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明,吳 燕,李偉青
(甘肅省中醫(yī)院風濕骨病科,甘肅蘭州730050)
王海東主任醫(yī)師為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針刀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名中醫(yī),甘肅中醫(yī)學院碩士生導師,甘肅省第五批省級師承教育指導老師。其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20余a,不僅擅長使用小針刀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而且善于應用經方辨證論治發(fā)熱。現將王主任采用經方辨證論治發(fā)熱的經驗總結如下。
患者,女,55歲,2011年2月24日初診。主訴:發(fā)熱16 d?;颊呒韧酗L濕性心臟病20余a,現一直用卡托普利、氨體舒通、丹參滴丸進行藥物維持,就診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fā)熱,主要為下午和晚上,為中等度發(fā)熱,有汗出,無咳嗽咳痰,心慌氣短,經多種抗生素治療后無效。現癥:發(fā)熱,口干,精神欠佳,舌質稍紅,苔薄微黃,脈細數,飲食及小便均正常,大便干。輔助檢查結果示血、尿、大便常規(guī)均正常,結核抗體陰性。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陰虛火旺型。治以滋陰瀉火,方選當歸六黃湯,處方:當歸10 g,黃芪15 g,黃連 10 g,黃柏10 g,黃芩10 g,生地黃10 g,熟地黃10 g。水煎,1 d 1劑,口服,共7劑。服藥后1個月回訪未再發(fā)熱。
按 王主任指出:當歸六黃湯為李東垣創(chuàng)制的治療陰虛火旺盜汗的方劑,見于《蘭石秘藏》,其治療作用包括滋陰、瀉火、固表3個方面,臨床上多用于治療盜汗,很少有人用于發(fā)熱的治療。該患者選用當歸六黃湯治療的原因如下:患者久病傷陰,陰虛不能制火,虛火上炎,充斥肌膚,故見發(fā)熱,陰虛所以每到下午和晚上開始發(fā)熱;陰虛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陰虛火旺,耗傷津液,腸道失其滋潤,故大便干;火旺陰液不守,故盜汗;舌質稍紅,苔薄微黃,脈細數。以上均為陰虛火旺的臨床表現,符合當歸六黃湯的主治病證的病機。方中首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yǎng)血,使陰血充沛則水能制火,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含義。用黃芩、黃連、黃柏3味苦寒之藥既能清瀉三焦之火,又能起到“苦以堅陰”的作用?;馃岬们?,陰液不再受灼傷而固守。在滋陰瀉火的群藥中加入一味甘溫的黃芪,正是本方配伍的奧妙之處。因為,盜汗日久會出現表氣虛的病機,所以重用黃芪實衛(wèi)固表,澀斂外泄之陰以止汗。該患者陰虛火旺的臨床表現并不嚴重,故治療1周后火熱去而津液生,發(fā)熱、盜汗諸癥悉除。
患者,女,25歲,2010年7月13日初診。主訴:發(fā)熱、關節(jié)痛24 d。患者入院前24 d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fā)熱,發(fā)熱最高時體溫達39.1℃,每日13:00—16:00體溫開始上升,發(fā)熱前惡寒怕冷,需加蓋衣被,無寒戰(zhàn),隨后但熱不寒,未經處理數小時后汗出熱退,每天如此,反復不愈;并有四肢關節(jié)疼痛,口中黏膩,食欲減退,大便不爽等癥,經多種抗生素治療后無效。因考慮風濕病故來我科診治,就診時查:患者面色萎黃,精神欠佳,舌苔黃膩,舌質淡紅,脈弦滑,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輔助檢查結果示:三大常規(guī)均正常,紅細胞沉降率 31 mm/h,C反應蛋白7.8 mg/L,肥大氏反應及外裴氏反應均陰性,抗核抗體及結核抗體均陰性,血管炎四項正常,腫瘤系列均正常,雙膝X線片檢查未見異常。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濕熱內蘊,阻遏膜原。治以清化濕熱、開達膜原,方選柴胡達原飲加減,處方:柴胡25 g,黃芩10 g,枳實 10 g,桔梗15 g,青皮10 g,檳榔10 g,荷葉梗 15 g,草果 10 g,厚樸 10 g,茵陳 10 g,滑石 10 g,炙甘草3 g。3劑,水煎,口服,每日1劑。服藥3劑后復診,基本不發(fā)熱,口中黏膩及關節(jié)疼痛消失,仍不欲飲食。查體:舌質淡少苔,脈沉,小便正常,大便稀??紤]濕熱已清,脾胃受損,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枳實、桔梗、青皮、檳榔、滑石,加茯苓、陳皮、藿香、佩蘭以健脾化濕,太子參以補氣生津,再服3劑。半個月后回訪,諸癥消失,無不適。
