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廠商理論不僅在經(jīng)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戰(zhàn)略管理領域也有深刻的影響,尤其是“能力”和“契約”觀點的廠商理論,對戰(zhàn)略管理的影響最為顯著。“契約”觀點所延伸的交易成本理論,已對管理領域——如營銷管理、戰(zhàn)略管理及組織理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但“契約”觀點的限制使其無法處理動態(tài)的問題,因而有“能力”觀點的出現(xiàn)?!澳芰Α庇^點的影響正在擴大,尤其是在戰(zhàn)略管理領域,資源基礎觀點即是承繼能力視角的觀念。而資源基礎觀點可以說是近年來戰(zhàn)略管理的主流觀點。在此針對廠商理論做一簡單的文獻回顧,并特別針對“契約”及“能力”觀點進行探討,希望能厘清影響戰(zhàn)略管理的廠商理論的概念。
[關鍵詞]戰(zhàn)略管理;能力觀點;契約觀點;廠商理論
[中圖分類號]F0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5-0019-04
Simon(1991)[1]曾做過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假如有一天,一個外星人在火星上拿著超大倍的望遠鏡看地球,它會發(fā)現(xiàn)地球上的主要社會結構是組織,而非市場。然而,“組織”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21年才有奈特提出“不確定性”來解釋廠商的存在。此后,張伯倫、羅賓遜等的研究使得廠商理論更加符合現(xiàn)實。然而,他們的分析目標并非廠商本身,而是旨在促進新古典的市場結構分析(Foss,2000)[2]。真正建立廠商理論基礎的是Coase(1937)[3]。在《企業(yè)的性質》中,Coase即已厘定了廠商理論的主要探討內容,即“在專業(yè)化的交換經(jīng)濟下,探索廠商出現(xiàn)的理由”(即廠商的存在);研究決定廠商規(guī)模的因素(即廠商的邊界);探討為何“管理報酬遞減”(以及廠商內部組織)。當代的廠商理論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一、廠商理論的主要流派
當代廠商理論的發(fā)展在于深入研究廠商及其內部的運作。Foss(2000)認為廠商理論主要是探討其他的非市場資源分配機制的存在理由以及運作方式。他以完全契約假設、信息對稱性假設為基礎,將廠商理論的發(fā)展分為六個學派,見表1。
每一種廠商理論都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中企業(yè)組織的抽象化,區(qū)別在于他們對同一現(xiàn)象的解釋方式不同,從而產生互補效應。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廠商理論特別是新古典廠商理論主要是分析和預測廠商的要素購買行為和生產決策。但是,新古典廠商理論遭致許多批評。Hodgson(1998)[4]認為新古典經(jīng)濟學(包括廠商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①假設代理人具有穩(wěn)定的偏好函數(shù),其行為完全理性并追求最大化效用;②均衡狀態(tài)假設;③完全信息。這三個特征所凸顯的靜態(tài)均衡分析,使得新古典廠商理論難以解釋廠商內部的技術與組織變遷。
二、廠商理論:契約觀點
在戰(zhàn)略管理領域,存在兩種對立但又互補的廠商理論,即“契約” 觀點和“能力”觀點的廠商理論(Williamson,1999)[5]。
“能力”觀點主要是針對“契約”觀點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作為補充。以表1而言,除了“知識基礎觀點”屬于能力視角外,其余均屬于契約視角。這兩種觀點之下又可以分為許多子學派,但我們不打算對此一一探討。由于本文采取知識基礎的廠商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因此,文獻探討的部分將集中于能力視角的討論。
契約觀點與能力觀點大約在同一個時期即1970年代早期開始發(fā)展,契約視角以Williamson(1971)[6]與Alchian and Demsetz(1972)[7]為代表,能力視角則以Nelson and Winter (1973)[8]為代表。但兩者的實際起源均可追溯至更早的時期,契約視角起源于Coase(1937),能力視角則起源于Alchian(1950)[9]。契約視角由于發(fā)展時間較長,因此,產生了許多流派,這些學派的觀點雖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他們都認定在制定、強化及監(jiān)督契約時所產生的信息及其他方面的困難是重要的解釋項(解釋變量),根據(jù)Coase—Williamson這個傳統(tǒng)所建立的學派,特別強調制定、強化及監(jiān)督契約的成本,因此,被稱之為交易成本學派(TCE),Williamson(1999)則稱此學派為“統(tǒng)制學派”。Hodgson(1998)[4]也認為交易成本理論是契約視角的子集合,而“]化理論”則是能力視角的子集合。Williamson(1999)認為這兩種觀點都綜合了經(jīng)濟理論與組織理論,但統(tǒng)制觀點主要以交易成本解釋不同統(tǒng)制模式的選擇,較偏向經(jīng)濟學;而能力視角則特別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較偏向組織理論。
