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偶遇》是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二篇,盡管人們對小中“綠眼睛”的象征意義有所論及,但研究不夠深入。本文分析了“綠眼睛”在小說中的象征性運用,并指出其對文章結(jié)構(gòu)、情節(jié)發(fā)展、主題表現(xiàn)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象征主義;綠眼睛;情節(jié)發(fā)展;主題表現(xiàn)
1. 引言
詹姆斯·喬伊斯在20世紀英語文學(xué),甚至是整個文學(xué)史上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他通過大膽的實驗,將不同手法運用于意識流這種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非常陌生的寫作方法,以暗示時代的危機。詹姆斯·喬伊斯的所有小說都是關(guān)于愛爾蘭的。其中《都柏林人》是一部集自然主義和象征主義的短篇小說集,在這部小說集中的15篇故事中都運用了象征主義手法。喬伊斯通過描寫普通人民的瑣事,反映了人類的幻滅與本性?!杜加觥肥恰抖及亓秩恕分械牡诙涔适赂鶕?jù)作者童年時期的親身經(jīng)歷而改編。對小說中一雙“綠眼睛”(green eyes)這一意象,曾有研究者指出其象征意義(戴明忠、涂孝春;2009:75;聶薇,2007:118-112;張立光,2003:51),但研究不夠深入。本文擬從文章寫作背景入手,通過對文本的詳細分析,揭示“綠眼睛”這一意象對小說結(jié)構(gòu)安排、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表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 《都柏林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偶遇》的主題
《都柏林人》是喬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創(chuàng)作于1903年,共有15篇小說,曾22次遭到拒版,最終于1914年才得以發(fā)表。這15篇故事旨在描寫20世紀初都柏林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喬伊斯在創(chuàng)作這部短篇小說集時,正值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巔峰時期,這時的愛爾蘭正在探索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處于歷史和文化的十字路口,交匯了各種思潮。在《都柏林人》中,喬伊斯通過描寫普通人的平凡瑣事,反應(yīng)人類的幻滅與本質(zhì)。小說集的三大主題是:死亡,流亡和癱瘓。
《都柏林人》中的眾多人物都出現(xiàn)在后來的《尤尼西斯》中?!抖及亓秩恕分械那皫灼适碌臄⑹稣呤切『?,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成年人的生活和思想成為了故事的焦點。由此,小說集中的故事可分為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時期?!杜加觥窋⑹隽硕€男孩逃課去“冒險”的故事。在“冒險”的過程中,故事的敘述者認識了兩件事情:第一,他曾經(jīng)向往的所謂的外面的世界實際上令人作嘔,而他一直認為野蠻和鄙視的伙伴——馬霍尼——的行為實際上是面對這樣的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小說中冒險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主人公幻滅與覺醒的過程。
3.《偶遇》中“綠眼睛”的作用分析
3.1“綠眼睛”的象征意義
“綠眼睛”這一意象在《偶遇》僅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故事的中間部分。
“我們花錢乘渡船過了利菲河,同船的還有兩個工人和一個帶了只口袋的大個子猶太人。我們嚴肅得到了裝腔作勢的地步,可是在這短暫的航行中,一旦目光相遇,我們就大笑起來。上岸后,我們看著那艘造型優(yōu)美的三桅帆船卸貨,這艘船我們在對面碼頭就觀察到了。有個旁觀者說這是條挪威船。我跑到船尾,試著辨認船上的刻字,可是沒認出來。我先回來仔細端詳船上的外國水手,看看其中是否有人是綠眼睛,因為我有些模糊的概念……水手的眼睛有藍色的,灰色的,甚至有黑色的。唯一一個可以說眼睛是綠色的水手是個大個子,每次跳板掉到水里,他都很開心地喊,逗得碼頭上的人直樂:
——掉得好!掉得好?。 ?James Joyce, 2007:17)[1]
以上節(jié)選部分表現(xiàn)出主人公男孩的激動心情,他急切地想驗證外國水手的綠眼睛。在此之前,他被伙伴馬霍尼的粗魯、殘忍和未開化的行為弄得尷尬不已。
