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宏
摘 要: 高職德育是高職教育階段推行的德育活動,旨在培養(yǎng)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所具備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yè)心理素質的教育活動。當前,高職的德育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德育時效性較差,德育工作陷入困境。而如何將道德教育深入高職學生的心靈并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自覺是值得德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問題。本文提出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高職德育工作。
關鍵詞: 高職德育 自律性教育 人文素質 主體作用 社會生活
一、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高職德育新理念,從教學生學習“做事”轉到教學生學會“做人”。
高職院校的德育是塑造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渠道和主要教育手段,通過德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認知、情感、倫理、審美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使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將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這個目標上。過去,在這個問題上,一些高職院校由于片面強調技能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忽視道德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學生如何做人”為目標,只是把學生當作一種“學習工具”,從技術、功用、效率的層次,教他們如何做事,把應知應會作為合格人材的標準,把人當成物,造成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技能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附庸。這種被社會戲稱為“缺德”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導致學生有文化缺教養(yǎng),有欲望沒理想,有目標沒信仰,會做事不會做人,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受社會歡迎。因此,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德育應以人為本,真正確立起以如何“做人”為目標的德育新理念。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提升人的素質,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職業(yè)教育的目標固然是培養(yǎng)合格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但任何教育都應該立足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強調德育為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四有”新人。所以我們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德育的最高目標是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鄧小平在論述德育問題時曾指出:“教育過程中應充分發(fā)展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地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潛力是無限的。”所以我們應積極探索實施主體性德育模式教育。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構筑人的精神支柱,我們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去研究如何啟迪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而不是強制灌輸理念的客體,真正實現德育課從以社會為本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從以政治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德育生活為中心,從以老師和課本為依據到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依據的根本性轉變。人性化的德育思想,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將學生成長遇到的困難與我們所做的工作相結合,促進他們將來更好地健康成長和適應社會。高職學校的學生入學后,對自身的評價不高,有較強的失落感,所以我們就要對他們多加關愛,鼓舞他們樹立信心和對成功的欲望,情理交融,收到好的效果。
二、建立開放的德育網絡,對學生進行自律性教育。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互聯網作為傳播的新媒介,正悄悄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F在和未來幾年中,中國上網的主流是青少年學生。互聯網對青少年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網絡環(huán)境中,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學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領域,認識世界的博大精深,結交許多朋友,觸及科技領域的最新知識。同樣,網絡的發(fā)展將不斷延伸至人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尚未形成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青少年學生影響更甚。網絡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它可以成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陣地,反之,后果則不堪設想。在這種形式下,學校的德育工作應當以積極的態(tài)度適應網絡的發(fā)展,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因勢利導,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新思路,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發(fā)展的新形勢、新方法和新途徑。
自律型德育主要是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潛能,使學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需要,從而改變自己的行動。并讓學生根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產生積極進取之心,主動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
三、創(chuàng)新高職德育體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核心問題是不僅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他們既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更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團隊精神、樂于奉獻,有全局意識的人,也就是使學生要有團隊精神。
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還必須從人的綜合素質和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促使學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和完善人格修養(yǎng),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高職德育水平。
學生作為不斷發(fā)展、不斷成熟的主體,其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導和幫助下不斷增強和發(fā)展。只有生動活潑的教育氛圍才會使其感受到自信、充實和體驗到完善自己的樂趣。喚醒學生的修德需要,不僅要靠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而且要靠創(chuàng)設各種自我教育的情景,既要以就業(yè)為導向,還要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必須講究時效性。使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中得到個性的張揚、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五、貫穿于社會生活,培養(yǎng)高職德育素養(yǎng)。
教育界越來越感覺到,德育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始終,德育的土壤和養(yǎng)料在生活中,品德與社會應該從書本走向生活,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進入德育的過程中。德育只有在與真實生活、社會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中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往過于獨立的德育學科體系容易阻斷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所以,德育素材是在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出來的,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要把生活化的德育還給學生,把學生興趣還給課堂。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品德與社會課程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完善課程實施模式,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由于新事物層出不窮,受生活時空和個人因素的制約,教師不能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道德問題,因而師生通過認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在自我判斷與分析抉擇中有助于實現促進雙方的自我成長??傊?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探討有效的德育方法,培養(yǎng)出真正適合社會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永軍.略論高校思想教育的針對性[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4,(3).
[2]霍爾·戴維斯.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蔣士會,唐德海.當代教育理論前沿問題概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4]薛繼紅.新時期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