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傲
摘 要:“人本相同”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普世價值,但事實上的“人本不同”造成了各國民商事法律規(guī)定的沖突?!叭吮尽闭Z境下的沖突法應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重視人的發(fā)展,以促進全球范圍內民商事活動的順利進行、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人本”思想為價值導向,多采雙邊沖突規(guī)則,堅持內外法律平行,注重沖突法的實質正義,平等保護內外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為構建和諧國際民商事秩序保駕護航。
ス丶詞:規(guī)則沖突;沖突規(guī)則;“以人為本”;《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
オブ型擠擲嗪牛篋F9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2.04.13オ
文章編號:1001-2397(2012)04-0143-08
おお
在私法理念中,每個人都應得到平等對待,每個人的權利皆應得到同等保護,這樣才能構建“人本相同”的私法秩序。但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背景和經濟發(fā)展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又形成了“人本不同”的私法沖突。這看似矛盾的二者造成了各國民商事法律規(guī)則的沖突,正是這種規(guī)則的沖突促成了沖突規(guī)則的誕生。那么,沖突規(guī)則究竟該以何為基礎?立法理念又以何為基石?是以判決的一致性為基礎,抑或是以協(xié)調國家間的主權利益為基石?傳統(tǒng)沖突法強調空間上的最優(yōu)解決,而忽略案件結果的實質正義[1]。“人本”語境下的沖突法應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保護人的民事權利,關懷人的情感需求,維護人的價值理念,促進人的文明交往,順應人的發(fā)展軌跡,最終實現(xiàn)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切實體現(xiàn)“人本”思想,重視人的價值和需求,平等保護內外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強調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有機結合,追求更公平合理地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2]?!耙匀藶楸尽钡恼_價值觀能使我國對外民商事交往沿著正確、合法、高效、安全的發(fā)展線路昂首前進。
一、沖突法中“人本”思想的價值之維
(一)人本相同
人人平等的正義觀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普世價值,現(xiàn)代法律的內在本質需求即是以“人本”為核心思想來制定及建構法律體系[3]。“人本相同”在一國內部和國際層面皆有充分的體現(xiàn)。在內國,人人平等是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是憲法的核心精髓之一。沖突法不是沒有價值取向的中性法律,它必須受該國憲法的制約,此種制約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沖突規(guī)則不得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其二是外國法的適用不得損害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在國際層面,區(qū)域性或全球性的人權公約都表達了世界各國對于“人本相同”理念的普遍認同。由《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組成的國際人權憲章集中規(guī)定了各國應當普遍尊重和遵守的人權共同標準,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人及其人權保護的重視[4]。在“人本相同”的理念下,在不損害內國重大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沖突法必須平等保護每一個人,內外國法律須得到平等適用。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給予外國人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將內國人與外國人置于平等保護的地位,正是各國遵循“人本相同”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
(二)人本不同
每個人應得到平等對待,每個人的權利應獲得同等保護。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人與人之間還是存在差異?!叭吮静煌敝饕w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由于每個人所在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俗、信仰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區(qū)別,導致每個國家民商事法律的規(guī)定也都存在差異。但正是因為“人本不同”,才會產生規(guī)則沖突;正是由于規(guī)則沖突,才有沖突規(guī)則存活的土壤。其二,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的角色也開始轉換——從生物人向人格人轉換,從抽象的人向具體的人轉換,從一般的人向特殊的人轉換。每個人的生活狀況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國家、家庭、智力、機遇等,這些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了社會的不公平,也導致了每個人的不同。但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財富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物,人不再是完全孤立的個體,任何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都是在一定的群體中達到的,社會進步也是人與人之間通力合作的結果,關懷和惠及他人是每個人的應盡之責[5]。如果沖突規(guī)則在此種情況下依然只注重形式上的平等,不重視實質結果的平等,將會擴大人與人的不同。因此,傳統(tǒng)沖突規(guī)則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世界各國日益重視以“結果選擇”為導向的沖突規(guī)則,注重沖突法的實質正義。
