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課文蘊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為進行情感教學提供了條件。教師要努力運用課文中蘊含的真摯的感情,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的共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感培養(yǎng)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感情共鳴
所謂情感,是指人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這種體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依附于它所認識、改造的情感對象。在語文學科中,這種情感對象具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語文形式美的感情;一是對語文內容美的感情。即語文課標中所說的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語文教學肩負起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的歷史責任。
學生心中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他們不是容器、口袋,他們無法忍受機械被動的灌輸,他們需要情感的滋潤。
如何認識情感教育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呢?
一、詩意化的語文教學的需要
中學語文課文具有“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的特點,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為進行情感教學提供了條件。課文中有的表現對祖國的愛、對黨對人民的忠誠,有的表現師生情、父子愛,有對封建官場黑暗現實的揭露,有對生命的謳歌與禮贊……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有助于強化語文教學,使語文教學詩意化,教師要努力運用課文中蘊含的真摯的感情,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的共鳴。
教授《荷塘月色》一文,除了優(yōu)美細膩的景物描寫之外,作者對江南采蓮情景的聯想,讓學生上臺模擬那種熱鬧的情景并讓同學進行評價,不但激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更讓學生加深對作者向往的自由熱鬧生活的理解,而作者卻說“無福消受”這種美好生活,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的黑暗,這樣學生對作者心目中的淡淡的哀愁就不難理解了。
一堂好的語文課,理應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師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情交融。倘若語文課被抽象概念所占據,語文課還有什么滋味呢?
二、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的需要
青年人的情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容易激動,一旦遇到自己比較喜歡的東西,興奮度比較高,比較執(zhí)著而且情緒化。有人形象地將此比喻為“把火種擲向一堆干柴”,讓它燃起熊熊的烈火。
情感雖不能代替認識,但凡是能夠使學生的情感發(fā)生強烈波動的事物,就比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終身不忘。例如絕大部分教師沒有要求學生把周杰倫的《青花瓷》的歌詞背下來,而絕大部分學生卻會朗讀并富有感情地唱出來。他們雖不能流暢地背下每一篇課文,卻能十幾首上百首地唱出他們喜愛的歌曲,也就是說,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和喜愛的程度,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所以語文教學尤其需要情感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滿感情,把個人感情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和教學情境中,否則就會讓學生產生漠視的態(tài)度,聽起來也會味同嚼蠟。
三、人的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人的情操與高級社會需要相關,它更多地是在教育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更深沉、更堅定的特點。情感教育的最終意義,在于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升華到一個更高更美的境界。所以教師不僅要以“情”感染學生,還必須以“理”啟迪學生,有時學生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產生正確的感情。例如《阿Q正傳》,對于阿Q的悲慘命運,有同情的,有氣憤的,有覺得可笑的,還有部分人覺得可恨。這就是需要去引導、扶植正確的感情,排斥不正確的感情。要向學生明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階級對立貧富懸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勢利、冷酷、虛偽的,這種社會環(huán)境加上自身的好喝懶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點,就決定了阿Q悲劇命運的必然性。而魯迅先生塑造這個藝術形象,就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又如,高一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已趨成熟,生命教育顯得更是緊迫,因此教學中要通過文本教學,引導學生去感悟生活?!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節(jié)選)》的女主人公處于我們難以想象的困境中,而她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這不能不讓同學們受到強烈的震撼,并由此想到中國的張海迪,她的自強不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同時,組織學生收看北京殘奧會的盲人門球、輪椅籃球等比賽,并組織討論,以此指導學生反省自我,增強生命的堅韌性。學習《走出地平線》和《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則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體驗文本和感悟生命,尋求人生的精神之點;學習《離太陽最近的樹》和《黃鸝》,則意在啟發(fā)學生,要尊重生命,要與自然萬物共享幸福,構建和諧人生,塑造和諧之美。
課文中的情理,均蘊含在人、事之上,凝聚于詩情畫意之中,以小見大,言近旨遠,詠物言志,借物抒懷……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情”“理”,以“情”感染學生,以“理”啟迪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鑄就學生高尚的品德意志,要在教學中“以情感培養(yǎng)情感”。