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波 郭煥云
(聊城大學法學院,山東聊城 252059)
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研究
楊道波 郭煥云
(聊城大學法學院,山東聊城 252059)
公益信托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是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賴以產(chǎn)生和構建的重要理論基礎。兩種制度中受益人法律地位存在不同的特點,這決定了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的構建與行使應以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為基礎并以合同法為補充。受益人特定化是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獲得和行使的必要條件。我國立法應在公益法人受益人特定化的參考標準以及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范圍及其行使等方面予以改進。
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合同法;信托法
受益人是公益法人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它是公益法人資財支出的基本對象,更是實現(xiàn)公益法人宗旨與目的的基本載體。受益人研究的重要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如何使受益人受益,而在于通過厘清受益人與公益法人之間的關系,以確立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益人對公益法人實施監(jiān)督和制約。本文從探索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的基礎出發(fā),對監(jiān)督權利的構成及行使作一探討,以期推動我國公益法人制度建設。
在信托法律關系中,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自己的特定財產(chǎn)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對信托財產(chǎn)經(jīng)營、管理和處分,因此委托人是信托的發(fā)起人,對于信托的設立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但委托人一旦將財產(chǎn)委托給受托人,該財產(chǎn)就脫離了委托人的實際控制,如何確保受托人能夠執(zhí)行信托文件或者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就成為重要的問題。同樣,受益人享有的受益權也面臨被受托人侵犯的可能。因此,如何確保受托人謹慎、忠實地履行信托義務,以實現(xiàn)委托人或者法律的意志以及受益人的受益權,便是信托法律制度設計的核心問題。①閆榮濤:《英美信托財產(chǎn)所有權歸屬設計研究》,《政法論叢》2009年第5期。從私法角度看,上述問題的解決主要依賴三個機制:一是受托人自律機制,二是委托人監(jiān)督機制,三是受益人監(jiān)督機制。受托人自律機制是指受托人按照信托文件或者法律的規(guī)定謹慎、忠實地履行受托義務,這是信托有效實現(xiàn)的最基本保證。委托人和受益人對于受托人的監(jiān)督屬于外部監(jiān)督。各國立法均賦予委托人以相當寬泛的權利,這些權利為委托人直接或者通過司法途徑干預受托人經(jīng)營、管理和處分信托財產(chǎn)的行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實現(xiàn)受益人對受托人的監(jiān)督以有效維護其受益權,則依賴于另外不同的機制來實現(xiàn)。
在普通法系,法律賦予受托人以普通法上的所有權、受益人以衡平法上的所有權。比較而言,受托人所有權更像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所有權,相反,受益人享有的所有權只是法律給予受益人的一種監(jiān)督制約受托人的手段,一種“財產(chǎn)性救濟方式?!雹冢塾ⅲ軩.J.海頓:《信托法》(第四版),周翼、王昊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頁。在衡平法上,信托受益人普遍享有的獨立持有信托財產(chǎn)、要求受托人適當投資、查看信托賬目、受托人不當自由裁量異議權、受托人不當行為補償權、不滿意受托人更換申請權、對受托人怠于維護權利的訴訟權、符合條件的集體終止信托權、代表潛在的受益人變更信托條款權、信托轉讓權、信托撤銷權、信托財產(chǎn)追蹤權、對于侵犯信托利益的訴訟權等廣泛的權利。這些作為“所有權”效力延伸的權利,為實現(xiàn)受益人權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大陸法系,同樣也賦予信托受益人以較為廣泛的權利,這些權利具有救濟和監(jiān)督的雙重性質,對于維護受益人權利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大陸法系國家堅持傳統(tǒng)的“一物一權”原則,將信托財產(chǎn)的所有權僅賦予受托人,而受益人僅僅享有受益權。對于受托人侵害受益人權利的行為,受益人除通過行使撤銷權救濟之外,并無直接追及信托財產(chǎn)的權利。然而,在信托已經(jīng)成立但受益人不特定或者尚不存在時,受益人應有的權利由誰代為行使呢?受益人權利受到侵犯時,又由誰來維護?在這種情形下,大陸法系國家在引進英美法系國家信托法的過程中,作了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其中之一就是創(chuàng)設了信托監(jiān)察人制度,即在信托受益人不特定、尚不存在或者其他為保護受益人利益必要時,可由利害關系人申請或者主管機關指定監(jiān)察人,以維護受益人權利。