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非洲瘢痕疙瘩患者精神生活影響的評估
本文作者對非洲瘢痕疙瘩患者精神生活的影響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研究。資料來自尼日利亞Lautech醫(yī)院整形外科。通過對131名瘢痕疙瘩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及相關檢查后進行分析,其中男性61人,女性70人?;颊咧?6.8%發(fā)生瘢痕疙瘩超過一年,16人(12.20%)確認因患瘢痕疙瘩而影響了工作;64人(48.90%)認為患病對其精神引發(fā)壓抑感,其中28人(56.00%)病變發(fā)生在身體顯露部位、24人(46.20%)病變見于隱蔽部位。女性中59.10%因病產生了精神負擔,而男性只有35.80%有此負擔。下面是詳細調查資料及作者的分析:
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對患者與醫(yī)師都是一種嚴峻的挑戰(zhàn),不僅對當事人產生精神影響,甚至造成明顯的功能障礙,但治療是一個難題。瘢痕疙瘩在非洲是一種高發(fā)的疾病,因此對這一地區(qū)有瘢痕疙瘩的人群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估是很有必要的。
資料自2005年1月~2008年6月進行調查反饋。詢問內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患瘢痕疙瘩時間的長短、主要癥狀、病變部位-身體外露部或隱蔽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工作的影響等。將資料進行SPSS分析。結果:有完整反饋資料的來自尼日利亞約魯巴的瘢痕疙瘩患者共131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70人,平均年齡31.74歲(14~66歲),其中110人(80.20%)有一定文化知識、10人為文盲。患者年齡分布:以21~30歲為最多,占47.30%;其次是31~40歲,占19.10%。病程:110人(83.97%)皮膚瘢痕疙瘩有2年以上病史;24人(18.32%)從兒童期已患病。病變部位:55人(42.00%)瘢痕疙瘩發(fā)生在身體顯露部位,如手部、前臂、頭、頸等處;54人(41.20%)見于隱蔽區(qū);22人(16.80%)瘢痕疙瘩病變同時發(fā)生在顯露區(qū)和隱蔽區(qū)。61名(46.60%)瘢痕疙瘩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史,64人(48.90%)無明顯的家族史,6人(6.40%)明確無任何家人患有此病。病因分析:與遺傳可能有關者78人,占59.50%;與感染相關者72人,占55.00%;與創(chuàng)傷有關者107人,占81.70%;因接受巫術造成者22人,占16.8%。在調查的對象中,105人(80.20%)認為瘢痕疙瘩不可能有傳染性,但9人(6.90%)確信瘢痕疙瘩可以傳染給別人,而14人(10.70%)對此則無肯定的看法。雖資料顯示患者都有多年病史,但92人(70.30%)在到本院以前從未求醫(yī),34人(26.00%)曾在一年內看過病,42人(32.06%)治療已經歷一年以上,55人(47.00%)從未接受過任何治療,76人(58.00%)曾接受過治療,但只有25人(19.10%)接受過正規(guī)的治療。
關于疾病對生活的影響:47人(35.90%)認為雖患瘢痕疙瘩,但并未影響社交活動,與認為影響社交活動的人數相當;104人(79.40%)并未因病而影響自己的工作;16人(12.20%)則因此而影響其正常工作,其中4人(25.00%)是由于病變區(qū)發(fā)生感染或者因劇烈疼痛而不得不停止工作,12人(75.00%)則是由于患瘢痕疙瘩引起精神壓抑而停止工作。119人(90.80%)認為:并未因病而影響與朋友的交往,也有7人(5.30%)發(fā)現朋友有回避本人的行為;120人(93.90%)并未因患瘢痕疙瘩而困惑,只有2人因此而深感煩惱;有64人(48.90%)病變處產生劇痛,55人(42.00%)人則無此癥狀。產生劇痛的患者中,有28人(56.00%)劇痛見于身體顯露區(qū)、24人(46.20%)見于隱蔽區(qū)的病灶。26(50.00%)人隱蔽區(qū)瘢痕疙瘩 并不出現疼痛癥狀,21(42.00%)人外露區(qū)的病變也不產生劇疼,兩者比值相當。
瘢痕疙瘩多見于年輕人,患者平均為31.74歲,更容易引起精神負擔和美容性問題。86名(65.60%)瘢痕疙瘩患者病程為2~10年,而24人(18.40%)在兒童期就患病者,其平均病程為4.6年。提示:瘢痕疙瘩的慢性病程及治療的難度。雖然只有16人(12.20%)確認因病而影響正常工作,大多數(104人,79.40%)認為并未影響正常工作。但當病變區(qū)產生劇痛,發(fā)生感染,甚至產生異常氣味時,影響工作和社交是難免的。實際上有47人(35.90%)認為病變對社交產生顯然的影響,4人因感染和難聞的氣味而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131名瘢痕疙瘩患者中只有78人(58.00%)接受過治療,但接受正規(guī)治療者只有25人,只占19.10%。本組患者有12人(15.80%)曾經受過10年的治療,顯示瘢痕疙瘩治療的難度很大。
