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為:以學生為本,教師從外部給學生以刺激,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內驅力,變?yōu)閷W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會獲得自覺的發(fā)展,有效地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作文教學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呢?我個人認為從作文的命題到作文的訓練過程,到作文批改都要以學生為本。
第一,作文的命題應該以學生為本。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其一作文的內容方面給學生充分選擇的余地。我們的命題應該給學生一個邏輯的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fā),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圍繞命題學生可以編故事、發(fā)議論、抒發(fā)內心情感,可以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二,作文形式方面,給學生提供比較大的寫作空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根據自己的特長,書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自己占有材料最豐富的領域里,學生才能自由地馳騁自己的思想,展示表達的優(yōu)勢,這樣學生才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深刻思考,從而使個性得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得以培養(yǎng)。
第二,作文訓練過程以學生為本。作文訓練要注重寫作的思維訓練。由于急功近利,目前作文的訓練存在重結果(作文成品)輕過程(寫做過程中的思維訓練)的傾向。相對于結果,在作文訓練中,其實最為重要的應該是思維的訓練更為重要??v觀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在審題立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比如2009年北京卷中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浙江卷《綠葉對根的情意》、湖南卷《踮起腳尖》等等,除了考察學生的審題立意外,更考察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些命題受到了一致好評,被認為是理想的命題。然而,這樣的文題對于考生來說,從文題解讀到審題立意,從謀篇布局到材料的選用都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作文的修改要以學生為本。作文批改一直是一個讓語文老師頭疼的問題,老師在作文批改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然而學生面對老師的批語無動于衷,明明指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到下次還是出現同樣的問題。為什么作文批改存在這樣的低效性呢?我想可能是沒有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沒有以學生為本。根據語言習得理論,人的能力的發(fā)展呈階段性,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更高的水平之前,是不能向下一階段發(fā)展的。而學生水平的提高應該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應該把修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修改文章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受、去提升。如果學生不在這樣的訓練中得到提高,即使老師指出他的錯誤,也是很難向下一階段發(fā)展,很難超越原有水平。因此,我們要以學生為本,把作文的批改權利還給學生。我們可以采取重點文章重點批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多種形式進行作文的批改。
在批改的過程中,教師不是無所作為,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一,提出批改要求,做好批改示范。其二,從批改示范中,和學生一起總結批改方法。批改方法不是老師強硬的灌輸,而是引導著學生總結出來。在作文的批改中,我引領學生總結出以下方法:看要求,改內容;看內容,改結構;看內容,改語句。其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每次批改只抓一個重點,這樣有助于學生得到更為深刻的認識。比如,訓練動作描寫,我設計了《動作描寫——舉手投足之間》,又如訓練語言描寫,我設計了《語言描寫——聞其言如見其人》。抓住重點,選擇范文,在對比中,讓學生明白寫作知識和批改方法。其四,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批改。比如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在老師的指導下重點批改的各種方式進行批改,讓學生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獲得體驗、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