“綠眼睛”第二次出現(xiàn)在他與偶遇的老頭的談話過程中:
“他的這種觀點讓我吃了一驚,因而我不由自主地抬眼瞥了一下他的臉。這時我遇到了一雙深綠色眼睛凝視的目光,那雙眼睛正從微微抖動的前額下緊緊地盯著我。我又把目光移開了?!?(James Joyce, 2007:21)
綠眼睛的第二次出現(xiàn)以及主人公意外發(fā)現(xiàn)老頭的一雙綠眼睛意味著“綠眼睛”這一意象始終縈繞在主人公的心中。偶遇綠眼睛老頭后,他決定逃跑。在新世界里的冒險以尋找綠眼睛的失敗而開始,卻以意外發(fā)現(xiàn)綠眼睛而結(jié)束。
因此,綠眼睛在文中的象征意義可以總結(jié)為對新世界和所有新事物的探索。逃課“冒險“的過程象征著尋找綠眼睛的過程。
除了綠眼睛之外,文中還能找到“淺綠色的樹葉”和“綠色的莖”等意象。前者不僅象征著欣欣向榮的商業(yè),還代表著所有正在發(fā)展的事物,暗示著主人公對新世界的向往。而后者出現(xiàn)在偶遇老頭之前。
“我嘴里嚼著一根女孩子用來算命的綠色草梗,懶洋洋地看著他?!?(James Joyce, 2007:17)
綠色的莖象征了財富。他慵懶地咀嚼著“財富”暗示著他的百無聊賴的生活和暗淡的前程,同時也預(yù)示著這次冒險的失敗和失望。
3.2 “綠眼睛”對小說情節(jié)的作用
主人公和伙伴馬霍尼的冒險可以分為兩部分。小說的故事可以根據(jù)地點的變化和主人公情緒的變化劃分,還可以由“綠眼睛”這一意象間接地劃分。
在主人公和伙伴穿過利菲河之前,他感覺到“學(xué)校和家似乎離我們遠去了,它們對我們的影響也好像變小了?!庇纱丝梢愿惺艿街魅斯淇熳杂傻男那?。但當主人公沒能找到傳說中挪威人的綠眼睛時,他先前激動的心情立即變的陰郁。文中流露出失望之情:
“我們看膩了,就慢慢悠悠地走進了林塞德港。天氣變得悶熱,食品店櫥窗內(nèi)放著的發(fā)霉的餅干顏色都發(fā)白了?!?(James Joyce, 2007:17)
所以“綠眼睛”第一次的出現(xiàn)自然地將主人公的冒險過程分為兩部分,同時故事的氣氛和主人公的情緒一樣由愉快變成壓抑。
“綠眼睛”第二次出現(xiàn)在主人公與偶遇的老頭談話過程中?!熬G眼睛”的第二次出現(xiàn)對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是將老人的談話分為兩部分。
主人公對老頭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奇怪但是有著與年齡不符的自由思想。他告訴兩個小孩他讀了很多書。他之所以思想開放是因為他說每個男孩都要有個心儀的女孩。毫無疑問,主人公起初非常崇拜這位老頭而鄙視他的伙伴馬霍尼,因為他行為粗魯沒有教養(yǎng)。但當老頭離開幾分鐘后,回來繼續(xù)他的獨白時,他突然開始說鞭打?qū)W生的事情。
“他講起了懲罰男孩子們的話題。他的腦子好像又為自己所說的話而陶醉了,開始慢慢地圍繞著這個新話題轉(zhuǎn)圈圈。他說,一個男孩子若是像馬赫尼那樣的話就該挨打,而且是一頓痛打。如果一個男孩兒粗魯又不守規(guī)矩,只有狠狠地抽他一頓,對他才有好處。打手掌或是摑耳光都沒用,他需要的是狠狠地接通鞭子?!?(James Joyce, 2007:20-21)
這時,主人公驚訝地瞥見這位老人有一雙玻璃瓶般的綠眼睛,隨后,老人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那人繼續(xù)滔滔不絕地說著。他好像忘記了剛剛流露出的自由主義觀點。他說,如果他發(fā)現(xiàn)一個男孩兒與一個女孩兒講話或是找了一個女朋友,他會抽他,再抽他,這樣可以教訓(xùn)他別和女孩子說話。如果一個男孩找了個女孩做情人,對這事還撒謊,那他就要給他一頓世上任何男孩都沒挨過的鞭子?!?(James Joyce, 2007:21)
因此,“綠眼睛“這一意象在此處的作用不僅將老人的獨白分成兩部分,同時改變了主人公對老人的態(tài)度。老人的突然變化和突然發(fā)現(xiàn)綠眼睛不僅是主人公感到驚訝,還使他對老人,對馬霍尼以及外面的世界有了清楚的認識。
3.3 “綠眼睛”在主題表現(xiàn)中的作用
《都柏林人》表現(xiàn)了多重意義,如死亡,流亡和精神癱瘓等。在《偶遇》中,喬伊斯通過記敘逃課冒險的過程,以主人公的口吻,表達了小男孩的幻滅與覺醒,從而反映了社會的癱瘓狀態(tài)和人民的麻木。
實際上,兩個男孩逃課冒險的過程也是主人公幻滅與覺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綠眼睛”這一意象對主題表現(xiàn)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如上文所述,“綠眼睛”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兩個男孩到達目的地時,主人公急切地想驗證挪威水手的綠眼睛,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唯一個勉強有一雙綠眼睛的水手是一個嘩眾取寵的家伙。在此,“綠眼睛”代表著神秘、異域和新的事物,因此反映了主人公渴望在這次冒險中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急切心情和渴望。而沒能找到綠眼睛則代表著對外面世界的失望與幻滅。這種失望之情也反映在措辭的變化中。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在主人公幻滅之后有一段無聊而倦怠的時期,為故事的高潮——偶遇老頭——埋下伏筆。
