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純真年代》為例,試圖探討模糊修辭手法在小說章法中的運用特點及其作用機制。側重分析小說的開頭、結尾及敘事節(jié)奏中如何調遣模糊修辭手法達到情節(jié)安排和結構布局上的特定效果。
關鍵詞:《純真年代》;小說章法;模糊修辭
1.引言
模糊是修辭常用的手法,模糊修辭是指合理而恰切地利用詞義或語句意義所指的事物類屬不清或外延不確定的模糊語言來提高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段,是利用語言的模糊性來提高語言的藝術表達效果。
在小說的章法方面,模糊修辭能充分發(fā)揮其特長和優(yōu)勢,對小說采取獨特的行文方式、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合理布置結構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小說的章法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只就小說開頭、結尾和敘事節(jié)奏三個主要方面,以美國女作家伊迪斯.華頓(Edith Wharton)的《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為例,探討模糊修辭在其中的運用情況和作用機制。
2.小說開頭的模糊修辭
小說作品中,利用模糊修辭手法進行開頭,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純真年代》開頭對時間、地點、人物都用了模糊手法予以簡單交代,雖然只是淡淡的數(shù)筆,似乎未曾著力,但境界全出,言近意遠:
On a January evening of the early seventies, Christine Nilsson was singing in Faust at the Academy of Music in New York.……Conservatives cherished it for being small and inconvenient, and thus keeping out the “new people” whom New York was beginning to dread and yet be drawn to; and the sentimental clung to it for its historic associations, and the musical for its excellent acoustics, always so problematic a quality in halls built for the hearing of music (Wharton, 2004:1)
這里的時間“70年代初一月的一個晚上”,是一種籠統(tǒng)模糊的說法,意在暗示故事發(fā)生的自然條件,為下文故事發(fā)展的氣候、氣象方面的特點作了暗示。同時,華頓接下來著力描寫了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之一——高雅的歌劇院。這段描寫中,華頓運用了一系列明顯具有模糊性的形容詞small, inconvenient, new, sentimental, historic, excellent等,向讀者展示了一幅l9世紀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生活的全景圖。巧妙利用了這幾個形容詞的模糊性,刻畫了紐約上流社會的那些人對于新生事物既害怕 (dread)又為之吸引(be drawn to)。模糊中簡潔了文字,為情節(jié)的展開作了鋪墊,為作品定了基調,為小說主人公的出場和悲劇命運做了暗示。
3.敘事節(jié)奏中的模糊修辭
3.1 敘事情節(jié)和結構安排中的模糊修辭
小說中常常利用模糊修辭安排敘事節(jié)奏,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使得作品結構層次分明,情節(jié)跌宕有致。敘事節(jié)奏包括情節(jié)和結構設置上的省略、概要以及停頓等,使小說脈絡清楚,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華頓為節(jié)省筆墨,利用模糊修辭進行恰當?shù)那楣?jié)和結構安排,許多內容沒有被直接地表達出來,進行了多次省略,例如情景省略、時間省略以及心理省略。小說中的主人公Archer生活的城市是1870年的紐約。在華頓的眼中,1870年的紐約生活充滿了概念化的符號,到處都是,真實的事情不值得考慮和去做,連說都懶得說,隨便用一個符號表示就好了。此外,對于主人公之一的May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華頓也沒有直接描寫,而是借由男主人公Archer的視角敘述,而對于May的內心活動,更是徹底省略。明知道Archer愛的是Ellen,面對Archer的求婚,May是高興還是憤怒,華頓省略未敘。May設法推前婚期,對于她的感覺、焦慮以及如何說服父母等等心理活動,華頓也略去?;槎Y上的May,內心想什么?婚后面對Archer對Ellen的追尋,May是感到幸福還是悲涼?華頓仍直接用省略、概要的模糊寫法,這樣,更微妙的變化、更細致的情節(jié)需要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完成。因為讀者身份、閱歷、知識層次等等的不同,對小說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小說的閱讀體驗充滿了多種可能性,為讀者預設出各種情感體驗。
《純真年代》中敘事節(jié)奏設置千變萬化,充滿了特色,讓讀者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華頓運用對比、預設、鋪墊、強調、懸念等模糊修辭,成功地將兩代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強烈地反差效果,使得整部小說張弛有度,節(jié)奏從容,使文章更有趣、可讀性更強。
3. 2 敘事時間上的模糊修辭
《純真年代》主要情節(jié)發(fā)展是按照線性的敘事手法,在時距上交叉運用省略、停頓、概要等模糊修辭手法,常常延長或縮短敘事時間,模糊故事發(fā)展時間。這些敘事手法的綜合運用,有助于讀者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前因后果和人物性格的變化特征,突出了小說的悲劇主題,增強了作品的悲劇感染力,使一個并不復雜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
