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就是人們思考某一問題時思維活動進展的線路或軌跡。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散文鑒賞目標為“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理清散文的思路是題中應有之義。在鑒賞古代散文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性,對于閱讀和寫作都有重要意義。
理清思路,不只是劃分大小段落層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分析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分析思路的層次性與條理性。
思路的層次性是指思路能明顯分為幾個部分、幾個階段,而不是混沌的整體。層次性體現(xiàn)了思維的清晰性,體現(xiàn)了思維對事物從整體到局部的深入反映。思路的條理性是指思路的幾個部分、幾個階段之間的順序性,它不可以更換,不可以顛倒。條理性體現(xiàn)了思維對事物內在聯(lián)系的的反映,事物發(fā)展有順序,思路自然也就隨之有相應順序。思路的層次性與條理性是思路的首要特征。沒有層次性,則模糊不清;沒有條理性,則混亂不堪。
如李密的《陳情表》,全文向晉武帝陳述自己不能奉召的苦衷,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思路的層次性和條理性。首先介紹自己悲慘的身世,說明自己不能離開祖母;其次,追述兩次未能奉召的經歷,說明自己狼狽的處境;再次,說明自己盡孝正是依照當代治國基本原則而來;最后,表達先盡孝后盡忠的心意。作者把自己的苦衷,一一陳述,層次分明。同時,又十分有條理,層層遞進,決不可以任意顛倒。而仔細看各段,仍然體現(xiàn)了很強的層次性和條理性。如第一段,寫自己悲慘身世:先說自己很小便成了孤兒,由祖母撫養(yǎng),說明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沒有不報答之理;再說沒有親戚,祖母無人贍養(yǎng),必須由自己贍養(yǎng);再其次說祖母病重,自己不能離開祖母片刻。
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層次: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各大段落分別可以分為幾小層?作者的思路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順序可否顛倒?
二、體會思路的連貫性與跳躍性。
思路的連貫性是指思路各部分、各階段始終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如時空的接近、性質的相似、線索的貫通、情感的聯(lián)系、思想的承接等。連貫性使散文思路暢通,行文自然。體會思路的連貫性,要體會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要符合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或者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或者作者的情感脈絡。如《項羽之死》,按時間先后和事情發(fā)展順序依次寫: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垓下突圍、被困東城、東城潰圍、自刎烏江。這些情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十分連貫。但作者并非機械地、照相機似地記事,而是始終圍繞塑造項羽性格來進行的,因此這種連貫不只是表面的連貫,更是內在邏輯的連貫。如項羽歌詞突出的是客觀原因導致自己的不利,東城慨嘆的是“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東城潰圍突出的是項羽斬將刈旗以證明自己善于打仗,自刎烏江突出的還是他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這樣,一個勇武蓋世卻又自矜功伐的末路英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性格貫通情節(jié),使情節(jié)更加緊湊,思路更加連貫。
體會散文思路的連貫性,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本文幾部分之間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本文的線索是什么?這幾層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這幾層圍繞什么來寫?
思路的跳躍性,是指思路中某些部分或者階段之間的突然轉折或者更換。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總有內在聯(lián)系緊緊相連。跳躍性使散文行文富于變化,搖曳多姿。體會思路的跳躍性,要體會作者材料的豐富、行文的變化,體會那種縱橫捭闔、舒卷自如的風格。
三、鑒賞思路的嚴謹性與靈活性。
思路的嚴謹性,是指思想脈絡細密周嚴,沒有漏洞,無懈可擊。比如蘇洵的《六國論》,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緊接著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作為全文總綱。這兩個分論點涵蓋了六國的所有情況,十分嚴密。二三段分別與這兩個分論點對應,十分周到。第二段先排除戰(zhàn)爭導致滅亡的因素,再論證賄賂秦國的危害,最后引用古人言論進一步證明,層層推進,十分老到。第三段論證將不賂秦的國家分別論述,因為各國情況略有不同,但都是因為失去強援而滅亡,再通過假設從反面推進一層,說明三國有可能與秦相抗衡。整篇文章的思路十分嚴謹。
鑒賞思路的嚴謹性,可以設置一些問題:作者從哪些方面去證明觀點?有沒有作者疏漏的地方?是否已經涵蓋了所有情況?你能推翻作者的觀點嗎?作者行文的嚴謹性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如果去掉這部分會怎么樣?這幾層意思可否調換?……
思路的靈活性體現(xiàn)為作者思維不拘格套,敢于突破常規(guī),即興拈來,隨筆成文。如《項脊軒志》,作者就圍繞一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看似散亂地組織了好些材料: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分家導致庭院結構布局的變化,對先妣和大母的回憶,自己扃牖讀書的情景,對妻子的回憶,復葺南閣子的情況,等等。思路十分靈活,不拘法度。庭院布局變化暗示家道中落之悲;回憶母親和大母,是失去親人之悲;大母之鼓勵,還帶有仕途不順之悲;回憶妻子,既有琴瑟之樂,又有亡妻之悲。
鑒賞思路的靈活性,可以設置這樣一些問題:作者選擇了哪些材料來寫?每部分材料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材料的組織有何特點?這些材料可否調換、刪去?
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這三方面的教學可以針對作品實際有所側重,關鍵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思路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作者構思之巧、思路之奇,并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其他閱讀和寫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