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偉華
摘要:課堂觀察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備受教師青睞。在實踐與探索中,如何利用課堂觀察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改進,成為目前課堂觀察深化研究的又一熱點。本文主要探討了課堂觀察的操作模式以及改進教學行為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觀察;操作模式;教學行為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2-0016-03
課堂觀察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備受教師青睞,在實踐與探索中,課堂觀察比較規(guī)范的操作模式已經逐步構建,然而如何利用課堂觀察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改進,成為目前課堂觀察深化研究的又一熱點。在關注教學行為改進的時期,特別要關注和研究教師教學行為的內隱基質,這就勢必要求研究者帶著明確的視角、審慎的目光、厚實的積淀、持續(xù)的跟蹤、深度的反思、有效的改進來進行課堂觀察活動,唯此,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改進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業(yè)務能力。
一、選擇視角
教師運用課堂觀察這一方式進行教學研究時,所選擇的視角是教學研究的一種目標,就是教師心里要有主題,或者說課題。換句話說就是你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或者你想解決什么樣的教學難題?所選擇的主題視角其實是課堂觀察實施的核心。只有借助課題,根據(jù)自己的擅長,找準自己的興趣熱點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教師對主題視角的選擇必須有所思考。
1.賴于自身。首先這個興奮點肯定來自自身,因為每位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研究領域不同,他的研究興奮點也不同,因此勢必會影響教師的研究視角,教師應依據(jù)自身特長來進行深入觀察研究,所以,課堂觀察的主題確定時很多時候帶著明顯的個體性,課堂觀察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個體化的微格研究。
2.基于學生。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況且每個班級的學生個性、學習氛圍、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在倡導“以學論教”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師應該面對自己班級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視角選擇,擁有這樣兒童立場的課堂觀察主題也是意義非凡的,可以使教師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兒童認同”,以學論教。
3.源于實踐。研究源于思考,思考源于實踐。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非常多,有許多成為教師自身發(fā)展進程中的瓶頸,迫切需要解決,因此,教師可以依據(jù)個人所需確定獨特的觀察視角進行課堂觀察,這樣的課堂觀察在教師中擁有強大的內驅力,因此也是最有效的。
二、深層學習
以前我們總說,學校教研活動總是教研組內這么幾個教師,研究來研究去總是老套套,是“蘿卜燒蘿卜”,永遠都不會有“蘿卜燒肉”的感覺,根源在哪里?這是因為參與研究的老師沒有深厚的文獻研究,沒有能夠借助專家、學者已有研究成果,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和老本在進行教研活動,這樣的話,難有真的突破。那么理論學習究竟應該學什么?應該怎樣學?其實,教師的理論學習必須符合以下兩大特性:
1.相關性?!安粚徧煜轮畡?,難應天下之務。”對于課堂觀察研究也是如此,在確定好研究主題后,教師必須要進行相關的文獻研究,即對于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大量的相關主題研究刺激,了解了更多研究進程與細節(jié),就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這其實是教師研究前所必須具備的思維廣度。因為對于每項研究來說,最終取得研究成果的路徑會有很多,在廣泛涉獵學習中,“人有我無”的要理解吸納,“人無我有”的要傾心實踐,不能只拘泥于自己的研究路徑與預想,完全可以嘗試和選擇更為優(yōu)化的方式方法進行。只有開拓視野,才能提供明晰視界;只有開拓視野,才能提升研究品質。
2.支撐性。要做真研究,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因此,對于教師自己選定的主題,一定要進行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文獻研究,要對自己將要實踐與研究的課題所涉及的理論系統(tǒng)有一個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因為教育理論可以加深我們對特定教育現(xiàn)象的認識,認清教師與學生、教學與認知、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等各種基本關系,避免因認識的混亂帶來實際行動的偏差,正確的認識是成功的教育活動的前提;其次支撐性教育理論的學習,可以為我們對觀察到的教育現(xiàn)象進行深度、科學的解釋,抓住研究關鍵,作出正確判斷;最后,支撐性教育理論的學習,還能為教師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導,幫助教師指明方向。
因此,如果教師自己也不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專家,就不具備繼續(xù)研究下去的動力支撐與研究能力,是無法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更難說有新的突破與進展。
三、跟蹤研究
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問題都是在長年累月的教育經歷中生成的,因此也決定教師的教學難題解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課堂觀察過程中持續(xù)跟蹤研究,用心發(fā)現(xiàn)、細致對比、深入思考、逐漸改進而得,所以,教師實施課堂觀察跟蹤與對比缺一不可。
1.連續(xù)性。課堂觀察在對教師進行精密剖析的同時,更要注重跟蹤延續(xù),在教師不斷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己、改進自己。而且這個過程帶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可能需要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要幾年,這其中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對自己或者他人進行連續(xù)性的跟蹤觀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教學業(yè)務。
