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2;2.河北金融學院 社科部,河北 保定 071051)
“循吏”一詞最旱出現于《史記·循吏列傳》中,后為班固的《漢書》與范曄的《后漢書》所承襲,且為歷代史書沿用。司馬遷認為,循吏最基本的特點是“奉職循理”,即依循人情物理,依法辦事的官吏。自《史記》之后,歷代史書對“循吏”概念的理解都遵循“奉職循理”這一點。宋代循吏據史書記載以北宋前期居多,歷史功績也最大,所以本文集中考察該時循吏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作為,以闡釋他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本文所謂的北宋前期,大體是指太祖到仁宗這四朝。
《宋史·循吏傳》開篇云:“宋法有可以得循吏者三:太祖之世,牧守令錄,躬自召見,問以政事,然后遣行,簡擇之道精矣;監(jiān)司察郡守,郡守察縣令,各以時上其殿最,又命朝臣專督治之,考課之方密矣;吏犯贓遇赦不原,防閑之令嚴矣?!边@里列出了判別循吏的三條標準:精審的選拔,嚴密的考核,嚴格的懲戒??梢娝未鷮賳T的選任、考核、懲戒措施都相當嚴格,要合乎這三條標準,且“其間必有絕異之績”[1],能稱得上“循吏”,確實不易。而循吏也是有相當出色且務實的政績的。北宋前期的循吏在經濟、行政、司法、外交等諸多方面都有較好的作為,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東都事略·循吏傳》云:“自唐季以來,王政不綱,天下以戰(zhàn)爭為事,五代之際,民失耕桑之業(yè),天既厭之矣。藝祖受命,知民疾苦,故自即位以來,勸農之詔屢下,由是斯民欣然有樂生之意,而治民之吏率皆有循良之風。太宗繼承,守而勿失,真宗、仁宗德澤深厚。于斯時也,吏皆以平易近民為政,招懷流亡,導達溝洫。趙尚寬、高賦治有異效,最先褒寵,以風天下。”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給農業(yè)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北宋初年很多地方田園荒蕪,人民疾苦。在封建社會,農業(yè)一向是立國之本,恢復農業(yè)、發(fā)展生產當是北宋統(tǒng)治者的一項要務。太祖“勸農之詔屢下”;太宗曾下詔有司議均田法,陳靖就曾上書進言:“兩京東西千里,檢責荒地及逃民產籍之,募耕作,賜耕者室廬、牛犁、種食,不足則給以庫錢?!彼职l(fā)明了“分殿最為三等”的考課之法;真宗即位后,“復列前所論勸農事”,陳靖又“請自京東、西及河北諸州大行勸農之法”[1],其主張雖泥古不可行,但足見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對農業(yè)的重視,且以陳靖為代表的諸多循吏,多所建言。而以趙尚寬、高賦為代表的大部分循吏則身體力行、付諸實踐,是國家政策的切實執(zhí)行者。他們在地方上招撫流民、開田墾荒、恢復生產、發(fā)展經濟的成效甚為顯著,也最早受到表彰,于是太宗把他們當作循吏的楷模予以表彰,以風天下。
又如“嘉祐中,(趙尚寬)以考課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經五代亂,田不耕,土曠民稀,賦不足以充役,議者欲廢為邑。尚寬……乃按視圖記,得漢召信臣陂渠故跡,益發(fā)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余頃。又教民自為支渠數十,轉相浸灌。而四方之民來者云布,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為膏腴,增戶積萬余?!盵1]唐州歷來是土地肥沃的豐收之地,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田地荒蕪,人口流離,到了“賦不足以充役,議者欲廢為邑”的窘迫境地。趙尚寬教導并率領百姓興修水利,墾辟良田,招撫流民,終使唐州恢復了往昔繁盛的舊貌。趙尚寬對唐州的治理可謂是北宋初年循吏的典范。他的繼任者是高賦。高賦在任內繼續(xù)招募流民、計口授田、興修水利,與趙尚寬的治理政策一脈相承。由于二人均“勤于農政”,唐州的墾田數、人口數顯著增加,農業(yè)迅速恢復發(fā)展。
農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水利,其他循吏亦多有興修水利者。如崔立“知江陰軍,屬縣有利港久廢,立教民浚治,既成,溉田數千頃,及開橫河六十里,通運漕?!濒斢虚_知韋城縣時“興廢陂,溉民田數千頃?!背處熋稀皠衩癯鲥X開渠筑堰,淤良田萬八千頃?!盵1]他們的措施都便利了農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北宋大多數循吏都能做到既以法律為準繩,秉公執(zhí)法,又能順從事理,按事物規(guī)律辦事。如張綸“所部卒縱酒掠居民,綸斬首惡數人,眾乃定。”[1]可見他對部下決不姑息、包庇。做的更加出色的像周渭,“為白馬縣主簿,大吏有罪,渭輒斬之,太祖奇其材,擢為贊善大夫。后通判興州事,有外寨軍??v其士卒暴犯居民,渭往責而斬之,眾莫敢動。