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臧峰宇博士的《馬克思政治哲學引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版)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讀,使讀者對馬克思政治哲學乃至當代政治哲學有了較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概言之,該書在邏輯結構、論述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頗具特色。
首先,該書邏輯結構嚴密,其副標題為“以人學為視角的當代解讀”,全書開篇便以“人”為切入點展開論述,行文緊緊圍繞人學視角向讀者展示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歷史視域?!拔鞣秸握軐W的人性思辨?zhèn)鹘y(tǒng)”、“馬克思哲學——人學變革的政治維度”、“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經濟學——人學反思”、“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共產主義——人學闡釋”、“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借鑒”等章節(jié)皆從人學視角對西方政治哲學的人性思辨?zhèn)鹘y(tǒng)、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共產主義理論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探討,并最終回歸到中國社會的現實,以馬克思政治哲學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發(fā)展及借鑒意義作為全書總結,處處體現了“人學視角”這一邏輯主線。同時該書結構嚴整,便于讀者把握。
其次,該書主旨明確,以人學為視角對馬克思政治哲學進行當代解讀,開啟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人學視域。從總體上看,作者在論述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歷史脈絡、馬克思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的區(qū)別、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最終指向——共產主義、馬克思政治哲學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意義等方面著墨甚重。
作者指出,馬克思雖然沒有獨立的政治哲學專著,但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異化的揚棄以及對人類理想社會的訴求等貫穿于馬克思思想的始終,無不滲透深厚的人文關懷,體現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核心內容。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著述對馬克思政治哲學加以把握?!肚嗄暝谶x擇職業(yè)時的考慮》被看作是馬克思政治理想的歷史起點,開啟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歷程。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都圍繞“現實的人”的利益而展開,如與青年鮑威爾兄弟就“何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政治問題進行論爭,馬克思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政治生活的真正的主人。在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中,他指出費爾巴哈“過少地強調政治”。原因在于其不了解人類解放的政治理想的實質。馬克思還主張打破“偶然性”對“個人”的統(tǒng)治,在實際的物質生產中把握“現實的個人”的政治命運。他在對現代性進行現實的政治批判過程中,揚棄了青年黑格爾派的人性論,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揭示了資本統(tǒng)治的秘密,確立了在解放全人類的同時“解放自己”的政治邏輯。馬克思強調要消滅分工和市民社會,因為分工阻礙了工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的實現,市民社會也并非使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能夠成為可能的社會,他還揭示了現代政治國家的弊端,同時肯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馬克思晚年的實踐人類學研究則更為徹底地批判了資本的政治邏輯,為馬克思政治哲學呈現了更為廣闊的視域。
再次,作者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闡釋是在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中進行的,該書明確指出,馬克思政治哲學立足于“現實的個人”,西方政治哲學則根基于“偶然的個人”。西方政治哲學在思考理想生活狀態(tài)時以衡量人性為前提,但其對現存政治的批判與超越僅限于理論層面。書中指出人性思辨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根基,西方政治哲學對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思考達到相當高的抽象水平,卻脫離“現實的個人”。因此,馬克思把握的“人”既不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所言的靜止的現實的人,也不是形而上學規(guī)定的思辨的人,與這兩種主觀抽象的“人”不同的是,他對“人”的理解是有理想旨趣的“現實的個人”,這樣的“個人”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與另一些“個人”構成“社會關系”,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展開“現實的運動”,使“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成為人的政治理想的現實目標。從西方政治哲學的普遍主義建構、理性主義思路和社會契約論傳統(tǒng)等角度出發(fā),作者指出西方政治哲學脫離現實政治的歷史視域,無法實現政治哲學的規(guī)范建構。
作者指出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基于政治哲學的實踐審視,具有明確的人學向度,其對政治的最終揚棄是為了徹底解放人,實現真正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馬克思指出只有當階級差別消失、國家消亡的時候,“個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才可能實現??障肷鐣髁x的局限在于不能把理想社會的構想轉化為政治實踐,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始終堅持在政治實踐中解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始終指向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馬克思一度認為政治解放的意義較宗教解放更重要,但他在推進人類解放的過程中超越了政治,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政治只是人們獲得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的手段,而非人類解放的目的,政治終究是要滅亡的。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正是對現存政治的揚棄,這是馬克思政治哲學超越以往政治哲學及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維度。馬克思政治哲學還包含對平等、自由、正義等問題的關注,馬克思高度肯定政治正義在人類政治發(fā)展史中的作用,但他反對脫離歷史視域純粹思辨的“永恒正義”。馬克思指出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正義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其正義觀蘊含對資本現代性的批判,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然消亡的分析中得出無產階級將通過解放全人類最終解放自己的結論。
作者指出馬克思政治哲學在當代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當代政治哲學仍以對資本主義批判、異化的揚棄與公平正義的實現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馬克思政治哲學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同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表現在馬克思政治哲學與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現實以及建設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契合。馬克思政治哲學一直強調,脫離歷史條件的理論構想對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沒有實際意義,政治理想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可能實現。當今社會的主體已從對抗走向對話,從沖突走向合作。馬克思政治哲學始終關注社會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其在當今世界仍具有以思想反觀現實并指導現實的作用。同時,馬克思晚年的東方社會理論對社會形態(tài)相似的中國也具有借鑒意義。馬克思政治哲學在吸取西方政治哲學對個體價值尊重的同時,同樣重視社會整體價值的提升,這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發(fā)展尤為重要。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應吸收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實踐視野,具體衡量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馬克思政治哲學包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同以人為本的內涵相一致。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使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進步內在融通,符合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內涵,也是以人為本的客觀要求。
此外,該書采用了文本解讀與當代審視內在通融的方法,全書一以貫之,通篇論述和引證都以此為據,在全書行文過程中援引了大量原著,論證全面、詳實得當,書中論述皆有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論述為證,這使讀者獲得大量的原著信息。
總之,該書在邏輯結構、論述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獨具特色,作者從人學視角向我們呈現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豐厚內涵,起到了引論的特有作用。實為一部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及其現實價值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