契約視角的三個主要特性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問題是:①假設個人有獨立的偏好函數(shù)。這些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易為契約視角的分析起點,而這些成員則是以單一構面的效用函數(shù)來評估這些交易。這種以個體為焦點的分析,忽略了:(a)契約及交換的極限以及非契約關系——如忠誠和信任的必要性;(b)個體激烈的轉換及發(fā)展過程的可能性,也即忽略了適當?shù)膶W習所扮]的角色?!敖M織學習”以及“團隊知識”的概念因而被排除于契約視角的討論中。②將廠商分析化約為個體之間的契約關系,只注重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相對地忽略了技術及生產成本。契約視角假設在不同的統(tǒng)制模式下技術具有單一性(uniformity),此假設隱含著將生產及技術從統(tǒng)制結構或交易成本中分離出來。因而其研究焦點并非生產、積累和增長,而是統(tǒng)制結構以及固定資源的有效分配,在評價統(tǒng)制模式時,未將生產成本及技術列入考慮。③集中于比較靜態(tài)解釋,比較何種組織安排(即統(tǒng)制模式)有較低的交易成本,忽略了動態(tài)面的考慮,如學習、創(chuàng)新及技術發(fā)展等過程。因此,其強調的效率為靜態(tài)的成本最小化效率,而非動態(tài)的長期優(yōu)勢效率。這種比較靜態(tài)或均衡基礎的解釋也難以闡明真實世界中廠商行為及其績效的異質性。
能力取向與契約取向是互補的觀點(Langlois,1992[10];Cohendet Llerena,2001[11]),這一認識可以說是重新發(fā)現(xiàn)Adam Smith在200多年前所提出的命題,即專業(yè)化分工可以提高生產力。不過,Smith所強調的專業(yè)化是指產品的專業(yè)化,而能力視角則是指能力的專業(yè)化。能力視角并不能算是一個統(tǒng)合的研究綱領(Research Programme)或范式,因為它沒有一個共同的硬核(hard core)以及正面啟發(fā)原則,但是,應該可以從以下幾個共同點,來區(qū)別屬于能力視角的理論(Knudsen,1996)[12]:①以內生增長觀點來探討廠商(及市場),將廠商視為能力的儲存所,它是知識積累的實體,通過累積的過程獲取新知識,新知識不斷地鍵入組織的正式及非正式結構中,決定了廠商未來知識積累的方向,因而,廠商的發(fā)展過程是一種路徑依賴過程。既然如此,能力視角最終必然會成為一種動態(tài)理論,它關心競爭優(yōu)勢的創(chuàng)造、維持及創(chuàng)造性破壞,亦即能力的創(chuàng)造、保護及陳舊過時的能力汰換,因此,學習過程必然會占有越來越重要的角色;②以廠商為基本的分析單位,其主要資產為能力,能力為內隱的社會性知識資本,能指引其擁有者如何解決問題;③廠商的能力稟賦差異是其效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效率的差異產生租,因此,能力視角的主要研究任務之一是探討產生長期租的機制,這方面的研究包括能力的認知面及能力萌生的過程;④能力的觀點也是一種策略的觀點,因為它試圖探索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并且以能力的特質來解釋廠商的邊界,與策略研究所關注的主題一樣。廠商積累、保護及最后將能力部署到產品市場的能力,是決定其長期競爭優(yōu)勢的主要因素,而廠商的能力稟賦決定其邊界,例如,多角化的程度。
能力視角除了可追溯到Alchian(1950)外,大部分的作者Penrose(1959)[13]的影響。如果將Coase視為契約視角之父,則Penrose則可算是能力視角之母。對戰(zhàn)略研究影響最大的能力視角文獻應是Nelson and Winter(1982)[14],這部著作對戰(zhàn)略研究的影響非常之大,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能力取向的戰(zhàn)略學者研究時必引的文獻之一,特別是他們提出的“組織常規(guī)”(routine)的概念,更是能力取向的核心概念之一,因為常規(guī)乃是構成能力的基礎。在這本書中他們將廠商視為異質的實體,廠商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其獨特而有路徑依賴性質的知識基礎。此知識基礎則是組織常規(guī)長期]化積累而成,遂使得能力取向特別強調過程的重要性。
能力取向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取得重要進展,從那時起,能力取向就開始主導了戰(zhàn)略領域的研究。能力取向的萌生有其時代背景。從外部環(huán)境看,集團公司的滅亡,使得企業(yè)經(jīng)營者又回過頭來重視核心企業(yè)經(jīng)營的重要性。此外,實證結果顯示日本式的生產方式有較佳的效率,使學者開始思考內部因素對了解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性。再則就是經(jīng)濟學逐漸重視現(xiàn)實企業(yè)的運作。在經(jīng)濟學方法論方面,過去新古典經(jīng)濟學所倚重的均衡方法論實在難以處理現(xiàn)實企業(yè)的動態(tài)行為,而能力視角所關注的無形資源—特別是能力—的積累過程,包含路徑依賴、集體學習及非預期結果等問題,與經(jīng)濟學中]化思考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近年來]化思考模式的復蘇,使得經(jīng)濟學方法論在處理這些動態(tài)問題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Foss(1996)[15]也認為在新產業(yè)經(jīng)濟學、奧地利經(jīng)濟學派以及]化經(jīng)濟學三者中,以]化經(jīng)濟學作為能力基礎的廠商理論的基礎,最能促進能力基礎理論的進展。而Hodgson(1998)認為]化經(jīng)濟學應歸屬于能力視角的一個分支,其原因之一即是因為]化經(jīng)濟學方法論所處理的問題,正是能力視角所關注的動態(tài)問題。
