,點畫多奇趣,是由隸入楷的典范。而王羲之則變“古質”為“新妍”,結構比之鐘書,由橫勢居優(yōu)變?yōu)榭v勢引下,將楷書的筆法、結構推入到形巧而勢縱的新境界。
在王羲之的書跡中,無論楷行草,均點畫凝練,清爽有力。墨色單純滋潤,平和簡淡。王書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中和美與自然美,給欣賞者以雅潔空靈之感,這也正是晉書的“韻”味所在。位居九五之尊的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頂禮膜拜,以帝王之力確立了王羲之“書圣”地位。在其《王羲之傳論》中贊曰:“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玩之不覺為倦,鑒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 ⑦
注釋:
①金學智.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523.
②劉熙載.藝概.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94.
③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97.
④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2.
⑤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11.
⑥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418.
⑦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22.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