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志·校讎略》是宋代一部理論性的文獻學著作,本文主要分析和系統(tǒng)總結(jié)了具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學理論成就。
【關(guān)鍵詞】鄭樵;通志·校讎略;文獻
一、總述
鄭樵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他一生專心著述,最能反映其治學精神的就是長篇巨作—《通志》,《通志》共兩百卷,分傳、譜、略三個部分,其中《校讎略》是研究中國古代文獻學的重要資料,寫作目的如他在《通志·總序》中所闡明的:“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讎之司,未聞此法。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故作《校讎略》?!盵1]
《校讎略》主要反映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和他提出的一些獨到的文獻學方法,他從理論上系統(tǒng)總結(jié)了圖書采訪、類例、著錄、注釋等的要點,為后來的文獻學家們提供了理論上的幫助和借鑒。
“校讎”古稱“讎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校讎專指校對文字的訛誤,如漢代文獻學家劉向父子對“校讎”的定義。廣義的校讎包括目錄、版本和??比摺K未覈墨I校讎從狹義發(fā)展到廣義,鄭樵功不可沒,他在總結(jié)前代的文獻校讎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不足后,獨具匠心地發(fā)展出自己一套獨到的校讎理論,在《通志·校讎略》中就文獻的搜集、整理、輯佚和對于目錄學等方面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通志·校讎略》所提出的校讎理論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二、鄭樵的文獻學理論成就
1、“類例”分明
我國很早就有目錄,中國古代第一次對書籍的大規(guī)模整理始于劉向歆父子,這是公認的目錄學的產(chǎn)生。但直到宋代為止,未出現(xiàn)目錄學的專著,宋代由于雕版印刷術(shù)的普及使用,文獻的數(shù)量比之以往任何時代大盛,目錄學在前代的累計之上呈現(xiàn)成熟化的發(fā)展,隨著大量目錄編制和深入發(fā)展,理論上對目錄進行全面總結(jié)非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目錄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鄭樵是歷史上公認的目錄學家,《通志·校讎略》中所講“學之不專者,為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為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鄭樵認為專學是建立在讀“專門之書”的基礎(chǔ)上得來,“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盵2]說明了分類對于文獻和學術(shù)兩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分類其實就是一種目錄學思想。
鄭樵重視目錄的作用,認為圖書分類就像指揮軍隊那樣重要。他指出文獻的亡佚和類例不分有很大關(guān)系,新穎地提出和傳統(tǒng)觀點相反的論點,認為并非秦火滅絕了文獻,而是學者不重視分類造成的。唯有詳明圖書類例,剖析學術(shù)源流,才能保護文獻及其思想的不滅?!邦惱ú环?,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3]批駁了四分、五份和七分法的不合理,但是經(jīng)過論證,鄭樵在這點上有失偏頗。
鄭樵在《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里提出了自己的分類法,即十二類例。鄭樵的觀點是:分類有條理,則越詳細越好,這種分類法比“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更注重文獻的實用性,但是有些類例走向了復(fù)雜,《四庫全書總目》中就稱其分類太繁。十二類例相比其他分類法沒用實質(zhì)性的突破,只是把其中的一些分類進行拆解,相比之下鄭樵的三級小類目分類體系是對我國目錄學的重要貢獻。三級目錄是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jīng)籍志》的基礎(chǔ)上添加的,在第二級目錄之下更為詳細地分出每類著作,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目錄中所反映的學術(shù)派別。