(三)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學基礎,不僅全面支配我國古代立法的方向與進程,還左右人們的觀念與思想[6]。從孔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管仲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我國古代思想家們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人本”情懷[7]。西方的法學家們也極為推崇“人本”思想,最早出現(xiàn)在自然法關于公平、正義、自由和財產權等概念之中。普羅泰戈拉提出過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命題——“人是世界萬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所以非存在的尺度?!保?]古希臘時期的荷馬史詩中關于“命運”、“定數(shù)”和“必然”之類的原始正義觀表達了“人本”思想,這對整個西方的思想發(fā)展影響深遠[9]。古希臘法治文明的實質即是以“人本”為中心,“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保?0]薩維尼認為,“任何一項法律關系都是通過法律規(guī)則界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1]康德也認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且人只能作為目的而不能被視為手段?!保?2]弗里德曼宣稱:“人的權利根基不在任何實證法與公共權威之中,而在人類良知和道德之中。任何國家的公共權威只是扮演一種宣告的角色而已。”[13]馬克思曾經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4]由此可見,“人本”思想在東西方法律思想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猶如指路明燈,引導著法律制度的革新與進步。
在當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深入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將“以人為本”與我國法治建設聯(lián)系起來,即形成“人本法律觀”?!叭吮痉捎^”揭示了法律異化與回歸的發(fā)展歷程,是法學發(fā)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法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和運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因為法律是因人的需要而生,人是法律的主體,人是法律的目的所在,人是法律之本,法律和人是分不開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法律的內容與發(fā)展方向,人的社會實踐才是檢驗法律的惟一標準。“人本”思想超越了“神本”、“物本”、“官本”的法律思想,使法律之“本”從對“人”的異化而復歸“人”本身[15]。對于沖突法而言,“以人為本”是沖突法正義價值的精髓所在。因為沖突法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集體結晶,是人類為建立和諧國際民商事秩序而制定的法律制度。因此,沖突法理應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保護人的民事權利,關懷人的情感需求,維護人的價值理念,促進人的文明交往,順應人的發(fā)展軌跡,最終實現(xiàn)沖突法的“以人為本”。
二、“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
世界各國根據(jù)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民商事法律,這必然會導致規(guī)則的沖突,給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帶來阻礙。國家主權原則可以說是造成規(guī)則沖突最根本的原因,這也是“人本不同”的必然結果。為了協(xié)調規(guī)則沖突,沖突規(guī)則應運而生,沖突規(guī)則的歷史使命就是協(xié)調各國民商事規(guī)則的沖突,構建和諧的國際民商事秩序。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民商事活動的空間領域不斷擴展,涉外民商事活動的數(shù)量隨之增長,各國民商事規(guī)則的沖突也日益明顯,對沖突法的發(fā)展亦帶來深刻的影響。在尊重各國主權與承認規(guī)則沖突合理性的前提下,沖突法應以“人本”思想為價值導向,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保護私權不受損害,促進國際民商事活動有序進行,實現(xiàn)沖突法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
(一)“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與國家主權
國家主權是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權力,由此派生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對外權等各種權力。國家主權是規(guī)則沖突的根源,正因為每個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經濟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國家根據(jù)本國的國情制定民商事法律,才會造成各國民商事法律的沖突。辯證地看,正是有了主權國家的存在,各國對同一民商事問題的規(guī)定才存在差異,沖突規(guī)則才具有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因此,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主權,那么規(guī)則沖突與沖突規(guī)則將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西方一些學者提出極端的所謂“拋棄主權”的主張,實則是在為自己的霸權主義披上“皇帝的新衣”。(例如,美國學者路易斯?亨金認為,國際法傳統(tǒng)上的“主權”學說是應予摒棄的“神話”。(參見:路易斯?亨金.國際法:政治與價值[J].張乃根,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35.))毫無疑問,主權原則是國際法上的首要原則。沖突法存在的前提是各主權獨立的國家有各自獨立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且有獨立的司法管轄權。只有在此種情形下,才有法律沖突的可能,才有沖突法存在的空間。否則,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或者各國法律制度一樣,就不可能有法律沖突。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主權,不具有獨立的司法管轄權,沖突法也就喪失了在該國存在的意義。
