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學 朱素萍 范麗娟
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文獻綜述
□天津科技大學 朱素萍 范麗娟
近幾年,關于“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問題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現在大學制度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本文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目前能夠看到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梳理: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的理論基礎,現代大學制度的層次與特征,現代大學制度的構建,國外高校運行管理的幾種模式。以期對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現代大學制度;構建;行政權力;學術權力
17世紀,著名的捷克教育學家就強調了制度在學校運行過程當中的所發(fā)揮的基礎性作用,認為制度是學校開展所有工作的“靈魂”。而在我國,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印發(fā)至今,已歷時26年,此間,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經歷了體制轉型與機制轉換的重大嘗試,高等教育自身也不斷地經歷著自省與變革,但面對社會、經濟的巨大轉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困境卻時時掣肘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于是,在大學內部開展系統(tǒng)、深刻的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適合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的聲音呼之欲出。目前,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開展相關探討的資料、文獻也越來越多,許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在總結各國大學現行制度的基礎上,對現代大學制度本質、內涵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幾下幾個方面。
觀點一: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是一種已經存在的制度,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可以走效仿西方的路子。
黃方、蔣來認為,“所謂現代大學制度,作為一種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啟蒙運動后,經過理性主義改造,特別是指德國洪堡創(chuàng)辦的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新型大學。”[1]明確地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指向德國洪堡的柏林大學。這種觀點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是與中世紀大學相對應的大學制度。
觀點二: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是基于當前大學的現狀,用以解決存在弊病的一種制度。是比照“傳統(tǒng)”大學制度的一種新的制度。
此種觀點主要是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學制度,有學者認為,“傳統(tǒng)大學制度的特征是中央高度集權,大學無自主權,學術無獨立性,大學運行以服從計劃指令為特征?!盵2]袁貴仁教授認為,“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就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3]張武升教授認為,“現代學校制度是按照教育市場法則運行的非計劃性的教育制度,這個制度的內容主要有五點:學校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校分開;權責分明;管理科學;市場選擇?!盵4]另外還有不少學者認為,在我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大學內部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問題。
觀點三:認為我們所探討的現代大學制度是一種新的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別敦榮教授為此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今天之所以建立的現代大學制度,既不是19世紀的德國大學制度,不是20世紀的美國大學制度,也不是20世紀20-30年代的我國大學制度,而是針對我國大學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在解決數十年來大學制度存在積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大學制度。”[5]
理論基礎一:哲學基礎
一個制度的成立都有其立論的依據,因此,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現代大學制度立論的合理性。王冀生就從哲學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辨析,他在《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提出在世界上存在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J·S·布魯貝克的二元理論,即認識論哲學和政治論哲學;另一種是伯頓·克拉克的四元理論,即爭議、能力、自由和忠誠。[6]他認為,現代大學的本質表明現代大學存在的哲學基礎首先是認識論的:掌握高深學問;另外一個哲學基礎是政治論的:大學對國家、社會的深遠影響。這兩個方面是統(tǒng)一的,前者是大學的“內在價值”,后者是“外在價值”。[7]
理論基礎二:文化基礎
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作為一個文化組織而存在的,文化特征于大學而言,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因此,對現代大學制度的探討必然會涉及到文化理論。楊東平教授就著重從大學精神的層面去解釋,他認為,大學精神和大學制度是一個互為表里的關系,大學精神產生于大學制度,同時,大學精神又制約著大學制度的發(fā)展,具有超拔大學精神的大學制度才具有生命力。[8]鄔大光也認為,大學制度的建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但大學精神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學制度的建立是源于一定的大學理念,折射出一所大學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大學制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大學精神的表現形式。[9]而張應強教授也曾撰文明確提出,“大學是一個文化組織,它應體現大學組織的文化特征,”“充分體現和保障大學的文化精神才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應有之取向”。[10]
理論基礎三:經濟管理學基礎
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理論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探討也不例外,許多學者都試圖將企業(yè)管理理念引入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范疇中。楊望志就認為,“現代企業(yè)制度是要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以產權明晰為基礎,因此,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就是要實現大學產權和辦學權的分離,實現專業(yè)化管理?!盵11]有學者提出,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引進產業(yè)機制,“實行股份制是一條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途徑。”[12]張維迎也認為,雖然企業(yè)和大學是不同的,但都是由人構成的組織形式,其在管理方面應具有一些共性。[13]
大學制度的層次問題,學界一般有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即認為現代大學制度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層次指國家的教育體制,微觀指大學內部的管理機制。鄔大光曾談到,大學制度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昂暧^層面是指大學總的管理體制、辦學機制等,是國家整體的高等教育政策、體系。微觀層面是指大學的內部運行體制機制。[14]劉朝暉認為,現代大學制度一方面包含國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層面,其中包括辦學體制、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另一方面也包含大學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運行規(guī)則的制度,現代大學制度是宏觀與微觀這兩個層面制度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15]畢憲順也認為,“現代大學制度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現代大學制度是指符合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高等學校管理制度。狹義的現代大學制度是指高等學校(辦學者)建立的符合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內部權力配置體制完善的,運行機制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盵16]
