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聞
(鹽城師范學院 商學院,江蘇 鹽城224000)
人道主義干涉的國際法探析
董世聞
(鹽城師范學院 商學院,江蘇 鹽城224000)
人道主義干涉是國際法上討論的焦點。本文試圖從人道主義干涉的內涵出發(fā),著重分析了人道主義干涉與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沖突與協(xié)調,并介紹了“保護的責任”這一新的視角,最后提出了對人道主義干涉的研究方法及其規(guī)范的建議。
人道主義干涉;主權原則;禁止使用武力或威脅原則;保護的責任
干涉是為法律明文禁止,但當干涉披上人道主義時則似乎師出有名,是否真的如此?對于這一問題,本文試圖以人道主義干涉的內涵為突破口,著重分析比較人道主義干涉與現(xiàn)行國際法的沖突與調和,進而探究人道主義干涉問題實質之所在。
人道主義干涉,義如其名,即基于人道而對他國事務的一種干預。研究這個命題,應首先界定人道的范圍,即當一國對其國民不人道達何種程度方可進行干涉。對于人道主義,觀點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按通俗理解即人之為人所應有基本之權利,但“人道主義”界限的確定并非字面意義般清晰,這就為一國以人道主義為名進行干涉留下了空間。事實也是如此,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對別國進行人道主義干涉所基于的人道解釋各異?!案缮妗睘楦缮鎳谒麌址富救藱嗟男袨樗扇〉膹娭菩愿深A措施。對于干涉是否不限于武力,干涉他國是否可達到推翻被干涉國政權,也即干涉的方式和程度,國際社會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但從19世紀初的英、法、俄對土耳其的干涉,到冷戰(zhàn)后英美對伊拉克的干涉、北約對科索沃的干涉,直至最近的伊拉克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人道主義干涉干預措施似乎并無限制,干預程度也無上限。
主權為一國固有之權利,也為國家最重要之屬性。主權,即意味著國家處理內外事務的權力獨立自主,對內具有最高統(tǒng)治權,對外獨立自主處理外部事務,不受其他外部勢力非法干涉。主權是現(xiàn)代國際法的基石,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權概念仍然是維系國內國際政治的核心價值,但這也非絕對的。國家有尊重他國主權的義務,也有真誠履行其國際義務的責任。[1]
主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方成為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主權原為憲法學上概念,法國著名學者讓·博丹首次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國家主權學說。博丹認為,主權為主權者對其領土及其居民之最高權力,除自然法和神法外,不受其他任何權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規(guī)則的約束。[2]法國洛克和盧梭等思想家則依次提出了議會主權和人民主權的概念。但此時期學說上主權僅限于國內法范疇,而不涉及國際法上問題。1648年歐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則以多邊條約形式確認了所有締約國的獨立與法律上的平等,主權概念由此正式引入到國際法領域。18至19世紀,基于對抗歐洲封建統(tǒng)治和干涉,歐美學者著述以及此時期政府文件基本上都強調了國家主權原則。1919年 《國際聯(lián)盟盟約》和1945年《聯(lián)合國憲章》則進一步的對國家主權原則進行了確認和強化。這兩個文件確認各國有權決定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制度,保證各國處理其國內外事務獨立自主,禁止外來侵略和干涉,尊重各國政治獨立、領土完整和經濟權益。
冷戰(zhàn)后,“人道主義干涉”理論在西方國家盛行。該理論主張當一國國內發(fā)生大規(guī)模踐踏人權之不法行為時,基于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國際社會可采取各種措施以制止該行為,“人權高于主權”論調由此產生。國內學者則一般主張,主權為國家之最高權威,主權原則為公認的國際法之基本原則,主權應得到尊重?!堵?lián)合國憲章》第2條也規(guī)定了各會員國應當遵守的國際法原則,國家主權平等則位于這些原則之首,由此可見憲章對國家主權原則之重視,同時該原則也為憲章對各會員國所規(guī)定的基本義務。人道主義干涉是一種強制性的,未經一國同意而對該國內政的干涉,它與國家主權原則相悖。[3]
誠然主權為國家之固有權利,但任何權利總有邊界。即使是《聯(lián)合國憲章》也規(guī)定在特定條件的情形下,聯(lián)合國安理會可授權一國或多國采取包括武力形式在內的各種措施制止在一國境內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嚴重侵犯基本人權行為。可見國家主權也不是沒有邊界的。但這種集體授權行為的干預行為并不是一種“人道主義干涉”,其實質是對國家主權界限的確認,當不存在一個類似公權力救濟機制時,這種集體干預作為人類全體基本權利維護的臨時變更措施。誠然這和西方國際別有用心的“人道主義干涉”不同,提出的西方國家多以此原則為幌子,行對別國內政干涉之實,實際上是對國家主權原則的踐踏。
