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護社會各階層的話語權以保障他們的利益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保障社會政治穩(wěn)定與和諧安寧的重要方面。在當前中國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弱勢群體利益的維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尊重公民話語權、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本身就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話語權;弱勢群體;利益;維護
中圖分類號:C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0)03-0010-06
科學發(fā)展觀與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社會發(fā)展模式和取向的重要轉(zhuǎn)折。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就是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格局正在由20世紀80年代的擴散走向重新積聚?!彪S著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分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不同的階層和群體開始擁有不同的利益,而各利益群體和集團的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因而不同利益集團爭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各有不同。以民主為內(nèi)涵,提升公民的話語地位,尊重和擴大公民的話語權以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利益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保障社會政治穩(wěn)定與和諧安寧的重要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弱勢群體利益的維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關注弱勢群體、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真正實現(xiàn)社會公正、推動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關鍵。而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關鍵就在于增強其維護自身的話語權以保障爭取自身利益的能力。拓寬公民的話語渠道,促進公民表達其利益訴求的話語權的落實,對于建立一種大體均衡的利益格局、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與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話語權
話語權是當前民主政治研究和社會學研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語研究的領域主要體現(xiàn)在修辭學和詩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話語的認識開始逐漸超越工具性認知的范疇而拓展到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新的領域,話語理論也為當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后現(xiàn)代的視角。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葛蘭西從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角度研究過話語和話語權的問題,法國后現(xiàn)代思想家??聦υ捳Z的認識更進一步,他的主要學術貢獻就是深刻地闡述了權力與話語之間的關系,從而賦予了話語以政治學的含義,最早提出“話語權”的概念。他說:“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jù)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彼凇对捳Z的秩序》中提出,話語就是權力,人通過話語賦予自己以權力。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受??略捳Z權力理論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了語言與權力的關系,認為語言的運用充分體現(xiàn)了權力的運作,人類的每一次語言交流都體現(xiàn)了權力關系,每一次語言的表達都應該視為一次權力行為。
“話語權”中的“權”有兩種含義——權利與權力,這也就決定了話語權有兩種意義,即話語權利與話語權力,因此,對話語權的表達應該是“有權利說而且被傾聽”。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在現(xiàn)代國家的場景中,至關重要的是,不同群體以話語方式形成表達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領域中開辟出宣揚這些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因此,從民主政治角度看,話語權實質(zhì)是公民表達自己真實意愿的一種權利和權力。國內(nèi)學者對話語權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有的學者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認為話語權是公民運用媒體對其關心的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及各種社會現(xiàn)象提出建議和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是公民的一項不可讓與和不可剝奪的民主權利。也有學者認為,話語權實際上就是一種公民利益的表達機制,“是公民所擁有的表達自己意愿和利益需求的權利和權力,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有著種種不同利益需求的社會個體,需要通過話語權這種利益表達機制來表達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話語權的背后是利益。