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特征,有學者認為,現代大學制度的特征是“學術自治、政校分開、權責分明、管理科學”,[17]有人認為,在我國創(chuàng)建現代大學制度應在政府的宏觀管理和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建立“學校自治、教授治學、科學管理”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18]有人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應該具有“黨委領導、校長行政、教授治學、民主管理”[19]幾個基本特征。有的學者則從政府、高校、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概括現代大學制度的特點。有人認為,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宏觀調控,大學依法自主辦學、民主管理、社會評估監(jiān)督;舉辦者、行政管理者、辦學者、學習者責、權、利分明?!盵20]
現代大學制度內涵豐富,從外部關系來說,現代大學制度的構建涉及到高校與政府、社會的關系,本文只從狹義的現代大學制度入手,針對大學內部結構管理制度的相關觀點進行總結。盡管對于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探討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等學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問題。多數學者都認為,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現行體制下,多數學校行政權力占主導地位,學術權力被行政權力所替代,無法真正做到教授治學,教授、專家在學術事務決策中的權力被弱化。而使高校內部的各種權力得到有效配置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問題。張德祥就曾比較完整地論述了高等學校的二元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方式,他認為,高等學校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權力關系,院系各個層次,包括縱向和橫向維度的權力關系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高等學校內部的權力關系。高等學校內部的二元權力(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實際可以做到互補,但是,二者實現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是大學適應自身運行和外界需要,實現大學的目標,實際上是高等教育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相互制衡的客觀要求。在現代高等教育中,片面地強調學術權力或是行政權力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學、不現實的,只有使兩者結合、協(xié)調,使其共同發(fā)揮作用,高等學校才能得以存在和發(fā)展。[21]夏再興則從學術權力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認為高校的權力模式應以學術權力為主導。[22]李承先則提出了高校內部權力整合模式,即高校行政學術化。他認為,目前在我國高等學校中政治權力占據核心地位,行政權力處于主導地位,學術權力處于次要地位,學生權力處于附屬地位,針對這種現狀,應放寬行政權力的束縛,加進開展學術權力制度化建設,切實提升學術地位,努力在行政人員學術化與行政工作學術化的基礎上實現高校內部權力的合理整合。[23]許勁松則認為,“只有明確權利的大致范圍,才是解決權利矛盾的有效辦法?!盵24]
二是有關如何理解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問題。我國高等學校采取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原則,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管理方式,這也就使得高校形成了政治權力、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幾種權力共存并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如何理解并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也是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從2003年起,連續(xù)7期開辟了“筆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專欄,對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系列的探討。其中,顧海良認為,我國高校實行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發(fā)展和探索下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一種管理形式。[25]雷達、彪曉紅認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特色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集中體現,也是在高等學校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理論探索、實踐總結和制度創(chuàng)新?!盵26]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大學校長與黨委書記必須要明確分工問題,“設計大學校長與黨委書記的責任分工問題,可參照現代公司制度中的‘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角色分工”。[27]何愛華曾談到“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關鍵在于認真貫徹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要實現黨委集體領導,校長對行政工作總負責?!盵28]
三是關于高等學校管理中集權與分權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界有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認為應當處理好校院兩級管理中集權與分權的題,擴大中下層的管理權限,調動兩個積極性。靳希斌教授提出,在我國高校,權利主要集中在學校這一層級,二級學院都由學校直接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嚴重影響了二級學院的積極性,因此,正確處理好集權和分權的關系至關重要。[29]潘懋元認為,制度設計應進一步確立學術組織在大學管理架構中的職能和作用,建立健全學術民主管理的組織機制,培植教師的集體權力;擴大中下層的管理權限范圍,使學校中下層組織在學術及相關事務的管理上,擁有較大的決策權。[30]畢憲順也認為,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學校、院系就要明確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力,權力分配要明晰,界定要規(guī)范,這樣,才能做到責權利相統(tǒng)一,權責明確有利于調動基層工作的積極性,進而實現優(yōu)化管理。[31]黃琦認為,“高校必須放權給院系,院系要建立教授委員會,決策重大治學事項?!盵32]
四是關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問題。人事制度改革是近些年探討比較多并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謂是現代大學制度構建中的排頭兵。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教師職務制度;教育職員制度;分配制度。管培俊認為,改革的焦點歸根結底在于人事分配制度。教師聘任總的原則是“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公平競爭、擇優(yōu)聘用、契約管理?!盵33]近幾年,全國各高校紛紛施行了全員聘任制,崗位聘任制,高校人事制度動作巨大,成效顯著,這對于改變原有的那種人浮于事的現狀,增強人力使用效率,合理規(guī)劃人力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各學校都根據各自的辦學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量化考核指標,但由于實施時間尚短,且不夠完善,各項政策還正在試行、總結、調整當中。
模式一: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兩權分立,二者相互滲透、各司其職的模式,該模式以美國為代表。
