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 張育民 姚建鋒 秦四清 馬建兵 許 鵬
(西安市紅會醫(yī)院骨關節(jié)科,西安710054)
人工髖關節(jié)自John Charnley臨床應用以來,已經成為臨床上最廣泛應用的人工關節(jié)。隨著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患者術后效果和滿意度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術后評估通過對影響手術的多因素和術后恢復情況的考評,成為衡量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然而關于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評估的文獻報道相對較少。為此對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實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患者43例 (45髖)分別采用Harris[1]和 Charnley[2]評分標準進行術后評估并分析、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43例 (45髖),其中男22例 (22髖);女21例 (23髖)。年齡29~72歲,平均 (52.7±14.1)歲。新鮮股骨頸骨折28例;股骨頭壞死15例 (包括股骨頸骨折術后頭壞死7例,先天性髖脫位2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2例,強直性脊柱炎2例,原因不明3例);假體松動翻修2例。
手術均采用髖關節(jié)后側標準入路。麻醉完全后,健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切口起自髂后上棘外側,經大轉子后緣,順股骨干延向遠端,長10~13 cm,沿皮膚切口,切開闊筋膜張肌和臀肌筋膜,暴露并切斷短外旋肌組,切開關節(jié)囊,向后脫位股骨頭,處理髖臼及股骨端,安裝假體,復位,并將髖關節(jié)短外旋肌重新縫回原大轉子處。逐層關閉切口。假體為德國Link公司全髖關節(jié)22例;臺灣聯(lián)合全髖關節(jié)16例;北京普魯士全髖關節(jié)7例。其中骨水泥假體31例,非骨水泥假體14例。
所有手術均有同一組有經驗的醫(yī)生完成,所有患者手術順利,切口一期愈合。無術后并發(fā)癥。術后3個月、12個月定期隨訪。
采用主觀問詢及臨床查體相結合的方法,分別應用Harris和Charnley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詳盡記錄平分結果。Harris內容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及畸形四個方面,得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以下為差。Charnley考評的內容為疼痛、運動、行走三個方面,得分16~18分為優(yōu),13~15分為良,10~12分為中,9分以下為差。Charnley評分中因4例 (4髖)患者因有其他影響行走能力的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jié)炎)不適合評分而排除,參加Charnley評分患者為39例 (41髖)。
所得數據均輸入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3個月所有患者兩種評估方法均無差出現(xiàn)。Harris和 Charnley評分為優(yōu)者分別為33例(73.33%)和26例 (63.4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8.915,P<0.05);評分為良者分別為10例 (22.22%)和12例 (24.3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2.642,P>0.05);評分為中者分別為2例 (4.45%)和3例 (7.3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068,P>0.05)。
術后12個月所有患者兩種評估方法均無差出現(xiàn)。Harris和 Charnley評分為優(yōu)者分別為 35例(77.78%)和31例 (75.6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458,P>0.05);評分為良者分別為9例 (20.00%)和9例 (21.9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527,P>0.05);評分為中者分別為1例 (2.22%)和1例 (2.4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0.713,P>0.01)。詳細的評分結果見表1。
表1 Harris評分和Charnley評分比較
續(xù)表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手術效果受手術病種、關節(jié)假體種類、固定方式、手術技術及術后康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術后評估是衡量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其通過對影響手術的多方面因素和術后恢復情況考評,形成一個對手術的綜合評價[3]。
隨著手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曾先后有十余種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評定方法在臨床應用,伴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曾有十余種評估方法在不同時期、不同范圍使用,經過長期臨床驗證,Harris和Charnley評分標準已被大多數國家醫(yī)師接受,成為國際上普遍應用的評定標準[4,5]。通過對這些病例的評估,我們比較了兩種方法在內容、使用范圍及具體操作上的特點。我們采用分別采用Harris和Charnley評分標準對實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患者43例 (45髖)進行術后評估并分析、比較,觀察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運動、功能等方面的療效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和12個月所有患者術后恢復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無評分差者出現(xiàn),但術后3個月Harris標準得分為優(yōu)者高于Charnley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得分為良和中者兩種方法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12個月Harris評分與Charnley評分標準比較,得分為優(yōu)、良和中者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兩種評估方法一致性較高,可以描述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術后疼痛、運動及活動度等幾方面的情況。比較術后12個月評分較術前3個月優(yōu)良者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這表明隨術后時間延長適當的功能鍛煉有助于術后康復[6]。
在“疼痛”這一人工關節(jié)術后最重要的評分上,Harris評分占總分的44%,
側重于無法忍受的疼痛后服藥的差異上;Charnley評分占總分的33%,
對不用服藥,但又主觀有感覺的疼痛區(qū)間有詳盡的劃分。在我們看來這點似乎在評估中顯得更為重要。在“運動活動度”方面的評分兩種方法差異不大[7]。在“功能”上Charnley評分選用了最重要的行走功能,而Harris評分卻對生活中具體事項也有細致的描述。Harris評分中“跛行”單列一項,描述也更為具體。
從評分標準的使用上,Harris評分適用范圍較廣,而在Charnley評分將患者根據個體情況分為三類,適用評分中的部分或全部指標進行考評。綜合考慮了評分的局限性,具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兩種方法在評估結果上基本一致,但也表現(xiàn)出各自特點。兩種評分均包括“疼痛”、“運動”和“功能”三項,Harris評分多了一項外觀的描述評分,顯得更為直觀詳盡。我們在隨訪的問詢及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Charnley評分確實方便簡單,也大致反映了患者的具體情況,等差的評分也易于記憶使用。Harris評分中得分的不等差,反映了所評項目的輕重差異,表達更清楚,但必須使用圖表記錄。
[1]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nd arth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 Bone Joint Surg(Am),1969,51(7):469-470.
[2]Charnly J.The long-term results of low-friction arthroplasty of the hip performed as a primary intervention.J Bone Joint Surg(Br),1972,54(8):1612-1613.
[3]黃必留,余楠生.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Harris評分.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4,1:47-49
[4]顧曉園,王彤.全髖關節(jié)術后評估和康復.中華物理醫(yī)學和康復雜志,2002,10(2):87-88.
[5]李強,羅先正.人工髖關節(jié)評估術后方法研究.中華骨科雜志,2001,12(5):115-117.
[6]徐衛(wèi)東,吳兵嵩.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的評估.現(xiàn)代康復,2001,2(4):429-431.
[7]Bryant MJ,Kernoham WC.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p scores.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