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閱讀教學要開展對話式教學,要把對話作為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對話教學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課堂對話徒有形式,學生從中獲益并不是很大,問題出在哪里呢?
2009年5月14日,我在寧波市廣濟中心小學執(zhí)教了《刷子李》一課。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哪一部分文字在集中描寫刷子李的技藝高超?”目的是讓學生聚焦到第五段文字,隨后進入第五段的教學。這時,一個戴眼鏡的小個子女孩靦腆地站起來了,說:“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他的刷墻技藝特別高超,‘他給自己立下一個規(guī)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當時我想也沒想就說,“這位同學沒有仔細聽清老師的要求,課文哪一部分文字在集中描寫刷子李的技藝高超?”我提高了音量重復了那個問題。小女孩紅著臉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而后,教學流程如我預設的那樣,進行得非常順利。但是,我發(fā)現那個戴眼睛的小女孩再也沒有舉過手……
課后我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感覺自己在處理小女孩的回答時相當簡單武斷,嚴重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后來,我在聽別人的課時,特別留意老師們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和評價,發(fā)現很多老師顯得都比較隨意。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影響課堂教學對話效果、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課堂教學流程中,屬于“理答”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學生后續(xù)學習進程、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長期以來,“理答”被老師們忽視了,甚至有很多老師根本就不知道“理答”這個概念。
一、“理答”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認為,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課堂問答包括發(fā)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與組織答案時教師的等候)、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前后銜接的四個環(huán)節(jié)。
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評價行為。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即時評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與思考。
好的“理答”行為在課堂中可以發(fā)揮什么作用?根據平時教學實踐的觀察和反思,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四點:
1.讓學生的發(fā)言得到及時反饋,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
2.可以幫助學生梳理邏輯思路,形成更清晰的知識體系;
3.可以深化思維,以引領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4.可以更好地調節(jié)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理答’都存在哪些問題
然而,現實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理答行為還存在很多問題:
1、簡單肯定或否定,無法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維
在普通教師的課堂上,我們常會看到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的處置過于簡單,簡單地肯定或者簡單地否定。
如下面的案例(一年級《小小的船》)——
師:孩子們,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
生:彎彎的月兒像香蕉。
師:是的。
生:彎彎的月兒像鐮刀。
師:對啊。
生:彎彎的月兒像眉毛。
師:這個比喻不恰當。(學生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
面對孩子多元的解答,這位教師只是給予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學生的思維沒有在老師的點撥下得到拓展或者提升,教學始終在同一個層面上徘徊,這樣的對話因為缺失了巧妙的理答,就顯得相當低效。
2、簡單重復,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每說出一個感受,教師又不自覺地跟上一句。這種單調、機械的重復理答行為是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
還是同樣的案例(一年級《小小的船》)——
師:孩子們,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
生:彎彎的月兒像香蕉。
師:是的。彎彎的月兒像香蕉。
師:孩子們,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
生:彎彎的月兒像鐮刀。
師:對啊。彎彎的月兒像鐮刀。
師:孩子們,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
生:彎彎的月兒像眉毛。
師:彎彎的月兒像眉毛?這個比喻不恰當。
3、一味贊美,陷入新課程的呆板模式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聽得最多的便是“好的”,“是的”,“真不錯”,“你真棒。”贊美聲一度淹沒課堂。這樣的理答,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思維存在哪些問題,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提升,這實際上是對教師責任的放棄。同時,一味地贊美,還使得學生產生了“贊美麻痹”——不再產生激動的情緒或者上進的欲望。
4、預設理答,以不變應萬變
很多教師在上公開課之前,常常預設好理答,無論學生有怎么回答,教師都用預設好的理答去應對。殊不知,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情感和思維在課堂上會發(fā)生各種復雜的變化,教師怎么用死板的東西用套用呢?如此做法,讓本應鮮活生動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師生的思維和心靈無法產生碰撞,無法生成精彩的教學這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功底不自信的表現。
三、怎樣才能讓理答更加精彩
根據實際教學中教師存在的種種理答的問題,我思考了以下幾種策略:
1、分層理答,智慧激勵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回答,我們應做出有層次的理答:對優(yōu)等生,鼓勵少而精,從而讓學生邁向更高的目標,在學生中樹立榜樣作用;對中等生,找出閃光點,加以鼓勵,激發(fā)內在的學習欲望;對后進生,降低要求,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一步一步智慧激勵。
例如:我校林燕老師在《開國大典》最后學生寫話交流時,很巧妙地進行分層理答。
生: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喜訊傳來,群眾不斷地鼓掌、不斷地歡呼,一個高潮接著高潮,他們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還覺得不能夠表達自己心里的歡喜和流動。天空中各式各樣的禮花綻放,人們的心情更加激動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幾十萬人一起歡呼起來。
師:他能把課文中的句子正確地引用進去,很好!但是,有沒有發(fā)現這里邊好像有一點語序顛倒的味道?
