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娜
一、歷史知識體系的含義
歷史知識體系,是以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遵循整合歷史知識的若干基本原則,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有機地貫穿在一起,加以系統(tǒng)化整理而構建的知識板塊或專題,進而構建出一個科學的知識整體。它反映著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同時從某種角度而言,它還是歷史科學能力的載體。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探討,實際上就是弄清各部分歷史知識之間隱含的內在關系,并升華到理性高度加以分析,最終得出規(guī)律性和本質性的認識。
二、構建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常用方法
(一)畫知識結構圖法
這是許多老師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根據(jù)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用大括號形式呈現(xiàn)出來。
例如七年級上冊《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的知識體系概括為(表1:《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秦政治采用"皇帝"稱號
始 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皇集在地方,建立郡縣制
加權經(jīng)濟 統(tǒng)一貨幣(圓形方孔錢)
強的 統(tǒng)一度量衡
中措文化 統(tǒng)一文字(小篆)
央施 焚書坑儒
民族關系 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入侵
(二)列表比較法
列表比較法是建立知識體系的好方法,最適宜于專題性知識的結構化、系統(tǒng)化,適宜于那些結構能力較差的學生,它簡便易行。如七年級上冊《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將知識點進行歸納、比較,學生容易掌握。(表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比較》)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比較
氏族名稱:半坡氏族
時間: 距今約6000多年
地點:陜西西安(黃河流域)
生活特點:定居,半地穴式房屋
農(nóng)耕作物: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生產(chǎn)工具:磨制石器陶器
原始手工業(yè):彩陶
原始飼養(yǎng)業(yè):豬、狗
共同點:都是農(nóng)耕文化
氏族名稱:河姆渡氏族
時間: 距今約7000年
地點:浙江余姚(長江流域)
生活特點:定居,干欄式房屋,會挖掘和使用水井
農(nóng)耕作物:水稻(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國家。)
生產(chǎn)工具:骨耜陶器
原始手工業(yè):黑陶
原始飼養(yǎng)業(yè):豬、狗、水牛
共同點:都是農(nóng)耕文化
(三)圖示教學法
圖示教學法是進行專題復習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干脆利索的把同類的、相似的、規(guī)律性的但又散布在教材不同章節(jié)的相關內容整合到一起。例如我們復習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化"時,選擇圖示教學法,效果更佳。(表3:《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
三、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記憶和鞏固歷史知識
知識體系教學法把歷史知識構成知識網(wǎng)絡,把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把繁多、抽象的知識通過知識體系加以簡化,從而獲得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把書本詳細資料通過組織、概念、綜合、簡化等方式進行具體形象的加工,濃縮來表達,使知識保存在自己頭腦中,這就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鞏固已學的歷史知識。(表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比較》)
(二)有助于學生掌握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結構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知識體系教學法突出歷史教材知識體系的特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概括、系統(tǒng)化,這個過程使教材知識借助知識體系揭示教材內存結構,有助于學生理解和熟悉中學歷史教材的規(guī)律,并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如表3:《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
(三) 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歷史教學中難點,往往是學生不容易弄懂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知識體系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將內容化難為易。
中學歷史八年級上冊《偉大的開端》一課中,"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學生對"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兩個概念較難懂,就可以用知識體系圖表示出來,把這兩個概念講清楚。(表4:《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異同比較簡表》)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異同比較簡表
名稱: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
性質: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
任務:反帝反封建
主力:人民群眾
領導階級:資產(chǎn)階級無產(chǎn)階級
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
結果: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前途: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四、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那么,怎樣幫助學生學會構建知識體系,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呢?筆者認為主要利用平時教學,逐步教會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利用每課內容,梳理知識體系,初步提出要求
構建知識體系,第一步是羅列、理解各知識點。首先要把一課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小的知識點,對這些知識點分別加以分析,多方位理解,并注意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然后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歸類總結,按包含關系用箭頭圖或大括號或表格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如表1:《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表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比較》)
一開始學生可能做的不好,但多鼓勵多指導,經(jīng)過多次訓練,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一定會比以前有較大的提高。
(二)利用期中期末復習,擴大知識體系逐步提高要求
每到期中期末考試復習時,就要求學生不再分章節(jié),而是把一類知識放在一起小結。這樣不但使知識體系擴大了,而且通過這種小結,便于學生加強前后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同時對同一類知識的理解更透、認識更清,對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一個層次。(如表3:《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
(三)利用初三總復習,完善知識體系,提出更高要求
到初三總復習時,同一個知識內容分好幾次學習,感覺比較零散,因此更需要對三年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總結,建立起更完善,脈絡更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對同一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得更透徹。
例如初三復習"關注民生"這一專題,可以將知識點歸納為以下知識體系:(表5: 《關注民生(中國)》)
①孔子:強調"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②孟子:強調仁政,"民貴君輕"
③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民本思想 ④唐太宗: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⑤孫中山:民生主義。
⑥中共: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一
切工作的最高標準。
中國①古代王朝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
出現(xiàn)盛世局面。如"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民生措施②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
③新中國的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
改革開放后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
免除農(nóng)業(yè)稅;義務教育學雜費;
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yǎng)老保險、
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
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障制度。
綜上所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知識體系教學法,通過歸納形成知識體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系統(tǒng)、牢固地記憶和理解歷史知識,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形成對歷史的認識,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完成中學歷史的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錦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