上聞益壯之,詔褒稱焉?!盵1]他不僅不縱容自己的屬下,甚至其他外地軍官的屬下在本地犯案亦絕不縱容,且懲罰極嚴。在處理刑獄方面,諸多循吏亦有很多出色的作為。如邵曄知蓬州錄事參軍,“時太子中舍楊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張道豐等三人被誣為劫盜,悉置于死,獄已具,曄察其枉,不署牘,白全當核其實。全不聽,引道豐等抵法,號呼不服,再系獄按驗。既而捕獲正盜,盜豐等遂得釋,全坐削籍為民。”[1]邵曄審查案件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崔立“為果州團練推官,役兵輦官物,道險,乃率眾錢,傭舟載歸。知州姜從革論如率斂法,當斬三人,立曰:‘此非私己,罪杖爾?!瘡母锍醪宦?,卒論奏,詔如立議?!盵1]崔立能夠做到按律量刑,維護了法律的公正性。又如魯有開“知金州,有蠱獄,當死者數十人,有開曰:‘欲殺人,衷謀之足矣,安得若是眾邪?’訊之則誣。天方旱,獄白而雨。”[1]又張逸知益州時“華陽騶長殺人,誣道旁行者,縣吏受財,獄既具,乃使殺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氣不直,豈守者殺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誅之,蜀人以為神?!痹谒_封府時“有僧求內降免田稅,而逸固執(zhí)不許?!盵1]又王明,“藥元福為原州刺史,又為陳州防御使,明皆在幕下。元福耆殺,明勸之以寬,多所全宥?!盵1]諸如此類,大多循吏既不畏懼地方豪強,又不怕得罪自己的長官,都能做到奉法循理,秉公辦事。
許多循吏在保境安民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如張綸“從雷有終討王均于蜀,有降寇數百據險叛,使綸擊之,綸馳報曰:‘此窮寇,急之則生患,不如諭以向背?!薪K用其說,賊果棄兵來降?!庇帧胺钍轨`夏還,會辰州溪峒彭氏蠻內寇,以知辰州。綸至,筑蓬山驛路,賊不得通,乃遁去?!笨梢钥闯?,張綸還是很有韜略計謀的。魯有開知韋城縣時“曹、濮劇盜橫行旁縣間,聞其名不敢入境?!北I賊不敢入魯氏所轄縣境,可以想見,魯氏對盜賊的打擊力度還是頗大的。程師孟為江西轉運使,“盜發(fā)袁州,州吏為耳目,久不獲,師孟械吏數輩送獄,盜即成擒?!盵1]程氏對與匪串通的官吏的懲罰毫不手軟,對抓捕盜賊起了關鍵作用。
北宋前期,全國各地各種自然災害多有發(fā)生,而地方上的循吏,既是朝廷賑災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又是處于最前線的指揮者。諸多循吏在地方上工作多年,對災害的預防和治理,經驗豐富且能大力貫徹。他們往往具有準確的預見性,又能因地制宜,修建防災工程,以保障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疤┲萦泻春Q撸淤蟀傥迨?,久廢不治,歲患海濤冒民田”,張綸“表三請,愿身自臨役”,最終修復了捍海堰。此舉又使得泰州的人口增加了二千六百戶。邵曄知廣州,“州城瀕海,每蕃舶至岸,??囡Z風,曄鑿內濠通舟,颶不能害?!毙迌儒┮酝ㄖ?,邵曄的舉措使得廣州海上貿易的船只避免了颶風的威脅。程師孟“知洪州,積石為江堤,浚章溝,揭北閘,以節(jié)水升降,后無水患。”[1]薛顏“徙廣南河東陜西路,浮橋歲為河水所敗,顏即北岸疏上流為之渠以順水怒,又以溉其下舄鹵之田,而民利之?!盵3]
在災害發(fā)生后,循吏們也都能夠想方設法賑濟災民。如魯有開“知衛(wèi)州,水災,人乏食,擅貸常平錢粟與之,且奏乞蠲其息?!贝蘖⒅獌贾輹r“兗州歲大饑,募富人出谷十萬余石振餓者,所全活者甚眾。”許遵“知長興縣,會縣有水災,民多流徙,遵募民出米賑濟,終以無患,益興水利,溉田甚博?!盵3]張逸知益州時“會歲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減價以振民?!彪y能可貴的是有些循吏還能提前做好賑災準備,未雨綢繆。如吳遵出知常州“嘗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已而果大乏食,民賴以濟,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盵1]無論是防災還是賑災,循吏們的舉措為百姓的生活生產提供了保障,穩(wěn)定了北宋前期的地方基層統(tǒng)治。
北宋前期的循吏在發(fā)展地方生產,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同時,還整治地方上的落后習俗,對百姓進行教化。趙尚寬知忠州時,“俗畜蠱殺人,尚寬揭方書市中,教人服藥,募索為蠱者窮治,置于理,大化其俗。” 高賦知衢州時“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蠱毒,值閏歲,害人尤多,與人忿爭輒毒之。賦悉擒治伏辜,蠱患遂絕?!盵1]趙尚寬、高賦革除了當地蠱毒害人的落后習俗,促進了社會進步。王嗣宗知邠州時,“州有狐王廟,巫祝假之以惑百姓,歷年甚久,舉州信重。” “嗣宗毀其廟,熏其穴,得狐數十頭,盡殺之?!盵4]破除了當地百姓的愚昧迷信。張逸知長水縣“興學校,教生徒。后邑人陳希亮、楊異相繼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葉康直知光化縣時“縣多竹,民皆編為屋,康直教用陶瓦,以寧火患?!盵1]張逸、葉康直的舉措傳播了先進的文化與生產技術,為當地培養(yǎng)了人才。這些都是和循吏們的積極有為分不開的。