盡管該制度是適用普通信托和公益信托抑或是僅適用于公益信托、是管理權抑或是監(jiān)督權,在立法和理論上均存在爭議,但信托監(jiān)察人無疑對于維護受益人利益、監(jiān)督受托人受托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20世紀以來,為適應交易連續(xù)性以及相關性的發(fā)展,合同領域逐漸突破了固守了一百多年的相對性和封閉性,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在實踐中開始出現(xiàn)并對合同法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4條實際上也確認了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地位。一般認為,受益人根據(jù)債權人(受諾人)和債務人(允諾人)所簽合同的指定享有請求權,這種請求權一般包括給付請求權和給付受領權。然而,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利益一旦遭到侵犯,第三人應有什么樣的權利來維護其根據(jù)合同應得的利益,立法以及實踐仍舊存在較多的分歧。針對這一問題,美國合同法首次將受益人區(qū)分為意向受益人和偶然受益人,這一劃分對于受益人法律地位的分類研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后來這一區(qū)分在美國第一次《合同法重述》中被細分為捐贈受益人、債權受益人和偶然受益人,但由于捐贈受益人和債權受益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這種劃分的非周延性,美國1979年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再次將捐贈受益人和債權受益人合并統(tǒng)稱為意向受益人,從而將受益人的分類又恢復到美國合同法的最初劃分。意向受益人是合同中明確指明的受益第三方,它包括贈與受益人和債權受益人。相對來說,偶然受益人則是因合同的履行而受有利益,但不是合同明確指明的第三人。從法律效果上看,意向受益人可以依據(jù)合同取得法律上強制執(zhí)行的權利,而偶然受益人則不能依據(jù)合同取得任何權利。美國的受益人立法模式為解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受益人權利正常行使不能時如何救濟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但美國的立法模式并未對其他對國家產(chǎn)生廣泛影響,即使在美國,受益人權利救特別是第三人是否具有請求法院對債務人直接執(zhí)行的權利,在法理上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從法律關系上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并沒有參與傳統(tǒng)合同法所要求的合同的核心要素“約定”或者“合意”,第三人與合同當事人不僅不存在契約關系,而且也不存在法定或者道德義務,因而,第三人對于合同履行的請求權理應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合同的訂立會導致第三人的信賴,第三人有可能基于此信賴而有所行為,若忽視第三人出于對合同的信賴而安排自己事務的可能性,將使第三人的信賴落空,使第三人的信賴利益受損,因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受益人請求權逐漸被納入立法保障的范圍。信賴利益的提出和發(fā)展,使得第三人請求權保護有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基礎。一旦第三人對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約定產(chǎn)生信賴并為相應的準備活動,而合同債務人又沒有認真履行該合同時,第三人就其基于信賴和期待而產(chǎn)生的損失理應享有損失賠償請求權。
合同當事人承擔合同責任是合同正義的基本要求,在第三人實施私力救濟而無法實現(xiàn)或者維護其權利時,第三人就應當享有獨立的訴訟權利而尋求司法保護。美國較早地以私法判例的形式確立了第三人對于合同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國、德國以及日本等盡管沒有明文賦予第三人訴訟權利,但卻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由此可以推論,當?shù)谌说恼埱髾嗤ㄟ^私力救濟無法實現(xiàn)時,第三人便可通過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均由當事人根據(jù)雙方之間的約定而產(chǎn)生。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作為合同的受益人并未參與到合同之中,第三人權利的產(chǎn)生主要是他人賦予的結果。但第三人根據(jù)合同享有給付請求權、給付受領權以及保護請求權等權利。因此,合同法上的受益人制度可以在公益法人法律關系建構中適用。但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意思表示不明確或者第三人不確定時,該合同的效力又如何確定呢?一般認為,該合同不成立。合同法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直接影響到該制度在合同法領域中的適用。在公益法人法律關系中,相對于資財提供者而言,受益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公益法人在接受捐贈時,不能確定誰是受益人;而公益法人的委托人(捐贈人)往往也為數(shù)眾多,因而委托人(捐贈人)往往也難以對公益法人(受托人)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公益法人法律關系的這一特點,恰好契合了信托法律關系中公益信托的基本特征,而且公益信托相對于其他信托制度體現(xiàn)了更強的國家干預和公法色彩,在性質上也與公益法人的性質更加接近。