結論:雖然非洲是瘢痕疙瘩的高發(fā)區(qū),與非高發(fā)區(qū)的白人相比,它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嚴重。大多數非洲的瘢痕疙瘩患者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譯者注: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這些地區(qū)瘢痕疙瘩發(fā)生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區(qū),患者多了反而覺得習以為常。在非洲某些地區(qū),有的婦女甚至人為地用刺激法在頸部引發(fā)串珠狀瘢痕疙瘩,以此為美。不過,此文作者全面地對非洲地區(qū)瘢痕疙瘩患者進行如此深入的調查,所得資料是十分珍貴的。)
[摘譯自Indian Dermatology Venerelogy Leprology,2009;75:368]
2患進展期皮膚惡黑的妊娠婦女雙側乳房發(fā)生惡黑轉移
一名28歲的妊娠27周的婦女因局部進行性惡黑(MM)來診?;颊邚娜焉?2周開始,左側腹股溝淋巴結區(qū)出現疼痛?;顧z報告為高度惡性瘤性改變,免疫組化檢測發(fā)現:S-100、Melanin A、和Vimentin 染色呈現陽性,證實為惡性黑素瘤。
臨床檢查:左側腹股溝區(qū)有包塊,外觀局部深色,包塊約10cm×7cm,包塊呈分葉狀,很硬,有的部位有囊性感?;颊咦蟠笸壬贤鈧扔?mm×7mm突起的痣,并有衛(wèi)星痣表現?;颊邇蓚热榉績劝l(fā)現可移動的、無壓痛的硬塊,類似纖維腺瘤樣改變。右乳包塊3cm×3cm,左側為2cm×1cm。在妊娠28周,流產一名1 310g男嬰,經仔細檢測,胎盤無腫瘤轉移,產兒無病態(tài)。此患者惡黑轉移至肺、脾和雙側乳房,乳腺圖發(fā)現雙側乳房都有包塊,病檢證實為惡黑。MRI查明腦部未發(fā)現轉移病變。用Cisplatin,Vinblastine和Dacarba zine進行綜合化療。但無效,患者于流產后4個月病逝。
轉移性乳癌很難與原發(fā)性乳癌加以區(qū)別。惡黑是常見轉移至乳房的癌癥,其他轉移乳房的癌癥有:淋巴瘤、肺癌、橫紋肌肉瘤、腎癌、卵巢癌和胃腸道的腫瘤。不過,妊娠期的雙乳發(fā)生惡黑轉移屬罕見。通常乳房轉移的癌性包塊,其邊界明確,大多無痛,不易與纖維腺瘤區(qū)別(包括臨床和超聲檢測)。但乳腺圖有其特征:通常是邊界清晰、無任何鈣化小點的包塊,一般沒有乳頭分泌物出現。本例乳房包塊是不連續(xù)的、可移動的、無痛的,也沒有乳頭分泌物。
系列尸檢表明:與其他癌癥相比,這類患者多見于年輕者。關于多見于年輕者的原因有多種解釋:血流量豐富增加轉移幾率;絕經前期的女性惡黑有轉移傾向,可由血流或淋巴轉移;關于內分泌的影響,是基于在惡黑組織中能查出有雌性激素受體,盡管其頻次較低。據文獻記載,轉移至絕經前期乳房的惡黑原發(fā)灶多見于上肢和軀干的惡黑,而一般惡黑的好發(fā)部位多在下肢。本例惡黑就發(fā)生在下肢。
Revdel等報告27例轉移至乳房的惡黑患者,其中20例(77%)發(fā)生在絕經前的女性。平均年齡為41.4歲,多數原發(fā)病灶見于身體上半部,只有4例發(fā)生在下肢。從診斷惡黑到發(fā)現乳房轉移平均間隔52.5個月(1~192個月),確診乳房轉移后的存活期限平均12.9個月(2~37個月)。這類患者存活率之所以低是由于常伴有廣泛的多處轉移。本例雖然采用了多種藥物聯合抗癌措施,仍于確診后短期內病逝。
[摘譯自 Indian J Cancer,2009,46:342]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摘譯]
頜面美容
1基于計算機輔助設計、Stereolithographic模型及術中導航的復雜眼眶重建的初步描述性研究
目的:外傷或燒傷后的眼球內陷、復視和(或)眼眶不準確性重建造成的面部兩側不對稱問題在復雜眼眶重建中仍然較為頻繁。近來術前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虛擬校正及Stereolithographic模型的構建與術中導航相結合作為一種嘗試以更精確地重建眼眶骨并優(yōu)化療效。該研究旨在綜述作者們對有多種復雜的創(chuàng)傷或燒傷后眼眶畸形并接受外科治療的一系列患者關于計算機設計、Stereolithographic模型及術中導航的經驗?;颊吆头椒?研究者以2007~2008年在Legacy Emanuel醫(yī)院、Portland及OR的患者為樣本進行回顧性分析,用多維(中軸、冠狀、矢狀)和三維CT硬組織成像評估每位患者的解剖形態(tài),應用未受傷側或通過創(chuàng)建疊加于受傷側鏡像的解剖學上校正側制作虛擬校正。