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露嬌
摘 要:根據學生好奇、求知欲強、思維活躍等特點,作者充分利用生物學獨具的內容豐富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趣味因素,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yōu)橹鲃拥摹拔乙獙W”,以此搞活教學。本文結合教材內容,介紹了大量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學案例。
關鍵詞:高中生物 趣味教學 案例
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其趣味性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顯著特征。要讓學生喜歡上生物課,就要盡可能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趣味教學就是把一些與學科有關的有趣知識和有助于調動課堂氣氛的靈活的教學方法引用于教學過程中,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思考、探討、解答問題的積極性,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學中,恰當使用趣味案例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介紹多種類型的趣味教學實例,并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使用幽默、夸張的教學語言感染吸引學生。
教學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避免了“板著面孔說教”而引發(fā)的學生憎惡情緒,而是在笑聲中引發(fā)學生意味深長的思索或茅塞頓開后的愉悅。
案例:當同學們昏昏欲睡時,我在講臺上激情飛揚地說:“同學們,你們現在這樣的狀態(tài),便像是注射了過量胰島素后的癥狀。也有點類似缺少甲狀腺激素后的癥狀,慵懶而無活力。那么,同學們是被注射了過量胰島素,還是甲狀腺被切除了呢?”學生一聽樂了,沉悶的氣氛一掃而空。有時,學生上課過于活躍,常常漫無邊際地插嘴。對此,我對學生講:“同學們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應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溫,老師可要加水稀釋了。”學生們一聽笑了,態(tài)度一改從前。
二、運用報刊上的新聞內容穿插講課或介紹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躍課堂氣氛。
案例(一):從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還可以聯想到二十一世紀殺傷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個國家對生物武器的研究。這些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力圖構建一種聯系現實生活的氛圍,創(chuàng)設一種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生物學知識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濫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國家損失巨大,其罪魁禍首是長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來,黃河每年斷流達100多天,這是大自然向人類發(fā)出的警告。大煉鋼鐵“煉就”了多少荒山。先圍湖造田,后返田還湖,浪費了人民多少血汗。聽說過“多利羊”嗎?還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產品,等等。
生物學知識日新月異,發(fā)展很快。為了趕上時代步伐,教師有必要經常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現代生物學新成果、新觀念,結合新教材內容相關知識,如克隆人事件、轉基因生物與生物效應器等生物高新技術知識等,讓學生也關注社會、關注生物學熱點。事實證明,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非常關注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動向,科學成就也成了同學們愛談論的話題之一。
三、適當介紹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趣聞軼事,能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
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老師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生物教學之中,在教學設計時,能用故事導入的盡量用故事導入,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
案例(一):在講《伴性遺傳》時,以英國“皇族病趣聞”作為引言:“歷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攜帶者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以《屎殼郎出國記》的趣味小故事引入《生態(tài)系統》的教學。在講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時可引入:“英國近代有一大文豪蕭伯納和漂亮女演員的故事。另外,還可以嘗試在生物課堂上還安排了課前5分鐘輪流講故事的活動,故事的內容可以是與生物學有關的,也可以是報告生物研究的前沿問題。
案例(二):在講“白化病”時,先穿插講了一段“月亮女兒”的故事:大西洋中有個小島,島上住著300多位居民。他們的皮膚極白,頭發(fā)幾乎透明,眼睛怕光,視力極差,所以白天深居簡出以避光,只有皓月當空時,才走出家門,在海灘上高歌狂舞,故被稱為“月亮女兒”(白化?。?。但為什么島上的人都患這個病呢?在長時間內一直是個不解之謎,直到1927年這個迷才被解開——原來這是由于該島長期與世隔絕,島上居民近親婚配,結果白化病得以蔓延。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伴隨著一系列的人聞軼事,而這些人聞軼事往往閃耀著科學思想的光輝,只要我們注意挖掘,無疑會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添輝。因此,老師不能僅僅熟知某個理論,還應該了解相關故事、生物學史及相關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不僅能開闊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而且能增強我們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巧用實例和數據,促進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追求理論聯系實際。
在生物教學中,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至關重要,這樣,學生不僅有興趣聽,而且學得輕松。
案例(一):在講無氧呼吸時,可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引入。對于人們日益關注的環(huán)境問題如“赤潮”、“水華”、“入侵物種”等,還有食品安全問題如“農藥殘留”、“轉基因食品”等是指的什么,這些現象因何而引起,又該如何防治,等等。
案例(二):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心”、“豬腎”等,渴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人體執(zhí)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擬細胞膜結構研制成的“生物導彈”將會廣泛應用于眾多疑難病癥的治療中。利用該DNA的特異性可以做親子鑒定,還可以給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癥的途徑。研究人員從病人身上取出DNA,在試驗室進行改造后,再在實驗室內培養(yǎng),然后根據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腫中去,以治療癌癥。
五、巧妙引用詩詞、俗語等增添教學的趣味性。
案例(一):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比喻植物的向光性。再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對生態(tài)系統物質循環(huán)知識的描述。再如借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一豬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來引入遺傳和變異。學習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時,把抵抗力穩(wěn)定性比喻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而把恢復力穩(wěn)定性比喻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來比較區(qū)別,學生就容易接受了。
案例(二):分析食物鏈時,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泥巴”或“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幾種生物的關系,引申出生態(tài)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轉遞過程,進而分析“大魚,小魚,蝦米,泥巴”在食物鏈上各處的營養(yǎng)級。
六、巧用一切有實效的教具,如實物、實驗、多媒體等形式輔助教學,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再現生物的生理特點,生理結構及生活環(huán)境,增添教學的趣味性,把學生平時看不到的微觀結構和不易理解的、難以表達的抽象內容展現出來。
案例(一):在講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節(jié)《細胞增殖》時,自制《細胞增殖》Flash課件,再配合課本插圖,把細胞分裂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向學生展示,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細胞分裂的連貫的、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加深印象,增強記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二):在講授必修三生物第一章《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中的“內環(huán)境”知識時,教師可采用邊講邊畫板畫的方法,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先畫出組織細胞、血管、淋巴管和組織液等;然后按照組織液和淋巴形成的順序講解,邊講邊總結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的成分差別和組織液、淋巴的形成過程。這樣講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而且可提高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的發(fā)展。
案例(三):用“酶的特性”這個有趣的演示試驗導入酶的高效性的講解,效果很好。在《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這節(jié)課中,首先播放新聞短劇《生物圈II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學生思考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七、趣味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案例(一):課堂搶答,以賽促趣。中學生大多爭強好勝,將“競爭機制”引入教學中,對激發(fā)學生興趣有較強的催化作用。教學中我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復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并當堂公布每組得分結果。這樣不僅回憶了上節(jié)課內容,而且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案例(二):鼓勵學生主動收集并整合與生物知識的趣味資料。在免疫學中,有關艾滋病的內容,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我提前將任務布置下去,要求每一合作小組查詢搜集質量較高的案例一份,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幾天后,上課時學生的出色表現給了我意外的驚喜,我看到了學生搜集的許多圖片,我也感悟到他們所整理的資料為課堂增色許多。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扮老師,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他們的成果。
教學中趣味案例為了將趣味性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就要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找到最佳的切入點,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要在備課中充分地準備好能調動學習興趣的資料、練習等,充分發(fā)揮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才能使生物教學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統一。高中生物趣味教學是一種適應生物教學的一種新方法,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功能等,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種緊張活潑、和諧生動、有張有弛的理想氛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而不斷地增強教學效果,培育出高素質的生物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2]克里斯蒂·沃德等著.友善用腦——加速學習新方法.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沈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中學生物教學,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