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桂,張乃玲
(太原師范學(xué)院 公共外語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學(xué)】
語境策略在閱讀理解中的應(yīng)用
趙金桂,張乃玲
(太原師范學(xué)院 公共外語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在外語閱讀過程中,讀者作為一個個體,必須啟動多種生理器官、知識結(jié)構(gòu)以及技能、技巧,利用文章的各種冗余語言現(xiàn)象所形成的刺激,有選擇地捕捉最有意義的語言符號,進行一系列的體驗、預(yù)測、驗證和最終判斷的思維活動。語境由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組成。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離不開語境。恰當(dāng)?shù)乩谜Z境知識將有助于閱讀水平的提高。
語境;閱讀過程;閱讀水平
語境概括起來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語言內(nèi)部語境和語言外部語境。語言內(nèi)部語境,即上下文,指話語內(nèi)部的各種因素,話語內(nèi)部的信息結(jié)構(gòu)和形式,如話語的前后順序、內(nèi)部銜接等。語言外部語境包括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質(zhì)世界。這三者包括很多因素:社會文化背景、社會政治背景、交際雙方的社會心理因素、社會角色、交際雙方的百科知識、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語境的產(chǎn)物。
早在1970年,Thorndike就認(rèn)為閱讀是與解決問題相關(guān)的主動的過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提出閱讀是一個心理語言學(xué)過程,他們關(guān)注的是閱讀的主動的認(rèn)知的過程。依此觀點,有成效的讀者會對語篇的內(nèi)容做出預(yù)測。除了語篇線索外,知識經(jīng)驗都有助于讀者對將要讀到的內(nèi)容做出預(yù)測。高效的讀者將會快速瀏覽以印證或推翻這些預(yù)測。如果這些預(yù)測得到證實,讀者將帶著對主題越來越豐厚的信息存儲繼續(xù)閱讀,如果這些預(yù)測沒有得到印證,閱讀者將會回讀,看得更為仔細(xì)。[1]144~146實際上,閱讀者的預(yù)測是基于他先前的經(jīng)驗。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大有幫助,這種作用被納入到圖式理論的研究范圍。該理論框架強調(diào)以往知識在提供讀者隱含信息時所發(fā)揮的作用。根據(jù)這種觀點,篇章理解需要兩種同時交互的信息處理模式:自下而上(基于文本)的處理模式和自上而下(基于知識)的處理模式。自下而上的處理模式發(fā)生在語言的輸入和讀者的先前的知識匹配的時候,這一過程又被稱為受語料驅(qū)動的模式,因為該過程是受到隨之而來的語料的激發(fā)所致,換言之,是由于讀者受提供的語言信息的啟發(fā)后所獲得的認(rèn)知過程。自上而下的處理過程發(fā)生在讀者調(diào)動以往的知識對文本中的語料做出預(yù)測的時候。成功的讀者會同時運用這兩種處理技能以提高閱讀效率。因此在第二外語的閱讀過程中,至少需要激活三種背景知識:(1)目的語的語言知識;(2)世界知識,包括概念的儲備和基于以往經(jīng)驗的預(yù)想; (3)語篇結(jié)構(gòu)的知識,或者是對不同語篇類型組織模式的理解。當(dāng)語言實踐只局限于語言形式的操作或處理,那么閱讀就只涉及到第一種背景知識,而能夠提供相關(guān)語境的語言學(xué)習(xí)活動將有益于激活學(xué)生的世界知識和熟悉的語篇結(jié)構(gòu)的知識。因此,對于低水平的學(xué)習(xí)者來說,激活語言知識以外的知識的需求就尤為重要,因為不完善的語言控制將對理解形成嚴(yán)重的阻礙。Smith也認(rèn)為,有效率的讀者處理的是文本中選擇的成分,而不是運用印刷上提供的所有的視覺線索。他將閱讀的過程描述為“去除不確定性”[2]12。G oodman覺得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游戲”,涉及思維和語言的互動。他認(rèn)為預(yù)測沒有看到的信息在閱讀中很重要[3]16。Smith和G oodman都描述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讀者應(yīng)該從高層次的概念著手(比如一個主題或場景的一般知識),然后再深入到文本的實際特征(如字、短語、字形、句法和修辭結(jié)構(gòu))。他們認(rèn)為,讀者先體驗文本線索,運用冗余信息,對后面的內(nèi)容作出假設(shè),在此過程中積極調(diào)用背景知識作出適當(dāng)?shù)念A(yù)測。這種體驗過程有助于讀者確定或摒棄處理信息過程中所作的假設(shè)。
1.運用背景知識作工具解讀材料
為了快速、準(zhǔn)確地理解語言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利用語境所提供的信息。理解過程應(yīng)該在閱讀者和文本之間以循環(huán)的互動模式,而不是以線性的形式在讀者自身的心理活動和語篇特征之間發(fā)生的一種機械的模式。因此學(xué)生在閱讀過程中,應(yīng)對文本的語言信息與頭腦中的已有的相關(guān)背景知識相聯(lián)系,隨即對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和處理。例如:
But cloning forces us back to the most basic questions that have plagued humanity since the dawn of recorded time: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vil?And how much potential for evil can we tolerate to obtain something that might be good?Cloning,with its possibilities for creating our own identical twins,brings us back to the ancient sins of vanity and pride;the sins of Narcissus,who so loved himself,and of Prometheus,who,in stealing fire,sought the powers of G od.[4]
在這一段中,出現(xiàn)了兩個希臘神話人物,一個是Narcissus (納西薩斯),他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他拒絕過許多仙女的追求。有一天,納西薩斯無意間來到池塘邊。納西薩斯俯身掬水,卻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一個無比俊秀的少年。傲慢自大的Narcissus立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影子。但是由于自己的愛永遠(yuǎn)得不到回應(yīng),最終憔悴而死,化成了水仙花。另一個希臘神話人物是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當(dāng)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類生活的困苦,幫人類從奧林匹斯山偷取了火,因此觸怒宙斯。宙斯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派一只鷹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臟每天重新長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然而普羅米修斯始終堅毅不屈。從自戀的納西薩斯的故事來看,他是虛榮、自大的象征。但是,普羅米修斯在這段中的象征意義卻與人們通常的理解不同。人們一般認(rèn)為,普羅米修斯同宙斯的沖突是人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斗爭。他為了拯救人類,反抗神權(quán),反抗專制暴政,自愿承受苦難,是一個“哲學(xué)上最崇高的圣者兼殉道者”,他的斗爭反映了人類向文明過渡的苦難歷程。但是,在本段中,普羅米修斯盜火時蔑視宙斯的意志,擅自動用天神的權(quán)利,是傲慢叛逆的表現(xiàn)。而要理解此中的深意,就必須聯(lián)系前面的一句話:Cloning,with its possibilities for creating our own identical twins,brings us back to the ancient sins of vanity and pride.在這句話中,vanity一詞是和pride平行的并列成分,而且修飾這兩個詞語的主體詞是sin。所以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pride的詞義是貶義,再結(jié)合最后一句中對普羅米修斯的描述,他在盜火時動用了天神的權(quán)利,就可以清楚地理解“pride”是“傲慢”之意。因此閱讀者在解讀此段的意義時,既要激活以前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要結(jié)合文本提供的語言線索,作出合理的推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對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也會影響讀者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倘若我們不了解納西薩斯和普羅米修斯的神話故事的文化語境,也就無法理解整個篇章。
2.利用語篇標(biāo)記和冗余信息確定重點
有效地運用文本中提供的語篇標(biāo)記或者反復(fù)出現(xiàn)的字、詞,閱讀者能比較順利地找到文章的重點,快捷地知道文章的組織脈絡(luò)。例如:
T o his surprise,the Russians refused to stand andfight.Instead, they retreated eastward......
In August,the French and Russian armies engaged at Smolensk, in a battle that left over ten thousand dead on each side.Yet,the Russians were again able to retreat farther into Russian territory.