內部眼眶應用預制的波形鈦網重建,外部框架經復位后用1.3mm和(或)1.5mm的鈦板和螺絲釘固定。用固定于一粘連模板上的數字參照架確定患者位置,然后用手術導航通過評定工作站虛擬模型上的多個點來評估內外眼眶解剖結構恢復的精確性。所有患者術后均做了CT掃描,并對術前術后的影像進行比較和分析。入選樣本的患者都必須是有復雜的初級或中級單側眼眶畸形,均接受了由計算機輔助治療的重建。用于計算機輔助導航的標準是單方面的、內和(或)外眼眶臨床上顯著分裂的,或面部兩側不對稱的。研究不包括那些應用傳統(tǒng)(無計算機輔助)技術進行眶重建的患者,對人口統(tǒng)計學、病因學、治療及療效變量均進行了統(tǒng)計并分析,療效變量包括眼球位置、眼能動性、面部對稱性以及并發(fā)癥。臨床上可感知的眼球內陷、永久dipolopia、面部不對稱/顴骨扁平或眼睛運動障礙被視為效果不佳。結果:研究共15例患者,均有初級或中級單側創(chuàng)傷后或燒傷后眼眶畸形,均接受了計算機輔助治療。對照術前術后的CT影像發(fā)現除1例外其他患者內、外眶外形均達到了解剖學恢復,術后CT影像與實際計劃的重建結果比較發(fā)現內、外眼眶的骨解剖達到了良好重建,但不分繼發(fā)性畸形的患者軟組織的局限性并未完全克服。在3位接受二次眼球內陷修復的患者眼球突出部分矯正不佳,主要由于眼球中軸后部嚴重的錐內軟組織瘢痕。有4位患者發(fā)生了并發(fā)癥。結論:術前計算機模型設計和術中導航供應對復雜眼眶損傷及燒灼后眼眶損傷的重建是有益的,并且可能使重建更加精確。盡管小的眼眶骨折可能不需要該技術,但對于粉碎性眼眶損傷或高速損傷所致的嚴重內外眼眶受損的重建還是很有潛力的。
[摘譯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2):2559-2570]
2前鋸肌游離瓣對于在口腔功能重建中的作用
目的:口腔頜面部的洞穿型缺損常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微血管游離皮瓣例如橈骨前臂皮瓣,背闊肌皮瓣已經用于治療上述缺陷,然而橈骨前臂皮瓣常導致供體部位的壞死,同時背闊肌皮瓣經常翻轉太大。因此我們引入一種前鋸肌游離皮瓣作為多用的以及非??煽康奈⒀芷ぐ暧糜诨謴涂谇活M面部的缺損畸形。
患者和方法:自2003年~2007年共10名患者采用前鋸肌游離皮瓣進行口腔頜面缺損的重建。5名患者缺損區(qū)位于硬腭以及上頜骨,另外5名患者缺損區(qū)位于口底部。結果:所有的患者在術后一周均可經口腔進食。供區(qū)位點的壞死幾乎沒有因為其傷口處已經無張力成功愈合。10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的重建十分成功。結論:雖然前鋸肌游離皮瓣缺乏上皮分層,但其對皮下受區(qū)的要求不受限制。正是由于前鋸肌游離皮瓣的上皮快速形成,其可以適用于口腔缺損畸形的修復。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2):2577-2582]
3顴骨骨折后的眶部立體容積的測量
目的:對于顴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測量眶部立體容積,評價這種立體測量方法的有效性。材料和方法:對22名具有單一顴骨骨折的患者術后眶部容積采用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進行測量,并對其測量結果進行回顧性研究?;紓瓤舨坎捎猛饪剖中g處理,對照側眶部以及患側眶部均采用立體測量方法。采用成對T檢驗對兩側測得的數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由兩個不同的觀察者重復測量兩側的數值,以評估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差異性。結果:兩名觀察者的數值均計算在內,對照側眶部平均容積以及外科處理過的眶部平均容積分別為23.6±3.2cm3,24.4±3.1cm3,這兩組之間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6名患者經治療后患側眶部容積平均增加5.8±3.8%,6名患者眶部容積平均減少2.7±1.4%。兩名不同觀察者的樹脂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顯著相關性(R>0.95)。對每名患者兩側眶部容積計算的總時間為9~12min。結論:采用方便容易的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進行眶部容積的評估是一項簡單的并且節(jié)省時間的方法。在試驗中兩名觀察者數據之間高度的一致性說明對于術前以及術后眶部容積的改變采用這種方法是可以定量的。
[摘譯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2):2605-2608]
4單獨采用2mm厚的AO重建板治療線性的下頜骨骨折:有必要再采用第二塊重建板嗎?
