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因為兩者都是歐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具有世界聲譽的繪畫藝術大師,兩人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以 “生命、愛情、死亡”為主題的相似題材的寓意性繪畫,以及主題中對女性形象的表現方式,特別是兩人相似的生活經歷及藝術創(chuàng)作,都提供了可以進行比較的基礎,本文主要對兩人的生活經歷及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解讀,這有利于幫助我們更深刻的研究兩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風格,進一步試圖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隱喻。
關鍵詞:克里姆特;蒙克;生活經歷;藝術創(chuàng)作;
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家以實際生活為依據,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的表現,如果沒有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是創(chuàng)作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的。
藝術家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所必須具備的諸條件中,生活實踐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根據,關系到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1]
1 親人逝世的影響
1.1克里姆特
1862年7月,克里姆特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父親作為一名普通的手工業(yè)者,家庭生活是相當貧窮的,同時家庭悲劇也接連發(fā)生:1874年父母的二女兒安娜在5歲時病逝,大女兒也患了精神病癥,母親因此長期處于憂郁之中。
1876年,14歲的克里姆特進入維也納藝術學校學習,他的繪畫才能在學校時就得到了展示,因為成績突出從而獲到一枚國家金十字勛章。
正如海爾曼所說:“這個年輕藝術家,很快就贏得藝術家、批評家和公眾的認可,如果他繼續(xù)原來的方向走下去,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2]
1892年30歲的克里姆特,遭受了父親和弟弟相繼去世的打擊,弟弟恩斯特也是位出色的歷史題材畫家,他們共同建立藝術工作室,兩人的感情,已超越血緣之情,更多的是藝術上的搭檔。弟弟的早逝,直接導致克里姆特面對由死亡引發(fā)的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這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轉折點,也是新的起點。在那以后大約五年的時間,因為過分悲傷的緣故,他幾乎沒有工作,深入簡出,在1892—1897年期間,他只為大學繪畫創(chuàng)作了一些素描草圖,從后期展出的大學繪畫造成的影響來看,這些作品中充滿了克里姆特對愛欲和死亡的思索。
1.2蒙克
1863年,愛德華·蒙克出生于挪威,父親是位貧民區(qū)的醫(yī)生,家庭經濟也很困窘。蒙克的少年是悲慘的,1868年,在蒙克5歲時,母親因患結核病去世;1877年,年僅14歲的姐姐蘇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疾病而去世;而與此同時,蒙克自己也染上感冒和肺病差點死去。父親遭到家人相繼去世的打擊后,出現暴力傾向,晚年的蒙克在回首往事時說:
“疾病、發(fā)瘋、死亡在我的搖籃上飄忽,終生被惡魔纏身。我老早便已心知肚明……地獄處罰有罪孩子的刑具是什么樣子……在呵斥我兄弟的時候,父親瘋狂的暴力行為便出現了……”[3]
1889年蒙克父親去世,1895年弟弟死于新婚后不久,眼見父母和手足的相繼離世,蒙克的精神和情緒相繼受到重創(chuàng),死亡的烙印刻在他年輕而又敏感的心靈深處,并影響了他一生,這大概就是為什么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蒙克自己說:
“童年時代,我失去母親,我生病,為地獄的懲罰所威脅……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對我的藝術來說,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4]
克里姆特、蒙克有著相似的個人經歷,他們都是由親人的死亡,引起精神危機和藝術創(chuàng)新上的危機,從而引起哲學層面上的思考,引發(fā)個人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轉變,表現在畫面上,則是繪畫中的象征和隱喻,即作品的寓意性。
