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初中作文教學的探討,試圖解決初中作文教學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解決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弊病,以期拋磚引玉,提升初中作文教學的整體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作文教學 發(fā)展現狀 解決策略
多年來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制高點一直沿著傳統老路徘徊不前,步履維艱,是我們新課程要探討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諸多弊病,本文試著對一些主要問題作些考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期拋磚引玉,求教方家。
問題一:學生不愿寫作文,不敢寫作文
因為寫作耗時又費力,而且收效不大,所以多數學生缺乏作文的原動力(內驅力),他們懼怕作文,甚至厭煩作文。作文課上“奉命作文”,不得不咬筆桿,絞腦汁,苦思冥想,拼湊字句,勉強成文。寫作毫無興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不佳,當然是可以想象的了。
解決策略:首先要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中考,都關系重大。其次,要千方百計誘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欲望,努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再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力求寫實;誘導學生善于積累材料,學會遷移運用;提倡模仿,培養(yǎng)學生樸實的文風;對學生的作文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評。
問題二:作文教學目標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盡管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要求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以及升學考試、作文競賽的閱卷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拔高了要求,一味追求所謂的“主題明”、“表達巧”、“構思新”、“語言美”等等。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要求學生作文,對大多數初中生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也背離了初中作文訓練應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根本目標。
解決策略:老師應根據語文課標中規(guī)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作文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計劃,并認真執(zhí)行。根據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年級的目標計劃,有目的地、循序漸進地訓練各種題材的作文。從審題、擬題、開頭、結尾、立意、謀篇布局、寫作順序等方面,有側重地訓練,使教學計劃具有可操作性,以滿足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需求。
問題三:重作文練習數量,輕視質量
學校教學管理中,就作文而言,易于操作的當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數學校每學期作文篇數均有量的規(guī)定,一般是寫8篇大作文,教師要精批細改。語文教師多數要教兩個班,終日疲于應付作文篇數的達標,而無力顧及作文訓練的“質”的要求了。為了應付領導的檢查,學生作文本上朱跡斑斑,本本見紅,但所批均為不痛不癢的套話、空話。
解決策略:順應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教師要脫離作文數量的束縛,提高作文質量,就必須在訓練作文基本功上下工夫。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了使學生有扎實的作文基本功,老師必須在平時加強指導和訓練:一篇文章如何確立題目,如何運用語言準確表達中心思想,如何選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應、開頭和結尾相銜接等等,老師不要企圖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學生樣樣精通,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范文為例,認真分析基本的寫作套路,改變學生提筆無話可說,無話亂說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通過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問題四:注重教師教學,忽視學生實踐
由于師生關系的不平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許多教師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修改及各種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同文體的寫法,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guī)作文的訓練。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徑,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沒有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們注重老師教學,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yǎng)。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教學理論和方式的影響,過分看重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沒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作文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解決策略: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老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舞臺,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曾多年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一直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堅持寫作練習靈活多變,倡導自由式作文和專題作文相結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現象等皆可成文。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生活的高手。在專題作文中,老師給出一個作文題目,讓學生從審題、立意、構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見,自由爭論,以此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從而能順利地完成作文。經過逐步的訓練,學生習作中表現出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歡,也在分析社會的種種現象。他們學會了把握寫作的機遇,表現出濃厚的寫作興趣。
問題五:有效反饋不到位,信息交流不及時
反饋必須及時,包括作文的講評和修改,必須講究時效性。學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須反饋評講,不能欠拖不評,拖久了就會模糊學生對訓練重點的印象,沖淡學生寫作興趣,進而阻礙學生急切獲取新的寫作知識的欲望。
解決策略:注重作文批改和講評,形式靈活多樣。作文批改是老師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手段,通過老師的批改,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加以重視和改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習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腳踏實地,嚴謹求學的良好習慣。因此,老師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種形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倡導精批細改,允許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語應避免呆板,要生動形象、新穎,使學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認真進行作文講評,選佳作當范文讀,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評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較優(yōu)劣。鼓勵找出差距,尋找提高的途徑。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和講評,將對學生寫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問題六:素材貧乏陳舊,缺乏新意
學生的生活圈子小,閱讀面不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多材料反復用,尤其是寫議論文,論據常常是以前的經常見的一些無新意的東西像古代的司馬遷、項羽;今天的張海迪、雷鋒等。較好一點的學生從論據大全上機械地照搬幾個材料,導致內容空洞。
解決策略:第一,觀察、思考生活,關注、評點社會。第二,多讀書讀報,廣積累,分類搜集歌詞、優(yōu)秀廣告詞;開發(fā)挖掘課本,課本上的例子最保險。第三,整理搜集試卷上語言表達題的語句、現代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不放過任何美麗的只言片語。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之上,如何讓自己的材料與眾不同?首先,多角度地開發(fā),從不同側面挖掘。其次,引用歷史人物事件時,在不改變事實情況下,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細節(jié)再現,融入自己的評價和情感。再者,為了突出材料的中心,更好地證明觀點,可以通過環(huán)境來渲染人物事件。最后,在寫議論文時,事例的列舉還要注意整例子和散例子結合起來。這樣富于變化。切記,例證不能只舉不評。
“汗水結碩果,文壇綻奇葩”。我相信,通過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我們的作文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獲得長遠發(fā)展,為我國文壇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