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學院 鄧霜娥
政府信息公開化背景下的大眾傳媒角色定位
黃淮學院 鄧霜娥
從大眾傳媒的特點功能出發(fā),站在政府信息公開的大背景下,討論大眾傳媒的角色定位,大眾傳媒應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信息公開的傳播者,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時的左膀右臂,輿論監(jiān)督者,人民大眾的“信使”、“聯(lián)絡員”。
大眾傳媒 政府 信息公開 定位
大眾傳媒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信息系統(tǒng),其固有的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在社會傳播系統(tǒng)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大眾傳媒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同時也是黨、政府和人民聯(lián)系的橋梁,這決定了在政府信息公開背景下,大眾傳媒也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眾傳媒本身就是一個傳播者,它的最基本的任務功能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信息。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有效途徑,傳播公開的信息的任務也就自然而然的由大眾傳媒來承擔。據(jù)專家論證,我國80%的信息掌握在政府機關,而其中80%的信息是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的,是公眾獲知信息的主要來源,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在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大眾傳媒傳播政府公開的信息過程中,其實還附帶的傳播了另外一種東西:政府形象。從本質上來說,大眾傳媒不是政府形象構建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唯一手段,它只是對政府形象的一種表面的傳播。但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主要信息提供者的大眾傳媒,對于政府形象的建構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眾傳媒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向人民群眾傳播政府的行政理念,宣傳解釋政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使民眾心理對政府有個衡量的天平。隨著我國傳播方式和傳媒機制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人們可以隨時通過各種傳播渠道了解政府的一舉一動,大眾傳媒就像一面鏡子,映射著政府的方方面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一書中提出了“集合行為”的概念,指出“集合行為是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fā)生的非常態(tài)社會集合現(xiàn)象,例如火災、地震后的群眾騷亂,出于某種原因的自發(fā)集會、游行、種族沖突、物價上漲的流言引起的搶購風潮等等。集合行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動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往往會造成對正常的社會秩序的干擾和破壞?!盵1]而集合行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fā)生在社會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正確的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等)不暢通或功能減弱的時期。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流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該問題的證據(jù)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這句話改寫成公式就是:
“R=i×a(流言的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jù)的曖昧性)”[2]
奧爾波特的這個公式指出了流言的兩個特點:第一,流言通常是圍繞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發(fā)生的;第二,來自正式渠道的有證據(jù)的信息不足,狀況的曖昧性增加,會推動人們去通過流言渠道尋求信息。集合行為中的流言中伴隨著大量謠言。近幾年,我國突發(fā)性事件不斷,由此造成的突發(fā)性集合行為也時有發(fā)生,2008年3月14日藏獨分子的打砸搶燒活動就是最好的證明。2007年物價的飛漲,2008年春南方的冰凍災害,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初的云南大干旱,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一定的社會恐慌。我國政府在應對這些突發(fā)事件時采取了很好的態(tài)度:信息公開。政府對這些信息的公開使得相關的流言蜚語不攻自破,從而穩(wěn)定了民心,維護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在突發(fā)性集合行為中,人們?yōu)榱双@得相關的信息會傾向大眾傳媒,而政府公開信息的傳播主渠道也是大眾傳媒。因此,大眾傳媒在突發(fā)性事件中的作用便凸顯出來。大眾傳媒通過各種形式把信息傳給民眾,防止了流言的發(fā)生,穩(wěn)定民眾的情緒。同時,大眾傳媒也把突發(fā)事件的真相傳播給政府,有利于政府及時準確的應對。
2003年的“非典”疫情初期,關系到全國各地群眾生命健康的疫情信息沒有及時、準確地發(fā)布,甚至被故意屏蔽或歪曲、淡化了,主管官員在大眾傳媒上公開亮相矢口否認疫情的存在,中國媒體也一度“失語”,結果客觀上擴大了疫情的傳播,延誤了防疫工作的進行。但是2003年4月20號以后,疫情信息逐步透明化,大眾傳媒也很快回歸了自身應有的位置,幫助政府發(fā)布大量客觀、及時的報道,起到了很好的動員、組織、警示作用。
所有這些都說明,大眾傳媒在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時,作出的大量正確報道,為政府作出正確的對策提供了客觀依據(jù)。無論現(xiàn)在和將來,大眾傳媒都是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時的得力助手,都應當做好政府的“左膀右臂”。