北宋一代,一些出色的有外交才能的循吏還擔當過同鄰國交涉的事務。景德年間,交趾內亂,諸子爭位,邵曄“為緣海安撫使”,駐嶺表,“貽書安南,諭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護等即時聽命,奉龍廷主軍事?!盵1]邵曄通過勸諭穩(wěn)定了交趾的國內局勢,同時也穩(wěn)定了宋朝的邊境。程師孟“判三司都磨勘司,接拌契丹使,蕭惟輔曰:‘白溝之地當兩屬,今南朝植柳數里,而以北人漁界河為罪,豈理也哉?’師孟曰:‘兩朝當守誓約,涿郡有案牘可覆視,君舍文書,騰口說,詎欲生事耶?’惟輔愧謝?!背處熋戏瘩g了契丹使者妄圖侵占國土的圖謀,維護了宋朝的國土利益與邊界安全。又“賀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價東向。師孟曰:‘是卑我也?!痪土校匀贞緺幹聊?,從者失色,師孟辭氣益厲,叱儐者易之,于是更與迎者東西向?!盵1]在此他又保持了使者的尊嚴,即是維護了北宋朝廷的尊嚴。除了處理交涉事物,許多駐扎邊州的官吏更是每天同鄰邦打著交道,他們同樣盡著自己的努力維護著邊境的穩(wěn)定與安全。比較出色的像李允則,知雄州十八年,“契丹中機密事,動息皆知之,當時邊臣無有及者?!盵5]
北宋邊界亦多有兵事者,其中亦有一些循吏出謀劃策,發(fā)揮了輔助作用。儂智高進犯廣南時,朝廷派遣狄青作宣撫招討使,狄青到后首先微服往見久在廣南做官的陶弼請教對策。陶弼“為青言廣南利害曰:‘官吏皆成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邊事,乘擾攘中濟其所欲,不問朝廷安危,謂之‘做邊事’,涵養(yǎng)以至今日。非智高能至廣州,乃官吏不用命,誘之至此。’”狄青聽從陶弼建議,“按法誅不遵節(jié)制、出兵而敗陳崇儀而下三十余人?!盵6]之后果然一鼓作氣打敗敵人。廣南地區(qū)得以太平,恢復穩(wěn)定的局面,陶弼的建策起了極大的作用。王罕為廣東轉運使時,儂智高入寇廣州,王罕于惠州“呼耆長發(fā)里民,補壯丁”,“增弓手二千”。并“簡卒三千,方舟建旗,伐鼓作樂,順流而下?!敝翉V州后,“悉眾登岸,斬木為鹿角,積高數仞,營于南門?!盵7]儂智高見守備森嚴,遂不敢犯。
北宋前期,吏治清明,產生了大量良吏,奉法循理,積極有為,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北宋前期統(tǒng)治集團的倡導。一個王朝初年的統(tǒng)治者往往是比較勵精圖治的。同樣,北宋初期的統(tǒng)治者在建國后善于汲取唐末五代戰(zhàn)亂的歷史經驗教訓,能夠體察下情,以身作則。早在建隆二年太祖就說過“煩民奉己之事,朕必不為也。”[8]并且太祖確實生性節(jié)儉,“寢殿設布緣葦簾,嘗出麻履布衫以示左右,曰:‘此吾故時所服也?!盵9]而太宗書《戒石銘》“以賜郡國,立于廳事之南”,其詞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盵10]統(tǒng)治者的表態(tài),必將對官吏階層的道德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由此,官吏們亦不難體察圣意,以民為本,勵精圖治。
其二,士大夫集團的操守風尚。宋代士人比較親民,同情農民的苦難,敢作敢為,蔑視貪惰,同時也有著勤勞儉樸的優(yōu)良風尚。太祖曾經問王昭素治世養(yǎng)身之術,“昭素曰:‘治世莫若愛民,養(yǎng)身莫若寡欲’。上愛其語,嘗書屏幾間?!盵11]不僅如此,宋代士大夫階層中還互相推崇優(yōu)良的道德品行,頗有操守?!罢芦I太后臨朝,內侍省都知江德元權傾天下,其弟德明奉使過杭州,時李及知杭州,待之一如常時中人奉使者,無所加益?!崩罴安话噘F,“時人服其操守”[12]。士大夫們自己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官品聲譽,“蓋為士者知其身必達,故自愛重而不肯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貴期之,故相與愛惜成就,以待其用?!盵13]這種注重道德與操守的風尚一旦形成,就在士大夫階層的心里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價值判斷標準,人們會自覺地遵循。
其三,廣泛審慎的人才選拔。人才選拔關系到國家的興衰,選拔得當則政治清明,國家富強。北宋初年即擴大了選士范圍,工商、雜類子弟和邊遠地區(qū)的士人均有了應舉的可能。而在如何選拔人才的標準上,宋代士大夫們比較看重德與才兩個方面,而且要以德為先,以德為重。李覯說:“才乎才,有德以為功,無德以為亂?!盵14]北宋前期對人才的選拔是嚴謹審慎的,而能夠在人才眾多的官員隊伍中脫穎而出稱得上循吏,則更是難上加難。如此,則在制度上保證了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有著較高的水平。光是嚴格的選舉還不夠,在懲戒措施上宋初“尤嚴貪墨之罪”“而不赦犯贓”[15]這一點也是十分值得我們注意的。
