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史素芬
(長治學院 中文系,山西 長治 046011)
山西長治方言諺語的類型及其審美文化特征
王 利,史素芬
(長治學院 中文系,山西 長治 046011)
文章通過實地調(diào)查,共收集到150余條長治方言中的諺語,其內(nèi)容豐富,意蘊深刻。文章主要從其類型和審美文化特征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類型上看,主要有事理諺、社交諺、生活諺、氣象諺等四種類型;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有韻律美、對稱美、聯(lián)系美等審美文化特征。
長治方言;諺語;類型;審美文化特征
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斗爭和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了各個方面的豐富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后創(chuàng)造出的用于警世、勸戒、啟迪他人的一種固定語句。它語義完整,內(nèi)涵豐富,通俗凝練,比較直接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和相關(guān)的民俗現(xiàn)象。漢語方言眾多,每種方言都有自己的諺語。挖掘方言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長治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盆地。在這片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產(chǎn)生了大量的口頭諺語,但目前還沒有文章對長治方言的諺語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和研究,筆者通過實地調(diào)查,共收集到150余條長治方言中的諺語,其內(nèi)容豐富,意蘊深刻,比較直接和全面地反映了當?shù)厝嗣袢罕姷纳?、思想和相關(guān)的民俗現(xiàn)象。本文在對其分類描述的基礎(chǔ)上,主要從審美文化特征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諺語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類,本文主要從內(nèi)容上對長治方言的諺語做了分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這一類諺語主要是反映民眾所共有的基本思維規(guī)律與經(jīng)驗,通過綜合多類事物而高度抽象概括而成。
1、徑直明論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一人說話滿有理,倆人說話見高低。
不討便宜不吃虧,不走彎路不碰墻。
天黃有雨,人黃有病。
話趕話沒好話。
多說話惹人罵。
吃不窮,穿不窮,打劃不到一輩子窮。
窮到街頭沒人問,富到深山有遠親。
高高山上一根棍,說了一會說一會。
地跟壟子,人跟種子。
庭院難養(yǎng)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
人在地上走,刀在石上磨。
公雞不叫照樣天明。
經(jīng)商不懂行,買賣做不長。
沒土壘不起墻,沒棍子打不死狼。
樹怕傷根,人怕傷心。
一分錢一分貨,十分價錢買不錯。
白天游門子(串門)走四方,晚上熬夜補褲襠。
新三年,舊三年,補補納納又三年。
爹有不敵娘有,娘有不敵懷揣自有。
2、借物隱喻
虱子多了不嫌咬,蘿卜快了不洗泥。
一镢鑿不出井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豬肝腎,羊五臟,豬毛貼不到羊身上。
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水淺養(yǎng)不住魚。
搬住大樹有柴燒。
巧媳婦難做無米粥。
晴天還需防陰時。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
打了鍋的說鍋的,打了盆的說盆的。
火燒眉毛顧眼前。
香瓜兒甜蜜不在皮,人的美麗不在衣。
人要實心,火要虛心。
這一類諺語主要是用樸實易懂的語言讓人們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反映社會不同的群體、個人及其交往的基本經(jīng)驗與規(guī)律,涵蓋郊游、廚師、言談、應(yīng)變等方面。
跟好人學好藝,跟上賊漢偷東西。
有話說給知人(知心人),有飯送給饑人。
添人不如減口。
有理沒理先管個人。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一句話說不到頭。
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節(jié)令不到,不知冷暖;人不廝跟(相處),不知厚薄。
□xuei535(欺騙)死人不償命。
會說話當錢使。
打老鼠還得個油圪埝(引誘的東西)。
小心辦好事,慢走跌不到。
眼不見差一半。
人在人情在,人走人情壞。
兩好并一好。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
一窩配一窩,豬肉配豆腐。
嬌家女,十八娶,不是刮風就下雨。
家有千萬,還有一時不便。
吃了泰山不謝土。
話說三遍淡如水。
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
好話入耳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沒盡,水沒縫兒。
這一類諺語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關(guān)的,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基本經(jīng)驗與規(guī)律,涵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
三夾不如一棉。
媳婦是旁人的好,孩子是個人(自己)的好。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漢子在前頭走,身上帶咧媳婦的手。
看了她娘的腳后跟,就知道閨女的十二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有糧吃到五荒六月,有煤燒到寒冬臘月。
小販子,對半子,看不住稱你跑趟子。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天怕的是星期三。