生:(一時答不上來)
師:請看最后一句,我覺得擺在這里不合適。
生:擺在前面。
生: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喜訊傳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幾十萬人一起歡呼起來。這樣語序才正確。
師:是的,先寫喜訊傳來,然后寫群眾的表現。這樣會更清楚。請你再做修改。
師:下一位誰來?
生: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喜訊傳來,那時候……
師:不如把這個“那時候”直接刪了吧。請你讀下去。
生:中華世紀壇前絢爛的禮花綻放了,喧天的鑼鼓敲起來了。這里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幾十萬人不斷地歡呼,不斷地鼓掌,不斷的(地)吶喊。人們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把手臂也揮酸了,還覺得不能夠表達自己心里的歡喜和激動。
師:這位同學不僅引用了課文中的語句,自己還稍作了修改,你發(fā)現了嗎?第三個“不斷”是她自己增加,不過這里的“的”應改成——
生:提土旁的“地”。
師:再如“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來自于課文,“把手臂也揮酸了”是她自個兒想的。建議把這個“也”字換成——
生:(異口同聲)都
師:對,三個都!都喊啞了,都拍麻了,都揮酸了,會更好。下一個誰來?
生: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喜訊傳來,匯集在中華世紀壇的所有人瞬時爆發(fā)出一陣高過一陣的歡呼聲,大家蹦跳著,盡情地揮舞著手中的國旗,向天空拋著吉祥物。他們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把手臂都揮累了,還覺得不能夠表達自己心里的那份歡喜,那份激動???,一個梳著齊耳短發(fā)的女大學生眼望國旗激動地流下了淚水,她揩去眼角晶瑩的淚花,又欣慰地笑了。一對母女喜極而泣,緊緊地摟在一起,女兒振臂高呼:“北京贏了!中國勝利了!”這聲音久久回蕩在北京的夜空。
師:怎么樣?
生:(一時梗塞)就是……覺得……很好!
生:我覺得她抓住了一些主要的內容。
師:(追問)什么是主要的內容?把它說清楚。
生:她捕捉了一些特定的鏡頭,而且描寫得淋漓盡致。
師:她說的這一點你們發(fā)現了沒有?它們有相同之處,前半部分都是從整體上概括地描寫了中華世紀壇前群眾歡慶的場面,但是,第三段和前面兩段不同的地方,就是這個女孩所說的——
生:第三段寫話中有點有面。
師:(追問)哪是點?哪是面?
生:“點”就是她列舉的女大學生和一對母女,“面”就是所有群眾的表現。
師:是的,這是第三段寫話最獨到的地方。作者運用了我們場面描寫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點面結合。今后,同學們也可以試著用這種方法描寫場面。
對于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給予他們適當的評價,既鼓勵孩子們勇于表達,又指導他們向著更高的要求邁進。
2、有效探問,方式多樣
探問,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理答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向回答問題的那個學生繼續(xù)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學生的回答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探究,使其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如我在教學《觀書有感》一詩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我覺得這首詩有點文不對題。你看,詩中明明寫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詩的題目卻是《觀書有感》,那么,你們想,這池塘里的水和讀書究竟有怎么樣的聯(lián)系呢?
