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桂
(山西省芮城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山西 芮城 044600)
躁動是比較常見的全麻術后的并發(fā)癥,可能給患者的麻醉恢復帶來嚴重危害,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術后躁動的誘發(fā)因素比較多,其中導尿管留置術是誘發(fā)患者術后躁動的可能因素。本試驗旨在通過觀察不同時機導尿和患者術后躁動發(fā)生情況的比較來研究躁動與導尿時機的關系。
60例病例隨機分為A、B、C 3組,每組20例。A組年齡(40±4)歲,體重(78±6)kg,手術時間(103±9)min,麻醉前告知患者導尿管留置后的不適反應,特別是術后麻醉恢復期的不適,請患者麻醉恢復期給予配合。 B 組年齡(38±5)歲,體重(81±4)kg,手術時間 (110±5)min,僅告知患者麻醉后行導尿管留置術。 C 組年齡(41±2)歲,體重(79±7)kg,手術時間(106±6)min,麻醉前、麻醉后都不行導尿管留置術。
住院擇期行鼻咽短小手術的男性患者;年齡18歲~60歲;體重45 kg~80 kg;ASA分級Ⅰ~Ⅱ級;無心肺腦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無精神癥狀及疾病史。
常規(guī)麻醉前準備,建立靜脈通路。誘導藥物采用芬太尼靜脈注射0.1 mg~0.3 mg,丙泊酚注射液1 mg/kg~2.5 mg/kg靜脈注射,順式阿曲庫胺0.2 mg/kg靜脈注射,3 min~4 min氣管插管,術中瑞芬太尼,順式阿曲庫胺及丙泊酚維持。預計手術結束40 min前停止給予順式阿曲庫胺。切皮前靜脈給予芬太尼注射液1 μg/kg。手術結束后清除患者口咽分泌物,觀察患者出現呼吸動作后給予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拮抗肌松作用。待患者有自主呼吸后,達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氣管導管。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監(jiān)測血壓、心率及脈搏、血氧飽和度,記錄數值為基礎值,術中持續(xù)監(jiān)測。術畢患者送入麻醉恢復室由麻醉護士觀察記錄患者躁動發(fā)生情況。躁動情況采用5分分級法進行評價:1分:平靜睡眠;2分:清醒,平靜;3分:易怒,易激惹,哭喊;4分:難以安慰無法控制的呼喊;5分:無法安靜,迷惑,譫妄。本研究認為評分3分及3分以上為躁動陽性。
A組患者躁動出現2例,B組躁動出現5例,C組躁動出現1例,A組和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和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A組和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躁動為全麻蘇醒期的一種無理性行為,表現為興奮,無意識的肢體運動,無意識的呻吟及哭喊,存在定向障礙[2]。其危害性大,輕則哭鬧,重則自行拔除各種導管,甚至發(fā)生生命危險。躁動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考慮同麻醉,手術,患者的個體有關[3]。本試驗沒有使用臨床認為與術后躁動有關的藥物,如吸入麻醉劑,氯胺酮等。同時本試驗給予患者完善的術后鎮(zhèn)痛,減少因疼痛引起躁動的因素。
導尿管置入術和躁動的可能關系為:尿道的豐富敏感的神經受到導尿管的刺激,產生尿道刺激癥狀,尚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不能耐受該刺激,要求坐起小便,甚至自行拔除導尿管[4]。目前臨床常規(guī)是手術室麻醉后置入尿管,患者在全麻蘇醒期,由于尚不完全清醒,尿道受到刺激,誘發(fā)患者躁動[5]。
本試驗通過觀察不同時機進行尿管置入術后患者的躁動發(fā)生情況,其結果表明,術前在A組患者清醒狀態(tài)下進行尿管置入術,并盡可能詳細地告知患者術后會出現的尿道刺激征,其術后的躁動發(fā)生情況與未置入尿管的C組患者沒有明顯的差異。其發(fā)生躁動的2例患者也能在醫(yī)護人員的解釋下恢復平靜。而在麻醉后置入尿管的B組,有5例發(fā)生躁動,而且有3例屬于醫(yī)護人員不能安慰控制的躁動。B組的躁動發(fā)生情況與A組和C組在統(tǒng)計學上是有差異的。
導尿管置入術是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患者的尿道神經敏感,盡管使用利多卡因明膠麻醉潤滑,但是清醒狀態(tài)下患者仍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為減輕尿道刺激帶來的疼痛,常規(guī)是麻醉后進行此項操作。但是在蘇醒期患者不能耐受導尿管對尿道的刺激,誘發(fā)躁動。本試驗結果表明,可以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由麻醉醫(yī)師對其進行仔細解釋并告之術后的不適感,在清醒狀態(tài)下使患者對尿道刺激有一定的認識,要求其在麻醉蘇醒期保持合作,減少躁動的發(fā)生及其帶來的危害。
[1]曾因明,鄧小明.米勒麻醉學[M].6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2 708-2 721.
[2]李文志,曾因明.臨床麻醉病例[M].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8:447-454.
[3]岳云,吳新民,羅愛倫.摩根臨床麻醉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39-843.
[4]Vander Walt J H,Webb R K,Osborne G A,et al.The Australian incident monitoring study:recovery room incidents in the first 200 incidents reports[J].Anaesth Intensive Care,21(3):650-652.
[5]劉仁玉,吳安仁.術后躁動[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5,16(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