2 生命中的女性
克里姆特和蒙克,雖然在生命中不乏異性伴侶,但都終生未婚,下面分別就兩人生命中眾多戀人中的其中四位作大致介紹:
2.1克里姆特
2.1.1解放“束縛”的聰慧女子:艾米莉
對克里姆特來說,艾米莉是他的精神伴侶,艾米莉是克里姆特弟弟妻子的妹妹,在弟弟去世后,30歲的克里姆特擔任起照顧弟弟恩斯特妻子和孩子的責任,,因為克里姆特憑借其藝術家的身份,是極具男性魅力的:“克里姆特以其縱欲與禁欲的混合性格,男性氣質的外貌以及他的繪畫天賦,對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5] 艾米莉與克里姆特的戀情是極為特殊的,兩人相愛卻并未結婚,更多的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同時他們也在各自的藝術領域中相互吸引和合作,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獨立。
2.1.2激發(fā)藝術家熱情的:阿德勒
當35歲的克里姆特第一次遇見阿德勒的時候,她還是個17歲的少女,她是和艾米莉完全不同類型的女性,阿德勒是來自維也納上流社會自由主義的中產階級群體,是世紀末女性的代表??死锬诽孛詰儆诎⒌吕盏倪@種女性氣質,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始于阿德勒婚后不久,一直持續(xù)到克里姆特去世。兩人的情人關系是公開的秘密,克里姆特與阿德勒的戀情,不同于與和艾米莉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而是基于本能欲望的相互吸引??死锬诽匾运秊槟L貏?chuàng)作了《朱迪斯1、2》,以及《達娜厄》。
2.2蒙克
2.2.1苦澀的初戀:米莉
當20歲的蒙克遇見了比他大兩歲的戀人米莉時,她已經離過婚,并且是第二次結婚。蒙克極為敏感,每天都偷偷的跟蹤她,兩人之間分歧越來越大,分手是必然的,關于初戀蒙克曾在他的筆記中寫道:
“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個印記啊!沒有任何圖畫可以完全替代它,是不是以為她很美?不,我并不確定她是漂亮的,她的嘴很大,她甚至是冷漠的……是因為她得到了我的初吻和從我這里取得生命的香水!” [6]
2.2.2為愛瘋狂的戀人:朵拉
34歲時,蒙克在奧斯陸舉辦的個人展覽上認識朵拉,朵拉是挪威最大的酒商拉森的女兒,是一個美麗、誘人的女人,強烈的吸引著蒙克。隨著交往的加深,朵拉渴望他們能夠結婚,但因為在蒙克幼小時,父親偶爾表現出的異常行為,還有妹妹勞拉的精神分裂癥,這些都使蒙克害怕自己身上也流淌著他們相同的血液,還有就是害怕家族的肺結核會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恐懼驅使蒙克一直逃避婚姻。他們相處了四年,最后蒙克因無法忍受朵拉強烈的愛欲而提出分手,而朵拉竟拿出手槍以自殺相威脅,受驚的蒙克在阻止的過程中,因搶意外走火使他左手中指受重傷。在這次槍擊事件里,人們譴責他逼得朵拉走投無路,蒙克腦海中時刻縈繞著這種指責,于是,他開始回避,每日借酒消愁,最后住進了哥本哈根的精神病醫(yī)院。
3 相似的精神疾病
克里姆特和蒙克的精神哲學和人生處境,有著某些相似之處??死锬诽亟K生未娶,1874年妹妹安娜病逝,而另一個妹妹則患有精神疾病,1892年,其父親和弟弟的相繼去世,給他的生命帶來了巨大的憂傷,促使他一生都對生命問題進行思考和追問??死锬诽匾恢焙湍赣H及兩個未出嫁的妹妹生活在一起,他母親和妹妹都患有歇斯底里精神疾病,并有傳聞克里姆特本人也有著某些精神疾病方面的困擾,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克里姆特家庭的心理特質并非完全正常。
蒙克和克里姆特一樣,也是終生未娶,蒙克的生活經歷,更是與死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的母親、姐姐、父親、弟弟、從他童年開始就相繼離他而去,蒙克的父親在其母親去世后,脾氣變得異常暴躁,而唯一的妹妹勞拉最終也精神錯亂,這些都給他以巨大的精神打擊。蒙克自己曾說道:“疾病、精神錯亂和死亡這個恐怖的黑三角,從我搖籃時代就跟隨了我整個一生”。[7]與克里姆特相比,蒙克更是于1908年至1909年期間在診所和療養(yǎng)院,接受精神方面病的治療。
克里姆特很少談論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給深深的隱藏起來,他有著自己固定的朋友圈子,也很少公開發(fā)表文字和談論自己的藝術和生活。他周圍的人,包括家人、朋友、情人、模特,都對他的生活諱莫如深,這使他的生活在公眾中有一種神秘感??死锬诽貙τ谧约旱漠嫼退缴?,正如他所說的:
“我不善于說和寫,尤其是關于我自己的作品和我自己。當我不得不寫時,最簡單的信,我都會感到一種恐懼。這就是我為什么沒有自畫像和自傳一類的東西。如果你想了解我,那就認真看我的作品吧,在作品中了解我是怎樣的人,我想要做什么……” [8]