美國高校運行管理采用“董事會模式”和“評議會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前者負責高校行政管理,后者承擔學校的學術管理。校長由董事會推選,向董事會負責,是美國高等學校的最高行政負責人,處理學校日常事務和大部分管理任務。而學術事務則由教授、副教授組成的教授評議會來集體決定,從而實現教授直接參與學校管理。在學院一級,也存在著此種二元權力結構。近些年來,美國有的高等學校的評議會成員逐漸增加了行政管理人員代表,學生代表等非教學科研人員,兩種權力在各司其職的前提下有相互滲透的趨勢。
模式二: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兩權滲透、適當分離,學術權力起主導作用的模式,以意大利、德國、英國和日本為代表。
在這種模式下,高等學校的主要權力機構是評議會,學校通過評議會來行使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無論在學校一級還是學院一級,教授都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基層,學術權力完全掌握在教授手中。在意大利,校長也是從講座教授中產生,他沒有超越教授的權力,教授們能完全控制高等學校甚至高等教育。
模式三: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兩權分離,行政權力占主導的模式。以法國為代表。
在這種模式當中,國家的行政管理原則都深入到了高等教育的內部,如果校長不是正式教授,其任命必須由國民教育部長在聽取全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理事會的意見后批準。國家把握著教育管理的頂層權力,教授和行會把握基層的權力。法國屬于教育行政相當強勢的國家,因此,校長在學校決策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而教授在決策中處于弱勢地位,但他們在學術權力機構——咨詢委員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4]
通過對文獻的查閱,可以發(fā)現,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正在形成多視野、強陣容、多成果的研究態(tài)勢。多視野是指在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中,已實現了借鑒其他學科有益成果用以開展本學科研究,而其他學科的介入,也為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強陣容是指不同層次的學者、高校管理者甚至其他學科的學者都在關注以及參與到現代大學制度構建的研究中;多成果是指在高等教育相關刊物上發(fā)表的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文章日趨增多,通過對CNKI中國全文數據庫進行模糊匹配檢索發(fā)現,從2001年至今,主題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學術論文綜述已達到448篇,關鍵詞為現代大學制度的有1344篇,摘要為現代大學制度的可檢索到1022篇。
從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的內容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強調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必要性基礎上開展的對現代大學制度內涵的研究。二是在總結世界一流大學制度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探討現代大學制度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為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三是從歷史的角度,通過對比的方式反思我國現在的大學制度,嘗試提出如何開展符合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用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四是從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入手,集中討論各種權力在大學運行中的作用,以探討如何實現權力的有效分割、滲透。
[1]黃方,蔣來.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綜述[J].復旦教育,2002(4):26.
[2]董云川.現代大學制度中的政府、社會、學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2(5):23.
[3]袁貴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進高教改革與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0-2-23.
[4]張武升.教育創(chuàng)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49.
[5]別敦榮.我國現代大學制度探析[J].江蘇高教,2002(11):28.
[6]王冀生.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1):14.
[7]王冀生.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攻堅階段我國高教體制改革的重點[J].高教探索,2000(1):12.
[8]楊東平.現代大學制度的精神特質[J].中國高等教育,2003(23):15.
[9]鄔大光.現代大學制度的根基[J].現代大學教育,2001(1):32.
[10]張應強,高桂娟.論現代大學制度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31.
[11]楊望志,熊志翔.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80.
[12]李曉波.以股份制為契機建立現代大學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3(6):31-33.
[13]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2.
[14]鄔大光.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6(19).
[15]劉朝暉.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大學權力結構運行探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7(9):11.
[16]畢憲順.權力整合與體制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8.
[17]畢憲順.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128-131.
[18]楊化仁,吳振聲,孫欣.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探討[J].遼寧教育研究,2006(10):20.
[19]張增泰.關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J].社科論苑,2005(2):42.
[20]趙文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加快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87.
[21]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92,297.
[22]夏再興.什么是學術權力?讀“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體制比較”[J].咸寧師專學刊,2001(1).
[23]李承先.高校行政學術化——我國高校內部權力整合模式初探[J].江蘇高教,2003(2).
[24]許勁松,朱蓉蓉.把握權力邊界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J].中國高教研究,2010(8).
[25]顧海良.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8).
[26]雷達,彪曉紅.重要的問題在于貫徹好民主集中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4(13).
[27]陳武元.現代大學制度與高水平大學建設[J].復旦教育論壇,2009,7(5).
[28]何愛華.大學的使命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價值取向[J].人民論壇,2010(8).
[29]靳希斌.市場經濟大潮下的教育改革[J].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204.
[30]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41-343.
[31]畢憲順.權力整合與體制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45.
[32]黃琦.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
[33]管培?。谏罨咝H耸路峙渲贫雀母锔呒壯杏懓嗌系闹v話[J].教育人事,2001(9、10).
[34](加)約翰·范德格拉夫.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G647
項目名稱:天津市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優(yōu)化二元權力結構的實證性研究)。項目號:TJJX11-053;
項目名稱: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以提高管理效率為目標的高校大部制改革研究)。項目號:HE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