筆者認為,人道主義權利救濟手段應不限于武力,但這種救濟手段首先應具有能夠維護更大的合法權益,這是一種利益衡量的過程。這就如國內刑法對犯罪的懲罰類似,雖然犯罪后果已經發(fā)生,對犯罪人的懲罰也不能更改已發(fā)生的犯罪后果,但對于罪犯的懲罰可以起到撫慰受害人、警醒潛在的犯罪嫌疑人之作用,故一定的懲罰手段是必要的。然而,干預手段實施的程度、必要性卻是很難衡量的。故人道主義權利救濟之手段包括武力措施應規(guī)范化,事實上國際社會也是朝此方向努力的。作為最大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在多項文件中重申了禁止武力原則,同時也規(guī)定了例外之情形。1987年聯(lián)大《加強在國際關系上禁止使用武力或進行武力威脅原則的效力宣言》就禁止使用武力規(guī)定了三種例外情形:第一,憲章第7章第42條允許安理會根據(jù)其決定使用武力,而安理會之決定則基于憲章第39條“任何和平之威脅、和平之破壞或侵略行為之是否存在”作出的。第二,憲章第51條“聯(lián)合國任何會員國受武力攻擊時,在安理會采取必要辦法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以前,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wèi)之自然權利?!钡谌?,憲章第107條則準許采取行動以反對二戰(zhàn)中憲章簽署國之敵國。當然該條已成為不再適用之條款。
鑒于傳統(tǒng)人道主義干涉理論與實踐的巨大爭議,人們嘗試從新的視角進行思考以緩解爭議,“保護的責任”理論被提出。2000年加拿大政府組織成立了“干預和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ICISS),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xiàn)大規(guī)模踐踏人權和違反國際法之行為。并發(fā)表了名為《保護的責任》的研究報告(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該報告從“保護的責任”進行干涉的新方法(a New Approach)進行研究,重心放在責任上,而非“干涉的權利”。并提出了“保護的責任”之基本原則。提出了不干涉原則應讓位于保護之責任的情形。ICISS還對“保護的責任”的定義及具體內容進行了列舉。認為該保護責任主要包括三項:預防責任、作出反應責任和重建責任。預防責任為一項附帶、預防破壞性沖突以及其他形式人為災難之責任,手段主要為政治與外交、經濟與法律以及預防性部署等軍事措施;作出反應責任以預防責任不能解決或遏制局勢,該國也不能或不愿糾正該種局勢為前提,國際社會成員有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經濟及司法措施等干預措施甚至極端情況下采取軍事行動措施之責任;重建責任是指特別是在軍事干預后提供恢復、重建和和解等全面援助,以期消除造成傷害之原因的責任。
ICISS還針對軍事干預起點標準、預防原則、授權程序問題及軍事行動原則進行了特別的系統(tǒng)設計。另外,ICISS還為授權實施軍事干預預設了程序條件,即采取軍事行動前須得到安理會的授權。若安理會拒絕軍事干預的建議,或未在合理期限內審議此事,則可據(jù)“聯(lián)合一致共策和平”程序召開聯(lián)大緊急會議進行審議,或由區(qū)域組織據(jù)憲章第八章規(guī)定采取區(qū)域措施,隨后請求安理會授權。若安理會不履行保護之責任,不排除有關國家或臨時性聯(lián)盟采取其他行動方式以應對局勢的緊迫性和嚴重性,換句話說,即使無安理會的授權,軍事干預也是可以的。[4]
然而“保護的責任”所闡核心仍為人道主義干涉問題。然特色之處是,其不再糾纏于人道主義干涉是否構成實在國際法之爭論,而從所謂“最低限度一致”(包括主權界限、人道主義維護)出發(fā),以此來闡明主權不僅包括最高權、獨立權等權利,尊重國內所有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的責任也為其應有之內容,若該國不愿或不能承擔此等責任,則更廣泛的國際社會有義務來承擔這些責任。所以“保護的責任”實為一種新視角下的人道主義干涉理論。采取這一新視角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特別是該理論特別提出了與對人道主義持不同意見者共同分享的前提,利于打破目前在此問題上的僵局,利于進一步推動人道主義干涉在國際法制度的發(fā)展。從該角度看,此理論是對巨變后的當代國際關系對國際法所提出要求的積極回應。[5]同時“保護的責任”這一極具想像力的視角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刻意祛除某些視主權高于公共福祉或視人道主義干涉不過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又一面具政府、個人的擔心,使得“保護的責任”具備了廣泛討論的基礎。聯(lián)大對該報告亦給予相當?shù)目隙?。當然也有人稱之“文字游戲”。然而,就是在此文字游戲中,ICISS報告成功地將人道主義干涉的討論引至其最核心之部分,即各種觀念的協(xié)調。