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語文教育陷入一種低效、被遺忘的境地,被多數(shù)學生無辜地視為眾多學科中的“雞肋”。眾所周知,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依賴平時積累,厚積薄發(fā),循序漸進。因付出的熱情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回報,再加上社會普遍功利意識負面作用的影響,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語文沒有了情趣、文學、審美、情感的“追求”,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由于學科特點,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語文在考試中爭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學數(shù)理化學科見效,而真正熱愛語文的學生不多,難以持之以恒地堅守,導致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上的地位堪憂,語文課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衍生出當前語文教育教學突出的弊端現(xiàn)狀: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差,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如何改變現(xiàn)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和審視這門母語,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現(xiàn)實難題。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學走出尷尬的一條途徑。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高效率地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全面發(fā)展的教學過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共同預習,教師靜心閱讀裁剪教材,讓學生溫書明確方向。
我們老師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主體是學生,引導是老師,倘若沒有了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在課堂上,不是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而是現(xiàn)在我們要去適應學生,服務于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學行為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學情,以學定教。備教案,備學生,備學情,做到心中有數(shù)。
備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資源,創(chuàng)生開放性的語文課程。我們知道,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應該跳出教材,對教材做靈活變通的重組或增刪。我們可以在宏觀上駕馭課程,構建自己的閱讀教學系列、寫作教學系列。還可以選用文化內涵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從課內聯(lián)系拓展到課外,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
一個語文教師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會有所影響,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課標落實到實處,首先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多讀點書,多點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選擇,而有了一股風力氣勢,抓得住學生,吸引得了學生,然后才能談得上真正有效。
當然,教師也要給學生一個方向,課前也要做好必要的準備。我一般會在上新課前,參考教材與教輔,依據(jù)我的教學設計,拋出課文的重難點,提出一二個大問題,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先走一步。避免課堂變成教師一言堂,讓學生能夠和教師一起合作探究。
二、大局著意,教學目標與環(huán)節(jié)相輔相生,讓學生逐漸有整體感。
自身準備好,備好學生之后,一堂優(yōu)質有效的課還得在大局上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設計好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整體感,漸次形成作品和學科的系統(tǒng)。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所要達到的標準、規(guī)定和設想,它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激勵學生學習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應圍繞目標進行。所以教師當講則講,一篇文章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么,如果要幾課時教完,每一課時都要相對獨立完整,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自成體系的教學內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學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學生呢,才有實實在在的知能收益。
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發(fā)揮、不宜做作,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整體的才能牽一發(fā)動全身,提綱挈領。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jié)課,都有其系統(tǒng)和結構,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每一節(jié)課,幫助學生去梳理建構知識的內在層次和邏輯感,確立整體感。完善全面的語文能力建構,避免出現(xiàn)殘缺支離的、隨意的、功利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教學目標與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脫節(jié),做到相輔相成,提高有效性?!叭嗡八?,我只取一瓢飲”。
三、問于當問,問題設計穿插課堂,讓學生進入文本要領。
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一個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進行問題設計。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挑戰(zhàn)性問題就是有效問題,能夠迅速引起學生思考,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激活課堂,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而無效的問題一易重復,令人生厭;二易主次不分,無效、零碎、突出不了重點;三易學生來不及思考,沒辦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沒有懸念和情趣,胡亂設疑。在引導學生鑒賞魯訊先生的《祝?!窌r,可考慮提出系列問題:
①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說中有沒有寫到魯鎮(zhèn)的人們對她的稱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現(xiàn)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請大家找出并作簡要分析;
②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運的動詞嗎?祥林嫂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么問題?祥林嫂為什么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祥林嫂不是改嫁給了賀老六,為什么沒有改稱“賀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終稱為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的疏漏?還是他的有意之筆?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后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通過創(chuàng)設如上系列“小步距”問題,使課堂富有激活性,積極引導學生談看法、擺見解,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與遐想的空間,引導學生相互啟發(fā),尋求言之有理的見解。如上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發(fā)揮其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自覺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實現(xiàn)讀文—品文—賞文。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語文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課堂教學回歸到自身,與教師的設計和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擺正語文教學心態(tài),有效的設計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關注內容的合宜性,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參與,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上出優(yōu)質高效的語文課,讓語文走出現(xiàn)實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