Again,the Russian Army retreated to safety......Napoleon offered a truce to Alexander I,but the Russian czar knew he could bide his time:“We shall let the Russian winter fight the war for us.”[4]
上面的閱讀材料選自《全新版大學(xué)英語綜合教程》學(xué)生用書第三冊第一單元The Icy Defender。這三個段落中,again這個標(biāo)記語出現(xiàn)了兩次,retreat一詞出現(xiàn)了三次。結(jié)合起來看,俄國軍隊的軍事策略就是先不斷撤退以拖延時間,再尋找合適的戰(zhàn)機消滅拿破侖的軍隊。在閱讀中形成的這種猜測如果要加以證實,閱讀者就要尋找必要的語言線索來支撐這種觀點。果然,在最后一段中,當(dāng)拿破侖占領(lǐng)莫斯科后,眼前只是一片空城,他不得不向沙皇提出停戰(zhàn),此時,沙皇知道他可以等待時機,他老謀深算地說:“讓俄羅斯的嚴(yán)冬為我們戰(zhàn)斗吧?!碑?dāng)讀者讀到此處,就能準(zhǔn)確地驗證先前的猜測,沙皇的策略就是拖延時間以積蓄力量,準(zhǔn)備在寒冬再與拿破侖的軍隊決一雌雄。
3.借助上下文確定詞語含義,明晰篇章意義
有些語篇中雖然有些難詞,但借助于語境也能理解其意義。例如:
Then we slooshied the sirens and knew the millicentswere coming with pooshkaspushing out of the police auto-windows at the ready.
其中下劃線的詞都不是英語詞,但我們可以根據(jù)語境猜出它們的大概意思。slooshied后面的名詞“汽笛”是有聲音的;slooshied之后就知道有什么人要來了,slooshied可能意思為“聽見”;millicents是指聽到汽笛之后就回來的人,諸如警察、消防隊、救護車等。文中后來提到了警察,但沒有提到車禍和火災(zāi),所以意思為警察或士兵之類的人。
但是有些語篇中的單詞的詞義看似簡單,但在具體的語境下含義會有所變化,這也需要讀者根據(jù)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仔細(xì)甄別。例如:
Again,the Russian army retreated to safety,Napoleon had a clear path to Moscow,but the occupation of the city became an empty victory.The Russians fled their capital.
該段中“clear”一詞是一個常用詞,用作形容詞時比較普遍的意思是“清晰的、干凈的、明白易懂的、明顯的”,但是套用上述常用的意義卻無法解釋,因此我們就必須另外尋找線索。文章前面介紹俄軍再次撤退到安全地帶,后面又點明占領(lǐng)這座城市是毫無意義的勝利,因為俄羅斯人棄城而逃。因此“clear”的意思應(yīng)為無阻塞、無障礙、無困難的意思。因為俄羅斯軍隊根本就沒有抵抗,所以拿破侖能長驅(qū)直入到達(dá)莫斯科。
語境還能使讀起來似乎不連貫的語篇在意義上通順連貫。James Joyce的作品《尤里西斯》語言艱澀難懂,小說大量運用細(xì)節(jié)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gòu)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乍看行文缺乏連貫,但根據(jù)語境仔細(xì)推敲,還是可以猜出語篇的意義。例如:
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patterned dish:the last.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calling the items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 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 is.Wonder what he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No followers allowed.
這段文字的思維跳脫,缺乏連貫。語篇雖然很短,但有11個句子,句與句之間似乎也沒有關(guān)聯(lián):柳條盤里血淋淋的腰子、站在鄰居姑娘旁的“他”、姑娘在念購物單上的采購項目、粗糙的雙手、肥皂、丹尼斯香腸、豐滿的臀部、名字叫烏茲、想想他會干的事、妻子老了、有一個血淋淋的腰子、不讓別人追他。要想理解這段語篇,讀者必須分析上下文,從語境中獲得信息,使意思連貫。該語篇有三條線索:作者的描述、“他”的觀察和“他”的內(nèi)心世界。語境中得到的這三條線索,使整個語篇的意義連貫、零亂的思維形成有機的整體。
4.熟悉不同篇章的組織模式和寫作風(fēng)格
熟悉英文的典型的謀篇布局的技巧也有助于讀者準(zhǔn)確找到段落中的主題句,能正確區(qū)分哪些是作者的觀點以及哪些是為佐證觀點提供的事實或細(xì)節(jié)。英語行文的習(xí)慣是將主題句放在句首,開門見山地亮明觀點,然后用例子、數(shù)字或說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例如:
We want children who resemble us.Even couples who use donor eggs or donor sperm,search catalogs of donors to find people who resemble themselves.Several years ago,a poem by Linda Pastan,called“T o a Daughter Leaving Home,”was displayed on the walls of New Y ork subways.It read:
Is it my own image
I love so
in your face?