主權國家既是各國民商事規(guī)則沖突的根源,同時也是沖突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沖突規(guī)則是主權國家的立法機構制定的,由司法機構根據(jù)沖突規(guī)則加以適用。各國通過制定和適用沖突規(guī)則以協(xié)調民商事規(guī)則沖突。也就是說,即使適用外國法,也只是適用內國沖突規(guī)則的結果。在“人本”思想的價值引導下,將內外國法律平等適用,不但不會損害國家主權,反而是尊重和維護國家主權原則。因此,“人本”思想尊重各國的獨立主權,給各國的規(guī)則沖突賦予合理的條件,同時又指引各國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尊重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利??梢哉f,規(guī)則沖突給沖突規(guī)則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人本”思想給沖突規(guī)則的價值取向指明了方向。
(二)“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與民商事交往全球化
本土、國家和全球是人活動的三個不同空間領域,一國內部不同區(qū)域的民商事活動可能帶來區(qū)際私法沖突,全球范圍的民商事活動則會帶來國際私法沖突。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使得民商事活動的空間領域不斷擴大,涉外民商事活動的數(shù)量也隨之增長,這必然會帶來更多的民商事規(guī)則矛盾和沖突。人與人之間的民商事活動不僅空間范圍擴大,交往領域也不斷擴展,延伸到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知識產權、國際勞務、國際海商、國際保險、國際票據(jù)、跨國婚姻等各個領域。全球化背景下民商事活動的“交往之需”和“交往之利”,是國際民商事活動頻繁發(fā)生與各國民商事規(guī)則沖突日益明顯的根本原因。民商事交往的國際性逐步增強,客觀上要求各國在民商事立法和司法中作出反應,從而也給沖突法的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盡管沖突法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各國的規(guī)則沖突,但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社會與以往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增強,國際民商事交往的空間不斷擴展,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于國際民商事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F(xiàn)代沖突法的價值取向應以“人本”為導向,不僅要求涉外案件的形式公平,還要結果正義,實現(xiàn)各方利益的最大化[16]?!叭吮尽彼枷胂旅裆淌禄顒拥娜蚧谧鹬馗鲊鳈嗟那疤嵯?,要求沖突法重視案件結果的實質正義,保護人的民事權利不受損害,促進經濟要素的順利流通,保障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維持國際民商事活動有序進行。
(三)“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與私權神圣
國際民商事關系是私法關系,各國民商事規(guī)則沖突是私法沖突,沖突法與所有私法的保護對象一樣都是保護私權。私權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個人自治或自我發(fā)展的權利,它的核心是充分尊重私主體的自主意思。沖突法在本質上屬于私法,盡管私人交往的空間位置突破了國界的限制,但是主體作為私人以及客體是私法關系的本質屬性沒有發(fā)生變化。商品經濟所維護的交易自由和市民社會所崇尚的人人平等亦是沖突法自身價值的應有之意。一個國家制定沖突法是為相互沖突的私人利益尋找一種實體公平的解決之道,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實現(xiàn)國家自身的目標,而在于尋求私人關系上的正義[17]。如果民法的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懷,民法的最高目標是服務于人格的尊嚴和人格的發(fā)展[18],那么同樣屬于私法,“人本”思想也應是沖突法的根本價值和基本理念。如果調整各國民法沖突的沖突法不能實現(xiàn)民法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沖突法的存在價值和存在目標可能就會被質疑,甚至被拋棄。沖突法的功能決定了沖突法的價值,沖突法和民法的關系決定了沖突法的價值離不開民法的價值,民法的人文關懷也必須通過沖突法“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以實現(xiàn)。
沖突法充分尊重私權神圣,不僅在法律選擇上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而且根據(jù)私權內涵的不同,如物權、債權、結婚或離婚、遺囑等分別確定沖突規(guī)則,實質就是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保護人的私權。沖突法之目的就是通過沖突規(guī)則的指引尋找恰當?shù)臏蕮?jù)法以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維護國際交往的自由與安全,保障私權神圣原則不受損害[19]。在“人本”語境下,私權神圣和意思自治貫穿于沖突法產生和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傳統(tǒng)沖突規(guī)則過于強調法律關系中各相關法域立法管轄權的分配,忽視法律適用結果對法律關系的影響,對私權的保護不能令當事方滿意[20]。在“人本”思想的指導下,為了更好地保護私權,沖突規(guī)則也在發(fā)展中不斷優(yōu)化、整合。
(四)“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與法官自由裁量權
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社會中,新的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類型不斷涌現(xiàn),人類理性的有限與語言的貧乏決定了即使再高明的立法者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完美的法律[21]。沖突法不可能窮盡對各種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準據(jù)法的確定,并且同樣的沖突規(guī)則不可能適用于所有類似案件時獲得的結果都是恰當?shù)模?2]。再加上世界各國也日益重視法官在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中的作用,允許法官在一定條件下(如在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中以及最密切聯(lián)系地的判定等情形),可自主決定案件所應適用的法律。因此,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必然的。法官的裁量有著規(guī)則所沒有的優(yōu)勢,甚至有時候還能為沖突規(guī)則的缺陷“補漏”和“糾偏”[23]。但是,誰又來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補漏”和“糾偏”呢?
