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觀”一詞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語義由表達被動消極色彩發(fā)展為表達主動積極色彩。只有聯(lián)系社會文化背景,才能找到“圍觀”語義演變的動因。
關鍵詞:圍觀;語義演變;文化影響
現(xiàn)代傳媒中,普遍流行著“圍觀”一詞的新用法,即“共同關注”。在《咬文嚼字》雜志最新評選出的十大社會流行語中,“圍觀”也榜上有名。于是,人們分別從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角度對它加以詮釋,而我們要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角度來分析“圍觀”一詞發(fā)生語義演變的動因。
一、“圍觀”一詞的語義演變
“圍觀”是個偏正式復合詞,“圍”修飾“觀”。它的字面含義在表示眾人包圍起來觀看的同時,還帶有冷漠、看熱鬧、袖手旁觀的消極色彩意義。如句(1)“圍觀的人大多都是觀望者,他們一般見事不管?!?/p>
如今,“圍觀”已成為傳媒中新興詞語,表示“共同關注”。它在報刊中的使用,如句(2)“熱推薦與冷圍觀的對比,將辦了20多年的央視春晚,推到了不得不變的拐點”(《文匯報》2011年1月26日)。在電視節(jié)目中,“圍觀”甚至帶有了積極的色彩意義,娛樂節(jié)目中會頻繁出現(xiàn),如句(3)“歡迎電視機前您的圍觀”(《非常6+1》)。甚至山東衛(wèi)視還專門開設了法制專欄《圍觀》,這里的“圍觀”體現(xiàn)的是一種有情有義的關注,是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聲援、對事件真相的探究。在網(wǎng)絡上還有《圍觀網(wǎng)》。在微博里,圍觀也就是關注??梢姡皣^”在詞義表達的主觀色彩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二、從語言的符號性看“圍觀”語義演變的可然性
索緒爾早在20世紀初就指出了語言作為符號的本質屬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間的任意性和規(guī)定性。由于語言的能指(聲音)和所指(意義)之間的對應沒有天然聯(lián)系,不可論證,所以,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由人們的集體認識來共同決定,也就是“約定俗稱”。而“約定俗成”本身就是文化的體現(xiàn),所以,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認識和觀念。語言的符號性為語言成分的語義演變提供了可能。
三、從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分析“圍觀”語義演變的必然性
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的集體認識會逐步深入,這種認識的改變必然會導致已有語義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分析“圍觀”的語義演變,就必須要通過分析其時代文化背景才能找到其根源。結合文化研究語言,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的一個傳統(tǒng)。
(一)在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背景下,分析“圍觀”原意的消極色彩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時代,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獨立格局下,人們自保其身被認為是明智之舉。所以,在民間流傳的很多成語和諺語,都集中體現(xiàn)了“中庸之道”,如“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等,都是教諭人們行事不要太張揚,低調一些,以保護自己。在這種傳統(tǒng)的“中庸”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圍觀”這一客觀行為突顯其消極色彩和主觀對這種參與行為的貶義和訓導就成為必然。
(二)在現(xiàn)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分析“圍觀”新意的積極色彩
“圍觀”新意中主動參與的積極色彩義是在現(xiàn)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人們社會文化意識對詞義選擇和影響的結果。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己、外向表達的平臺和契機。特別是作為社會窗口的新聞傳媒,更是積極提倡受眾的互動與參與,得到受眾的關注是衡量傳媒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所以,傳媒迫切需要人們的“圍觀”即“共同關注”。此時的“圍觀”不再是看熱鬧的心理,更多的是表達的積極的參與意識?!皣^”這一客觀行為的積極色彩義被現(xiàn)代文明突顯出來。
綜上所述,“圍觀”詞義的演變體現(xiàn)出在中國特有的國情,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風貌和態(tài)勢。也只有懂得社會文化,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圍觀”所指的確切含義。
參考文獻:
[1]朵漁.《“圍觀”考 專欄開篇語》,《名作欣賞》,2010.3.
[2]馬三生.《“圍觀”即共同關注》,《咬文嚼字》, 2011.3.
[3]彭正銀.《語言認知與文化互動淺論》,《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9.
[4]邢福義.《語言的文化與文化的語言》《光明日報》,2002.12.5.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6]索緒爾著,高明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