目的:前瞻性的研究單獨采用2mm厚的Arbeitsgemeinsc 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 (AO)重建板而不再使用第二塊板,對于線性的下頜骨骨折的治療效果。
患者和方法:分析了臨床上以及放射學上獲得的45名患者具有74處骨折的情況(21名患者單純線性骨折,22名患者雙側骨折,2名患者多處骨折)。骨折部位愈合的有35人,占47.3%;斷端未移位的有15人,占20.3%;斷端呈一定角度的有24人,占32.4%。筆者詳細記錄了受傷原因,自入院至手術的時間、性別和年齡,下頜骨暫時性的固定及其維持時間,手術徑路。術后的并發(fā)癥如果不需要外科介入的記錄比較簡略,如果并發(fā)癥嚴重需要外科介入治療記錄比較詳細。結果:所有患者對骨折復位以及其治療情況均比較滿意,沒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名(22.2%)患者有較輕微的并發(fā)癥。
結論:研究表明對于單純的下頜骨線性沒有粉碎性的骨折采用2.0mm的AO重建板進行固定可以起到良好的骨愈合作用,并且沒有嚴重的并發(fā)癥。
[摘譯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2):2636-2638]
5評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颊叩臍獾澜馄嗜SCT
目的:鑒定氣道大小及形態(tài)異常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存在及嚴重性的關聯性。
材料和方法:對術前做過上氣道有效CT掃描并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以同時期接受了CT掃描但無氣道病變特點的患者作為對照,制作數字三維CT重建并對氣道大小的12個參數及氣道形態(tài)的4個參數加以分析。在OSA患者的頭顱側影定位片上測量后氣道距離、中氣道距離及舌骨至下頜平面的距離,采用二變量分析評定OSA存在及嚴重性的相關因素,OSA以呼吸障礙指數(RDI)來判定,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確定RDI的關聯因素。
結論:44人OSA患者中,15人(10男,5女)有有意義的術前、術后CT掃描,另外,有17人(11男,6女)作為對照。OSA患者的氣道長度顯著增加(P<0.01),在二變量分析中,長度、橫向/舌根后前后徑比例及頦結節(jié)至舌骨距離與RDI相關(P<0.03),在多元回歸分析中,長度與RDI呈正相關(P<0.01),橫向/舌根后前后徑比例與RDI呈負相關(P=0.04)。該研究表明OSA的存在與氣道長度增加有關聯,氣道形態(tài)上更加趨于橢圓,中外側向(更大的橫向/舌根后前后徑比例)有縮小跡象并趨于閉塞。
[摘譯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0;68(2):354-362]
6采用三維計算機體層攝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對氣道的結構進行分析
目的:采用三維計算機體層攝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3D-CT)對氣道大小和形狀進行分析,并且分析其結果與頭顱側位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材料和方法:本次研究選用15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在術前對其進行3D-CT掃描和頭顱側位片獲得數據。3D-CT重建氣道形狀,獲得12個氣道尺寸數據,獲得4個氣道形態(tài)數據。通過頭顱側位片可以獲得氣道后部的距離(PAS),氣道之間的距離以及從舌骨至下頜片面之間的距離。隨機選擇5個CT掃描的數據以及5個頭顱側位片的數據由兩個人獨立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同一測量者和不同測量者之間結果的相關性以及可靠性。所有15組圖像數據均采用Pearson相關指數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CT測量數據和頭影測量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同一測量者和不同測量者所測得的CT測量結果(分別為0.86~1.0,0.89~1.0且P<0.001)頭影測量數據結果(分別為0.84~1.0, 0.91~0.99且P<0.001),說明無論是CT測量數據還是頭影測量數據均具有可靠性。CT測量結果顯示頦結節(jié)和舌骨之間的retroglossal前后徑和距離與PAS之間有正相關關系(r=0.60.P=0.02;r=0.54,P=0.04),前后位和側向的距離與PAS有反相關關系(r=-0.068,P=0.01)。
結論:研究結果表明3D-CT結果和頭顱側位片結果均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復性。頭影測量結果中只有PAS數據和CT結果顯示有一定的相關性。
[摘譯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0;68(2):363-371]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 王正輝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