“人本”思想能夠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補漏”和“糾偏”。因為沖突法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形式正義達到實質正義,對于實質正義的判斷不能完全依準據(jù)法作出衡量,也不能純粹按法院地法進行判定,而只能反映世界法律中普遍的正義目標。法律只有完全被法官公正地作出解釋后再加以適用,才能夠被社會的大多數(shù)成員所接受[24]。為防止過分依賴法官的分析和判斷,需要對法官裁量權加以必要的限制,使法官自由裁量權在規(guī)定的適當范圍內行使。例如,
有關涉外合同準據(jù)法的確定,根據(jù)私法自治和契約自由的精神,在“人本”思想的引導下,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優(yōu)先適用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法官不能任意否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志,而依據(jù)自由裁量權任意確定合同的準據(jù)法。否則,不僅違背“人本”思想下的意思自治原則,還會因適用不當?shù)姆啥鴵p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25]。再如“特征履行說”,其實質也是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疤卣髀男姓f”要求法官只能根據(jù)合同的性質,以最能體現(xiàn)合同的特征來確定合同的法律適用,而不能任意加以選擇。實現(xiàn)人的基本權益是各國法律都公認的正義目標之一,法官在作出自由裁量時,必須按照這個基本法則來進行。否則,法官的這種自由裁量就是不恰當?shù)?、不公正的,應該予以否定?/p>
三、“人本”語境下沖突規(guī)則的優(yōu)化整合
“人本”思想在沖突規(guī)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顯重要,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人本”思想下沖突規(guī)則的優(yōu)化與整合,有利于切實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有利于國際民商事交往的正常進行,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國際民商法律新秩序[26]。但是,由于沖突法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法規(guī)技術化的趨向,使得沖突法一度忘記了關注人的價值的使命,而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法院地國的政府利益。如果沖突法一直朝著“本地法說”、“政府利益分析說”等西方學術發(fā)展下去,沖突法就會偏離其基本價值的軌道,與正義公平背道而馳。幸運的是,這種情形沒有一直延續(xù)下去,至少在我國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中,“人本”思想歸位,其立法指導思想就是從人出發(fā),方便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以促進國際民商事交流與合作[27]。我國立法體現(xiàn)了沖突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價值,擺脫了傳統(tǒng)沖突法僵硬說教的固化思維,充滿了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
法律不僅校正行為于已然以后,且要禁止行為于未然之前,指導行為于必為之中[28]。“以人為本”作為政治理念和法律制度的價值基礎,也應體現(xiàn)沖突法的根本價值和基本理念。如果法律的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懷,法律的最高目標就是服務于人格的尊嚴和人格的發(fā)展,那么,調整各國民商事法律沖突的沖突法也應如此。沖突法的功能決定了沖突法的價值,沖突法的最終正義也必須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以實現(xiàn)。從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充分體現(xiàn)了“人本”思想,多采雙邊沖突規(guī)則,堅持內外法律平行,注重沖突法的實質正義,平等保護內外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促進建立和諧的國際民商事關系,追求更公平合理地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
(一)“人本”語境下的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是“人本”思想在沖突法中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一共52條,其中有13條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涉外民商事關系所適用的法律,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體現(xiàn)出我國立法的“人本”關懷。我國將意思自治原則置于極為突出的地位,并允許當事人在極為寬泛的領域自主選擇準據(j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該法的開放性、兼容性以及先進性[29]。意思自治原則是私法自治在沖突法領域中的集中體現(xiàn),當事人可以通過合意,自主選擇調整民商事關系的實體法。意思自治給國際私法原本僵硬的法律選擇方法帶來了一縷清風,使得法律選擇方法充滿了人性和自由的光芒。意思自治的適用范圍在隨后不斷擴大,從合同領域擴大到侵權、遺囑、夫妻財產、動產物權、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等各個領域。但意思自治原則的范圍并不是沒有限制的,因為在當事人自己的利益與其他人的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當事人可能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實體法[30]。為限制當事人濫用意思自治,在當事人自由選擇的準據(jù)法會使案件結果侵犯其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時,“人本”思想下的意思自治也會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如當事人選擇法律不能排除強制性法律的適用,當事人選擇法律不能違反公共秩序,當事人選擇法律必須是善意的和合法的。這種對意思自治的限制不是侵犯當事人的權利,而是體現(xiàn)了對弱者的關懷,事實上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人的權利,在適用準據(jù)法之后,可以獲得更為公平正義的結果。
