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雷火灸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重慶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所所長趙時碧主任醫(yī)師在幾十年的行醫(yī)經驗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來的,臨床用于祛瞼袋療效顯著。其創(chuàng)新在于:①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采用多種藥物,配制成不同的雷火灸條;②操作手法上改雷火神針的實按灸法為明火的懸灸療法;③根據(jù)中醫(yī)的經絡學說和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研制出一套“以面罩位帶穴”新的灸療方法,并且打破了古代醫(yī)書上撰寫的禁灸腧穴;④研制的雷火灸灸條燃燒時具有獨特的熱力與紅外線輻射作用,最高溫度可達到240℃左右,具有藥力峻、火力猛、滲透力強、灸療面廣等特點[1]。
1瞼袋的形成原因
1.1 人體隨著年齡增加,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及其相關結構發(fā)生退行性變化使皮膚變薄、彈性降低、松弛,而眶隔后脂肪并不隨之縮小反而增大,并向松弛的眶隔皮膚突出即呈現(xiàn)瞼袋。
1.2 先天性遺傳因素所致眼輪匝肌肥厚,皮膚外呈現(xiàn)輪狀突起,特別在微笑時常見。
1.3 外傷性因素致眼輪匝肌與眶隔損傷,肥大眶脂即隨薄弱的皮膚皮下突出。此外,因勞累、睡眠欠佳、夜生活過度及全身性或慢性疾病易誘致或加速瞼袋出現(xiàn),甚至于眶周呈現(xiàn)黑眼圈等。
1.4《審視瑤函》中提出眼瞼為肉輪,屬脾。上下眼瞼由肌肉構成,脾主肌肉,與胃相表里,故眼瞼為肉輪。中醫(yī)認為瞼袋的形成與脾胃有密切關系,脾臟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肌肉功能和脂肪的代謝。瞼袋產生的位置為足陽明胃經發(fā)起之處,對胃經施以良性刺激,提高脾胃功能,對其治療有重要意義。治療時可選用足陽明穴位,如承泣、四白、足三里等[2]。
2方法
2.1取穴:下眼瞼部、雙耳、四白、雙合谷、足三里。
2.2 操作方法:①點燃雷火灸,裝入敞口式灸具內,火頭低于敞口緣?;痤^對準一側下眼部為中心,做小螺旋式懸灸。每旋轉7~9次為1壯,每一壯后用手指按壓下眼部,再灸第二壯,灸至眼部皮膚發(fā)紅,眼眶內發(fā)熱。每只眼睛熏灸時間不能少于10min;②熏雙耳,以2~3cm距離為度,用上下移動或旋轉法灸耳前、耳后部,灸至耳部發(fā)紅,再拉耳廓,擴大耳孔,用雀啄法灸耳孔3~5壯;③灸四白,距離皮膚2~3cm,用雀啄法,每7次為一壯,共灸5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④熏雙合谷、足三里5壯。每日1次,治療7次后統(tǒng)計療效。
3 結果
50例患者,治療一個療程后均顯效,瞼袋較明顯者經過2~3個療程后瞼袋部分脂肪基本減退,下眼瞼部呈收縮狀態(tài)。
4 討論
雷火灸藥是一個能燃燒的植物柱,燃燒時的熱輻射力很強,雷火灸的近紅外線在0.3um,遠紅外線在0.5um,有很強的熱輻射功效,因此突破了傳統(tǒng)的禁灸部位,如眼球等,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簡便,簡單易學的特點。
4.1 雷火灸祛瞼袋的機理:①雷火灸機理首先在于局部火的刺激。這種溫熱刺激不僅涉及皮層,也涉及肌層。雷火灸最高溫度達到240℃,燃燒時產生大量的遠近紅外線,形成一個大的紅外線網,使眼部的多余脂肪充分燃燒、并能收緊眼部皮膚,減少皺紋;②雷火灸是由多種藥物按比例組成的植物柱,各種植物燃燒時產生的藥化因子隨熱輻射滲透到深部組織細胞、體循環(huán)里,促進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3]。
4.2 雷火灸祛瞼袋的注意事項:雷火灸火力猛,滲透力強,采用實按灸法容易使患者皮膚及深部組織造成傷害,為避免傷害,在灸療方法上,采用懸灸療法;灸眼部穴位時,保持紅火,火頭應與皮膚保持2~3cm,切忌火頭接觸皮膚,以免燙傷。治療后即刻勿清洗,以免影響療效;眼部炎癥、外傷、青光眼(眼底正出血期)忌用雷火灸。
[參考文獻]
[1]趙時碧.中國雷火灸療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08:51-53,75-76.
[2]孫國杰.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0.
[3]章逢潤.中國灸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2.
[收稿日期]2010-07-19 [修回日期]2010-09-06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