其四,宋代儒學的勃興。儒學在宋代的勃興,“宋初三先生”(即孫復、胡瑗、石介)與邵雍有著首功。孫復 “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jiān)直講。車駕幸太學,賜緋衣銀魚,召為邇英閣祗候說書?!笔?“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學者從之甚眾,太學由此益盛?!焙ァ敖倘擞蟹?,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從之游者常數百人?!盵16]宋初三先生教學有方,為人師表,而邵雍亦不在三先生之下。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被士大夫們所推崇,而他們的誨人不倦,也調動了士大夫們的讀書興趣。在他們的帶動下,儒學的復興,提升了北宋初期士大夫階層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的整體水平。而士大夫階層整體素質的提高必將帶動更多良吏的涌現。
北宋前期的循吏本著“凡政皆務以利民”的宗旨,奉職循理,為民興利除弊,執(zhí)法公允,處事得宜,作為國家政策在地方上的直接執(zhí)行者,能切實落實國家政策,造福一方,對經濟的迅速恢復、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他們受到百姓的擁戴,皇帝的褒揚。趙尚寬“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蘇軾作《新田》、《新渠》詩以美之”。高賦 “璽書褒諭,宣布治狀以勸天下,兩州為生立祠”。張綸知泰州后,州民“為立生祠”。程師孟“洪、福、廣、越為立生祠”。宋太宗夸獎邵曄曰:“爾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程羽“涖事循謹,太宗稱其長者”[3]。這些,恰是對循吏們政績的肯定。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百姓是出于衷心的愛戴,但最高統(tǒng)治者褒獎循吏是要在百官中樹立樣板,以此鞭策官吏執(zhí)行國家政策,效忠朝廷,使其安定民心,努力生產,向國家提供更多穩(wěn)定的賦役,以實現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元)脫脫. 循吏傳.卷426.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宋)司馬光.周渭治州縣.卷1.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宋)王稱.循吏傳.卷112.東都事略[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4](宋)司馬光.王嗣宗.卷3.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宋)司馬光.李允則知雄州.卷6.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宋)王铚.默記(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元)脫脫.王罕傳.卷312.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宋)李濤.建隆二年.卷2.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宋)司馬光.太祖性節(jié)儉.卷1.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宋)洪邁.戒石銘.卷1.容齋續(xù)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宋)李濤.開寶三年.卷11.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宋)司馬光.李及不阿權貴.卷10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3](宋)洪邁.高科得人.卷9.容齋續(xù)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宋)李覯.潛書八.卷20.直講李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15](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12)[M].長沙:岳麓書社.1994.
[16](元)脫脫.孫復、石介、胡瑗傳.卷432.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