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一文中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shù),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也曾坦言:“教兩個班語文課,每班作文都收上來,往前面一擺,我常覺得他們像兩座大山,于是我們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動了上帝,派了兩個神仙把兩座山搬走了??晌覀兠媲斑@兩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盡頭。最遺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學生越是對教師不辭辛勞的移山行為無動于衷。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批語,他們常常連看都不看,接到剛發(fā)下來的作文本,往書包里隨便一塞了事,這次作文批語上,明明寫著過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舊過渡不自然?!标P于這一點,葉圣陶先生的話值得我們教師深思:“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導,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yǎng)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享用的?!?/p>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完全不需要批改學生的作文了,我們質疑的是那種大包大攬、徒勞無功的“農耕式”批改,而恰到好處的作文批改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至于何謂“恰到好處”,關鍵是要看批改是否對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有幫助,看批改是否強化了學生作文主體地位以最終達到“不需要改”的境界。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自身教學素養(yǎng)及班情、學情,在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上下工夫,創(chuàng)出自己的作文批改之路來。
我認為在作文批改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引導學生的參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中來,體現(xiàn)平等、民主的思想?!弊魑呐牟⒉皇墙處熞粋€人的活動,也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改,互改或先自改后互改的做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批改過程中,讓學生對具體習作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充分展開討論,這樣可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寫作標準,提高學生判斷作文優(yōu)劣、調整作文策略、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也可以擴展課堂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僅要引導學生參與對自己作文和他人作文的批改,也要引導他們參與對自己作文和他人作文的評講,提出評價和修改意見。這樣的批改過程,既可以把教師從“農耕式”的批改中解放出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修改評價能力等,可謂一舉多得。
二、重視講評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以我手寫我口,以我口寫我心”(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jīng)歷的)的情感訓練。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按上述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參與作文教學(指導、寫作、修改、講評)全過程,激發(fā)他們的作文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因此,評價作文,一評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二評觀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評良好的作文習慣。教師在作文講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加到自評、互評過程中來。對自己的習作或他人的習作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交流,使學生在互評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習慣。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自評、互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因教師一人批改而導致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傾向,避免了學生被教師的指導牽著鼻子走的情形,變“一言堂”為“多言堂”,學生參與講評,通過自主的探究發(fā)現(xiàn),寫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師也在學生的互動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加深了對學生的了解,這更有利于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也大大縮短了由教師一個人批改評判的時間,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師生心理距離較大而造成的評判者主觀、被評者常常不服的矛盾或隔閡,可謂事半功倍。
三、突出寫作的過程
作文的批改與講評不是學生習作的表彰大會和宣判大會,樹立一個個先進人物,或者檢出一個個“不法”分子,或表彰或示眾。千萬不可只是著眼于學生寫作的結果,而應該著眼于從寫作的過程評析學生的習作,無論是比較成功的習作,還是有問題的習作,都要從過程入手:為什么能寫這么好?怎樣才能寫這么好?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如何修改好?知識的講解、方法的傳授,也要突出動態(tài)的寫作過程,而不是結論的傳遞,更不是貼標簽地下幾個結論了事。
四、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
作文的批改和講評必須兼顧點和面兩個方面。這里的點和面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就習作而言的,一是就學生而言的。就前者說,點是個別的問題,面是比較普遍的問題;作文的批改與講評,可以先點后面,可以先面后點,可以由面到點再到面,還可以由點到面再到點。既要通過點來反映面的問題,又要通過點引導面的提高。有面無點,容易空洞浮泛;有點無面,容易狹隘偏頗,沒有代表性。有時候點是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即點代表了面,也有時候點雖然是少數(shù)人的問題,但卻是一個很值得注意很有講評價值的問題,也可以作為講評的重點。因此,選好點往往是評價成功的關鍵。
處理點面關系,尤其要防止只盯著幾個作文尖子,忽視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問題和進步,把作文的講評變成幾個人的展示課、大多數(shù)學生的挨批課。
受傳統(tǒng)作文教學觀念的影響,時至今日,眾多教育管理者還是將作文的精批細改作為判斷語文教師工作責任心的重要依據(jù)。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學校往往給語文教師下達作文批改的硬指標,如全批全改、1/2精批細改等。上級部門來檢查,學生的作文本也是必查內容之一。在這種背景下,語文教師自然不敢冒然進行作文批改的創(chuàng)新。所以,不僅是教師,各級教育管理者,學生及其家長乃至社會各界,都要從作文教學的誤區(qū)中解脫出來,不再將作文批改的精細化程度與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畫等號。讓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批改時能根據(jù)班級具體學情盡可能多地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唯有如此,語文教師才可能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潛心探索,大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