巧買的□xuei535(欺騙)不了拙賣的。
錢是人的膽,飯是人的力。
誰會打劃離不了錢,誰會調(diào)和離不了鹽。
買賣不成仁義在。
不聽老人話,手背朝了下。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小樹不敲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吃五谷,生百病。
弟兄們多各壘窩。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白天一鍋飯,黑夜一枕頭。
龍多旱,人多亂,媳婦子多了不制飯(做飯)。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籮頭離不開擔子,媳婦離不開漢子。
街里老兒是桿秤。
好的吃個死,歪的死不吃。
細水長流,一分錢分成兩半花。
說得伶俐話,屙的糊涂屎。
粗米淡飯吃的肥白大胖。
這一類諺語主要是反映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總結(jié)出的關(guān)于節(jié)令、氣候等方面的基本經(jīng)驗。
二八月狼虎天,二八月亂穿衣。
清早圪星下著毛毛雨,曬死圪羚松鼠。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圪襂打半笙。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初一下雨前半月沒好天。
早露有雨晚霞晴。
東邊忽雷(響雷)西邊雨。
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谷穗打半升。
六月連陰吃飽飯,七月連陰趕不上。
頭伏一碗油,二伏一碗雨。
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春不刮,地不開。
春打六九頭。
一九二九關(guān)門閉守,三九四九凍死雞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燕往北走,九九八十一攀叉子老漢兒趴腳。
關(guān)于這些諺語背后所隱藏著的當?shù)厝罕姷乃枷胗^念和文化心理,史素芬先生已做過較為詳細的分析,如:樸素的本能心理、樸素的根土觀念、勤儉持家的思想、重農(nóng)事節(jié)氣的觀念、固守本位的思想、深厚的倫理道德觀念、淳樸的辯證法觀念。(史素芬2008)這里不再贅述。
通俗凝練的諺語哲理積淀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反映著一個民族或地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主要透過長治方言諺語來透視其審美文化特征。
韻律美是美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漢語語音有很突出的特點,押韻、平仄、擬聲、諧音等,這些特點用于諺語中,顯得優(yōu)美、動聽,具有一種韻律美。這在長治方言諺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有的押平聲韻,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中的“言、前”;有的押仄聲韻,如“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中的“后、豆”。有的平仄相間,如“為人一條路,惹人一堵墻”中的“路、墻”。
對稱是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長治方言諺語的對稱美體現(xiàn)在字數(shù)相對,意義相反、相對等方面。
1、字數(shù)相對
①偶數(shù)相對。例如:“火要虛心,人要實心?!?/p>
②奇數(shù)相對。例如:“人沒盡,水沒縫兒。”
上述幾例有三字相對,有四字相對,另外還有五字相對,七字相對,靈活多樣,便于記憶,便于傳誦,給人以愉悅的美感。
2、意義相對
①意義相反。例如:“人在人情在,人走人情壞?!?/p>
上例中的“在”和“走”。意義相反能夠激起人的無意識記憶,便于表達,正反對比,富有說服力,聽起來富有激情和美感。
②意義相近、相關(guān)。例如:“節(jié)令不到,不知冷暖;人不廝跟,不知厚薄。”
此外,從長治方言諺語的表現(xiàn)形式看,有單句、雙句、還有三句或四句以上的。雙句常運用對偶、對比、回環(huán)等修辭方式,使構(gòu)成形式對仗工整,節(jié)奏分明;使思想內(nèi)容鮮明突出,凝練集中。
A.對偶諺語
長治方言的對偶諺語主要是寬式對偶,只需要同類詞相對,意義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不講究平仄,不避免同字。從內(nèi)容上細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等幾類:①正對,即相類似的事物之間的對偶,語義上相同相近。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諺語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連,前后兩部分互補互襯,都是從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說明同一事理。②反對,即相反事物之間的對偶,語義上相反相成,多是通過映襯和對比來突出語義。例如:“有理走遍天下,沒理寸步難行。”這種對偶形式,通過真假、善惡、難易、貧富、得失、禍福等矛盾對立的關(guān)系,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說明問題的實質(zhì)。它們形式上整齊勻稱,聲韻和諧,內(nèi)容上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③串對,又叫“流水對”,即語義上相連相承,存在著因果、條件、假設(shè)等關(guān)系。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贝祟惛袷降闹V語前后相承,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無窮。
B.對比諺語
對比的諺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①兩物相對比。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雹谝晃飪擅鎸Ρ龋喝纭坝欣砟憠?,無理心慌?!边@些對比諺語能以鮮明的比較來揭示內(nèi)理,讓人們充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C.回環(huán)諺語
