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怡瓊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許慎《說文解字·敘》曰:“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庇纱苏n可見,文字既具有工具性,又道兼具傳承思想文化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陳寅恪在讀過沈兼士《鬼的原始意義試探》后,致函沈氏說:“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盵1](P3)從漢字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法”字,對于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和揭示其深刻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從文字體系上看,漢字是表意體系文字,通過考察漢字獨特的造字法就可以使其與漢文化聯(lián)系起來。自“六書”理論提出后,造字法便為后代的漢字研究者所廣泛接受。造字法所以得到普遍認可,除了它客觀地反映了造字的實際情況外,還因為它蘊藏著深刻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一)“法”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法”的淵源極其久遠,成字的確切年代似不可考。古漢語中“法”、“律”兩字都有自己特殊的含義,與今義相去甚遠,以至漢字“法”、“律”雖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但作為獨立合成詞的“法律”卻是近代由日本輸入的,[2](P160)其歷史不過百年。許慎《說文解字》中,“灋”并沒有歸入“氵”部,而是歸入“廌”部。甲骨文中沒有“灋”,卻有“廌”。因此,從文字的產(chǎn)生過程來看,應該是先有“廌”,后有“灋”?!稄V雅》云:“廌”與“灋”同義??梢詳喽ǎ坠俏闹械摹皬D”實際上就是后來的“灋”。蔡樞衡先生認為:“灋是古法字。法是灋的省筆。灋或省作氵廌,灋又省作廌?!比绻厦嫠峒暗募坠俏摹皬D”就是后來的法,以及“氵廌”早已在大篆中出現(xiàn)的事實,那蔡先生的考證有待商榷,事實應該是另一種排序:“廌”、“氵廌”、“灋”。因此,“法”字的書寫結構經(jīng)歷了由“廌”、“氵廌”、“灋”到“法”的演變過程。從“灋”的書寫系統(tǒng)看,最早的聲像應該是“廌”,后來“灋”的發(fā)音是由“佱”聲訓而來,“灋”字中的“氵”則最初洋溢著神判的靈光。
(二)“法”字的結構意義
從“法”字的結構看,由“水”、“廌”、“去”三部分組合成了古“灋”字?!胺ā钡墓朋w為“灋”,《說文·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庇腥藫?jù)此認為,漢字“法”在語源上兼有公平正義之義,一如其他語族中“法”的古義。[3](P454)蔡樞衡先生認為,“平之如水”四字乃“后世淺人所妄增”,不足為訓。考察這個字的古義,當從人類學角度入手。這里,水的含義不是象征性的,而純粹是功能行的。它是指把罪者置于水上,隨流飄走,即今之所謂驅逐。[4](P170)這應當是遠古社會的一種很嚴厲的懲罰了??傊?,各種文獻對“法”字意義的研究,不管視平之如水,還是使罪者隨水漂去,都不具有政治正義論的性質。加入“氵”這一在功能上最能表達“平”之義項,表達了人們對“廌”公平正義性的確定。義項“去”加入到“灋”字中,其意義在于進一步從功能上對“灋”確定,由此,一個足以表達古人法觀念的語言符號無論從義項上還是聲項上都基本定型。
以上從文字學角度揭示了“法”在語源學上的含義,我們需要考查“法”字與其他字、詞的關系,以便更準確把握其豐富的文化蘊含。
據(jù)蔡樞衡先生的考證,灋字古音廢,鐘鼎文灋借為廢,因此,廢字的含義漸成法字的含義。《周禮·天官大宰》注:“廢,猶遏也。”《爾雅·釋言》:“遏,止也”,“廢,禁也”。法是以有禁止之義?!胺ń币辉~即可為證。又,法、逼雙聲,逼變?yōu)榉??!夺屆め尩渌嚒罚骸胺ǎ埔?。人莫不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其中也含有禁的意思?!蹲髠鳌は骞辍纷ⅲ骸氨?,奪其權勢?!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氨?,迫也”。這里“法”乃命令之義,強調的強制、服從?!胺ā弊志哂薪购兔铍p重含義,那么,如何保證這類禁止令行的規(guī)則呢?古音法、伐相近,伐者攻、擊也,法借為伐,法便有了刑法之義?!豆茏印ば男g》:“殺戮禁誅謂之法。”《鹽鐵論·詔圣》:“法者,刑罰也,所以禁強暴也?!闭f的都是這一層意思。[5](P41)禁止與命令,著重于法的功能,保證禁止與命令這種功能實現(xiàn)的手段即刑罰則。
刑、律兩個字在古代文獻中均可訓為法。刑、法,法、律可互訓。如《爾雅·釋詁》:“刑,法也”?!墩f文》:“法,刑也?!薄短坡墒枳h·名例》:“法,亦律也?!碑斎?,古漢字內涵豐富,常與其他字、詞互訓轉注,以至輾轉生義。字的形、音、義也會隨時代歷史的變遷而改變。因此,我們應該強調刑、法、律三個詞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而非一般關系。從歷史演變過程上看,“法”為刑義在三代,為法在春秋戰(zhàn)國,為律則在秦漢之后。刑、法、律三者并非平行并列而我偏重的關系,三者的核心乃是刑。
(一)“水”與中國法律起源的聯(lián)系
在《“法”的故事》一文中理學家蘇力對許慎關于“法”的“平之如水”的說法提出了質疑,其實是引入了“法”字歷史的文化性?!胺ā弊帧皬乃钡恼嬲饬x有很少的學者能夠真正挖掘理解,包括以許慎為代表的也不例外。那么本文也無法對法字從水進行更深入的考據(jù),而是著重于揭示其中的法律思想的文化內涵。