鄭樵除了提出自己的分類法之外,還提出因為分類不當造成的人為失誤,校讎人不了解文獻就妄下定論的錯誤之處?!熬帟?,多是茍且,有見名不見書者,有看前不看后者”[4]“……〈尉繚子〉。兵書也,班固以為諸子類,放入雜家類”又有“顏師古作〈刊謬正俗〉,乃雜記。經(jīng)史惟第一篇說〈論語〉,〈崇文總目〉以為論語類?!盵5]在《見名不見書論二篇》里鄭樵舉出大量的例子來提醒在校讎中因為粗心而造成的失誤,這些失誤的指出提供了很好的鑒戒作用。
2、“求書八道”
文獻典籍在我國古代出現(xiàn)的多,散佚的更多,如隋代牛弘所載圖書“五厄”,[6]文獻經(jīng)歷了幾朝幾代后往往十不存一二,因此搜尋極其重要。在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政府頒布文獻的搜集始于漢惠帝廢除秦“挾書律”,以后每一個朝代穩(wěn)定之后必然會進行大規(guī)模的文獻搜集工作,到宋代時因為外敵的侵擾和漢文化意識的感召,學者們產(chǎn)生了維護漢文化“正統(tǒng)”地位的自覺,發(fā)展文化是對抗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意識形態(tài),文獻的搜尋又是這一工作的基礎(chǔ)。
鄭樵提出的求書觀點在《求書之道有八論篇》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求書八道”,即搜集文獻的具體八個方法和途徑。“一曰即類以求,二曰旁類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7]上此八種方法很全面,是鄭樵在積累了前代諸多文獻搜尋的經(jīng)驗之上發(fā)展而來的,鄭樵指出在文獻搜尋中不應(yīng)局限于單一方法,應(yīng)該交互實用所有合理的辦法?!扒髸说馈睘槲墨I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方法。如章學誠所述“求書之要,即鄭樵所謂其道有八,無遺議矣?!盵8]
3、“名亡實不亡”
如上篇開頭所述,中國古代圖書因為種種原因亡佚很多,只能通過輯佚的辦法盡量還原其原貌。清代是中國古代文獻輯佚的輝煌時期,而其成就是建立在宋代的輯佚基礎(chǔ)之上的,宋代的輯佚理論又主要反映在鄭樵的《校讎略》中,在《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篇》中說:“書有亡者,有雖亡而不忘者?!盵9]“書或亡于前而備于后,不出于彼而出于此?!盵10]
鄭樵已經(jīng)看到佚文于其他文獻中的現(xiàn)象,在《書有名亡實不忘論》、《闕書備于后世論》等篇中提出文獻輯佚理論,比如有的書根據(jù)其他書編撰,雖書已亡,根據(jù)依存之書仍可得知亡書的面貌;有的書被收入其他書中,可以通過此書看到亡書的內(nèi)容;有的書相關(guān)資料尚在,故沒有徹底亡佚;有的書的內(nèi)容被其他書包括,所以雖名亡而實不亡;除此之外還強調(diào)參閱后世之書、民間采書對文獻輯佚的重要性。章學誠指出“鄭樵論書有名亡實不亡,其見甚卓,然亦有發(fā)言太易者?!薄耙挥缛?,充其類求之,古逸之文可采者多矣?!盵11]雖然鄭樵的方法不能在所有的情況下使用,但也是文獻輯佚的一種良好方法。
鄭樵認為搜集文獻并要記錄一切佚文,對某些文獻或者佚書持不理睬的態(tài)度會導(dǎo)致文獻的被冷落直至徹底亡逸。“亡闕之書有所系,故可以本所系而求”[12]鄭樵提出從他人引用的書中去尋找亡書的原貌,在校書中應(yīng)減少因為校讎錯誤引起的文獻的亡佚。另外鄭樵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編次必記亡書,他反對自唐到宋目錄著作中對于亡佚之書略過不記,如果這樣可能導(dǎo)致“不惟古書難求,雖今代憲章亦不備”[13]鄭樵首次對闕書目錄的歷史作用做了研究,對文獻的輯佚有指導(dǎo)意義,只要目錄有亡書的記載,就能“上有源流,下有沿襲,學者易學,求者易求?!边€可以“本所記而求之”,作為發(fā)掘闕書的依據(jù)。[14]
此外,鄭樵還提出挑選校書專員久任等觀點,但因歷史原因未能實現(xiàn)。
宋代是我國文獻學的一個大發(fā)展時代,總體看來,鄭樵的《通志·校讎略》在整部《通志》中所占篇幅不大,但是這些獨創(chuàng)性的文字卻反映了非常重要的文獻學理論,其中的精華為以后的文獻大家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由于受到《校讎略》的影響,清代學者章學誠寫出另一部文獻學著作《校讎通義》。鄭樵《通志·校讎略》中的文獻學理論不僅反映了宋代文獻之學的發(fā)達,而且深深影響了后世之學
參考文獻:
[1][2][3][4][5][7][9][10][12][13]鄭樵.通志[M].中華書局,1995.志三-志八三三.
[6]隋書,(卷四十九)牛弘傳.
[8][11]徐有富.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鄭樵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98-203).
[14]楊渭生著.兩宋文化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445).
作者簡介:侯威(1984—),男,滿族,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