2.對比性。教師運用課堂觀察在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時,如果只是按照流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觀察活動和反思,但是每次活動過后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依然會感覺很茫然,收效甚微。其實,教師課堂教學狀況孰優(yōu)孰劣,只有在每次課堂觀察的前后對比中才更清晰,有了對比,才知道教學目標設置是否恰當,有了對比,才知道哪種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有效,有了對比,才知道哪種教學方式更穩(wěn)妥,有了對比,才知道哪種教學方法更科學,有了對比,才知道怎樣實施教學效果更好……課堂觀察研究活動,在對比中更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在對比中更能辨析教學的優(yōu)劣。
四、深度反思
教師在進行課堂觀察研究活動時,在獲取觀察原始材料的基礎上,要對材料進行分析與反思,除了自我觀察以外,分析反思的教師群體應基于同學科、基于同學段、基于深厚底蘊,這樣才有研究的基礎、才有話語權、才有反思的深度。
1.現(xiàn)象分析。在課堂觀察研究活動中,如果是定量觀察,那么依據(jù)量表所得的數(shù)據(jù)便會躍然紙上,如果是定性觀察,那么根據(jù)主題所反映的課堂鏡像便會謹記心中,其實不管是定性觀察還是定量觀察,都會有一定的數(shù)據(jù)呈現(xiàn),教師在觀察后都要對這一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并進行課堂現(xiàn)象再現(xiàn),結合數(shù)據(jù)對呈現(xiàn)的課堂現(xiàn)象分析與反思。
2.根源探究。教師在課堂觀察后的反思不能只針對教學中的表象,更應該依托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與教育教學理論,根據(jù)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現(xiàn)狀,對學生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歸因分析,找出造成教師這樣的教學行為背后的內隱基質,找出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內部根源。
五、持續(xù)改進
運用課堂觀察手段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剖析與反思后,最關鍵的就是要對癥下藥,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然而,要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第一步是預設,第二步才是落實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課堂的描述、解析與重構,并且逐步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切實改進。
1.改進教學預設。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前已經經過精心預設,但是在實施后,通過采用課堂觀察,團隊、同伴或者自我不斷反思,不斷提出修改建議,因此,課堂教學實施藍圖日趨完善,教師應通過觀察不斷改進教學設計,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提升做好充分的準備,使得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成為可能。
2.改進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始終發(fā)生在課堂上,對于自己教學中薄弱之處的改進需要在課堂上體現(xiàn),然而教師在課堂上的缺陷絕非一朝一夕形成,有些是教師日久積累便形成習慣,有些是因教師個性特點而成為“頑疾”,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依據(jù)對課堂的反思,依據(jù)改進的教學預設,慢慢進行克服,逐漸加以改進。綜上所述,在課堂觀察中,帶著明確的主題視角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根本;輔以深層理論學習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基礎;采取跟蹤對比的手段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途徑;深層挖掘根源并反思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重點,持續(xù)改進并有效落實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歸宿,這樣的課堂觀察或許才能真正給教師帶來革新與飛躍,也只有這樣的校本教研活動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得以切實改進。課堂觀察,作為一項在教育科研上并不算很新的科研方式,卻時時刻刻在改變著教師的科研理念,也正從根本上改進著教師的教學行為。
Classroom Observation: Operational Mod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Improvement
SHENG Wei-hua
(Wujiang Bureau of Education, Wujiang 215200,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observa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preferred by teachers. I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way of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by us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essay mainly makes an enquiry into the operational mode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behavior.
Key wor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operational mode; teaching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