小說第一部結尾May的電報是一個高潮。隨著電報的來到,Archer要作出最后選擇,讀者自然而然預想接下來應該寫Archer的矛盾。然而,華頓縮短了敘事時間,給讀者一個大大的意外,第二部一開始直接跳到Archer和May的婚禮,省去了自收到電報至婚禮的日子,模糊中讓讀者去想象Archer在抉擇時的艱難、掙扎、猶豫、煎熬等等。而同樣的模糊敘事手法在該部小說中頻繁出現(xiàn),再如小說最后,華頓刻意縮短敘事空間,在Archer得知妻子May懷孕之后,幾乎直接跳到26年后,三個孩子已長大,Archer已成鰥夫。省略了26年的婚姻生活點滴,模糊了26年的婚姻生活細節(jié),讓讀者自己想象,讓26年的漫長婚姻生活與Ellen相戀的短暫時光形成對比。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和懸念,預設出各種結尾。
與此相反,延長敘事時間也是華頓安排敘事節(jié)奏的寫作技巧?;槎Y日期特意安排在the Tuesday after Easter,一個象征著重生,代表新生活、新希望的節(jié)日,本應是新的開始,可是恰恰相反,事實上Archer內心的沖突由此更強烈了。在短短的婚禮上,華頓卻延長了敘事時間,用了整整3頁紙敘述了站在紅毯另端等待新娘的Archer的思緒。這種交替敘事手法強化了Archer的矛盾和掙扎,借由Archer的視角,模糊了故事發(fā)展,模糊了婚禮現(xiàn)場,讓讀者設想Archer的情感歸宿、婚姻生活等等。
除了延長或縮短敘事時間來安排情節(jié)的模糊修辭,停頓也是常用的模糊敘事時間的寫作技巧。在這種模糊描寫中,敘述在持續(xù),敘事時間在流淌,而故事節(jié)奏停滯著,被模糊了。華頓在《純真年代》中頻繁使用停頓來描寫或敘述故事情節(jié)、社會環(huán)境,例如,小說第一章中通過Archer的內心獨白,描寫了穿著打扮與眾不同的Ellen。敘事中,發(fā)生在歌劇院里的故事被模糊了,幾乎停頓了,而敘事時間在不斷的流逝,Ellen的首次出場帶給紐約上流社會的震動在發(fā)展。停頓中,給讀者預設了Ellen與老紐約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模糊停頓中為故事的悲劇主題做了鋪墊。
4.小說結尾的模糊修辭
小說結尾總是讓人掩卷深思,難以忘懷,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和審美情趣,運用模糊修辭手法正好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小說一般有兩種模糊結尾法:概言省略式的模糊結尾法和虛化式的模糊結尾法。概言省略式的模糊結尾法是利用概括性的模糊語言在小說的主題已得到表現(xiàn)的情節(jié)之后用以收煞作品,可以使得作品結構嚴謹,干凈利落,情節(jié)上主次分明。虛化式的模糊結尾法是描寫夢境、幻覺、想象、意識流等虛幻而模糊的意象來構成的。這種模糊結尾可以激發(fā)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從而使小說余味無窮,主題得到突出和升華。
小說《純真年代》最后一章,近30年后,Archer恢復了一直向往的自由身。在兒子的安排下去到了一直夢寐以求的巴黎,趕赴一場期盼了一生的約會??墒?,就在和Ellen有機會永遠在一起時,就在Ellen住宅樓前,Archer選擇不上去了,獨自坐在長椅上,凝望著Ellen的陽臺,回想曾今的點點滴滴,想象著兒子與Ellen見面的場景,想象Ellen的裝扮和屋內的擺設,后來呢?小說未作進一步展開,而是這樣虛化結尾:
He s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bench in the thickening dusk, his eyes never turning from the balcony…Archer Newland got up slowly and walked back alone to his hotel. (Wharton, 2004:311)
這里是概言省略式和虛化式相結合的的模糊結尾法,將表達主題以外的情節(jié)以模糊的語言作了籠統(tǒng)粗略的說明,止于所當止,顯得干脆利索。小說雖然已結束,但讀者的思維卻沒有中斷,Archer悵悵的想象調動讀者豐富的想象力,在強烈的思念驅使下,陷入虛幻想象的Archer會否上前敲門?如果Archer折身上前,又將受到怎樣的對待、續(xù)寫怎樣的結局?這種模糊結尾法正是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省略中讓讀者凝望Archer孤單的背影,對主人公寄寓深摯的同情,虛幻中讓讀者對故事有著無邊的想象、無盡的期待。
5.結語
《純真年代》華頓最重要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是華頓寫作結構技巧最完美的小說。本文探討了模糊修辭手法在小說《純真年代》章法中的各種修辭表現(xiàn)手段、運用情況及其作用。該小說開頭、結尾和情節(jié)結構安排上都巧妙地運用了的省略、概要、對比、停頓等各種模糊修辭手法,達到“形在此,意在彼”的意境。既滲透了華頓對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情思,為小說的悲劇主題做鋪墊,又體現(xiàn)了語言的含蓄美、朦朧美、形式美,增強了語言的藝術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Edith Wharton,The Age of Innocence,F(xiàn)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2004。
[2]Joanna Channell,F(xiàn)uzzy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07。
[4]伍鐵平.語言的模糊性和修辭學[J].外語研究,1986,No.1。
[5]索玉柱.從言語模糊信息看英語修辭格[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No.1。
[6]申芳.從英漢對比看模糊修辭[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9,No.1。
[7]陳意德.論模糊修辭及其美學效應[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No.5。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