??抡J為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xiàn)的,“話語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發(fā)展的過程就是呈現(xiàn),需要不斷彰顯,擁有話語權就擁有了彰顯的平臺,因此社會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借助話語權,在社會生活中尋求最大化的呈現(xiàn)和表達機會;同時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話語者贏得社會地位,并由此獲得利益?!瘪R克思曾經(jīng)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闭Z言是思想的外殼,話語權就必然表現(xiàn)為一定的利益訴求。就公共政策制定來講,公民話語權是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載體,通過一定的話語方式進行自我認同、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這是現(xiàn)代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這個意義上說,話語權不是一般意義上公眾說話的權利,而是指在當前特定的利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公民作為利益群體進行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的機制。話語權是其他權力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個體或群體在社會活動中可能獲得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其實質(zhì)是個人、群體在社會上能否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因此保障話語權即是保障公民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獲得。
二、弱勢群體話語權現(xiàn)狀分析
弱勢群體是當前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法學研究等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門概念,學術界的表述也各不相同,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界定而被大家統(tǒng)一使用的概念。鄭杭生等在1996年出版的《轉(zhuǎn)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一書中曾明確提出,“社會脆弱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標準的生活有困難者群體”,從社會學視角來看,弱勢群體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概念,是指由于先天的或者后天的因素所制約,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一部分人群。弱勢群體一般具有政治影響力低、政治參與機會少,利益表達和訴求能力差等特征,因其遠離社會政治中心、利益表達的話語權缺失,其利益需求很難通過順暢的渠道反映出來,幾乎無法得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各種信息,也沒有渠道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成為沉默和失語的群體。
中國社會經(jīng)過30年的改革,經(jīng)濟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但也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社會特點,那就是以占有大量資源為特征的強勢群體和擁有大量人口為特征的弱勢群體的形成。社會利益格局嚴重失衡,不同利益群體沖突甚至激烈沖突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腐敗滲透于整個社會有機體,社會不公日益突出,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弱勢群體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凸顯出社會發(fā)展的不和諧。作為弱者,弱勢群體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甚至心理等各方面都遠離社會的中心,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自卑感、依附性,又具有強烈的反抗性,而這種反抗性有時候會轉(zhuǎn)化為仇視社會、敵視他人,從而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定時炸彈”。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格局中,弱勢群體由于長期處在社會的邊緣,表達自己訴求的話語權缺失,體制內(nèi)的利益表達往往無效或低效,導致他們長期積累的怨氣、憤怒只能通過非制度途徑甚至是非法的或非理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對于那些在利益分化中處于不利地位的階層來說。他們更傾向于用非理性的方式進行表達?!比缛后w性越級上訪事件、公眾公然打砸政府機關、被媒體稱為“跳樓秀”的民工討薪等,正是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一種表現(xiàn)。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社會的利益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因此各階層的利益表達,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已經(jīng)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李普塞特認為,在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里,正規(guī)的利益表達渠道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窮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時而采取暴力的或激進的手段來使人們聽到他們的呼聲。因此從本質(zhì)上講,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缺失正是社會貧富差距在話語權上的具體體現(xiàn)。重視弱勢群體的話語權。以保障他們的利益表達和訴求的渠道暢通,維護他們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弱勢群體在一定社會組織中往往缺乏利益代表,沒有表達自己利益的法律制度保障,無法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權益表達話語權,其說話的權利與權力、利益表達的渠道與途徑因受到壓制和剝奪而無法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缺失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的缺位使弱勢群體的話語權缺乏制度保障
錢理群先生在《拒絕遺忘》中曾提到,話語霸權確立的背后其實隱藏著與權力結構有關的一套語言秩序。因此,弱勢群體的失語與沉默,與政府的缺位失管密切相關。而政府缺位失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制度方面缺乏對弱勢群體話語權的保障。