I lean over your sleep,
Narcissus over
his clear pool,
ready to fall in----
to drown for you
if necessary.[4]
一些學(xué)生在解讀這首短詩時,對該詩表達(dá)的意圖捉摸不定。其中詩的第一句寫道:“難道是我自己的形象映在你的臉上使我如此愛戀?”之后提到看著孩子熟睡的臉就像納西薩斯俯視著那一汪清澈的池水,隨時準(zhǔn)備縱身跳下。作者最后提到,如有必要,也愿意為孩子沉溺。那么要準(zhǔn)確把握這首詩的含義,就先要體味這一段的第一句“我們希望子女像自己”。全詩主要講述因為孩子長相酷似自己而迷戀,就像納西薩斯愛戀上水中的倒影一樣。而且隨后一段的首句“yet if we so love ourselves,reflected in our children,why is it so terrifying to so many of us to think of seeing our exact genetic replicas born again,identical twins years younger than we?”正好總結(jié)了這首詩的主題——對子女長相酷似自己的得意體現(xiàn)了一種自戀情結(jié)。所以在瀏覽段落信息時,首句是需要重點留意的位置,因為它往往開宗明義。
另外,熟悉不同文章的體裁,了解人們在交際中有可能違背語境的約束,從而造成語境的破格(licence of context)。Leech認(rèn)為:“實際上,詩是不受語境制約的,因此,詩人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使用語境暗含在自己的詩中創(chuàng)造情景。”Nowottny夫人也認(rèn)為:“詩人既不依賴語境,也注定要創(chuàng)造語境?!盵5]187例如,Henry Reed在Namingof Parts一詩中,把教官訓(xùn)練士兵使用步槍的課題與對花園的抒情描寫糅在一起,便是一種語境的破格:
T oday we have naming of parts.Yesterday,
We had daily cleaning.And tomorrow morning,
We shall have what to do after firing.But today,
T oday we have naming of parts.Japonica
G listens like coral in all the neighboring gardens,
And today we have naming of parts.
前四行中,除Japonica一詞外,全是教官的訓(xùn)話,其語氣顯然與詩歌的風(fēng)格不諧調(diào);第五行是對花園的頗具詩意的描寫,但緊接著又回到了教官的說教。詩人正是使用這種語境破格來諷刺軍事訓(xùn)練中的混亂秩序。
利用語境知識能夠有效地理解材料,順暢地排除閱讀中出現(xiàn)的干擾和障礙,并且豐富學(xué)生對語言的理解,因此其作用不可忽視。在外語教學(xué)中,如何通過語境教學(xué)來提高學(xué)生的閱讀水平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系統(tǒng)地給學(xué)生介紹有關(guān)語境方面的知識,使學(xué)生對語境有所了解,為開展語境教學(xué)在理論上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2)選擇一些合適的、體裁多樣的、內(nèi)容豐富的閱讀材料,有意識地強化學(xué)生的語境知識,提高他們對語境的運用能力。(3)閱讀前,要求學(xué)生根據(jù)標(biāo)題或主題句對下文進行快速預(yù)測。要準(zhǔn)確預(yù)測,學(xué)生必須對相關(guān)語境因素進行構(gòu)建。(4)課堂內(nèi)外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讓學(xué)生多接觸目的語文化,擴大他們的語言外部語境知識面,即目的語的歷史淵源、社會背景、文化習(xí)俗等。(5)定期進行閱讀測試,注重測試學(xué)生對語境知識的運用能力、準(zhǔn)確的理解能力和快速的閱讀能力。
[1] 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 Smith,Frank.Understanding Reading[M].New Y 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1.
[3] G oodman,Kenneth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L. Harris C.Smith,eds.,Individualizing Reading Instruction:A Reader [M].New Y 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72.
[4] 李蔭華.全新版大學(xué)英語綜合教程學(xué)生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 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79.
1672-2035(2010)01-0168-03
G642
B
2009-10-30
[個人簡歷]趙金桂(1973-),女,湖南湘潭人,太原師范學(xué)院公共外語部講師,碩士。
張乃玲(1965-),女,山西離石人,太原師范學(xué)院公共外語部副教授,碩士。
山西省留學(xué)回國人員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學(xué)生英語閱讀理解障礙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責(zé)任編輯 張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