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01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中 甘志國
“合情推理”(包括歸納與類比)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俗稱新課標教材)《數(shù)學·選修1-2·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文科使用)及《數(shù)學·選修2-2·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下簡稱《選修2-2》)(理科使用)中的內(nèi)容,下面以2010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第16題來談談“合情推理”高考題的答題技巧及師生在復習備考時要注意的問題.
高考題 (2010年福建文16)觀察下列等式:
可以推測,m-n+p = ______.
解 962.
易觀察得m=29=512,下面再來求p和n:可設
因為當 k=1,2,3,4 時,分別有 a1=2=2 ×12,-8=-2×22,18=2×32,-32= -2×42,所以可猜測當 k=5時a2=2×52=50,即 p=50.
當 k=1,2,3,4 時,分別有 a2=0,8,-48,160,由此難以猜測出當k=5時a2=?我們再想別的辦法來求n:在題中第(5)個式子令α=0,得
解得 n= -400,p=50.
文獻[1]說,據(jù)福建省普教室抽樣統(tǒng)計知,本題平均分為0.02,難度系數(shù)為0.005.為什么本題的解答情況會如此之差呢?筆者認為不是本題有多難,而是老師在指導復習備考時出現(xiàn)了嚴重偏差:沒有教會學生審題,導致學生只會盲目做題,結(jié)果是對多次做過的題型能熟練做(只是“熟練做”而已,至于收效往往“甚微”),對做得少或沒做過的題型就亂做一氣,反正都能不管對錯的做得很快,且絕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解答不敢斷定對錯(除非對照標答后),所以就養(yǎng)成了只管快做題不管對錯也不總結(jié)的習慣.針對此,筆者提出、疾呼過“數(shù)學教學更需要‘慢教育’”、“解數(shù)學題要注重‘思、探、練、變、提’的過程”、“數(shù)學教學要注意有效性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應關注數(shù)學特困生的成長”、“反對題海戰(zhàn)術”、“應對高考需要研究性備考”等觀點(分別見文獻[2]-[7]),若師生在復習備考時注重了它們,即使少做點題,效果也會好得多.正如文獻[8]末所說的:是的,數(shù)學教學基本上就是解題教學,但絕不是陷入茫茫題海之中而難以自拔.盲目地解十道題與把一道題探究兩、三次效果是不一樣的,師生的收獲、幸福指數(shù)也差別很大.
文獻[1]還說,該題的確思維能力要求太高,難度太大,作為一道文科的填空題是否合適,很值得商榷.筆者認為,該題是專家精心編制的一道好題(著名數(shù)學高考專家張飴慈教授也在文獻[9]中說該題注重了學習、探究能力的考查),不要因為解答情況極差就說題目太難,確實是在復習備考時出現(xiàn)了差錯.并且像這樣的例子還有,比如文獻[10]就有以下論述:
首都北京2010年的高考卷是北京第一年的新課改高考卷,對全國即將參加新課改地區(qū)的高考將起著風向標的作用.據(jù)知情者透露,此份試卷看似不難,且命題者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精神,但考生的得分情況卻很差(均分比2009年低了近10分).我們來看看理科解答題的第一題(即第15題):
已知函數(shù)f(x)=2cos2x+sin2x-4cosx.
(2)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不少考生對第(1)問就花了很長時間卻做不出,原因是他們在按照“先化簡,再求值”及“遇到三角函數(shù)時先要把它化成f(x)=Asin(ωx+φ)+k的形式”的思維定勢(因為平時見到的題都是這樣的)去化簡題中的函數(shù)式.
對于第(1)問,直接代入求解,不是最好的方法么?第(2)問是化不成f(x)=Asin(ωx+φ)+k的形式的,但可以化成二次函數(shù)的形式f(x)=3 cos2x-4cosx-1后再用換元法求解,也可用導數(shù)求解呀,這些都是常規(guī)方法、通性通法呀!
定理 若 n,k∈N*,則
存在 a0,a2,…,a2k-2∈Z,使
證明 由棣莫佛(AbrahamdeMoivre,1667-1754)公式,得
再由二項式定理,將該式左邊展開后與右邊相比較可得
其中 an-2,an-4,…∈Z,從而可得①②③式均成立.
由①知,可設
其中 an-2,an-4,an-6,…,∈Z.
把④式兩邊對α求導后再乘以-1,得
兩邊再對α求導,得
把它與④相比較,得
再由①式,得結(jié)論(1)成立.
把恒等式
的左邊用二項式定理展開后與右邊相比較可得
再由②式,得結(jié)論(2)的前半部分成立.
由恒等式
再由③式,得結(jié)論(2)的后半部分也成立.
由定理還可驗證文獻[1]末的四個未證明的結(jié)論均是正確的.
1 胡寅年.究竟難在哪里?——2010年福建卷文科第16題解析[J].中學數(shù)學(高中),2011,5
2 甘志國.數(shù)學教學更需要“慢教育”[J].中學數(shù)學月刊,2010,3
3 甘志國.“思、探、練、變、提”的解題教學[J].中小學數(shù)學(高中版),2009,12
4 甘志國.數(shù)學教學要注意有效性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J].數(shù)學教學,2010,5
5 甘志國.教育者也要關注另一個1%——談數(shù)學特困生的成長[J].中國數(shù)學教育,2011,1 ~2
6 甘志國.利滾利、漂洗衣服與題海戰(zhàn)術[J].中小學數(shù)學(高中版),2011,3
7 甘志國.應對高考需要研究性備考——兼評2008年高考陜西卷(理科)壓軸題[J].中學數(shù)學研究(廣州),2009,5
8 甘志國.對《選修2-2》中一道習題的研究[J].中小學數(shù)學(高中版),2011,4
9 張飴慈,薛文敘,胡鳳娟,王尚志.2010年高考數(shù)學試題的評價[J].基礎教育課程,2010,9
10 甘志國.2011年高考湖北數(shù)學卷創(chuàng)新點預測[J].數(shù)學通訊,2011,3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