因此,筆者認為,以信托法上受益人法律地位為基礎并適當借鑒合同法來確立我國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對于正確設計我國公益法人制度,合理配置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有效維護公益法人及受益人的權益,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然而,私益信托受益人不管人數(shù)多少都必須是確定的,而公益信托受益人則是不確定的?;谶@種差別,公益信托的受益人是否享有一般信托的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我們借鑒信托制度解決受益人權利的基礎。對此,有很多學者持否定的態(tài)度。有學者認為:“公益信托的受益人在被選定之后,雖然他也具有向受托人要求給付的請求權,但是它所享有的受益權和一般意義上的受益人的權利有所不同,因為首先不能成為信托關系的權利主體,這種受益權是不能繼承的;再者因為受益人的這種權利并非是由于行使受益權使然,而是公益信托的社會功能與反射效果使然?!雹僦幸罢 堒娊ㄖ骶?《信托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頁。更有學者認為:“由于公益信托受益人的不特定性,無論是社會全體成員受益還是部分群體受益,設立公益信托時對于受益人都只是進行了抽象描述,并沒有直接確定受益人身份,因此公益信托受益人與一般信托法律關系中受益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公益信托中受益人的受益權是被動接受的,而不是主動行使受益權才享有的。”②徐孟洲主編:《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頁。然而也有學者持相反的意見:“公益信托生效后對受益人所產(chǎn)生的效力主要是使受益人產(chǎn)生受益權和監(jiān)控權。在這點上,公益信托與私益信托并沒有區(qū)別?!雹坨娙饤?、陳向聰:《信托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頁。
從本質上看,公益信托與私益信托最根本的區(qū)別就是二者利益目標以及由此決定的受益人主體的差別。公益信托受益人盡管最終可以被特定化,但在成立時必須是不特定的,這是公益信托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相反,私益信托的受益人則是特定的。因此,在設計信托受益人權利時,兩種信托的根本區(qū)別是不能被忽視的。公益法人與公益信托的受益人制度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而在受益人制度設計上,我們可以更多地借鑒公益信托受益人制度來進行,但不可以完全照搬私益信托制度下受益人的權利框架和權利保護機制。
公益法人受益人應享有哪些權利?這首先需要對公益信托受益人權利構成進行考察。從信托受益人受益權的構成看,信托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不僅包括在信托存續(xù)期間享有信托利益的權利(狹義受益權),而且包括附隨狹義受益權以保護狹義受益權的其他附屬性權利,即監(jiān)督權利。一般來說主要有四項:信托執(zhí)行知情權、信托管理方法調(diào)整權、受托財產(chǎn)保全權、信托解任權。那么公益信托受益人是否也必然享有私益信托受益人的這些權利呢?對此,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信托法并無明確的規(guī)定。我國信托法第59條規(guī)定:“公益信托適用本章規(guī)定。本章未規(guī)定的,適用本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但是哪些可以適用本章規(guī)定,哪些不適用本章規(guī)定,在什么情況下適用或者不適用本章規(guī)定,給自由裁量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從公益信托立法精神上看,基于公益信托的特殊性,大陸法系國家的日本、韓國等信托法規(guī)定,公益信托的委托人可依信托文件選任監(jiān)察人,公益信托主管機關可依職權指定監(jiān)察人。國臺灣地區(qū)信托法還賦予檢察官申請法院指定信托監(jiān)察人的權利。這樣,監(jiān)察人實際上成了公益信托的不特定受益人的利益代言人和維護者。而在英美法國家,慈善委員會、總檢察長等“公共利益保護人”也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著維護受益人權益的作用。也許正因為這些規(guī)定,公益信托受益人的權利在很多國家的信托法中均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因此,如何借鑒公益信托制度來確立公益法人受益人的權利,還需要尋求其他立法、司法實踐以及有關理論的進一步支撐。
“在大陸法上,學者一般認為,受益人對于非營利組織的給付是否享有請求權,得視非營利法人的章程而定。”④金錦萍:《非營利法人治理結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頁。這顯然是將受益人權利的確定完全交給公益法人的章程,是一種私法自治的解決方案,但卻沒有從應然角度對于公益法人的受益人權利作出明確回答。德國學者卡爾·拉倫茨在解釋德國民法典時指出:“因捐助行為而受益的特定人(受益人)可以享有向財團請示一定給付的訴權。這是類推適用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德國民法典第328條)的結果。然而,如對受益人的范圍僅是作出一般性規(guī)定,即財團負責機關須對他們進行選擇,則不得承認第三人對財團有直接的請求權?!雹伲鄣拢菘枴だ瓊惔?《德國民法通論》(上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頁。這一說法正好契合了上文美國合同法將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受益人區(qū)分為“意向受益人和偶然受益人”,并認為“意向受益人可以依據(jù)合同取得法律上可強制執(zhí)行的權利,而偶然受益人則不能依據(jù)合同取得任何權利”的立法和理論觀點。