(二)“人本”語境下的保護弱者權益原則
“人本”思想最為生動的表現(xiàn)就是保護弱者權益原則,它既實現(xiàn)了對弱者的關懷與保護,又可以限制意思自治原則的濫用,還將人性關懷與連接點的軟化和諧地交融。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在保護弱者權益方面,使用“結果選擇”規(guī)則而非傳統(tǒng)的“法域選擇”規(guī)則,注重個案結果的實質正義,充分保護弱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為維護公平正義提供最為有效的思想基礎。保護弱者權益原則主要體現(xiàn)于父母子女關系、監(jiān)護關系、收養(yǎng)關系、撫養(yǎng)和扶養(yǎng)關系、消費合同關系與雇傭合同關系等領域。在家庭關系中,子女、被監(jiān)護人、被收養(yǎng)人、被撫養(yǎng)人、被扶養(yǎng)人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不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其利益容易受到強勢一方的侵害。給予弱方傾斜性保護,是當代實體法和沖突法共同的價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每個人在形式上的平等,而不考慮對社會弱者的關愛,就會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反而損害社會的公平。因為在民商事關系中擁有穩(wěn)定優(yōu)勢的人,本就獲得了更為有利的地位和享受了更為充分的利益,法律必須調整這種實質上的不平等,以彌補形式正義的缺憾。保護弱者原則表明:沖突法不是借助抽象人格對全體社會成員實現(xiàn)同等保護,而是根據(jù)人所處的具體社會關系,界定其是否處于弱勢地位或不利地位,再給予特殊或傾斜性保護。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為了恢復整個社會的實質公平和實現(xiàn)人與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
(三)“人本”語境下的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
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包含了最為豐富的“人本”思想。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最大的特點是采取多個連接點,強調根據(jù)具體案件的特定事實去尋找所應適用的準據(jù)法,使得案件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得到考慮。法官可根據(jù)案件的客觀情況來確定沖突規(guī)則,提高了法律選擇的靈活性、客觀性、合理性,避免了連接點的僵化,為實現(xiàn)當事人的合理期待和利益目標提供了條件[31]。目前,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在國際社會得到了普遍認可和推廣,且成為評判各國沖突規(guī)則是不是“現(xiàn)代化”的主要標準之一[32]。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不僅將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作為整部法律最為突出的原則,而且在各個分章中都能見到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的“身影”。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在立法和司法的兩個層面皆體現(xiàn)了“人本”思想。由于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能滿足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以及民商事關系復雜多變的客觀形勢需要[33],立法者希望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能將特定的法律關系與能最大程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連接起來,達到案件結果的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給法官提供了具有較大彈性和靈活性的連接點,法官可運用自由裁量權,分析個案具體情況,將個案與一定法域聯(lián)系起來,決定該案所應適用的準據(jù)法,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其法律適用的靈活性,使得個案公正得到充分的保證[34]。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體現(xiàn)了沖突法從“法域選擇”到“結果選擇”的轉換,提高了法律選擇和法律適用的合理性[35]?!叭吮尽彼枷胭x予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豐富的內涵,實現(xiàn)了沖突法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無縫連接”。
(四)“人本”語境下的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