生:勸導人們要源源不斷地輸入新的知識,填補自己知識的空缺。
師:也就是說要不斷學習,不斷汲取知識。(指名另一學生)你覺得呢?
生:我覺得,讀書不要只讀表面,要對內容理解透徹。
師:這是你更深的感悟。孩子們,這句話告訴我們水長流不息,讀書也要永不停歇,對嗎?還有嗎?它們之間還有怎樣的聯(lián)系?
生:我認為,詩中所說的“池塘”就好比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詩中所說的“源頭”就是知識的源頭,詩中所說的活水就是指“讀書”。只有多讀書,我們知識的池塘里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
師:說得真好!你把詩的意思和自己的感悟結合起來說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弄明白了作者朱熹寫這首詩的目的,他寫池塘和活水是為了說明讀書的道理,對不對?讓我們來記住這首詩的后兩句。
生:(齊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自然而然的師生對話中,教師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理解觸摸這首詩的靈魂。
3、句式引領,規(guī)范表達
如果教師的理答語言清晰優(yōu)美,這實際上就是在用最直接的姿態(tài)告訴孩子,學習語文要追求規(guī)范和優(yōu)美的表達。
如我在《品詩明理》哲理詩教學中,安排了一個活學活用的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詩歌不僅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詩豐富的情感,而且還讓我們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讓我們和老師、同學、朋友、家人一起來分享這些詩句吧!比如,當一位同學遇到困難,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的時候,我們不妨送上……
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鼓勵別人要看到希望,不妨送上……
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師:是的,還可以送上……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句詩,老師覺得用在這里不是特別合適。你還能找一句更合適的詩句嗎?
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師:好的!用這樣的詩句來鼓勵他重塑信心。又比如當一個同學學習不努力,成天得過且過,我們可以送上……
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師:用這樣的詩句告訴他,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也可以送上……
生: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為讀書遲。
師:真好!以此來勉勵他。再如,在送給老師的賀卡上,我們不妨寫下這樣的詩行。
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真好!也可以寫上。
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師:是??!這是對老師默默奉獻精神的最真實寫照。同學們,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新買的書籍或者新買的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詩行,勉勵自己,你可能會寫……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你可能會寫……
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好的,你會上……
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做詩詞賀卡、贈送賀卡)
師:是呀!把這些詩句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它所蘊含的哲理也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里。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的的整個理答力求語言嚴謹,條理清晰,節(jié)奏分明,這實際上是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語言示范。
4、組織整理,清晰脈絡
再組織是教師理答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教師在理答得最后階段,對學生的回答重新組織或者概括,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更加準確、清晰、完整的答案。
如我在《刷子李》教學檢查預習時的一個片段:
師:大家都預習過了吧,讀了幾遍?能把課文讀通讀懂嗎?你們對主人公刷子李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刷子李有個徒弟叫曹小三。
師:是的,曹小三是刷子李的徒弟。
生:刷墻時必穿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
師:看來你對他的穿著很感興趣。
生:刷子李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guī)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
生:刷子李是專干粉刷這一行,而且很有名。
師:的確是這樣。
生;刷子李刷墻技術很高,
師:關于這一點哪一段集中在寫?
生:第5自然段。
師:請你讀第5段。
師:說說他的技藝怎么高。
生:他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這蘸漿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墻面“啪”的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里,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墻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
(到這里為止學生交流的內容還都是零碎。)
師:好,剛才大家說了很多,這個刷子李姓什么?是干什么的?有哪些規(guī)矩?刷墻技藝怎么樣? 你能不能連起來用上一段話比較全面而又簡潔地介紹一下?
生:刷子李姓李,專干粉刷這一行。他刷墻時總是穿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他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guī)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他的刷墻技藝很高超。
師:你介紹得很清楚很有條理。
在教師的再組織中,學生理清了脈絡,對刷子李這個人物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理答,提升師生對話有效性的引擎;智慧理答,讓課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