回環(huán)的諺語,采用變換語序的手段,把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語言片段緊緊連在一起,內(nèi)容上表現(xiàn)出兩種事物或情景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辯證關(guān)系,形式上表現(xiàn)出和諧、均衡的“反復(fù)美”。如“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聯(lián)系也是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合理、自然、巧妙,這一點在長治方言諺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聯(lián)系,要借助比喻、借代、比擬等修辭方式。
1、比喻的諺語
在諺語運用的眾多修辭中,比喻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應(yīng)用比喻,不僅能使諺語有具體可感的形象,而且表達含蓄,產(chǎn)生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近旨遠,辭淺意深”的語言表達效果。如“書生肚,雜貨鋪?!边@類諺語,結(jié)構(gòu)完整,表述的內(nèi)容較為鮮明?!爸酥娌恢模街恢睢?,比喻對人的了解不能只看表面。這些諺語結(jié)構(gòu)上是對稱的,意義上是對比或連用的。此外還有一些諺語,它是借助某些客觀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事理的。例如:“水淺養(yǎng)不住魚”,比喻任何事不能過于勉強。
2、借代的諺語
長治方言諺語中的借代通過巧妙的名稱替換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突出事物的特征,具有形象描繪的作用和詼諧幽默的諧趣,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芝麻”比喻小事、小便宜,“西瓜”比喻大事。意思是人們通常為了蠅頭小利而丟棄了一些大的利益。
3、比擬的諺語
在諺語中運用比擬修辭可以增加敘述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以及諷刺意味;可以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體味它的深意。比擬的諺語可分為兩類:
①擬人的諺語
“黃鼠狼做夢也想雞?!卑讶祟愄赜械摹皦簟钡男袨榧又T于動物身上,也是一種擬人。潛在的意思是人時常被自己的夙敵所“惦記”。
②擬物的諺語
如:“見官如見虎”,把“官”比作“虎”,說明人們對官的看法,也深刻地體現(xiàn)出“官”的本質(zhì)行為。
總之,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美、社會事物的美和藝術(shù)作品的美,人們都有自發(fā)的趨向意識。但是未經(jīng)過審美理論指導(dǎo)的審美活動多半是零散的、偶然的。諺語的形成雖有文學作品的功勞,但更多的是人民口頭加工的結(jié)果。它無論從形式上、韻律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具有美的閃光點,也正是如此,諺語才活在人們的交際中。
附注:
①有音無字的情況一并用“□+國際音標”的形式表示。下同。
[1]王勤.諺語歇后語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
[2]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3]林寶卿.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齊大衛(wèi).美學引論新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5]張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內(nèi)涵[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史素芬.長治方言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審美特征[A].首屆漢語語匯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Styles and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zhi Dialect Proverbs
WANG Li,SHISu-fe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a total ofmore than 150 Changzhi dialect proverbs have been collected.The contents are rich and the meaning is deep.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types and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four types:thing proverbs,life proverbs,social proverbs and climate proverb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culture,there aremainly style beauty,music beauty,symmetrical beauty,the rhetoric beauty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hangzhidialect;proverbs;types;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H07
A
1673-2014(2011)04-0009-04
2011—04—08
山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晉東南晉語語音研究(20092037)”和“晉東南方言語匯研究”。
王 利(1981— ),女,山西長治人,博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研究。
史素芬(1959— ),女,山西武鄉(xiāng)人,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研究。
(責任編輯 史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