與克里姆特生前很少講述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不同的是,蒙克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他喜歡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經歷以及想法寫下來。自1886年開始,他就開始記錄,日記本里記載了蒙克悲慘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藝術上的一些思考,在日記里詳細描述創(chuàng)作激情和創(chuàng)作遭遇,這些含有作者本人心理活動變化的日記,極大的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蒙克的作品,蒙克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和日志,每一幅作品都詳細記錄了自己對藝術的感悟和觀點,并且及時總結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在這些文字資料里,有助于我們通過他的文字記錄了解他的藝術觀點,在他的日記里,蒙克強烈地攻擊了“藝術就是技術”的觀點,他支持對藝術一種體驗形式的審美,帶有一種激進的“表現主義的”思想,這使我們對蒙克的作品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4 美學的反叛
4.1“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1897年維也納分離派成立,克里姆特以維也納領軍人物出現,帶著一批追隨他的反叛者退出藝術家協(xié)會,成立分離派,他們在宣言中表示:
“我們不懂什么是‘偉大的藝術’,什么是‘渺小的藝術’;不懂什么藝術是供富人欣賞,什么藝術是為窮人所喜愛的,我們只知藝術是為人們共同享有的一種財富?!?[9]
克里姆特作為分離派創(chuàng)始人,被選為會長,他積極參加和支持分離派的活動。比如,擔任分離派刊物的編委,為刊物創(chuàng)作插圖,設計海報,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分離派展覽中展出,一生中有限的文字評論也是在分離派期刊上發(fā)表。同樣,在克里姆特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攻擊時,分離派全力支持克里姆特的藝術探索,并向公眾推薦克里姆特的藝術作品,成為他牢靠的社會支持。
4.2“德國分離派(Germany Secession)”
1892年,受柏林美術家協(xié)會的邀請,蒙克在柏林開首次展覽,共展出55幅作品。由于繪畫風格及畫面人物形體怪異而引起激烈爭論,畫展僅一個星期就關閉了,但他的表現主義的畫風卻得到了認可,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得到以李卜曼為首的德國柏林美術家協(xié)會部分成員的支持。為此事,李卜曼等人集體退出協(xié)會,組織了新美術家團體——“德國分離派”。
克里姆特和蒙克參加并參與到創(chuàng)建分離派中,這是他們通過社會活動擺脫自我危機的一種方式,通過分離派,使他們的藝術作品得以展出,并在作品引起巨大反響和攻擊時,分離派成了他們牢靠的社會支持。無論是借助傳統(tǒng)歷史畫取得社會認可的克里姆特還是在巴黎接受繪畫新思想影響的的蒙克,遇到每一個藝術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對新藝術的探索,而哲學層面的思考,則推動他們對新藝術的探索。隨著分離派開展的藝術活動,逐漸推動了奧地利和德國現代藝術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交流,于是克里姆特和蒙克逐步進入國際現代藝術舞臺,受到了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 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7.
[2] Tobias Tatter, Gerbert Frodo.
[3] 段慶.淺析愛德華·蒙克繪畫風格的精神[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2006:11.
[4] 段慶.淺析愛德華·蒙克繪畫風格的精神[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2006:2.
[5] Tobias Tatter, Gerber Frodo.
[6] 陳麗金.性愛——蒙克抵御恐懼的武器[J].湛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2007,4:14.
[7] 段慶.淺析愛德華·蒙克繪畫風格的精神[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6:6.
[8] 孫欣.克利姆特繪畫的心理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82.
[9] 朱伯雄.世界美術名作鑒賞辭典[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山東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