[6][7]對基于人道主義救濟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筆者認為,該理論站在人之為人的自然屬性角度來闡述人權干涉的必要性,從保護人權和社會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具有積極的意義。人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構成部分,人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石。若沒有對人權的尊重與保護,人將不為人,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無異,弱肉強食,強權壓制弱勢,人類社會也將退步到野蠻的原始社會。然而,國際社會又是一個個獨立的主權實體,這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國際社會還沒有到大一統(tǒng)的地步,另外,各個實體有可能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會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權保護提出自己的理論。故該理論試圖對人權與主權進行一個調和,從而在人權與主權進行迂回,其實質仍是人權大于主權。但也應看到踐踏人權是國際社會客觀存在的事實,國家和個人應摒棄主觀主義的色彩,事實求是的看待這個問題,以找出應對的方法措施,問題是需要解決,一味的回避不是一個解決態(tài)度,故對于一種新的人權理論的出現(xiàn)應持批判的態(tài)度,而不能因是某個國家或政治實體提出的觀點、方法就一概予以否定。
人道主義干涉問題廣泛涉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諸多領域,但人道主義干涉在政治領域爭論尤為激烈,所以人道主義干涉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理解,其重心仍在政治領域。然而,人道主義干涉的法學研究亦有其重要的價值,從純國際法的視角來觀察,可探究該爭論在法律上的是與非。但是,進行人道主義干涉的法學研究時,既不能完全脫離政治而單純討論,也不能與政治過分靠近,從而喪失了法學研究的獨立價值。法律固應為政治服務,但亦有獨立的自身價值,其并非政治的附庸。所以,研究法律問題應固守學術情操,不可先入為主,政治掛帥。
人之為人,人道是王道,故對人道主義研究應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探求人類發(fā)展的努力。人道主義固有可能會被某些霸權主義、強權主義所利用,但不能因此諱莫如深,如同諱疾忌醫(yī)。相反不論從實用主義還是人類的共同福祉而言都有研究之必要。其次,從人道主義干涉的歷史演進過程,可以看出,針對國家實力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國家對某個問題的觀點、看法也應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處理各種國家關系中國家利益應置于首位。過分對于人道主義干涉研究擔心是否合宜值得商榷。再次,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也應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內涵與外延也是要做相應的調整的,故無視國際關系的變化而固守一種理論是否合適值得探討。
[1]黃瑤.國際法關鍵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6-18.
[2]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76.
[3]賀鑒.人道主義干涉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沖擊[J].河北法學,2006:148.
[4]ICISS.The Report to Protect: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December,2001:13,27[EB/OL].http://www.iciss.ca/pdf/com mission-report.pdf.
[5]羅國強.人道主義干涉的國際法理論及其新發(fā)展[J].法學,2006(11):90.
[6]Richard B,Bilder.Book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97):999.
[7]David M,Malone.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Ethical,Legal,and Political Dilemma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編輯:沙良永]
D 815
A
1671-4806(2011)02-0046-03
2011-02-16
董世聞(1977— ),男,江蘇邳州人,研究方向為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