東漢許慎從文字學的角度對“水”與法律的關系做出了解釋與考察,并十分值得我們注意。《說文解字》十部中他也曾談到“廌”部說:“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薄般摺迸栽凇胺ā敝械囊饬x是“平之如水”的象征,這一高度凝聚了秦漢時期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的解釋,也對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理解產(chǎn)生影響。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作了解釋,在“水”下注曰:“說從水之意,張釋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段玉裁無疑站在許慎的立場之上。許慎的理解能夠進一步檢索《說文解字》:“水,準也,北方之行,像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凡水之屬皆從水?!币虼丝梢钥闯鲈谠S慎生活的時代,“水”的突出標示為“準”,由段玉裁標注可知,“水”當時大多被理解為“平”、“準”的意思。許慎的解釋,也許離開了依據(jù)事實來推斷“法”字意義的錯誤。
但是當代對于法字中的“水”是“平之如水”的說法仍有一些懷疑。現(xiàn)代地下考古發(fā)現(xiàn)有所增多并且科學研究方法也有所更新,這對我們認識中國早期文明都是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法”字的古史原貌,并由此推出“水”與中國法律起源的內在關系?!八痹谀撤N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法最古老的淵源。
(二)“法”字蘊含著古人的神判思想
古“灋”字是由“水”、“廌”、“去”三部分合成的。雖然“水”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水的神威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自古以來就有水是文明之源之說。古時,自然力的威力是巨大的,人們認為是神靈之為,并乞求神靈保佑,于是產(chǎn)生了神話。由于水神有著令人不可捉摸的神秘感,人們遇到難以決斷的情況時,就有求于神靈。水神裁判應該說是古老的神明裁判中流行較廣的一種,參考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資料,許多原始部族都有借助“水”神進行裁判和懲罰的法律現(xiàn)象。例如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景頗族遇到難以決斷的疑案,,就請山官等人主持,以“悶水”決曲直并決出勝負:以當事人沿一竹竿潛入水中并在以在水中停留時間最長者為勝。[6](P82~85)我們可以推測出,“法”字的“水”,是根據(jù)處在自然崇拜階段的原始宗教而形成的由“水神”裁判習俗的一種取向。因此,水”在法律起源階段的主要意義可以認為是“水神”的裁判“。“法”字的“氵”最初洋溢著神判的靈光。
在國家形態(tài)出現(xiàn)之前以及國家形態(tài)出現(xiàn)指出的一段時期,“廌”一直是民間處理糾紛的重要裁判,人們將其記錄下來作為定紛爭的符號并被廣泛接受。傳說中的廌是一只獨角獸。據(jù)《論衡》,獬豸(即廌)為獨角的羊,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者觸,無罪者不觸,所謂“天生一角圣獸助獄為驗”。[7](P253)這種神判法的裁判方式與人類原始宗教思想緊密相連。中國,漢以后之執(zhí)法官以獬豸為冠服,取其去奸佞(觸罪者)之義。遠古神判時期“廌”介入裁判,這是人們自我意識發(fā)展過程中異化的結果。從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來看,神判在當時一定是非常必要的裁判方式。
(三)“法”字蘊含著古人的公平意識
“廌”在甲骨文中出現(xiàn),展示了遠古時期的訴訟場景。“廌”為獸。參與了人們的訴訟活動,承載著人們理念中的公平和正義。盡管,“廌”無論是訴訟活動的參與者還是被作為訴訟活動參與者而記載下來,都是在表明其功能性。然而,也只有作為正義和公平的化身,“廌”才可以出現(xiàn)在遠古的訴訟場景中?!叭ァ贝嬖趦蓪雍x:一是“去”的動作,另外是“祛除”。許慎的《說文解字》在“灋”的注釋時對“廌”的注釋是:“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在這里,人們更多地將“去”理解為“過去”。我認為,“去”在這里應該理解為“祛除”。被“廌”認定的惡或不公正的東西會隨之“祛除”。這正體現(xiàn)了先民的公正意識。
《說文》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說文》又引漢儒董仲舒的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保斫庠S慎關于人的本質的概括:在天地之間,人作為一個群體是尊貴于其他動物的;但并非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同等尊貴,以“王”為代表的那個階級才是能通達天地,統(tǒng)領人類的,這樣的“人”才是“性最貴者”,則須將“人”字和“王”字聯(lián)系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有關法律的公平與文化的和諧闡釋,為了維護等級社會的禮教規(guī)范而追求公平與和諧。
語言總是特定歷史的產(chǎn)物。由某些字、詞的產(chǎn)生,字形、字義的演變、確定來把握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再由表現(xiàn)這些社會現(xiàn)象的史、文化反觀這些字、詞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法”的也獲得新意,同時也會深化我們對相關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M].長沙:岳麓書社,1998.
[2]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3]法學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4]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5]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6]夏之乾.神意裁判[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