一般理論認為,制度就是博弈規(guī)則,其演進方向基本上是由社會中占強勢地位的利益集團決定,而這些強勢群體往往又是通過國家政權的支持來制定規(guī)則。為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機會,保障公眾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這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眾多的精英群體,他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明顯地處于強勢地位,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掌握著話語權。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逐漸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自身掌握的社會資源很少,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缺乏發(fā)言權,他們的利益往往被忽視,而現(xiàn)有體制內(nèi)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導致他們因為沒有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或自己的聲音得不到回應而逐漸沉默,進而被逼無奈采取非制度化、非理性的利益表達方式,群體性事件成為經(jīng)常性選擇,并被弱勢群體視為最為有效的利益訴求方式,甚至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一種“無直接利益沖突”現(xiàn)象,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胡鞍鋼有一個“國家被俘掠”的概念,實質(zhì)上是指國家受到少數(shù)利益集團的支配和影響,忽略了弱勢群體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導致了公共政策的偏頗。因此,從根本上看,處于弱勢的群體之所以甘愿冒著巨大風險進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和抗爭,主要還是由于現(xiàn)有的利益表達渠道不暢、話語權缺失引起的。
2,組織的缺失使弱勢群體的話語權缺乏社會載體
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之路,也是穩(wěn)定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弱勢群體之所以弱勢,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表現(xiàn)為沒有話語權,他們難以與其他社會階層溝通,作為弱勢者個人是無法與強勢者對話的,而弱勢群體自己很難形成有效的組織作為表達利益、行使話語權的載體。弱勢群體在經(jīng)濟方面無法充分享受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卻承擔了更多的改革的陣痛,還時常受到來自強勢群體的壓制、侵害;當今社會也沒有形成能夠維護他們利益的社會組織,因而弱勢群體在政治方面所獲得的話語權和參與權也十分有限,他們?nèi)狈β?lián)系政府決策部門的通道,無法參與規(guī)則制度的制定,致使他們在維護自身權利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
“有組織的少數(shù)勝過無組織的多數(shù)”。弱勢群體雖然規(guī)模龐大、人數(shù)眾多,但大多沒有能夠表達和整合自身利益的有效組織,已有的組織很不完善,其利益表達存在著分散化與個體化現(xiàn)象,形不成政策壓力,不能把分散的利益要求凝聚成具體的政策要求輸入政策議程,因此面對公共權力機構和社會其他有組織的強大利益集團,無法以組織化的形式表達出他們統(tǒng)一的聲音,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導致其利益表達話語權逐漸喪失。根據(jù)公共選擇理論,在沒有外部強制的情況下,自利的個人在行動時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集體行動的困境”。正如著名經(jīng)濟學家奧爾森指出的:“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xiàn)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币虼?,強大的社會組織就成了民眾表達話語的有效途徑。但是,目前我國民間社會組織不發(fā)達,沒有真正代表弱勢群體利益的全國性的組織,現(xiàn)有的組織不但規(guī)模太小、結構松散,而且大都是從政府管理部門分化出來的,根本沒有充分代表弱勢群體去爭取自身利益、公共決策參與權和話語權。他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缺乏有效的自治組織途徑,話語表達空間狹小,因而致使其話語權呈現(xiàn)弱勢。
3,主體意識的缺乏使弱勢群體的話語權缺乏主體依托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和社會民主進程的推進,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各階層的利益表達也日益活躍,然而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喪失卻是其中很不和諧的音符。在個體權利表達多元化的時代,對話語權的爭奪成為各個階層利益表達的關鍵,而弱勢群體的利益往往被忽視,他們的聲音顯得尤為弱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弱勢群體本身缺乏現(xiàn)代性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和群體意識。
現(xiàn)代公民不僅是義務的主體,更是權利的主體。公民的政治意識、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行為等都與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自身素質(zhì)不高,對自己所享有的權利、能行使的權力缺乏了解,因此在利益受損的時候,不懂得如何捍衛(wèi)自身的權益,更談不上去表達自己的話語。他們對自己的權益表達缺乏自覺性和主體意識。在整個社會體系中,他們既不是市場經(jīng)濟的主導力量,也不是擁有強大政治權力的群體,他們即便能夠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往往也會被主流話語所掩蓋。這種話語權的喪失,導致他們對政治參與的冷漠。有人認為,“冷漠使參與者不再有參與的能力,這并不是冷漠本身的錯,而是由于話語能力根本上出現(xiàn)了問題?!睆默F(xiàn)實情況看,一些公民參與政治具有從眾性,真正出于自主意識自愿參加的不多,而弱勢群體沒有話語權,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其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更低。弱勢群體進行利益表達、行使話語權的成本和代價都很高,現(xiàn)有的體制內(nèi)的利益表達渠道不通暢,而他們自身又缺乏有效的社會資源,因此有關他們的利益問題往往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解決,這種現(xiàn)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弱勢群體本就很微弱的利益表達意識,以致他們最終放棄進行利益表達而不得不選擇忍耐和沉默。
三、保障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對策研究
一個國家公民話語權的狀況關系到這個國家與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白屓鮿萑后w承擔社會轉(zhuǎn)型的代價,卻剝奪他們享有社會發(fā)展成果的權利,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zhì)相悖。”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需要社會各個階層、群體具有同等的表達和說話的機會與權利。如何采取措施來確保各種話語渠道的暢通,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在現(xiàn)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1,將弱勢群體權益納入憲法司法保護——憲政的視角
