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簡·愛》在文壇經久不衰的原因——夏洛蒂巧妙地將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主義基調融為一體,將人物形象塑造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完美地結合,使《簡·愛》成為人類文學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樂章。
關鍵詞:《簡·愛》;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簡·愛》作為英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其問世以來就備受廣大讀者的青睞。究竟是什么魅力讓她如此經久不衰呢?作者將從小說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主義基調入手,深入分析這兩者在小說創(chuàng)作成功中的重要作用,解讀《簡·愛》永不褪色的秘密。
一、彌漫全書的浪漫主義情懷
《簡·愛》歷來被當作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的典范,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浪漫主義在本書中無影無蹤,相反,浪漫主義情懷的存在,充分展示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內心的熾熱與對社會不公的憤懣,使小說故事情節(jié)更具感染力與震撼力。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分析:
(一)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浪漫邂逅與浪漫愛情
《簡·愛》以主人公簡的成長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廣大讀者從一開始就知道簡自孩提時代就是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女孩,而且這種情況在她長大成人之后也并沒有明顯的改觀,這一點,可以通過她在當家庭教師時遇到英格拉姆小姐時的感嘆中得到驗證,后者“長得像月亮女神一樣”,反襯了簡的“丑小鴨”形象。同時,自小寄居在舅舅家,后來被送往孤兒院的簡自然毫無家資、背景可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既無貌,又無財的平凡女子,卻在與羅徹斯特的第一次邂逅時,讓閱人無數、曾經風流成性的羅徹斯特對其一見鐘情,在以貌取人的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發(fā)生這樣的愛情故事,不得不說是浪漫主義情懷的神來之筆了。
(二)簡·愛與約翰兄妹的巧遇與意外之財
簡與羅徹斯特固然浪漫地陷入愛情,并且一度談婚論嫁,但好事多磨,后者合法的妻子尚在人間,使得要強的簡不得不逃離桑菲爾德。然而自幼孤苦伶仃的她自然是無人可投,無親可奔,而浪漫主義情懷再一次施展了魔力,她先是巧遇了圣約翰兄妹,順利地解決了無依無靠的問題,又意外地獲知自己與這三兄妹是堂兄妹,而且還得到了一筆不菲的遺產,使得自己經濟上的困難迎刃而解。而對這種冥冥之中的巧遇與意外之財,我們除了用浪漫主義情懷去解釋之外,似乎別無選擇了。
(三)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浪漫團聚
簡離開桑菲爾德,開始了新的生活,又不愿意與圣約翰走進宗教徒式的婚姻時似乎沒有了出路,無從繼續(xù)展開,于是,浪漫主義再次大展身手了,先是在圣約翰向簡求婚之際,簡聽到了超自然的神秘呼呼“簡!簡!簡!”使得簡堅定地踏上了返回桑菲爾德之路,其次是曾經風流倜儻的羅徹斯特不僅財產全部化為灰燼,他自己也在大火中受傷致殘,幾近失明,這全部緣自其瘋妻超乎尋常的縱火,也似乎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使然。而且據羅徹斯特后來介紹,他也曾聽到千里之外的簡回答“我回來了!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并因此堅定了苦苦等待的決心,這才使得兩個人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實現了浪漫的大團圓。浪漫主義情懷無疑是最大的功臣,在小說結尾處,羅徹斯特奇跡般地恢復了一只眼睛的視力,并且擁有了自己可愛的兒子,可以說是夏洛蒂·勃朗特將浪漫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致。
二、貫穿全書的現實主義基調
雖然《簡·愛》中不乏浪漫主義情懷,但夏洛蒂·勃朗特對社會生活的描述和對社會現實的抨擊卻始終貫穿全書,也正因為這樣,《簡·愛》才會成為批判現實主義的典范,使小說在奏響愛情主旋律的同時,又融入了濃烈、厚重的背景音,進而更加扣人心弦。