按 王主任指出,膜原代表一個特殊的部位,即半表半里,這一部位處于臟腑之外、肌膚之內,即外不在表,內不在里,與少陽、三焦密切聯(lián)系。這個位置中多空隙,痰濕容易留聚,故膜原證常與痰濕相聯(lián)系。本例患者有以下特點:①發(fā)熱時往來寒熱,發(fā)有定時,體溫較高,無特殊處理亦可恢復至正常,同時就診前使用過多種抗生素無效,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排除感染性疾病。②發(fā)熱時間長,各種相關檢查基本正常。③伴有明顯的舌苔黃膩,舌質淡紅,脈弦滑,小便短少,大便不爽等濕熱蘊結癥狀,與中醫(yī)膜原證相符,故立柴胡達原飲治之。柴胡達原飲是《重訂通俗傷寒論》中的方劑,由達原飲化裁而成,治療邪伏膜原兼少陽證。方中柴胡、黃芩為君,以柴胡疏達膜原氣機,黃芩苦瀉膜原之郁火;臣以枳實、桔梗開達上焦,厚樸、草果疏暢中焦,青皮、檳榔暢達下焦,使膜原伏邪從三焦外達肌腠;佐以荷葉梗透之,甘草和之,茵陳、滑石加強清熱除濕之效。藥證相合,故起效明顯。待復診時濕熱之邪已去,脾胃之氣耗傷,故加健脾化濕益氣之品,以固本培土。
患者,女,33歲,2010年12月3日初診。主訴:發(fā)熱15 d。患者入院前15 d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fā)熱,發(fā)熱最高時體溫39℃,每日發(fā)熱,發(fā)無定時,伴肢冷惡風、倦怠乏力、口渴飲冷、納差、面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颊咂饺占痹暌着o助檢查結果示:三大常規(guī)均正常,紅細胞沉降率56 mm/h,C反應蛋白0.8 mg/L,肥大氏反應及外裴氏反應均陰性,抗核抗體及結核抗體均陰性。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寒熱錯雜、氣機失調。治以平調寒熱、疏通氣機,方選烏梅丸加減,處方:烏梅15 g,柴胡25 g,黃連、黃柏、香附、地骨皮、陳皮、當歸、桂枝、黨參各10 g,附片、細辛、花椒、干姜各 5 g。水煎,口服,每日1劑,共3劑。3劑后復診,患者基本不發(fā)熱,但仍感倦怠乏力,納差,口干,為熱傷津液、脾胃虛弱的表現,對以上方劑調整,處方:烏梅 10 g,柴胡15 g,香附、地骨皮、陳皮、當歸、黨參、生地黃各10 g,茯苓、白術 15 g,甘草 3 g。每日1劑,水煎,口服。5劑后回訪,諸癥皆消。
按 烏梅丸出自《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具有溫臟安蛔、兼清上熱的作用,主治寒熱蛔厥及久痢。本方酸辛苦并用,寒熱并施(溫散厥陰之寒,兼清郁熱)、氣血并調、攻補兼施,常用于治療上熱下寒、寒熱錯雜之蛔厥及久痢。目前多使用此方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痢疾等病。王主任認為:發(fā)熱,口渴飲冷,舌質紅,苔薄黃,說明內有熱邪蘊結,但肢冷惡風,倦怠乏力,納差,面黃,為脾胃虛寒的表現,結合患者平時急躁易怒、多郁的病史,辨證為寒熱錯雜、氣機失調之證,故用烏梅丸加減治療。方中重用烏梅、柴胡以承陰啟陽,治療厥陰之寒熱;黃連、黃柏、地骨皮、附片、桂枝、細辛、花椒、干姜辛開苦降,疏展氣機,透達郁熱;當歸、黨參、陳皮益氣補血,扶正祛邪,治療脾胃虛寒諸癥。考慮到患者熱勢較重,組方中黃連、黃柏、地骨皮用量稍大,附片、桂枝等溫熱性藥用量較輕,組成寒熱并用,清熱為主,邪正兼顧,調暢氣機之劑。諸藥相合,寒熱錯雜得解,氣機失調得疏,發(fā)熱自愈。
發(fā)熱是臨床常見疑難雜病之一,很多發(fā)熱西醫(yī)很難確定其原因,因此給治療帶來了困難。以上3個病例的成功治療彰顯了中醫(yī)經方及辨證論治在臨證中的作用,病同發(fā)熱,但病機相差甚遠,或為陰虛火旺,或為濕熱內蘊于膜原,或為寒熱錯雜,治則選方亦大相徑庭,因此在臨證中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處方用藥,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