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叭鮿萑后w話語權的不平等和缺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資源的匱乏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遭遇體制的瓶頸,導致其話語權沒有足夠的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作為法治時代民意表達的主要形式的民主,如何通過制度設計使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得以平等有效表達,并公平正確地評判和平衡這些利益,成為和諧社會利益表達機制的民主難題?!北U先鮿萑后w的話語權,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政府所應做的就是通過立法的形式來為這種話語的表達機制建立某種規(guī)則,為其提供某種話語支持的依據(jù),從而使其能更好地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以往論者大都注意到了對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制度建設,如通過立法、決策聽證、社會保障等具體制度建設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制度保障,但我們認為,一般意義上的法律能夠解決弱勢者的權利救濟,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深層次問題。本文擬從現(xiàn)代憲政的角度為維護弱勢群體的話語權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憲政就是“拿憲法規(guī)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這些規(guī)定之下,享受應享受的權利,負擔應負擔的義務,無論誰都不允許違反和超越這些規(guī)定而自由行動的這樣一種政治形態(tài)”。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民意的表達需要憲政平臺和司法體制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因此在目前中國“大政府”的政治傳統(tǒng)中,憲政形態(tài)的政治體系最能體現(xiàn)對公民權益的保障。
從制度建設來看,現(xiàn)代各國政府不僅把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作為其基本任務,而且還把公眾的合法權益免遭侵犯視為一條重要的憲法基本原則。當今社會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國家通過憲法司法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加以救助,而憲法對弱勢群體的傾斜性政策保護實際上也是實質(zhì)正義和平等理念的要求。現(xiàn)代法治的一個重要價值體現(xiàn)是社會正義,而正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問題。在維護法律普遍性的前提下,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救助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維護社會正義的重要特征體現(xiàn),在這方面國家的憲法司法適用機關承擔著政策性方面的責任。將弱勢群體權益納入憲法司法保護,既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也注重相應的保障權益的社會救濟,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
羅爾斯認為,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zhì)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社會的不同階層存在著的經(jīng)濟機會和社會條件。對公民權益的保護是衡量一個政治體系文明程度的基本標志,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體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現(xiàn)代法治社會,權利意識的覺醒是中國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公民權利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將公民權利納入憲法司法保護,把其憲法權利落實到具體的法律條文中,以國家的權威來調(diào)整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在社會經(jīng)濟地位方面的不平衡,給予弱勢群體平等的國民待遇,為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救濟弱勢群體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這無疑是夯實社會實質(zhì)正義的根基,是現(xiàn)代文明國家進步的象征。
2,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善治的視角
和諧社會是一個善治的社會。20世紀90年代以來,善治逐漸成為政府治理的一種新模式。善治主張政府與公民的合作,強調(diào)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其本質(zhì)特征在于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政府不再是治理的唯一主體,在于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吧浦斡匈囉诠褡栽傅暮献骱蛯嗤淖杂X認同,沒有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礎與其說是在政府或國家,還不如說是在公民或民間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民社會是善治的現(xiàn)實基礎,沒有一個健全和發(fā)達的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p>
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但作為個體的公民直接參與社會管理的難度較大,而且其聲音很容易被忽略,而發(fā)育成熟的社會組織可以彌補這種局限,代替分散的公民個體表達利益訴求。社會組織的參與,對于保持社會穩(wěn)定,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善治的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作為公民和政府以外的“第三方”,是一種社會管理的利器,能夠提高公眾的社會組織化程度,不僅可以彌補個體利益訴求的不足,促進其以理性的方式表達、有序的合法的參與,而且能夠平衡利益各方,在公民與政府之間實施有效溝通,促進利益表達的制度化設計。
