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劉 麗 王 蕊
分娩過程是一個自然的生物學過程,但其涉及的不僅僅是軀體或生理功能,還涉及到心理和社會功能[1]。影響分娩的4大因素分別是:產力、產道、胎兒和心理因素。其中產道和胎兒是基本不變的因素,而產力和心理因素是可變的因素,而且產力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產婦的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通過觀察我院 2008年 1月~ 2009年 12月近 2年來的不同精神狀態(tài)的產婦的最終分娩方式,來了解心理因素在自然分娩中所起的作用。
1.1 對象 我院 2008年 1月~ 2009年 12月 650例初產婦足月妊娠(37~ 41周 ),骨盆內外側測量均正常,臨產前 B超正常,胎心監(jiān)護正常。阿氏評分>7分,年齡分布在 20~ 35歲。無內外科合并癥,血球分析、肝腎功能、血凝系列均正常。
1.2 方法 產前檢查完備,孕期來過本院的孕婦學校,了解分娩過程,對分娩充滿信心。以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產婦的精神狀態(tài),按平均分劃分 SAS高分組和低分組,思想顧慮小(SAS低分組 )的產婦為 I組 ,430人。對受到不良情緒影響(SAS高分組),對自然分娩無信心的產婦為 II組 ,220人。對這些生理因素適合陰道分娩的產婦,在產前做好問卷調查,臨產后均給予嚴密觀察產程,檢測胎心。
1.3 統計分析 最終分娩方式:陰道順娩、剖宮產、陰道助產。對兩組數據進行χ2檢驗以加以比較分析。
本研究中 650名產婦臨產前的 SAS均分為 47.25± 8.36,與一般人群資料相比,差異顯著(t=3.24,P<0.01)。因此,將 SAS分值小于 47.25的產婦分為 I組 ,SAS分值大于47.25的產婦分為 II組。其中 I組產婦的 SAS均分為 44.58±8.15,II組產婦的 SAS均分為 56.84±6.52,兩組 SAS均分差異顯著(t=4.21,P<0.001)。兩組產婦順產率比較,I組明顯高于 II組,見表 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的比較
3.1 心理因素在自然分娩中的作用 以往正常分娩歸結為產力、產道、胎兒 3因素。但在現代產科領域,醫(yī)務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心理因素在整個自然分娩中的作用,并且大量事實證實了正常分娩中第 4個因素的作用,并于樂杰主編的第 5版《婦產科學》中明確表明分娩受 4種因素的影響[2]。分娩對產婦來講既是生理上的應激,也是心理上的挑戰(zhàn)。有些產婦分娩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如:孕婦對妊娠和分娩產生恐懼心理,擔心妊娠不順利 ,胎兒發(fā)育不正常,害怕分娩不順利,懼怕分娩時會疼痛,怕醫(yī)務人員的冷面孔,擔心胎兒的性別,擔心胎兒存在畸形,擔心產后體型受影響,無人照顧及經濟費用等。加之親友對分娩疼痛的夸大描述增加其恐懼感,甚至造成焦慮和抑郁。這些不良情緒不利于適應分娩環(huán)境,易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增加助產機會。研究[3]發(fā)現,產婦的焦慮、抑郁評分與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呈正相關與血液中催產素水平呈負相關。焦慮、抑郁使產婦大腦皮層處于抑郁狀態(tài),下丘腦發(fā)出的沖動減少,神經垂體分泌的催產素減少故而導致子宮收縮乏力。不良情緒不僅容易導致疼痛閾限下降,加強疼痛,而疼痛又加強不安,造成惡性循環(huán),而且易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心率加速,呼吸急促,肺內氣體交換不足,致使子宮收縮乏力,宮口擴張慢,產程延長,產婦體力消耗過多,同時內分泌發(fā)生變化,交感興奮,兒茶酚胺增多,血壓升高,導致胎兒發(fā)生缺血缺氧,出現胎兒宮內窘迫。宮縮乏力及胎兒宮內窘迫無疑增加了剖宮產率及陰道助產率[4]。本研究結果顯示 SAS高分組產婦順產率明顯低于 SAS低分組產婦,由此說明產婦的焦慮水平對分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2 降低精神心理因素在自然分娩中的負面影響 ①讓產婦了解分娩知識,讓她們知道只有產力、產道、胎兒及心理因素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分娩;②鼓勵產婦參加孕婦學校,了解各個產程特點,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充滿信心與醫(yī)務工作者配合好;③正確認識自然分娩的好處和剖宮產的利弊。剖宮產后出現各種并發(fā)癥的可能性是自然分娩的 10~40倍,大出血率是陰道產的 3倍[5]。自然分娩可減少肺透明膜病及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剖宮產增加了麻醉風險和手術風險;④鼓勵產婦克服恐懼心理,分娩只不過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也可采用導樂無痛分娩(在我院已廣泛開展無痛分娩技術)。解除思想顧慮,克服重男輕女的思想。待產室可有家屬特別是丈夫的陪伴,使其更有溫暖感。建立家庭化的分娩環(huán)境,改善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
[1]陳華,王雅珍.孕婦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 [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4,29:45-46
[2]樂杰.婦產科學 [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3-64
[3]陳華,張慧珍.孕婦焦慮抑郁的發(fā)生和神經遞質的關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4,16(4):222-224
[4]趙有業(yè),吳俊.孕婦心理需求及分娩過程的心理調整 [J].中國婦幼保健,1996,5:30
[5]張為遠.剖宮產與母兒健康的關系 [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10(10):74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