“田野里除我倆之外別無他人。我們一聲不吭地在斜坡上躺了一會兒,我看見一個男人從田野的另一頭走了過來……” (James Joyce, 2007:17)
“他來到與我們同樣高度的地方停住了腳,向我們問了聲好” (James Joyce, 2007:18)
在起初與老頭的談話中,老頭談到了文學(xué)與女孩。主人公對老頭的第一印象是他讀了很多書,而且對男孩女孩關(guān)系問題上思想開放。比如:
“他問我是否讀過托馬斯·莫爾的詩和沃特·司各特爵士及萊頓勛爵的作品。”
“每個男孩,他說,都有一個小情人。” (James Joyce, 2007:18)
隨后老人走開了。
“過了好半天,他才停止了他那長篇獨白。他慢慢站起身來說是得離開我們大約一分鐘或是幾分鐘,我沒改變自己的視線看著他慢慢地離開我們朝著近處那個地邊走去。他走后,我們依然沒說話。沉默了幾分鐘之后,我聽到馬赫尼喊:
——喂喂!瞧他在干嗎呢!
由于我既未答話也沒抬起眼皮,馬赫尼又喊道:
——我是說……他真是個古怪的老傻瓜!
——如果他問咱們的名字,我說過了,你就叫墨菲、我是史密斯。” (James Joyce, 2007:20)
文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出老人在離開這段時間里做了什么,但讀者可以從馬霍尼的反應(yīng)中猜測出他在提到女孩后,做了一些猥褻的行為。但主人公既沒有抬頭看,也沒有理會馬霍尼,因為他始終認為馬霍尼的行為和反應(yīng)是野蠻的。
“綠眼睛”第二次出現(xiàn)在老頭回來后,繼續(xù)他的獨白中。令主人公吃驚的是,老頭突然變成的非常粗魯野蠻,他開始不停地談?wù)摫薮蝮w罰學(xué)生的事。更令他吃驚的是,他發(fā)現(xiàn)這位老頭有一雙玻璃般的綠眼睛。他為之一震,并且立即認識到兩件事。第一,他所向往的外面世界就如同這個老頭一樣,是個不安全、墮落、野蠻的社會。第二,面對這樣一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是像馬霍尼那樣野蠻的行為。在故事的結(jié)尾,喬伊斯還運用了頓悟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覺醒。因此,主人公的覺醒是來自于對綠眼睛的認識,即他所向往實際上是他所鄙視的,而他曾經(jīng)鄙視的,例如馬霍尼,卻是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的有效方式。所以,“綠眼睛”這一意象象征了主人公的幻滅與覺醒。
4. 結(jié)論
在短篇小說《偶遇》中,詹姆斯·喬伊斯運用象征主義手法,通過表現(xiàn)青春期男孩的思想及其為實現(xiàn)愿望所做出的努力來展現(xiàn)都柏林的社會狀態(tài)。主人公渴望冒險,并在冒險過程中尋找擁有綠眼睛的水手。喬伊斯成功地大量運用象征主義,特別是“綠眼睛”這一意象,將小說主題傳遞給讀者。男孩的愿望,冒險,和偶遇經(jīng)歷使他對都柏林有了清醒的認識。
小說主人公作為典型的20世紀初的愛爾蘭年輕人,缺乏冒險所必需的獨立和自由精神。他的生活已被他人安排,一旦偏離正軌,他必需對父母、對學(xué)習(xí)和對社會有所交代。所以,這位男孩象征著愛爾蘭社會,在這里,所有人都因為懼怕社會的反對而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綠眼睛”這一意象對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表達起著重要作用。它將冒險過程和老人的獨白劃分為兩部分,使故事情節(jié)清晰。它對小說主題表達的作用來源于其自身的象征意義,即它分別代表了主人公對外面世界的幻滅與覺醒。
注釋:
①文中引文均為作者譯,以下同。
參考文獻:
[1]James Joyce. Dubliners. Signet Classics[M].2007.
[2]戴明忠、涂孝春.詹姆士·喬伊斯的早期作品及象征主義分析.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J].2009(5):73-75.
[3]聶薇.喬伊斯短篇小說《偶遇》的多重意蘊.名作欣賞[J],2007(9):108-112.
[4]張立光.喬伊斯作品中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長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3(4):51-52.
(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xué)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