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是“人本”思想在沖突法中最為靈活的表現(xiàn)方式。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包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接點,只要任一連接點指引的準據(jù)法能夠維護和實現(xiàn)當事人的意愿,這種意愿就是有效的。目前,世界各國沖突法日益重視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的使用,主要是為實現(xiàn)兩個方面的實體目的和政策:其一,促進諸如遺囑、結婚、普通合同等法律行為的形式有效或實質有效;其二,促進某種身份關系的成立[36]。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表達了立法者想要維護、促進或實現(xiàn)某種特定結果的立法意圖,較為常見的如使法律關系有效成立,或有利于保護弱方權益,或較能反映法律關系的重心所在等[37]。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對于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結婚的手續(xù)、遺囑的方式和效力等方面皆使用選擇性沖突規(guī)則,最大可能地尊重和維護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促進和實現(xiàn)當事人的意愿,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沖突法的實質正義。
(五)“人本”語境下的屬人法
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將慣常居所地作為屬人法的主要連接點,表達了最為直接的“人本”思想。屬人法是沖突法的特有概念,是以當事人的國籍、住所、慣常居所等為連接點,并以此來解決當事人在民事能力、婚姻家庭、繼承等方面的涉外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系屬公式。屬人法的連接點大致經歷了從住所地主義到國籍原則與住所地主義并存,再到慣常居所地這三個發(fā)展階段[38]。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別選擇國籍原則與住所地主義作為各自的屬人法模式,這種對峙持續(xù)數(shù)了百年[39]。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與國際民商事交往的頻繁,國籍原則和住所地主義暴露出了各自的弊端。國籍原則的政治屬性與民商事交往的私人屬性不一致,且以國籍作為屬人法可能會出現(xiàn)國籍的積極沖突與消極沖突;住所地主義中的住所概念則過于寬泛,且住所之間也可能會發(fā)生積極沖突與消極沖突。屬人法連接點逐漸轉變?yōu)橛欣诋斒氯诉M行民商事交往的慣常居所地,這種改變的動因就在于“人本”思想。慣常居所地作為屬人法可以淡化當事人國籍的不同,協(xié)調國籍原則和住所地主義的沖突,方便當事人從事民商事活動,促進國際貿易發(fā)展,賦予內國人與外國人同等的法律地位,體現(xiàn)沖突法對人的保護和關懷。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采用慣常居所地作為屬人法的基礎,正是充分考慮了當事人生活和生產經營的便利,可以充分滿足各國人民頻繁流動的客觀需要,一切都是為了方便當事人從事民商事活動。
四、結語
“人本”思想是人們思想和信仰的維度,是社會發(fā)展的真理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是法律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40]。人類所有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的出發(fā)點,無論是為整個世界或是國家或是私人,歸根結底都是使人獲得滿足,保護人的權利?!耙匀藶楸尽钡睦砟顚τ跊_突法的基本價值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是沖突法的基本精神所在,體現(xiàn)了我國實施對外開放的態(tài)度,反映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進程,表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際化戰(zhàn)略方向?!叭吮尽彼枷雽_突法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方法論,它為沖突法體系的合理建構提供一個全新的、合理的視角。每個民事主體都希望自己的人格在內外國得到平等的對待,自己的權利在內外國得到充分的尊重,自己的財產在內外國得到妥善的保護,自己的交易在內外國得到有序的進行。沖突法的產生是為了協(xié)調各國民商事法律的沖突,并為解決當事人民商事糾紛指引方向。在任何時代或任何國家,都是希望通過沖突法的指引尋找到恰當?shù)臏蕮?jù)法,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法律的正義和社會的公平。如果說解決涉外民商事糾紛是沖突法的初級目標,構建和諧的國際民商事秩序是沖突法的最終歸宿,那么,“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架起二者之間的堅實橋梁。“人本”語境下的沖突法應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保護人的財產,弘揚人的創(chuàng)造,關注人的生存,重視人的發(fā)展。沖突法的歷史使命就是在民商事交往的空間突破地域限制并拓展到世界范圍后,提供法律適用規(guī)則,肯定民商事關系的效力,實現(xiàn)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以激發(fā)民商事交往的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全球范圍內經濟要素的順利流通,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
おお
參考文獻:
[1]Gerhard Kegel. Peternal Home and Dream Home:Traditional Conflict of Laws and the American Reformer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79,27(4):615.