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對于確立公益法人受益人權利制度具有積極意義。公益法人(或者公益信托)受益人是否享有私益信托受益人的權利,必須根據(jù)受益人是否能夠確定或者已經(jīng)確定而定。在制度設計上,公益法人受贈人在沒有特定化之前,一般情況下并不享有對公益法人的請求權、監(jiān)督權和救濟權利;只有在受益人被特定化之后,才能享有與私益信托受益人同等的權利。也即享有信托執(zhí)行知情權、信托管理方法調(diào)整權、信托財產(chǎn)保全權、信托解任權。
那么,什么是公益法人受益人的特定化呢?從公益法人存在的價值看,公益法人的受益人盡管在一般意義上具有不特定性和多數(shù)性,但公益法人受益人權利必然要落實到特定的個體才具有實際意義。然從目前立法上看,鮮有國家對公益法人受益人特定化的具體問題作任何規(guī)定。從理論上看,受益人特定化可以歸納為如下幾種情形:公益法人受益人對于公益法人負有一定的給付義務,受益人已經(jīng)實施給付;公益法人的機關已向特定受益人作出了給付決定;盡管屬于不特定受益人,但該受益人范圍較小且很容易確定等等。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捐贈人指定了公益法人的具體受益人時,為特定化的受益人。這僅是受益人特定化的典型形式。但應當指出的是,捐贈人指定具體受益人實施捐贈的情況,在本質上不屬于公益捐贈的范疇,也不屬于公益信托的范疇,因為二者均以受益人不特定為特征。
在美國,對于公益法人受益人權利的規(guī)范主要是從司法救濟的角度來確立的。由于首席檢察官的公益代表地位所具有的壟斷性,美國公益法人或者公益信托的受益人并不享有以訴訟方式對公益法人或者信托受托人實施監(jiān)督的權利。但司法判決所確立的這一規(guī)則還沒來得及被更多的司法判決效仿就被相反的判決否定了。美國法院認為,在首席檢察官沒有介入或者拒絕介入訴訟的情形下,享有特定利益的公益法人或者公益信托受益人(而不僅僅是廣泛的受益對象中的一員),可以對公益法人或者公益信托的受托人違反信義義務而給自己造成的直接損害提起訴訟。
綜合美國有關司法判例來看,美國法院在確定受益人訴訟權利時考量的因素主要涉及到:原告提出訴訟行為的重要性質和所尋求的救濟途徑;作為被告的公益法人的確存在欺詐和其他不法行為;州首席檢察官作用的有效性;受益人的性質(主要指受益人的確定性——筆者注)及其與公益法人之間的關聯(lián)性;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等等。②James J.Fishman,Stephen Schwarz.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 2d Edition,New York,F(xiàn)oundation Press,2000,P276 -277.與大陸法系國家原則性的實定法條款相比,美國司法判例對于公益法人受益人訴權的確立標準體現(xiàn)了細致性和可操作性,更體現(xiàn)了對于首席檢察官公益代表壟斷地位的維護以及對受益人訴訟地位的嚴格限制和準確把握。
相比之下,我國立法不僅沒有公益法人受益人監(jiān)督權利的原則性或者一攬子授權性規(guī)定,而且也沒有對受益人訴訟權利的具體確定。這一立法盲區(qū)給公益法人制度建設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致使公益法人游離于受益人這一重要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和約束范圍之外。因此,盡快確立公益法人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及其監(jiān)督權利,是公益法人制度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確立公益法人受益人的法律地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從立法體系上看,我國應當在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以及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等實定法上體現(xiàn)受益人對公益法人的監(jiān)督權利;第二,從途徑上看,我國宜采用立法明確授權為原則,在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公益法人對于普通受益人負有信息披露(包括公開披露和接受個體查詢)義務,并明確規(guī)定受益人特定化的參考標準以及這些特定化的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例如請求權、監(jiān)督權和救濟權利等;第三,在制度上進一步強化我國檢察院的公益代表地位或者設立獨立的公益代表人制度,或者借鑒大陸法系國家公益信托中的信托監(jiān)察人制度設立受益人代表機構,以支持受益人(甚至包括捐贈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維護自身權益,確保對公益法人監(jiān)督權的實現(xiàn)。
D923
A
1003-4145[2011]11-0094-04
2011-06-22
楊道波,聊城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是經(jīng)濟法、社會法。郭煥云,聊城大學科研處。
本文系楊道波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益性社會組織約束機制研究”(07BFX01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公益募捐法律規(guī)制研究”(20080430174)的前期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周文升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