在當前改革的攻堅階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過渡,激發(fā)起各階層強烈的利益期望和利益追求,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的不和諧也日趨嚴重。強勢群體從來不缺乏話語權,而發(fā)展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恰恰為弱勢群體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爭取并維護自身的權益提供了可能。因此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化程度,能夠為其行使話語權提供組織依托和載體,增強其利益表達的理性化和合法化。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看,我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尚處在初級階段?,F(xiàn)有的社會組織要么官辦色彩比較濃厚,要么就是強勢群體的話語平臺。表面上看弱勢群體有一些自己的組織,但是這些組織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參與社會管理,也不能真正代表弱勢群體行使話語權、進行利益表達。真正發(fā)育成熟、功能完善的社會組織是弱小的公民個體與強大的政府公權力之間的緩沖器,它不僅可以憑借貼近民眾的優(yōu)勢成為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渠道,而且能夠依靠其與政府機構的特殊關系表達和實現(xiàn)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他們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公民社會中的各種團體、組織表達意見和訴求,行使話語權,是對政府公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的重要手段。
因此,給予弱勢群體以政治組織權利的補救,落實憲法中關于公民結社和組織的權利,支持弱勢群體建立自己的自治組織,只有通過組織化的形式實現(xiàn)參與和表達,才是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參與社會管理的最佳選擇。弱勢群體應該有更多的自治組織形式參與社會管理以彌補個體維權能力不足的缺陷。要完善社會組織,一方面要在善治的視野下切實推進政府職能的轉(zhuǎn)變,由政府統(tǒng)治轉(zhuǎn)向政府治理。讓其他的社會治理主體充分發(fā)揮其在公共領域中的作用,尤其是要大力扶持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使他們能夠承擔起行使話語權進行利益表達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來規(guī)范社會組織,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社會組織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并按照社會公平的原則調(diào)整社會管理政策,讓社會中的各種團體和組織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
3,增強弱勢群體的主體意識——話語權主體的視角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公民能夠擁有獨立進行意識表達和行為的能力,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公民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公眾參與政治、表達自己的聲音、提升政治生活品質(zhì)的意愿也與日俱增,這一點在政治實踐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的提高。
話語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利益表達主體的自身素質(zhì)和主體意識密切相關。弱勢群體在社會資源占有和利用上都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主體意識不強,對于政治參與持冷漠態(tài)度。“每個人,當他有能力并且習慣于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時,他的這些權利和利益才不會被人忽視?!币虼它h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公民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不斷加強,公民越來越注重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行使話語權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弱勢群體要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尤其要注意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政治參與的自主意識和公共能力,‘個人的主體地位,最終說來,對消除這些剝奪具有中心意義’”。因此對弱勢群體而言,要想改變這種話語權缺失的現(xiàn)狀,就必須要增強主體意識、主動參與的意識,對自己的利益要求有清醒的認識,才會更加自覺地、主動地影響公共政策,并且采取理性、合法的手段維護合理的利益要求。
增強主體意識,一方面要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以形成有利于培育弱勢群體行使話語權、維護自身利益的社會氛圍。培養(yǎng)公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政治意識、自身權利意識、主體意識等,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念和維權意識,引導弱勢群體以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教育,以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意識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條件?!笆苓^良好教育的公民因為有健全的認知技巧,學歷高的公民政治關心程度也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著教育與政治參與的關系”。為弱勢群體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提高弱勢群體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從話語權主體的角度增強他們利益表達的能力。
弱勢群體由于處于弱勢地位,很難獨立解決自身發(fā)展中的困難,所以在其自身主體性發(fā)揮的同時必須借助于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和諧社會的建設應當將保護弱勢群體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政府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為弱勢群體提供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搭建平等的話語權表達平臺,同時提高弱勢群體自身素質(zhì)和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當其利益受到損害時,能夠通過合法的方式、暢通的渠道和有效的途徑行使自己的話語權,表達自己正當?shù)睦嬖V求。
社會和諧既包括民眾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改善,也應該包括社情民意的充分表達以及民眾政治愿望、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一個理想的和諧的社會應該讓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能夠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話語權。需要社會各方以平等地位表達利益訴求,進行利益協(xié)調(diào)。尊重公民話語權,本身就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