三、兩種視角下的廠商理論的比較
兩種觀點在許多方面存有差異,參見表2。首先,在人類行為的假設方面,契約取向的三個假設為有限理性、遠見與機會主義。有限理性的假設來自西蒙,是指人類的行動具有理性,但只能有限地達成。因此,所有復雜的契約都難免不完全。此外,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假設人具有自利傾向,TCE則更進一步假設人類行為不只追求自利,更有機會主義傾向。所謂機會主義是指“通過偽裝來尋求自利”(Williamson,1975)[16]。“機會主義包括說謊、偷盜、欺騙,但不只限于此。更廣泛地說,機會主義指的是不完全或受到扭曲的信息揭露,特別是不完全信息或者扭曲的信息發(fā)傳遞,特別是經(jīng)過精密計算的誤導、扭曲、偽裝、迷惑及混淆等”(Williamson,1985)[17]。它是市場失敗及組織存在的終極原因,若非機會主義存在,則大部分復雜的契約形式都將會消失。因為市場通過自動的契約就足以處理大部分的交易。
能力視角的三個主要假設為有限理性、短視及信任。在能力文獻中,學習是以試誤的方式,而調適則是因應危機的發(fā)生,因此,廠商有點像消防隊而非策略行動者(Williamson,1999),可見其比較傾向于假設人類行為是短視而非遠見的。
在分析單位方面,契約視角的分析單位是“交易”,能力視角則為“常規(guī)”。Williamson(1999)認為能力視角有許多潛在的分析單位,但因為沒有精確的定義而未能被廣泛運用,例如,社會學中的“角色”這個概念,以及“決策前提”等即是。常規(guī)是指“一種較為復雜的行為型態(tài),其運作是以極為自主的方式,而成為一個可被認知到的單位”。Nelson and Winter(1982)認為,“大部分規(guī)律以及可以預測的企業(yè)行為,都可歸屬于常規(guī)的名目下?!背R?guī)所扮]的角色正如基因在生物]化理論中所扮]的角色一樣,常規(guī)是可持續(xù)、可遺傳并可選擇的,正如某些具備常規(guī)的有機體,會做的比其他有機體更好,而能更快速成長。常規(guī)以其性質可分為三種:①短期常規(guī)決定了廠商的作業(yè)特性;②投資常規(guī);③隨著時間而修正作業(yè)的不同方向的常規(guī)。這些常規(guī)代表著“隨著時間的經(jīng)過,廠商的行為型態(tài)及市場產出被聯(lián)合決定的動態(tài)過程”(Nelson and Winter,1982),而這正是]化理論的關注重點。Teece et al(1997)[18]則把常規(guī)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靜態(tài)常規(guī)是指將之前重復執(zhí)行任務時所累積的能力具體化,使得以后的學習更為容易,而產生學習曲線的經(jīng)濟效果。靜態(tài)常規(guī)當然并非是完全靜止不變,隨著重復次數(shù)的增加,此常規(guī)亦可以不斷地改善;動態(tài)常規(guī)則引導學習以及新產品開發(fā)的過程。常規(guī)是能力的基石,正如Nelson(1991)所言:
組織常規(guī)階層是組織核心能力的建基石,內建于組織內的實踐常規(guī)(practiced routines)決定了一個組織能有信心完成的一組事物。假如組織內沒有執(zhí)行各種任務的低階常規(guī),或者缺乏指導低階常規(guī)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組合之高階常規(guī),則此工作就不在組織現(xiàn)有核心能力之范圍內。[19]
此外,常規(guī)亦可以作為描述組織形式的一種運作方式。Coriat and Dosi(1998)[20]即認為組織是“兩種基本的常規(guī)組合——即泰勒式和奧尼式(Ohnistic)生產方式”,這些特別的常規(guī)組合可追溯至公司知識分配型態(tài)及協(xié)調與統(tǒng)制間的共同]化。因為常規(guī)有很大部分是內隱的,因此很難模仿。正因為如此,常規(guī)就構成了組織的獨
特能力。這樣的能力在特別的環(huán)境與組織脈絡的]化中,構成了廠商之間績效差異產生的原因。
四、結論
廠商理論自Coase(1937)以來已有長足的進展,這一理論不僅在經(jīng)濟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對戰(zhàn)略管理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契約”與“能力”觀點的廠商理論,對戰(zhàn)略管理的影響最為顯著?!捌跫s”觀點所延伸的交易成本理論,已對管理領域—如營銷管理、策略管理及組織理論造成深遠的影響,但“契約視角”的限制使其無法處理動態(tài)的問題,因而才有“能力”觀點的出現(xiàn)。能力視角的影響有日益擴大的趨勢,成為近年來頗為熱門的研究主題,尤其是在戰(zhàn)略管理領域,資源基礎觀點即是承繼能力視角的概念,而資源基礎觀點可以說是近年來戰(zhàn)略管理的主流觀點。在此針對廠商理論做一簡單的文獻回顧,并特別針對“契約”及“能力”觀點進行探討,希望能厘清影響戰(zhàn)略管理的廠商理論的概念。
[參考文獻]
[1]Simon, H. A.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227-236.