(一)寄人籬下的苦楚
簡·愛自小就寄人籬下,唯一對她好的舅舅卻英年早逝,她飽受表哥約翰的欺凌與兩個表姐的諷刺挖苦,而舅母對此向來充耳不聞,甚至在約翰欺侮簡·愛遭受反抗之后不分青紅皂白地把簡·愛關進了紅房子,致使簡身心俱傷。夏洛蒂·勃朗特通過一個小女孩的嘴巴指責了諸多的不公,通過簡的眼睛描繪了世態(tài)炎涼,通過小姑娘簡的遭遇反射出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一個孤女的凄涼與苦楚。
(二)孤兒學校的血淚
在簡與舅母一家矛盾不可調和之后,她被送到了洛伍德孤兒學校,在這里,夏洛蒂再次借助簡的所見所感,強烈抨擊了虛偽的學校負責人和整個社會對孤兒的冷漠與歧視,把對現實主義的批評展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揭露了學校負責人布洛克爾赫斯特的虛偽嘴臉,在她發(fā)現學校里有個姑娘長著卷發(fā)時長篇大論地進行了道貌岸然的說教,然而,非但隨后出場的他的兩個女兒都長有卷發(fā),連他的夫人也戴著卷發(fā),簡短的文字刻畫出了一個滿嘴仁義道德卻又虛偽之極的偽君子形象,也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對人物的批判。同時,夏洛蒂·勃朗特還通過簡詳細介紹了洛伍德孤兒學校的方方面面:學生們吃的,大多是難以下咽的黑面包,住在冷冰冰的房間里,還要早起晚睡,通過“懲罰肉體來挽救靈魂”,可見,十九世紀英國的慈善機構是何等的齷齪!而加劇這種批判力量的,是善良、美麗、富有才華的少女海倫因洛伍德學校的摧殘與折磨過早地離開人世,在讓人感嘆惋惜之余,了解了這些孤兒學校的真面目,使得批判現實主義的旋律再次響徹!
(三)家庭教師的辛酸
在離開洛伍德學校之后,簡憑借著自己驕人的成績與堅強的性格成為了桑菲爾德的家庭教師,可以說,這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即使在這樣的職位上,夏洛蒂·勃朗特仍然不忘通過簡加深對社會的批判。首先,通過美麗動人的英格拉姆小姐的出現,展現了人們當時以貌取人的審美標準,尤其是將美麗的外表與丑陋的心靈相對比,英格拉姆罵小姑娘阿黛爾“討厭的猴子”,毫無教養(yǎng)地侮辱家庭教師,得知羅徹斯特并無巨額財產之后的惱羞成怒,無不將當時的社會現實躍然紙上,諷刺了以金錢與相貌為基礎的愛情與婚姻。相形之下,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彌足珍貴,然而殘酷的現實再次充當了劊子手,先是簡·愛在痛苦中煎熬到底是愛還是不愛,繼而在兩人相愛之后屢出事端,如夜晚神秘的呢喃聲,詭異的人影,被撕毀的婚紗等等,甚至到了婚禮上,仍然有不速之客宣告他們無法結為夫妻,所有的一切都點滴記錄了簡·愛愛情道路上的辛酸歷程,也直觀地刻畫出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現實,一切以利益為基點,毫無人性與真愛可言。
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二重奏
《簡·愛》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與作者夏洛蒂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在維多利亞時代,現實主義文學方興未艾,浪漫主義也尚有一席之地,加之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屬于政治上的激進保守派,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主義基調并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時,這二者在作品中巧妙結合,浪漫主義作為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解決矛盾沖突、實現完美結局上功不可沒,而現實主義則成功地揭露了各種陰暗與丑陋,讓讀者得以了解十九世紀的社會現實。二者如同一樂章中的二重奏,互相襯托,使得余音裊裊,不絕于耳。
參考文獻:
[1]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祝慶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李維屏.英國小說藝術史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申利鋒.超越:簡·愛的性格核心[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4]周琪.讀《簡·愛》 評析簡·愛抗爭的性格[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07.
(作者單位:1.山東建筑大學;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