“輿人”即是車夫,引申為普通老百姓,“輿論”是“輿人之論”,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議論。“輿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強烈度,持續(xù)一定的時間”[3]。社會生活中的人的多數(shù)自發(fā)地對社會事件、人物形成的意見和評價的集中表達,這就是輿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成為公共發(fā)表意見的主要渠道,扮演著輿論表達的天然媒介,因此,人們常常把大眾傳媒與輿論等同。
輿論監(jiān)督從本質上說是大眾傳播媒體以公眾代言人的身份對偏離正常軌道的種種違法、違紀、違規(guī)現(xiàn)象的公開揭露和批評。輿論監(jiān)督是我們社會運行狀態(tài)的一種監(jiān)測機制,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敏感問題進行公開報道,對各級黨政機關和司法部門的消極腐敗行為給予揭露,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丑惡現(xiàn)象和陰暗面予以曝光,而且要通過這種公開披露,推動人們對有關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進而糾正一種社會傾向,推動某方面工作的進步,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因此,輿論監(jiān)督的著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放在有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改進工作、有利于促進改革、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個大局上。大眾傳媒是輿論監(jiān)督的實施者,在反映民意和形成,引導輿論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大眾傳媒的輿論監(jiān)督者身份,不僅僅是對公眾而言的,也是對政府而言的。我國政府信息公開了,但公開不等于透明,一些政府部門在公開信息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刻意隱瞞、蒙混過關的行為。這時就需要發(fā)揮大眾傳媒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了。大眾傳媒應該對信息公開過程中存在的這些不良現(xiàn)象作出客觀真實的報道,媒體的公開報道,能促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化”,提升相關運作過程的透明度,使得政府工作人員和政府官員以及其它一切掌握權利的人,被置于大眾的眼皮底下,從而增強腐敗和濫用權利所面臨的道德壓力,有利于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
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的體制和法律很不完善,對其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輿論者的大眾傳媒,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其輿論監(jiān)督功能和作用,使政府信息公開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一次完整的傳播,要包括受傳者對所接受信息的反饋。政府信息公開的對象是人民大眾,如果大眾對政府所公開的信息毫無反應,或者是政府得不到大眾對于所公開信息的看法與評價,那么這種信息公開是失敗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眾傳媒在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扮演著人民大眾的“信使”、“聯(lián)絡員”的角色。
在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的渠道相對較少,很多時候,人民的意見很難得到有效的傳達,傳統(tǒng)的如投訴、寫信、上訪等傳達手段也很難得到有效利用。大眾傳媒所具有的傳播信息的優(yōu)勢使得它在上傳民意方面獨具特色。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它通過信息的大量生產、復制和大面積傳播,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同類信息傳遍整個社會,形成普遍而強大的信息聲勢。
第二,比較而言,大眾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具有公開性、權威性、顯著性和直達性的特點[4],不同于人們私下的口耳相傳,它可以登堂入室,在社會上公開而廣泛地流通,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它能夠通過各種表現(xiàn)手法如“議題設置”等強調或“放大”某類信息,使其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作為一種直達性信息,它不必通過社會組織或群體的中介而直接抵達決策層。
政府信息公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建立在了解民眾對于政府工作的看法后做出正確決策的基礎上的。民眾對政府所公開信息的反饋對政府來說是相當?shù)闹匾摹H缟纤?,大眾傳媒以其獨特的?yōu)勢能夠很好的充當民眾的反饋渠道,,使民眾的意見最大限度的接近決策核心,從而使政府信息公開與民眾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擴大政府決策來源,使政府信息公開的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
注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8
[3]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79
[4]【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19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3]【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4]【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 【美】 伊萊休?卡茨.大眾傳播與參與式民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鄧霜娥,女,黃淮學院中文系。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