[2] 黃進.中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的制定與完善[J].政法論壇,2011,(3):3-12.
[3] 李龍,龍晟.論人本法律觀的基本理念[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6):213-217.
[4] 周后春.外國法適用中的人權保護[J].法學雜志,2009,(5):89-91.
[5] 朱景文.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15.
[6] 武樹臣.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9.
[7]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型[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36.
[8]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2.
[9] Bertrand Russel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New York:Routledge,2009:3-18.
[10]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4.
[11] 薩維尼.薩維尼論法律關系[G]//田士永,譯.鄭永流.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
[12] 伊曼努爾?康德.實用人類學[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3] CF.William M.Evan. Social Structure and Law: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0:211.
[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5] 李龍.人本法律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8.
[16] Larry Kramer.Rethinking Choice of Law[J].Columbia Law Review, 1990,90(2):277-365.
[17] 格哈德?克格爾.沖突法的危機[M].蕭凱,鄒國勇,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99.
[18] 王利明.民法的人文關懷[J].中國社會科學,2011,(4):149-165.
[19] 邢鋼.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的設計思路及其評析[J].法學論壇,2009,(2):75-81.
[20]David F. Cavers. A Critique of the Choice-of-Law Problem[J].Harvard Law Review,1933,47(2):182.
[21] 楊盛軍.論法倫理學的范式[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3-48.
[22] 徐冬根.國際私法上的特征性給付方法:規(guī)則還是原則?——為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的立法而作的法理學思考[J].清華法學,2010,(3):84-93.
[23] 陳澤憲.當代中國國際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14-216.
[24] Henery J. Abraham. Judicial Proc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
[25] 沈涓.合同準據(jù)法理論的解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6.
[26] 宋云博.國際民商事法律秩序中的“人本原則”研究[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2):142-151.
[27] 王勝明.《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的指導思想[J].政法論壇,2012,(1):2.
[28] 徐冬根.國際私法趨勢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2.
[29] 陳衛(wèi)佐.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的中國特色[J].法律適用,2011,(11):48-52.
[30] Symeon C.Symneonide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Progress or Regress?[M].The Netherlands:Klue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40.
[31] 沈涓.國際私法學的新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4.
[32] 屈廣清,等.論多元法律體系之公共秩序政策對國際私法的規(guī)制[J].東南學術,2011,(4):187-196.
[33] 馬志強.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的地位思辨[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5):61-67.
[34] 徐偉功.沖突法的博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3.
[35] 沈涓.沖突法及其價值導向[M].修訂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17.
[36] 宋曉.當代國際私法的實體取向[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52.
[37] 劉想樹.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6.
[38] 董海洲.從“身份”到“場所”——屬人法連接點的歷史與發(fā)展[J].法學家,2010,(1):154-166.
[39] 杜新麗.從住所、國籍到經常居所地——我國屬人法立法變革研究[J].政法論壇,2011,(3):28-34.
[40] 侯健,林海梅.人文主義法學思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6.
Conflict of Rules and Conflict Rules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sm
MEI Ao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of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Equality for all is a universal value recogniz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there are indeed differences in all people that cause conflicts of civil law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sm, conflict law should respect human values, safeguard peoples rights, stress human development, promote smooth progress of global civil activities, rationally deploy resources and realiz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ct of the PRC, based on humanism and value-oriented, normally adopts bilateral conflict rules, lays stress upon substance justice of conflict law, equally protects legitimate righ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arties, and reflects the humanism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o as to build a harmonious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order.
Key Words:rules of conflict; conflict rules; humanism;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ct of the PRC
おけ疚腦鶉偽嗉:邵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