[2]Foss, N.J. 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 Introduction to Themes and
Contributions[A]. In Foss, N.J. (ed.) . The The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2000.
[3]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386-
405.
[4]Hodgson, G. M. Evolutionary and Competence-based Theories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8, 25(1):25-56.
[5]Williamson, O. E. 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12):1087-
1108.
[6]Williamson, O. E.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61(2):
112-123.
[7]Alchian, A. A. and H.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
777-795.
[8]Nelson, R. and S. Winter. Toward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
nomic Capabil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63:440-
449.
[9]Alchian, A. 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3): 211-221.
[10]Langlois, R. N.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in Real Time. Indus-
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J]. 1992, 1(1):99-127.
[11]Cohendet, P. and P. Llerena, A Dual Theory of The Firm Between
Transactions and Competences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TIC
Conference, Strasbourg October 19th-20th 2001.
[12]Knudsen, C. The Competence Perspective: A Historical View [A].
In Foss, N. J. and C. Knudsen, (eds.), Towards a Competence The-
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1996.
[13]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Nelson, R. and S.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Cambridge: Belknap, 1982.
[15]Foss, N. J. Withering the Competence Perspective?[A].In Foss, N.
J. and C. Knudsen, (eds.), Towards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1996:175-200.
[16]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M].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75.
[17]Williamson, O. 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85,11(1):
187-195.
[18]Teece, D. J., Pisano, G. and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509-533.
[19]Nelson, R. Why Firms Differ and How Does it Matter? [J]. Strate
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 12(1):61-74.
[20]Coriat, B. and G. Dosi. Learning How to Govern and Learning How
to Solve Problems: On the Co-evolution of Competences, Conflicts,
and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 In A. Chandler, P. Hagstrom, and
O. Solwell(eds.). The Dynamic Firm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03-133.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